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立规矩读后感摘抄
《给孩子立规矩》是一本由[美] T.贝里·布雷泽尔顿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孩子立规矩》精选点评:
●还行
●看笔记
●非常美式,但是国内随着育儿理念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沟通一定会越来越好。
●居然不到7分,而且只有十多个评价。。。我感觉我学到了东西。
●方法很多 但通篇阅读完后也差不多都忘记了。 提供理论实际操作还得看自己。
●还不如再看一遍《正面管教》,浪费了我的时间
●这本我觉得还是不错的,分类非常细致,有对不良行为的表述,有背后的原因分析,有应对的方法,甚至还有话术举例。既有理论知识,又与实践相结合。如果刚好娃是类似 terrible two 的棘手状态的话,父母看到这本书会跟拿到合适的药方一样。总结提炼下核心思想就是,当遇到娃各种不良情绪或各种异常行为时,父母应该第一时间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用关爱和耐心尝试让娃冷静下来,再心平气和地帮娃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或行为,帮助他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或是承担自己造成的后果。
●理论
●当孩子认可自身价值时,他就会觉得因为自己或他人的原因而抑制某些冲动是值得的。当一个孩子不喜欢自己时,他就很少有动力去在乎其他人经历了什么。
●没什么营养 崔玉涛推荐果然不是什么好书
《给孩子立规矩》读后感(一):翻譯好別扭,讀起來有點枯燥~
讀到後面1/3才開始講述面對不良行為的方法。
總之,這本書看得很慢,因為翻譯的好別扭,有些枯燥,並不是很吸引我。
但,得出的結論是:
*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分析和安慰他(她)
*讓孩子意識到“壞”行為所帶來的不良情況和後果。大人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緒,靜下心來與他(她)分析問題的嚴重性。
《给孩子立规矩》读后感(二):孩子想看电视而不得 摔坏平板怎么办?
早餐过后我正在刷碗,老大在玻璃门外问我能不能看电视,但我听不清楚,加上不想让孩子一起床就看电视,然后说等妹妹睡觉的时候再说。孩子就生气地捶玻璃门,突然“嘭”的一声,我回头看见孩子手里平板砸地上了,捡起来看,屏幕已经从中间裂开了。
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这么做?
作为经常看育儿书籍的我来说,肯定知道第一时间不是责备,而是弄清楚状况。然后我确认了平板是否摔坏,以及让老大复述事件经过,在他回复是玻璃滑,平板掉下去之后,我知道这个问题不是平板摔坏与否的问题,而是他是否有故意倾向,以及如何沟通关于看电视的规则指令。
在思考过程中,想到了刚买回来的《给孩子立规矩》这本书,于是暂缓了立马跟进的念头,而是给孩子下指令暂时取消看电视资格,直到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为止,然后利用晚上孩子睡觉后的时间,赶紧恶补了这本书。
书名:《给孩子立规矩》
作者:[美]T.贝里·布雷泽尔顿、乔舒亚·D.斯帕罗
翻译:严艺家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推荐:
《给孩子立规矩》读后感(三):你难道不为自己感到骄傲吗?
每周一书打卡20《给孩子立规矩》。三星。
这本书的理论很多,案例很少,简而言之就是——看不下去。
但是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也特别有感触。
经年累月之后,父母会用“你难道不为自己感到骄傲吗?”来代替“我真为你感到骄傲。”
有人可以依靠自己对自己的肯定自信地活下去,而不需要别人的认可吗?如今我们苦苦挣扎,偶尔觉得沮丧,不正是因为得不到外界的肯定吗?
同理,孩子也是在不断获得我们的认可中长大的,问我们“我棒不棒?”“我今天漂亮吗?”希望我们给他们点个赞。
所以,我们持之以恒的支持、鼓励与引导,能够让他们成长为一个拥有强大内心,凭借自我肯定生活的人吗?
