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单独中的洞见》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单独中的洞见》读后感摘抄

2021-03-09 00:07: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单独中的洞见》读后感摘抄

  《单独中的洞见》是一本由张方宇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 酷威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单独中的洞见》读后感(一):哲理与禅意的呈现

  《单独中的洞见》书写的是灵魂的艺术,作者的视角很高,缘于他自身的清凉明晰,所以写下对人性、社会、人生具有颠覆性效果的文字。它一改往常我们读到的讴歌生命,勾画希望,涂抹美好,追求爱情的各类心灵鸡汤或大众文学之手法,它毫不留情地让我们直视生命的无聊与苍白,丑陋与矫作。好多读者一接触便败下阵去,怆惶逃跑,完全不能适应面对这种生命最真的底色! 可是,坚持下去,难道它没有温情吗?那温情出现在精神、灵性,天才、艺术章节里,那是真正的对人类的慈悲。我们通常所谓的艺术、超脱怎能与书中所描述的境界相比?那才是人类艺术之根本,纯净的、深邃的、空灵的,完全超脱人性的污浊,消溶在自然里,溶解在宇宙里……

  《单独中的洞见》读后感(二):忍受不了那些可能连书都没有买的人,在这里胡乱评价作者,胡说

  看到老师,在微信上抱怨某读者的低分评价。哈哈,我来凑个人数。书写得非常好,从几年前看到之后到现在都一直受益匪浅。但这些道理不会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收益。而会让灵魂更独立更自我,教会了灵魂生存的方式。希望某些人不要抱着,像对待智慧书一类或者心灵鸡汤一类的书的想法来看这本书。像老师说的,大概有灵性的人才能看懂吧。奥修不是也说,在灵性的道路上,单独应该是你唯一的追寻。在我第二天翻看的时候。就是今天竟然又出现了新的低分评价。我想说这些,如果看不懂的人了就不要去诋毁作者。我们都很欣赏张老师。你们这些人看不懂哲学也不会喜欢悲观哲学,就像叔本华说的。只要我们有机会认清古今多少伟人曾受过蠢虫的蔑视,也就晓得在乎别人怎么说便是太尊敬别人了。我希望老师能这样想。也希望活在物质世界稍存灵性的读者,也能这样想。

  《单独中的洞见》读后感(三):高仿版《沉思录》and对冲式写作

  

诚如评论所言,的确和《沉思录》很像,讲了单独、孤独、灵魂、真理、智慧、艺术、爱、欲望等等,语言风格可以看到许多意识流外国名著的格言的影子,而且随着本书的后半部,越来越玄幻,越来越高深,已经到了自我慎独的顶级境界了,不与人来往,那是欲望关系,不与社会来往,那是愚人迷障, 在都是枷锁,要与自己内心强烈互动,诚如作者所说,“除了枷锁,我们一无所获;除了枷锁,我们一无所失!”

说到最后, 什么人生,什么灵魂,都是自我升华,自我沸腾,自我大和谐,不是佛经,胜似佛经了,不过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 作者把自己立在一个绝顶的高地去批判人的各种秉性,好像救世主一般在云端洒落箴言,但这些作者义正辞严的训诫,他自己是否都做到了呢?

此外,本书还有类似自媒体大V公司的问题,即对冲式写作,就是各个角度都务求精准打击,正着也说,反着也说,不管你是什么价值取向,都想把你纳入他的碗里来。比如有一段写到“多数人都害怕与别人不同,但生命并不仅仅只是一个齐步走、团体操或大合唱”,后面马上又说“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特别,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大概这就是所谓自媒体的绝技“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鸡汤而已”吧!

