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狂热》经典影评集
《粒子狂热》是一部由马克·列文森执导,Martin Aleksa / Nima Arkani-Hamed / Savas Dimopoul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粒子狂热》影评(一):看起来很美好以及未来似乎并不那么美好
一个人若是在2013年看这部《粒子狂热》,一定会看得鸡皮疙瘩乱跳,一定为人类的基础科学研究鼓掌呐喊。然而这部纪录片在2017年看起来,却有了另外的一种味道。
那个时候Higgs被发现,并且毫无悬念的拿了诺贝尔奖。高能物理又攻下一城。曾经美国因为钱不够而放弃了SSC,把高能物理所能带来的贡献拱手让给了欧洲。在证明了Higgs后LHC进行了一段时间升级后,LHC并没有找到轻子夸克,没有找到超对称粒子,什么都没有再找到。实验物理学家在沮丧,理论物理学家也有点彷徨。依靠粒子加速器,我们还能得到新的东西吗?
16年杨振宁和丘成桐对高能所提出的CEPC撕了一场,大牛来撕逼,势必不少人站队呐喊。关于钱也好,关于吸引人才也好,关于基础科学的话语权也好,一堆一堆的考量。像我这样不搞物理的小虾米自然是看得云里雾里。只是现在看着现在高能物理的愁云惨雾,粒子加速器真的还能给我带去更新的世界吗?
《粒子狂热》影评(二):科研的信念
2012年,在原子核物理课上,代课的老师说了一段话:“我觉得Higgs是不可能找到的,因为从来没有过基本标量粒子。现在找到的标量介子都不是基本粒子。“ 同年7月份,我坐在电脑前,看了CERN找到Higgs的发布会。 科研的信念就是这么神奇。几十年的寻找都不曾有结果,人们纷纷放弃的时候,它突然就出现了。
article Fever这个电影,更多的是从ATLAS实验的角度讲了Higgs的发现之旅,不过它的兄弟实验CMS同样有着非常精彩的故事。 粒子物理是一个需要大量理论背景才能搞懂的东西,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它讲给大众听,其实是个非常有挑战的事情。本片从宇宙到底是“多重宇宙”还是“超对称”的争论作为切入点,吊起了观众的兴趣。它一方面讲懂了粒子物理最基本的观点,另一方面也巧妙地绕过了艰深的物理知识。它带着你慢慢走入寻找Higgs的旅程,让你逐渐开始对这项研究产生巨大兴趣,为研究结果可能带来的颠覆性结论而兴奋。 还记得影片结束时,全场观众起立鼓掌的激动。 如果你想了解Higgs,了解粒子物理,来看这部片子吧,它会用最简洁的语言把知识介绍给你。 如果你想体验一下科学发现的激动,来看这部片子吧,它会让你沉浸在探索未知的奇妙旅程中。 如果你想找回科研的信念,来看这部片子吧,你会想起自己不只是搬砖写代码,你在做些bigger than yourself的事情。
《粒子狂热》影评(三):对撞115元素
教授:你首先要有基础的知识量,无论那意味着什么,但是唯一可以区别不同科学家的是他们的艺术才能,能够识别什么事正确的观点,什么是特别美的观点,什么是值得你花时间在上面的,最后,最重要的是,发现那些足够有趣的,但又能给你足够多的挑战,同时还没有被解决过的问题,而现在就是解决着这些问题的时候了。
科学家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整个控制室里面就像是充满了一群六岁大的小孩,而他们下个星期就要过生日了,有蛋糕有礼物,他们的好朋友都会来参加。
实验解释:这个大型强子对撞机其实是一个很基本的实验——每个恩在小时候都会设计的实验,你有两样东西,然后把他们连两个撞在一起,这样你就得到了很多新的东西,然后你试图去理解这些新东西,我们要做的是让小小的质子相撞,这些质子存在于所有原子的中心,为了让他们在对撞时的速度尽可能地大,我们建造了一条27公里长的环状管道,然后使那些质子沿着圆环多次旋转,使其加速至接近光速,然后我们使两束以相反方向运动的质子束在4个点相撞,在这4个点分别做4个不同的实验,超环面仪器实验(ATLAS0)底夸克探测器实验(lhcb)紧凑渺子线圈(cms)以及大型离子对撞器实验(alice)。女神经:我目前负责超环面仪器实验,超环面仪器就像是一个七层楼高的相机,它可以拍摄到每一次单独碰撞的快照,这些碰撞总共有数十亿次之多,希望能够看到传说中的希格斯粒子,每次我们在更高的能量下,开启新的加速器,我们总会发现惊喜。总而言之我们最期待的事能够发现希格斯粒子。