书摘:
“我们当然都希望孩子们是快乐的,但这并不完全由父母说了算,并且我们不可能要求孩子和父母在所有时候都是快乐的。这个目标不仅不现实,而且还会干扰其他更重要的目标:学会坚持努力工作、学会处理失望与失败,并且学会照顾那些看上去并不那么幸福的人。很多幸福时刻可能是这些重要目标的附属品。”
父母的终极目标是教会孩子管理好自己的行为,无论是否有他人目光的的存在。
父母管教的目标是,帮助孩子基于自己的内在动机去控制冲动,管理情绪,尊重他人的需求、感受与权利,并且为了“做正确的事情”而选择从善如流。
经年累月之后,父母会用“你难道不为自己感到骄傲吗?”来代替“我真为你感到骄傲。”
《给孩子立规矩》读后感(四):帮助孩子形成自律的人格
小硕马上就要满3周岁了,他能背诵十多首故事,儿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哆啦A梦》可以很好的唱出来,会数数,能识别数字“1”“2”“-2”“8”和“10”,蔬菜水果卡片上的东西都可以识别,还能蹦出几个英文单词...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的性格出现了一些变化,试图挑战父母的意愿,探测父母的底线。例如,他在公园里流连忘返,哭闹着买一个非常感兴趣的玩具,看了十分钟电视还想看,从来没有坐在饭桌前吃过饭,生气了会打人...
这时候应该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呢?
书中说的很好,爱不仅仅是全然的满足,也包括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边界在哪里,知道自己失控的时候是有人可以让他停下来的,合适的“管教”不仅不会伤害亲子关系中的爱,反而是孩子内在安全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本书提出了很多方法论,我看完后基本都忘了。
孩子都是独特的,一本育儿书,也只有一小部分适用于自己的孩子,一小部分有共鸣的内容。
例如,“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食物,但无法逼迫他吃。如同管教一样,喂养也必须成为孩子自己的成就。”
“你朋友的爸爸有权决定他会使用怎样的规则,但在我们家里,这就是我们的做事规则。”
“让孩子放下电子产品,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尽量接触不同的活动——体育活动及各种玩具或物品的游戏,毫无疑问,还要多接触不同的人。”
“管教并不是为了证明父母自身的力量有多强大,而是为了最终帮助孩子形成自律的人格”,帮助孩子形成“自律”几乎是殊途同归的管教目标。
我属于有耐心的妈妈,小硕最能听妈妈的话,想这源于我和孩子已经建立了一种互相信任的关系,我不会哄骗他,我会把原因和后果解释给他。
如果不是原则性地问题,我一般不轻易说“不”,我不会吼他,更不会打他。
但是我也有很多问题,下班回家,我更愿意孩子自己能自娱自乐,如果他能安静的玩水,我会放任他玩,最后再去收拾残局。
就在刚才上班前,小硕问:“妈妈你怎么穿裙子,你不是刚下班吗?”
我说:“妈妈穿裙子好看吗?”
小硕说:“妈妈穿红裙子(睡衣)好看,妈妈穿红裙子不上班。”
我心里还是酸酸的。
其实一周陪伴孩子的时间很有限,刨去做家务的时间,就更少了。改进陪伴的质量,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音乐、美术、空间感、数感、交际,而不仅仅是背诵一些东西,才能对孩子高度负责。
《给孩子立规矩》读后感(五):【给孩子立规矩】——读书笔记
相比过去动辄棍棒教育的年代,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认同:管教并不是为了证明父母自身的力量有多强大,而是为了最终帮助孩子形成自律。
布雷泽尔顿教授与斯帕罗教授让父母们看到,实施“管教”的选择有很多,每种选择都有其利弊,重要的是看见孩子在那一刻究竟有哪些真实的成长需求。
管教的首要任务是确立终极目标。管教是教育非惩罚,需要重复与耐心。培养孩子自控能力,为自己建立规则。当能够在早期设立一系列坚定且充满爱意的规则时,父母就是在帮助孩子建立起适用一生的内在规则;管教需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个体情况来量身定制,并且必须要达到一个平衡点;
清晰一致的规则和期待是有必要的, 并且在不遵守时必须要其承受坚定的后果;
但也需要理解孩子的内在动力,了解她在不同年龄段知道什么,以及她能够承受的情感阈值是什么;