  《单独中的洞见》读后感(四):单独不是孤单,无聊才是。

  这本书不是社科考试励志鸡汤,你也并不会看到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文字,更没有天马行空的奇幻魔力想象,但这并不妨我视它为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因为一条条箴言,一段段真理背后都是时间与思考的结晶,不同的人读了会有不同的思想火花,有的书,几十万字也不过是一个读后就忘的故事,而有的书,不多的字也会让人思绪万千,反复咀嚼。无疑,作者的这本《单独中的洞见》是后者。

  他说 “人的前半生主要是做梦,后半生则回忆这些梦。年轻,就意味着还有足够的资本可以继续做梦。” 这是多么美的一种规劝,趁着年轻,认真做自己的梦,勿将时光用在看他人表演上,不然后半生还有啥可回忆,只能继续无聊看他人,那时何尝不是无聊到生命的尽头,所以,请继续做自己的梦,并为之努力。

  他说“如果你放弃了诸多小的快乐,那么你将意外地收货大的回报。只有那些轻蔑表面逸乐的人,才能达到内在深层次的喜悦”的确是这样,一次次放纵自己刷剧到深夜,甚至翻看明星八卦到天亮,刷抖音,逛商超,之后都是无尽的空虚与疲乏。而坚持读书,坚持写评论,买来吉他坚持练习,参加健身俱乐部坚持活动,这些带给人的精神喜悦是无法言说的,这种快乐又推动着我继续坚持。因为我会希望再次与这种欣喜交汇。那些曾经贪恋的周末懒觉,无聊的剧集,随着时间的流逝,带给人内心的只有更多的悔恨与自责,正如作者所说“凡是肤浅的东西,很快就会让我们感到乏味和厌倦。人生的空虚、乏味和无意义,只不是暗示了我们这种生活方式的肤浅。” 也许有的人说活着为什么要讲那些虚的所谓的意义,这话不错,活的轻松一些对谁都好,问题是没有意义没有质量的生活又如何能好,没有感知活的能力,没有能够体味美的能力的生活又有何高度和深度可言。一切美的东西大底是相通的,艺术通过气息、韵律,情感,场景在转角遇到绝妙,让人欣喜不已。

  这么智慧的一本书,我都忍不住百度了一下作者,结果连百科也没有,这倒是跟作者文字散发出的思想挺一致,恬淡,独立。现在我把它放在手边能随时拿到的地方,随时翻看,只需打开一页,心便平静,方向便明。

  《单独中的洞见》读后感(五):可以伴随一生的智慧与慰藉

  思考了很久关于要怎样来写这本书的书评,《单独中的洞见》真的是一本很独特很别致的存在。回观这些年来读的各类书籍,似乎也只有《语录201X》系列的体裁与之类似,内容短小精炼,独立条目,前后几乎无所关联,但每一大章节内容又都凝结成一个共同的主题。

  选择读这本书,第一眼被吸引的是他的书名。“洞见”两字,立即就让我联想到名家曹雪芹的那两句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脂砚斋评这两句为大俗,确实,这两句反应的就是我们大俗世界的日常生活。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与这个世界打交道,带着不同面具处事,能够做到对世事的洞见,是我们所能想到的最好的社交底气,谁不想如鱼得水,八面来风呢!然而,作者却把如此美好的“洞见”限定了一个定语:单独。何谓单独?我的理解是自我,个人。作者把书名设定为“单独中的洞见”,我想一方面是指作者自己对世事的洞见,另一方面,作者也是希望展现每一个个体的人能从繁嘈的社交社会中抽离出来回归到个人内在本身,以个体灵魂内在发出的思考来洞悉外面的世界这样一个层面。

  全书共12个大篇章,每个篇章都有数十条或上百条作者用心提炼的文字。我通篇计算了一下,总共数量达1385条!这个数字假如每天读一条,这本书可以陪伴我三年多!所以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书,每天撷取一条洞见箴言深刻的展开自己的思考,相信这一天自己也会过的非常充实。

  原谅我还没读完这本书就来写长评。在获得此书的这一周内,我浏览了总共十二个篇章的卷首箴言,特别对卷三的“个人与社交”主题格外感兴趣。也许是契合了最近自己内心的焦虑,逐条阅读之后确实能让我充满各种自我质疑的内心有了一种得到他人认可的力量,有些字眼几乎是直击心底的!