《粒子狂热》影评(四):纪录
本片主要纪录了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 LHC)自2008年首次运行到2010年发现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的历程。
LHC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最昂贵的单一机器。LHC位于瑞士日内瓦附近的法国-瑞士边界的地下175 米深处,周长27公里 (17 mi),由欧洲核子研究组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 CERN)自1998年历时10年建成,来自一百多个国家的一万多名科学家及工程师参与建造。想起美国那烧了20亿美元仍不幸夭折的SSC,CERN也是够狂热了。
导演Mark Levinson是UC-Berkeley的物理学博士,后来改行进入影视行业。制片人之一David Kaplan是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物理学教授。
全片的高潮自然是公布Higgs boson被确证,台下的Peter Higgs喜极而泣。有太多的理论物理学家终其一生都无法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被证实,也难怪Peter这老家人在后面采访时感慨:“For me, it’s really an incredible thing that it has happened in my lifetime.” 然后,某人回到:“Not only in your lifetime, Peter.” 全场掌声伴随笑声,没有比这更幸福的时刻了。
该片获得压倒性的正面评价,在烂番茄上也获得95%的新鲜度,7.9的评分。
发现Higgs玻色子的意义有待后人评说,不过Peter Higgs 和 François Englert因为相关工作而获得20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另一个主要贡献者Robert Brout却在2011离世而未能领奖。
《粒子狂热》影评(五):人类需要科学与艺术
观看此片前,先阅读了《上帝粒子》一书,有了些初步了解。不过受限于自己的智商有限,理解起来还是感觉有些费劲的。
对于一个科学纪录片本身来说,片子制作精良,个人认为比《cosmos》要做的好。片子结尾的一段很感人,为什么我们需要科学?为什么我们需要艺术?这些看起来与我们毫无关系的事,却恰恰定义了我们作为人类的意义。忘记在哪里看到的新闻,NASA想从税收里多使用0.5%用于航空航天事业,但是马上就会有许多人跳出来反对,那么多钱够买多少粮食了,够养活多少吃不饱的人了。现在早已不是美苏航天竞赛的时代了,绝大部分人都认为过好自己的生活,比是否多了解些宇宙要重要的多。只是他们不明白,人类现在使用的所有能源、工具、物料等都是来源于在这条路上一直探索的科学家。
“这条路时宽时窄:有时它经过很长的一段空白(就像穿越内布拉斯加州的80号公路),有时又会穿过有很多美景的弯道。在这条道路两旁有许多标着“电力工程”、“化学”、“无线通信”或者“凝聚态物质”的诱人支路。选择支路的那些人已经改变了这个星球上人类的生活方式。而那些还在这条路上行进的人会发现,一路上遇到的都是相同的标牌,上面清晰的写着:“宇宙是如何运行的?”就是在这条路上,我们可以找到20世纪90年代的加速器。”——摘自《上帝粒子》
无论这些科学家是否真的找到“希格斯粒子”,都已经不重要,他们可以为了人类科学的进步用尽自己毕生的精力,难道还不够让人肃然起敬吗?很多人去感谢上帝、感谢佛祖,我说不如去感谢下这些科学家,所以请不要再问,找到了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实际利益。