管教并不会让父母收到来自孩子的感激,直到孩子们经历了自己为人父母时的酸甜苦辣;
今天我们主要分享书中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孩子的年龄为轴,向父母展现了不同发展阶段会面临的管教挑战,以及这些挑战背后预示着孩子需要在哪些部分得到支持与成长。
一、当孩子9-12个月,会察言观色,父母要开始认真管教孩子了。
孩子的“社会性参照”能力,可以利用父母的非言语行为来肯定和指引自己;
孩子不断试探,家长要果断说【不】,他们是通过【重复】来进行学习的;
重复,一致性和清晰的信息对年幼的孩子很重要;
如何清晰而一致地立规矩:
1、决定你的规矩是什么;
2、根据每个孩子的需求及能力来调整这些规矩——规矩不需要对每个人都一样的,并且你可以帮助每个孩子理解,这种区别对待背后的【公平】;
3、确保父母双方都是同意的;
4、告诉你的孩子规矩是什么,不仅是在语言层面,包括音调,表情和姿势;
5、做好准备接受孩子再一次的试探;
6、每次都用相同的方式进行回应,些许不同都会让孩子更好奇下一次究竟会怎样;
7、当孩子有新的能力时,准备好,他可能会在某些方面让你吃一惊;
8、有规律地重新评估规矩与期待,随着孩子成长,你也需要相应调整一些规矩;
二、当孩子1-2岁,口头要求变得流于形式,家长需要直接介入并且制止其具体行为;
教会学步儿控制冲动的一些方式:
1、首先,确保你获得了孩子的关注;如果有必要的话,把你的手掌坚定地放在他的脸庞或肩膀上;望着他的眼睛,确定他在关注你所说的话;
2、明确表示冲动不能被付诸行动;“你不能拿”,或者如果你晚了一步,也可以说:“把那个放回去”
3、如果有必要的话,在身体层面上制止他继续从事那些被禁止的行为(拿走玩具,将他带离惹麻烦的区域等)
4、如果可能的话,给孩子提供其他选择:“你可以相应拥有这个”,这也是教育他学会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
5、替代方案应该是不容讨价还价的,而并不是另一个谈判的战场。提供另一些选择是为了让孩子看到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他感到痛苦。
6、坚持到底
7、同情孩子的挫败或失望:“当你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这的确令人感觉很糟糕。”你并不是在教育孩子放弃他所有的愿望与梦想,只不过是让他不要去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情。你也并不是试图在告诉孩子他要爱上所有的规则,只是在处理那些因为规则而起的负面感受,那样他就不会对此感到不知所措。
8、用最简单的方式帮助他理解为什么他的愿望不能实现。
9、但是,如果你感觉自己的处理方式是糟糕的,你就有机会去利用那样的契机示范承认错误和道歉的重要性。如果你可以主动做这件事情而不是用权威压制孩子,你们双方都会解脱。
10、安抚他,并且告诉他你坚信他会渐渐学会自控的。把他抱起来,然后拥抱他。
11、寻找机会来帮助孩子挽回颜面。当孩子感到耻辱时,他会暗自努力地去合理化那些行为,而不是去修正它们。
12、当一天充斥着“不可以”时,可寻找一些机会去说“可以”。这让孩子体验到管教也是另一种爱,而不是对于他内心“邪恶”部分的惩罚。这并不意味着让步,在大多数情况下,放弃最初的立场反而会使事情变得没有成效。
13、不要把孩子的不良行为视作是在针对自己,特别是当他们反复进行试探的时候。如果你把这些行为视作是对你个人的攻击,你也一定会以攻击的方式反馈回去。相反,试图去理解他在这些不合适的行为背后正试图在学习什么,这样你就可以用他所需要的教养方式去进行回应。
14、与孩子生活中的其他成年人分享这些关于管教与教养的责任。
三、2~6岁——从管教到自律
首先,孩子学习控制情绪的第一步——理解自己的情绪
孩子学会了体验情感,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并且用语言去命名他们。
为了防止自己被情绪吞没,任由情绪悄悄接近将他打个措手不及,或者让他行为彻底失控崩溃,孩子需要能够做到如下几点:
1.能够明显体验到自己不同的情绪;
2.注意到何种情绪会触发它们;
3.注意到情绪刚冒头时是怎样的,以及如果火上浇油了会怎样;
4.学习如何让他自己平静下来;
5.意识到自己需要从他人那里寻求何种帮助,并且主动求助
6.学着去了解他的情绪意味着什么,并且尊重和珍惜那些情绪的存在;
其次,帮助孩子表达和控制情绪:
1.感觉能够安全地去体会那些情绪。【我会帮助你控制住自己,直到你能自己那么做到为止。】