  每个人读这本书的感悟都是不用的,因为这本书适合用来面对太多的困惑!也许现在读来,还会觉得某些条目字句立场或许过于偏执甚至带有消极色彩,但这不应该是摒弃否定这本书的理由!从书中各取所需便能得到慰藉,相信在人生不同阶段再次翻阅,一定会有不一样的领悟!我想,这本书陪伴我的时光,应该不只是一个月、一年、三年,而是这一生都值得拥有它!

  《单独中的洞见》读后感(六):1+0≥1

  人总是很容易被情绪所左右,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周遭的气氛渲染,心情很容易跟着一起波动;有些时候,因为突然的一个点,很容易一下子崩溃,瞬间感觉负能量爆棚;很容易突然笑,很容易突然哭;。。。但是随着年龄增长,我们都在努力带着面具去遮掩自己的情绪,跟着情绪走,很容易会给人不成熟的感觉。于是,我们慢慢学会了独处,我们把最真实的自己只留给了自己。很多事情,需要自己一个人去慢慢理解,慢慢参悟,就像这本书。

  刚开始我以为这是类似的毒鸡汤,就好像每个养生小知识都在告诉你,每天要多喝水,多锻炼,多看书,早睡早起精神好。然后告诉我自己,每天都要努力,然而每天都依然懒洋洋地过去。但是,这其实并不是告诉我们实质可以做神马去改变神马,人缘不好你就去多读书多社交;学习不好你就去多学习多请教;身体不好你就多运动多注意;。。。这本书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帮你去换个思维去思考,帮你去换个角度去看待一些事情。甚至很多时候,它的一些话就像一巴掌打在你心上,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你要多透过现象去看本质,然后调节你的心态。所以我的感悟就是,关键是心,心态要自己能把控,这样情绪也可以自己控制。这样的效果可能比告诉你该做啥不该做啥,更让你觉得你应该做啥来的猛。

  别看小小一本书,还不厚,但是书还分了12卷,内容也是从简到难,有些句子适合回过去再自己回想再去思考,很有深意,甚至每一次看相同一句话都会有新的认识。以前我以为,学习就是向谁学习,所以在人堆里,你见过越多的人,看过越多的事,会越有自己的见解。但是慢慢的,成长总是会一边抽打你,一边改变你,原来,独处才是成就一个人最大的催化剂。所以开始喜欢一个人单独去思考很多东西,安静的时候才觉得一切是属于自己的。一个人的时候,我可以去看自己,看别人,看自己和别人的相处,看花花草草,看月晴圆缺,看世界万物,真的能感悟出很多。但是很多时候,会有一种迫不及待想分享的欲望,而这本书更像是一个朋友,在和你共鸣。你可以从里面读到相同的感悟,却也能在不认可的时候,不需要争辩的去感受不一样的不同。看书很多时候就是在看另一个自己,一个想象中的自己,1+0≥1,多一种思想,也许你能得到远大于1后面无限0的可能。

  《单独中的洞见》读后感(七):独特的味道、奇特的美感

  这本书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才好,作者张方宇的文笔铿锵,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性都极强,条理分明,写的有头有尾,有来头也有去路。所以,是一本攻击力很高的书,是一本写的你只得承认、避无可避的书,从字里行间,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这本书我之所以不会评价,是感觉这本书有一种很奇特的美感,反复读了四五遍,感觉自己还未曾悟透。

