打开一颗心的读后感大全
《打开一颗心》是一本由[英] 斯蒂芬·韦斯塔比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打开一颗心》精选点评:
●一口气读完的,里面惊心动魄的情节是我们平常根本接触不到的。打开胸膛,切开心脏,进行修补,这一幕幕情节自动在我脑海里生成。一幅幅画面之后,有的仅仅是对医生的敬佩和对自己心脏和器官“暂时”完好的庆幸。真的要好好爱护自己,要不然以后只能在手术台上求着能给自己“额外”的时间了。
●妙笔生花的医生真是了不得,让我们得以窥见手术室门后发生的故事。很难得的是,作者记录下了他的心理变化,更让我明白医生也是人,他们面对生死也会骄傲或伤感。
●我觉得每个想报考医学院的学生,或者即将毕业的医学生,都应该看看这本书,至少知道,作为一名医生,自己要面临的,到底有哪些
●特别好的一本书,本年度迄今为止No.1。我要再读一遍,然后写篇书评。
●2019年第17本书:在这个漫长的五月经历了香港行、找房、搬家、憋着写不出稿等起落落落落后,终于在今天把其中一篇稿子憋出来了,就是这本书作者的人物小传。跟韦斯塔比先生的交谈在北京的下午、英国的早晨,隔着电话难以想象他如今形态、样貌、手有没有恢复,身体是否康健,但依然能从他亲切而缓慢(为照顾我的英语)的回答中感受到他的nice,和书中他那种时而擅长制造紧张气氛、时而风趣幽默的调调完全相符。说来惭愧,这恐怕是我正式做记者以来第一次以邮件以上的形式采访外国人吧,但是真的很开心。只可惜因为杂事太多,还是没有看完他的尚未翻译成中文的新书,不过之后可要继续好好读书呀。
●看完这本书,想起来前几天朋友发的一段话。 为什么会有回光返照 大脑:各单位报告目前情况。 心:机能丧失99%。 肝:机能丧失99%。 肺:机能丧失99%。 胃:机能丧失99%。 脾:机能丧失99%。 肾:机能丧失99%。 大脑:外界援助已无法扭转局势,肾上腺素储备还有多少? 肾上腺:肾上腺素储备仅余5%,且无法再制造。 大脑:所有肾上腺素分配给神经系统及声带肌肉,准备给外界传达最后信息,其余单位做好停机准备,本指令不再重复。 大脑:感谢各位数十年的精诚协作,再会
●年纪越大,越觉得纪实是强悍的。
●一名开了12000颗心脏的心外科医生的自传,非常非常感谢他能写这本书,让我们对医学、对生命、对人生都有了更多的窥见。竟然文笔还非常好,情节跌宕起伏又不失幽默,看到最后又很感动,几乎直接可以拍成一部美剧或者电影了。#No. 094#
●很棒。作者很幽默,翻译很优秀,完全感觉不到在读译本。生命如此脆弱,但又如此强大。
《打开一颗心》读后感(一):写在实验室之余
医院给我的印象一直很差,拥挤的环境、恶劣的态度、糟糕的印象以及不少“道听途说”“耳濡目染”的负面事件。所以对医生这个职业一直不抱什么好感,以致于小时候,听到小伙伴说以后的理想是当医生,总觉得很掉档次,甚至不如我的理想职业——网管。
《打开一颗心》读后感(二):抛开共情
生与死之间只有一条狭窄地带,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抛开共情,医生用理性和勇气重组破损的心脏。病理学容不下伤感,不论成功还是失败,继续打开下一颗心脏,因为沉迷于悲伤和悔恨,只会带来无法承受的痛苦。
专业人做专业事,专业的人需要手上的技术,更需要强大的心理。理性和勇气,理性是客观分析,毫不犹豫。勇气就是做你害怕的事情,如果你不害怕,就谈不上勇气。
《打开一颗心》读后感(三):20世纪过去了,我怀念它
成长于上世纪的人看世界的方式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无论是本书作者还是安德森教授,他们受益于旧式精英教育,事业发展时尚未遭遇今日有网络技术加持的官僚主义,他们像西部牛仔一样充满冒险精神,然而接近老年时却发现世界已经大变样——新世界属于庸众而非英雄。追逐互联网技术的书已经够多了,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像这类昔日英雄的回忆录。作为出生于上世纪末的人,我怀念那个已经被抛在身后的时代
《打开一颗心》读后感(四):大医大爱 良心之作!
去年意外发现这本书 边读这本书 边不断在想 我大学时要是有机会看到类似的书 会更加理解医学 知道该怎样去学习 也不会浪费那宝贵的大学时光和学习资源… 读后立刻又买了几册送给友人 也推荐到了同学群…(每位医生都不得不承认 自己的医术的精进之路上 是患者给予的经验堆积而成 甚至是失败的诊疗经验)…作者敢于暴露从医过程中的错误 满怀对患者的人文关爱 是医务人员的一面镜子 也是榜样!无国界!
《打开一颗心》读后感(五):看得惊心动魄
很精彩的故事,也是很残酷的现实。一位技术高超的医生和上帝的区别仅在于,医生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上帝是不存在的。
韦斯塔比医生这本自传不仅是介绍了自己的从业经历,还科普了很多心外科的知识,虽然那些知识不是很懂。
书中所述的案例,既有先天性心脏病,也有后来因故导致的心脏疾病。小到婴儿,大到80高领老人——真要感叹人类的“求生欲”。
另外,一位医生能有这么好的文笔,真是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