2.区分不同的情绪。【有时候当人们害怕时会想要变得恶毒】
3.识别特定情绪和特定情境之类的关联。【你把所有的玩具都整理好了,难道你不为自己感到骄傲吗?】
4.识别并且命名情绪。【我在黑暗中会感到害怕】
5.识别并且预期情绪触发点。【我讨厌上床睡觉】
6.寻找到一些方法来安抚或表达情绪。【在睡觉前我需要看会儿书。我要把自己睡觉时看到的恐怖怪兽 画下来】
7.当他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向周围人求助来在帮助自己管理情绪。【你离开房间之前能坐在我床上待一会给我唱首歌吗
8.接纳和珍惜那些情绪或感受——那都是孩子的一部分
第三,现阶段管教重点——教孩子理解和在乎他人感受
父母不仅要让孩子看到他自己做错了,更要提供积极的选择。
对他人感同身受并能因此给予关怀的能力始于童年早期,但会终身发展。
每个人的行为并不会只依赖于外界施加的规则【除非是在监狱里】,而是基于自我管教。
最后,把不良行为变成教会孩子自律的契机
1.观察孩子的非言语信息,以了解他对于自己所做之事感觉多么糟糕。
2.如果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犯了错,并且对此感到内疚,那么他已经开始在吸取教训了。
3.当内疚令孩子感到难以忍受时,它们就有可能会被否认所替代。不要步步紧逼孩子,那样他会无法面对自己所做过的事情。相反,称赞他为了面对自己的错误所付出的勇气:“我看得出你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很糟糕,要知道,我并不想让你对于已经做过的事情感到更糟糕。”他 很可能会对这些话感到惊讶,并且准备好进行更多的倾听交流。
4.如果有必要的话,你可以通过让他自己叙述整个过程的方式来确定他是否真的理解这件事情了。他所说的东西比你所说的东西重要,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你也可以试着去修正任何你所听到的误解。
5.根据孩子的所作所为,决定一个他需要相应承担的的后果,并且让他有机会去进行弥补。“你必须做一张好看的道歉卡,让他知道你有多抱歉”
6.确保他理解道歉和弥补的重要性,并且让他能感觉到自己被原谅:“你需要一个拥抱吗?”
第二部分,作者从父母的管教行为切入,既聚焦于父母自身被管教的童年体验,又关注当下的管教对于孩子而言会有怎样的体验。
如何在孩子淘气到无法收场时“叫停” ?
当孩子淘气到无法收场时,可以用下面这些方式和她开展沟通:
1.给孩子一点“惊喜”
2.试着放低音量开始耳语,或者突然大声喊出一些词汇,但持续很短的时间。
3.试着拍手,或者突然大声吹口哨
4.如果情况允许的话可以走开,这可以防止因为你的在场或参与而强化其不良行为的状况。但不要把离开或回避作为对于孩子的惩罚和威胁。
5.如果你不能离开,你可以用双手捧住孩子的脸或者把你的手坚定地放在孩子的肩膀上,用这样的方式来让他停止不良行为。
6.进行眼神交流并且坚持让孩子听你所说的话。你可能需要坚定地抱着孩子,但并不是用太大的力气以免导致其疼痛:“在你能够让自己停下来之前,我需要制止你”当父母能保持镇定时孩子会逐步放弃寻了些令周围人不安的行为,并且模仿成年人平静的状态。
第三部分作者探讨的是充满共性的管教方式,细腻剖析了孩子面对管教究竟如何可以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又如何会最终形成自律;
能量不分正负,都是爱和成长开始的地方。
父母通常可以遵循有规律的五个步骤来帮助他们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第一步,孩子的不良行为必须被制止。
第二步,孩子必须恢复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并且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
第三步,他需要思考自己所做的事情并且理解其产生的后果,包括这些行为对他人造成了哪些影响。
第四步,解决问题,有时候当孩子试图做出弥补时,还会涉及各种谈判与妥协。
第五步,后果、弥补、道歉与原谅。
孩子出现“坏”行为,试试“五步管教法”
第一步,理解孩子的“坏”行为。孩子的“坏”行为传递了哪些信息?
第二步,搞清楚“坏”行为发生的过程。
如果孩子在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后故意让你发现,那么他可能迫切需要规则与限制。如果你没有给予 及时而清晰的回应,他可能会困惑并且觉得没有人关注他。
第三步,对质。
如何跟孩子对质?