  张方宇应该是个高处不胜寒的人,是个真正了悟孤独为何物的人,所以才能写出这么让人觉得尖锐的文字,说“尖锐”一词好像也不太对,但我实在是找不出形容词来形容。

  张方宇应该是个拥有强大内心和自信的人,拥有对生命极强的感知能力和深度的自我剖析,而且张方宇是一个非常忠于自己的人,非常的皈依自己的本性,是一个十分独特的人。

  张方宇还是个勇者,他写出了大多数人不敢写出来的东西,同样也是大多数人不敢承认的东西。他的文字看起来会让人觉得激动不已,会让人觉得豁然开明,虽然注定不会让多数人理解,但在这个喧闹的时代,是一个让自我寻求安静的作品。

  放一些书摘:

  一个人只有与他自己相处的时候才是单纯和真实的。如果一个人和其他人相处,无论怎样他都会失去大部分的自我,他必须压抑自己的真实感觉去迎合别人。所以,社会交往是人虚伪的开端。

  一个人本来是不吸烟的,后来染上了烟瘾,从此对香烟就欲罢不能了。一个人本来是单身的,后来爱上了一个人,从此对这个人就欲罢不能了。

  其实我们的男女之爱就是一种瘾,因为它除了制造出依赖和沉溺以外别无其他。爱和某些麻醉品很类似,它产生出幻觉,然后你就开始依赖于这个幻觉,并且最后成为这个幻觉的奴隶,你忘记了没有它的时候你也曾经活得很好,甚至活得更好。如果爱真的使你得到了什么,你就不会一再地要求它,但没有它,你又会觉得缺少了什么而痛苦难耐,这就是沉溺。

  我们根本不必在乎来自于别人的评论,因为你的真实内在与别人的看法并不相关。而且无论别人评论什么,他们都是在评论他们自己,因为透过评论别人,一个人无意中会把某些自己内在的东西呈现了出来,所以,他们实际上在评论他们自己。

  《单独中的洞见》读后感(八):让我们能言善辩,读懂自己和别人和大多数人

  《单独中的洞见》 这是一本能勾起人太多回忆的书。一句话如果贴近了自己的生活和经历的过往,当记忆涌现,这一句话不再是仅仅一句话,而是一段故事,一段沉思。 1.“而虚荣的人总是在喋喋不休的向别人展示他的自我。” 一开始读这句话总会把自己带入,但我也在不停的提醒自己,作者或许根本没那么想,因为毕竟他都不认识我。或许是因为我把这句话反着来读了——喋喋不休的向别人展示,他的自我就是虚荣的。很难看出,如果没有点忍性的话 ,很容易被这样模糊的话所左右。就再不能看到后面精彩的地方。 2.“蔑视和贬低包括真理在内的一切事物,能够让一个人获得一种虚拟的高度。” 多么好的批评了我,但很奇怪的是,前一句还在批评我,后面的一句话就安慰了我—— “人们常常因为别人与他们有所不同,而对别人怀有敌意。”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因为我跟别人不同,会不时的给自己树立一个虚拟的高度。前一句话刺痛了我,后一句话安慰了我。在这样的纠结中,我想把这本书读下去。 3.“朋友比较像自己,而敌人比较像别人” 。 早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所以每次我讨厌你的人的时候,总会去想要试图找到他身上的优点, 在一番尽力之后还是不行。或许是无法说服自己。或许是那个讨厌的人身上缺点大过了优点。一些人确实是需要尽点力才能喜欢上的。但也要知道一些人是尽了力也不能喜欢上的。找一找,找不到的话那就算了吧。 关于孤独、单独、关系的问题 第四卷对我来说是相当冗杂的一卷。重复应用的太频繁。反倒会让人不耐烦。好的,我知道了,你要说什么呢?接下来还是说大改不改的话。或许是作者的情感也需要抒发吧。不停的强调,这样就是好。最后在我看来却有点不好了。继续读吧。从滚滚细沙中淘炼出金。 4.“唯有在无为和被动性的状态下,智慧才会升起。” 读完这句话之后,满脸问号。可能作者的本意只是想劝那些太过积极主动的人要放下心来。但为什么我看着就是这样的,不自然呢。仿佛又在模仿上一卷,不停的论述知识和智慧的区别。所以这到底是格言类型还是散文类型的?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修饰和美化一件事情,多少文字也不嫌多。”他或许只是在不停的修饰自己的话。希望以此能带给人们点什么。 奇怪的是作者本身也知道,加入个人主观成分越少的艺术作品就越纯粹越高贵。庞杂的长篇大论,确实就像作者自己的呕吐物。总比不上那些精炼的小句子。