科学与艺术一定要一起进步与发展的,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部纪录片除了拍摄的影像以外,还使用了Flash、3dmax、并且出色运用了Motion graphic这一制作手法,就是这些设计师和软件帮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这么抽象、微观的物理概念,生动表现了各个粒子与经典模型。
也许这部片子的目的不是在向大家解释什么是“希格斯粒子”,什么是“对撞机”,他只要完成一个目的就好了,就是让大家知道无论处于怎样的时代,人类是永远不能放弃科学与艺术的。
《粒子狂热》影评(六):碎碎念。
最后一节particle课结束 教授说晚上定了教室有pizza看particle fever。就写一点碎碎念趴。
ATLAS的director好有气质好好看啊。 就看得我挺有感触的 里面的人高兴的时候我也为他们高兴 紧张的时候我也紧张。 第一次beam绕圈。 九天后magnet出问题 出现leak shut down。 第二次beam aligned相撞。 第三次20120704 higgs被发现。斯坦福教授来迟了 别人问他在哪 给他留了位置 他说保安不让他进了。他就坐在外面用电脑看的。宣布的时候 那个很好看的director宣布higgs被发现 是125GeV附近的时候 集体鼓掌 振奋人心。镜头切给了Higgs 头发花白的老人摘下眼镜擦眼泪。最后普林斯顿教授回去的路上说 125GeV说明我过去predict的model都被ruined了 一切重来 但没关系。 我想到higgs boson要在115和140GeV中间 115的话说明super symmetry theory成立 那么会有无数无数的particle 有新的很漂亮很大的model。如果140的话 那么将只会有higgs。那个时候斯坦福教授和另两个教授聚在一起 一个教授笑着说 如果只有higgs的话 那我40年的work都白费了 无意义了。斯坦福的教授也笑着说 那我还好 我只有30年的work白费了。然后那个教授说 那我will have retired 但你要开始新的旅程了。大概这个意思趴。 就感慨万千 在布达佩斯听教授说他一个老师 是个很厉害很厉害的人在一个方向干了几十年 最后发现一开始错了。那时候他说 这很难受 但也很正常。是这样的 所以我很敬佩他们 他们值得世界上的鲜花和掌声。 有段采访采访斯坦福教授 他说 这很令人兴奋 每个人 那么小的一个人 那么小的一个大脑 我们却在试图理解这个世界 我们还make了 progress 这真的很神奇。他的语气令我动人 也让我一直在笑 发自内心的开心。科学界有他们 真是太好了。 还有一些很戳我的话 我大体记不起了 但就 物理很美 很美好。 影片的最后 说2013年的诺贝尔给了englert和higgs。然后结束。 我看到前面的男生轻轻鼓掌 我也轻轻跟着鼓了一下 那个男生回头对我笑笑。 学物理 试图学过物理真好。
《粒子狂热》影评(七):最接近星星光亮的地方
1、3000年前,希腊德尔斐神庙阿波罗神殿门前有三句石刻铭文,其中有一句是“认识你自己”,这是有名的“德尔斐神谕”。这句话引发了无数智者的深思,因而在古希腊诞生了哲学、科学和艺术。
2、3000年过去了,我们对自身的探索没有停下脚步,然而我们的困惑却越来越多。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连最基本的问题都没有搞清楚,或许永远都搞不清楚。但是,我们是人,我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我们爱智慧,我们之中永远有一帮最出类拔萃的人穷极一生都在思索这些问题。这是一条孤独艰辛的路,得有西西弗斯推石上山般的勇气和毅力。“当宣布发现希格斯粒子的时候,我非常的自豪,同时也为我们全人类感到自豪,我们只是一群脑袋小小的的生物,匍匐在一颗小小的微尘般的星球,然而却理解到了这么深层次的世界,我们现在讨论的是以亚核为单位的世界,比原子核还要小几千倍,不管怎么说,我们做到了,这就是人类的智慧。”