有其他人在场,当着他们的面与孩子对质会让他感觉羞耻。
当你和孩子谈论所发生的事情时,你有下列选择:
1.你也许可以自己描述其不良行为;
2.你也许可以让他来描述不良行为;
3.你可以和他谈论为什么这种行为是有问题的,并且阐明这种行为已经或可能导致的后果;
4.或者你可以请他思考一下自己的行为,并且给出他自己的判断。
他的回应方式取决于他是否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情、为什么做错了事情,以及他是否准备好了去面对后果。
1.如果他不知道为什么他所做的事情是错的,那这是你要教育他的部分;
2.如果他已经知道这么做是不可以的,那么你的工作就是要帮助他理解为什么他明知故犯,以及他该如何防止自己再次做那些事情。
3.如果他害怕承担后果,你必须要坦诚相告他将面临的后果,但让他相信这些需要承担的后果都是合理的,它们并不是用来惩罚他的,而是帮助他学习。
4.如果他的不良行为是为了得到某些东西,而他依旧对于没有得到的东西耿耿于怀,你可以帮助他学会消化那些挫败感,接受事情并不总是会以他想要的方式发生。
第四步,回应孩子的反应。
如何回应孩子?
以下是你开始管教孩子时的做法及管教的目标。
1.安抚与安慰,以帮助他平静下来。
2.设定界限——清晰阐明什么是被允许的,什么则不被允许。
3.处理羞耻感,以及对惩罚的恐惧,那些情绪都会干扰孩子面对已经发生的事情。
4.避免和淡化权利斗争;
5.激发孩子的希望和动力。
第五步,承担后果、弥补、道歉与原谅。
首先,承担什么样的后果是有效的?当然是能让孩子吸取教训的后果。比如:
1.坏行为发生后就马上跟进后果。
2.与不良行为本身密切相关,并且可以作为一种弥补方法。
3.强制性的。
4.公平的;
5.合情合理的;
6.孩子有能力去面对的;
7.帮助孩子能自发地真正在意这些问题;
8.有时间限制的;
9.清晰表达原谅,并且给予孩子成长与学习的希望。
其次,创造弥补过失的机会。
如果孩子有机会去修复其所造成的损失,他们就更有可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做出弥补需要他们克服尴尬或羞耻感,去面对其行为所带来的影响,并且操练问题解决的技能。
这些后果可以在帮助孩子进行弥补:
1.提供面对错误的契机,接受自己所要负的责任,补救,并且向前看;
2.帮助孩子看到他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这样他就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了;
3.保护孩子对自己的感受,当他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时,就一定会表现更多的不良行为;
4.表达原谅与希望——相信孩子下一次会做得更好;
5.永远不要吝惜父母之爱;
最后,宽恕。
当你原谅孩子时,你就是在告诉他那些不良行为并不会定义他是谁,或你是如何看待他的。宽恕能使孩子全面看待自己的错误,向他传达,你已经在向前看了,他也可以;
向他示范自己如何掌控情绪以及自己的慷慨,这会让你们双方都感觉好一些,也会再次亲密起来。
当孩子的不良行为成为他成长和学习的契机时,原谅与宽恕则可以:
1.让孩子坚信至少有一个成年人 对他是有信心的,无论发生了什么;
2.保护与巩固了孩子对自己的积极感受;
3.重建孩子的信念,让他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4.教会孩子如何转换视角并且原谅自己;
第四部分,作者帮助家长看见不同的管教方法有哪些利弊权衡,有哪些是值得鼓励的做法,又有哪些是需要尽量避免的错误。
管教的目标远不止于制止和惩罚某种“坏”行为。
我们把最常见的管教方法分成了三大类:通常值得一试的,有时会有用的,以及完全没用的。
以下主要分享文中关于通常值得一试的方法:
1.提醒。
当孩子不想停止某种活动时,提醒可以在帮助他设定界限。当你预告孩子变化很快会发生时,你是在 帮助他为面对不得不停下 的和中事情时的失望感做好准备。
2.沉默。
沉默可以成为一种有力的管教形式。孩子习惯了被不断告知去做什么或不许做什么。当这种预期被沉默所取代时,孩子可能会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他会渴望再次交流。
3.隔离冷静。
隔离冷静包括让孩子回到她的房间、坐在一张特别的椅子上,或者呆在角落里。
4.用正确的方式把事情重做一遍。
能够让孩子重拾自控感,并且感觉那是有效果的。
5.弥补。
让孩子做出弥补的方法有很多种:道歉、补偿、用正确的方式把事情重做一遍。
6.原谅。
原谅是任何道歉或弥补的终极目标。为了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补偿,他需要知道自己是会被原谅的,以及被原谅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他们需要学会如何原谅自己。
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关注,实际上是对孩子成长的阻挠。当我们调整思维模式,尝试把着眼点放在构建更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会发现很多养育问题自然得解。布教授让我们认识到儿童身心发展是不分家的。让我们保持学习,告别焦虑,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