  总的来说还是一本让人收获颇丰的书。

  《单独中的洞见》读后感(九):吾日三省吾身

  《单独中的洞见》一本来自灵魂的内省之书,和想象中有些不一样,整本书用的是格言体,差不多是第一次阅读这样的书籍,书中全部都是智慧箴言,看过一遍并不能记住,也并不是所有的都被理解,感觉特别适合有事没事的时候翻一翻,反复翻阅,时不时用来给自己提个醒。 世界是什么?我的第一答案是全球(地球),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这是大世界,同时我们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小世界,它就是你的意识状态。你的意识状态就是你的世界。在不同人的眼里,世界是不同的外在的世界只是我们内在世界的延伸,当一个人的内在改变了,围绕着他的世界就改变了。所以一个已经征服自己的人不会想去支配别人,一个能够改变自己的人不会有兴趣去改变外面的世界。 无论我们怎么努力,外在的东西都无法进入我们的内在,你可以弄一些玩具来消遣,但这些玩具永远无法成为你的一部分。只有那些能够成长为你内在品质的东西,才是安全的,你无需照看它们,它们永远不会丢失。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会自我成长,不断提升自己,成就更美好的自己,这些都是说的内在的品质。我一直觉得气质,气场很重要,可是如果没有内在品质的东西在支撑,不可能成就美好的气质和强大的气场,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 我们的人生就像一个慢慢膨胀的气球,明明知道气球一定会在某个时候爆破,但我们还是不知不觉的给他充气,并且很高兴的看到它越来越大。感觉有点像一条道路走到黑啊,不知道理解得对不对。有时候明明知道事件不能这样发展下去,却还是任由它继续变坏,不想做出任何改变,或者是破罐子破摔的状态。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刻,只是其持续的时间长短,状态恶化的程度各有不同。 汽泡和蜘蛛网在一定的光线下都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样子,只是气泡太容易破裂,而蜘蛛网又太难以挣脱。人们在世上所热烈追逐的事物大都具有这两种特性。 很难在其中找到平衡,其实这个时候是可以调整我们的意识状态来追寻平衡的。大部分的时候,还是心态决定一切。 我们必须有勇气去深入他内在的孤独和空虚,当这个孤独和空虚被穿透,你将会发现它的最深处是无尽的喜悦。你必须以最大的勇气去穿越生命的荒漠,当你穿越了它,真正的绿洲就会出现。 内在的品质才会越来越好,人生才会越来越精彩! 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生动的抒情,没有疑难杂症,只有通俗易懂的文字,关键在于你自己是如何理解的,亦或是对观点的认可程度。 我初读一篇,记忆深刻的并不多,到基本都是认同的,放在床头了,早起睡前都可随手翻翻。

  《单独中的洞见》读后感(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洞见。

  这是来自灵魂的内省之书。拿到书,翻开看了下,似乎是短句精炼的随笔留言,我当即说,内容适合做手抄。兴冲冲的准备好新本新笔。而当正式拿起书看了几页以后,思考了其中的某些句子,某些意义,代入到某种情境,似乎太深意而我还体会不了。