3、把历史推到4万年之前,在法国的南部的一个岩洞,里面充满了我们先祖惊人壮观的壁画,画着精美绝伦的野牛、犀牛和狮子,我们的先祖在展示他们所看到的世界,这是4万年前人类的好奇心和精神探求。为什么人类需要科学?为什么人类需要艺术?这些看起来我们的生存没有太大关联的事情,却恰恰定义了我们作为人类的意义。认识外在的世界,这是科学的探索,认识内心的世界,这是艺术的探索,我们人类或许从有智慧起就在进行这样的探索,这是智人和动物的区别,这也是我们人类存在的全部意义。
4、 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举行发布会,准备宣布发现了希格斯粒子。会场条件很简陋,比我本科时的梯形教室好不了多少,希格斯本尊到场了,由于来得比较晚,被安排坐在四、五排一个不太好的位置。诺贝尔奖级别的大教授Savas迟到了,没有和保安交涉,很自觉的在外面和一个本科生一起在IPAD上看直播。当发布会宣布“我们找到了希格斯粒子”时,会场一片欢声雷动,那些名家教授一个个看起来像极了一群没有长大的学生。这些人是一群真正怀有赤心之心,真正投身科学的人,他们的眼睛里有光和亮,有孩子的模样。
5、在我们国家的科学领域没有这样的人,大家都在搞项目搞钱,都是一些投身生意场和官场的人。在高校里面根子就烂了,劣币在驱逐良币。如果你的孩子天赋异禀,渴望了解世界追求智慧,有志于终生献身于科学,请送到美国去,因为那里是最接近星星光亮的地方。科学无国界,追求智慧的这条路是人类共同的路。
《粒子狂热》影评(八):我们的渺小与伟大
两个地点,普林斯顿与日内瓦。
六位全球顶尖的量子物理学家,Martin,Nima,Savas,Monica,Fabiola和David。
七年拍摄时间,五百多小时的拍摄素材。
近万名物理学家合力,近百亿美金的投入,二十年的运转与建造,只为一个实验。
量子物理学家们相信,这实验,能够让人类迈出认识宇宙真谛的或许最重要的一步,或者全然改变当代物理学方向的基石。
这就是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
完全不懂量子物理学,没字幕,仅凭一丢丢还算听说过的几个名字,连蒙带猜也大概应付得来。
其实不要紧。
甚至可以说这部片跟量子物理学无关,我所看到的,是一群执着单纯可爱的人们,是一个艰难遥远又多舛却似乎可以触摸得到的梦境,是一座比所有建筑都恢弘都漂亮的机器,是一片用来探索宇宙却几乎和宇宙一样精彩得令人窒息的画面。
那粒子以接近光速对撞时的画面,比我见过的任何一幅绘画都美。
电影着重拍摄的每个物理学家都性格十足。活泼可爱、比起理论更愿相信事实的实验派博士后姑娘Monica,出身物理学世家、从伊朗逃难出来爱穿匡威、直言快语的怀疑论者Nima,来自土耳其的沉稳乐观无比爱喝意式浓缩的Savas,一副好爸爸形象的光头男Martin,优雅纤细爱哲学爱艺术却投身量子物理学成了研究组织头头的意大利美女Fabiola……
每每镜头略过,几乎所有科学家们,年轻的都是摇滚乐手feel,年老的都是帅大叔范儿,而相同的是每个人的眼睛都那么单纯那么狂热,那么迷人。
对了,导演自己也是个物理学博士,UC伯克利的。
快到结尾之处,演到当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举行发布会,根据巨量数据分析之后,终于敢于宣布,测量出新发现的粒子的质量为125GeV,而一年前发现的那个140的数值并非为常态时,几位坐在台下的白发老人默默摘下眼镜俯首擦去眼泪。
电影院里的我也没能忍住,一边听着一堆听不懂的术语,一边哭了。
125,这个数字意味着其中一位老人在差不多半个世纪前所做出的假设,不计其数的量子物理学家们花尽半生寻找了半个世纪的传说中的或许存在或许不存在的那个将一切物质凝合在一起的粒子,终于得到了证实。
那位老人叫Peter Higgs,而那个神秘的能够解读宇宙最初奥秘和未来的粒子,这么多年来都被称为Higgs粒子。
这个结果公布之后,Higgs和另一位物理学家获得了当年诺贝尔奖。
在影片开始不久,David主持关于这个大型对撞实验的讲演,一位经济学家提问说,让我们先假设实验成功,找到了Higgs粒子,那么这对人类、对于经济方面有何贡献?