  关于这本书,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对于词语的释义,有很多的形容比喻。人生阶段中各种状态都有一定的洞见解说。对于自我,孤独,关系,虚幻,嫉妒,痛苦,抑郁,笑、幽默和讽刺,思想的;蒋整体和局部,讲单独和孤独,讲生命和世界,讲关系和社交、讲永恒和死亡,讲爱和宁静,讲生命和死亡;讲艺术和创造力,讲音乐和情绪,讲精神与灵性、神态与体态;讲灵魂欲望,物质性和精神性等等。大多数定义性的对比还是能懂的,慢慢体会也有豁然开朗时。但较多的会是一种比较生僻、生硬、莫名其妙,或者是想象不来的一种别扭,似乎为了形容而形容,为了比较而比较,只是为了拉开距离,而形容,而定义。

  文章的文字说的更多的是一种感觉,是一种立足于虚构之上的定义形容,也许是作者本身经历的事件的一种感悟,而我们终究不是他,不知道他经历的全部,所以没有事例引出,可能不太习惯,所以会觉得比较空洞,也许是真理,但没有对号入座的事例或者想象中的情节,可能没有达到一定的共鸣。

  比如,单独和孤独的一个定义的对比,比如这个:“孤独是一种封闭,单独是一种开花”,然后,“孤独与单独,是一种分离和隔绝的感受,单独却自成一体”,又或者“孤独是对别人的渴望,单独是对神的渴望”,再来,“孤独是内在的空虚,单独是内在的洋溢,孤独,随时准备乞讨,单独随时准备分享,孤独是焦躁不安的,单独是泰然自若的,孤独是有些滑稽的,而单独就有些幽默”,对于以上这些文字的定义和对比,其实很多。但个人感觉是不平等的,不在一个层次上的,或者是对于深层次内在含义的不是特别认可。或者是还没有达到作者的思想高度,所以需要更深入的思索吧。

  作者说,“独自一人,他可以深思,两个人在一起,他们可以深谈,但三个以上的人在一起,一切都开始变得很肤浅,很表面。”很像儿童故事“三个和尚挑水喝”,一个和尚能够心无旁骛的做自己的事情,两个人还可以相互妥协合作,三个人各种推诿就表面了,这背后的深层寓意还是值得推敲的。实际上,对于个人的剖析,对于人生的思考,各自有各自不同的境遇,各自有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你即使深谈也不一定谈到将来、谈到过去,他们只能说当下的感觉,所以会很肤浅、很表面。如果你深入分析,也只是对于当下想法、当下记得的事情的讲述。

  对于作者说的这一些,如果认同则有认同感,如果不认同则有不认同的理由,就像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看,有一千个想法。有时候浅显易懂,有时候会涩难懂,所以,看理解程度吧。

  对于作者其中的一些观点,很多条例,也许单看会觉得,真的片面偏激了,实际上你把它放到某种情境里面又是合情合理合规的,所以,可以摘抄当句子,但不建议拿来当理论真理,适合一点点去琢磨洞见。

  作者说,“一般而言,人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让他知道了他就不会去做”。也许我不会这样认为,他说的也许只是其中的某一小部分人,大部分的人,受教育的人,有目标的人,有方向的人,都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对于人生的追求,对于人生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越来越多的,想突破自我的人、想要认识自己,看清自己,更自我,更成功。

  有听过人的四种清醒状态,比如,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部分的人都能够区分哪些是知道、哪些是不知道,哪些是自己,哪些是他人。作者说知道就是存在,不知道就是不存在,任意一种昏睡的状态活着,实际上,他的说法还只是一方面,他又说人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让她知道了他就不会去做,这真的只是对于一个人人生过程中的一个片面的说法。

  这本书是作者在单独中的一些洞见见解表达,分享给我们他的想法,他的意念。而这些他的概念,并不是代表我们所有人都需要接受认同,只是给予我们一种对他的了解,对作者思想的一个看见。

  我们还是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也许可以看见以后产生一点涟漪,不代表会全盘接受,我们也可以,接受他的想法,也可以批判他的想法,但不代表,他的想法是错的,只是说每个人的理解程度不一样,每个人的洞见不同,所以,会产生各式各样的想法。

  作者文字带来的思考,也是一种洞见。欣喜遇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