他回答说:这我们完全没头绪。科学的意义在于发现,而人类每次在发现了什么新事物时,我们往往当时并不知道那有什么实际用处。
在影片结尾,Savas说,艺术和科学,从来都是对人之基本生存来说“最没用”的,但正是它们,才让我们成为人。
这部电影,希望每个人都可以看一遍。至少一遍。
《粒子狂热》影评(九):λ
记几个感触的点
①长发教授在教学楼雕塑前讨论秩序与混乱,顺便引出了超对称理论和多重宇宙论。满屏的宇宙常数极其慎人
这让我想起了大刘曾经类比过多重宇宙的不确定性-----“有一名神枪手,在一个靶子上每隔十厘米打一个洞。设想这个靶子的平面上生活着一种二维智能生物,它们中的科学家在对自己的宇宙进行观察后,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定律:'宇宙每隔十厘米,必然会有一个洞。'它们把这个神枪手一时兴起的随意行为,看成了自己宇宙中的铁律。”
②土耳其教授的人生信仰:真实
小时候所有人都会坚信黑白分明,坏的事物坏透了,好的事物永远是好的。可是长大了才知道极端是最不可能的行径,大多数事物的好坏都是取决于主观感受。可是物理不同。物理没有好差,只有真相与谬论。似乎是有更高维的存在掌控着物理世界的黑白(我们称它为客观 可是谁知道它不是另一个纬度上的主观呢 我瞎想想hhh)
“我决定致力于 真相不能被人们说法左右 的领域”后部分揭示higgs粒子质量前夕,眼看着自己卖命30年的理论很可能就要被推翻,教授满眼心酸地安慰同伴说“但至少我们知道真相了 那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
我跪
③特别优秀 这部片子还插入了政治 媒体与科学形成对比。也不知道是反讽还是啥 一派“科学界是我们nerd的天下你们都别管”的清高感hhhh科学家们真的不会办party,中间一段关于强子对撞机的rap孝死我了 瞎搞
④长发教授在演讲时回答了一位经济学家的问题“解释一下强子对撞机能给我们带来多少利益”
(英文更哲一点 明天把英文整理出来)
《粒子狂热》影评(十):A Human Story
The documentary is about the ups and downs of CERN LHC (Large Hadron Collider) during its first days of proton collision experiments. But ultimately this is not a story about physics, rather about the human spirit.
Many moving moments: when the scientists talked about why they chose physics as their career, it is all very philosophical. In their different ways, they all want to grasp something concret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universe, the eternity.
The two grey haired theoretical physicists discussing the possibility of the outcome of LHC experiment could prove the theory they had worked on all their career wrong. As an audience, you can clearly see, to them, how devastating this could be. At the end of the discussion, however, they agreed, the truth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eter Higgs' presence at the meeting when CERN announced the discovery of Higgs particle. He was not seated at a reserved seat but among the audiences.
avas Dimopoulos, ".. the .thing that differentiates scientists is purely an artistic ability to discern what is a good idea, what is a beautiful idea, what is worth spending time on, and most importantly, what is a problem that is sufficiently interesting yet sufficiently difficult that hasn't yet been solved, but the time for solving it has come now?"
quot;The things that are the least important for our survival are the very things that make us h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