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手记读后感精选
《木匠手记》是一本由[美]尼娜·麦克劳林著作,九州出版社·阳光博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木匠手记》读后感(一):生活在生命中的痕迹乃是真实的体验
对于木匠活而言,没有退格键,没有撤销键。
最重要的事情是知道什么时候停下来。
写作和木工都需要耐性和练习,两者都要围绕把某些事情弄对、弄好去反复思考。
——《木匠手记》之木匠格言
第一眼让我停下脚步的是这本书的“木匠”二字,童年时代每天围绕着父亲,看他做木匠活的场景是我记忆中最温暖的回忆,如果这本《木匠手记》能够唤醒我儿时的一些记忆,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然而再次打动我的是副标题——“如何更真实地生活”,匆匆流逝的日子里,我一直疑惑自己是否沉溺于一场梦境里,哪里可以去触摸真实的存在?
于是,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本书作者尼娜·麦克劳林,美国人,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英语与古典文学专业,曾任《波士顿凤凰报》的网站主编,并为《信徒》、《书痴》、《洛杉矶书评》等刊物供稿。网站主编朝九晚五的工作,按部就班的作息,所做一切都是为了赚钱点击量,这样的工作让尼娜觉得脱离了“真实感”,2008年,尼娜在痛苦和煎熬中毅然辞职,告别了熟悉、稳定的传媒行业,转而成为一名木匠助理,开始了全新的职业生涯。她从卷尺的刻度学起,跟女木匠玛丽一起奔波于各种工程之间。在成为木匠的五年时间里,充满了汗水、脏话与不确定性的木匠活并没有降低尼娜对文字的敏感度,在打磨木料的同时,她还经营着自己的博客,用键盘记录、分享作为一名木匠对于“如何更真实地生活”的经历与见解。
《木匠手记》读后感(二):热爱生活的理由
前两天和一位朋友聊天,说起来,大部分的工作其实是谋生,是用来换取金钱维系生存的方式而已,和成就感无关。年轻的时候试错成本低,其实应该多看看,找到那个给自己带来成就感的事情,并乐此不疲地做下去。
不过让人难过的是,大部分人终其一生也没发现这件事。还没来得及探索内心,我们就被忙忙碌碌的生活压榨到疲惫不堪,哪来时间和精力挖掘自己的兴趣并坚持发扬光大呢?更何况有些兴趣培养的价格不菲,若年轻时候没有足够财力支持,只能望而却步,后面再难捡起来了。
而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越是简单的事情越有成就感。简单不是说这件事情难度低,而是直观地能感受到自己工作带来的满足之情。
农民种地,收割稻谷果实,就在眼前,喂饱自己和家人,或者更遥远的人。
匠人打磨,把木材切割雕刻,变成工具、家具,实用且美丽。
老师教书,把自己所学教育给别人,感受到学生的成长和丰盈,桃李满天下。
工人搬砖,眼看着一栋栋建筑拔地而起,凝结了自己的汗水,承载着很多人的生活。
教练上课,在舞台上聚光灯下,挥汗如雨,带领充满朝气的肉体一起旋转跳跃,深受喜爱。
……
像我们这种所谓白领的人,做幻灯和报表,写PPT和Excel,终日螺丝壳里做道场,从早到晚在电脑前捣鼓,成就感几何呢?
也不是工作不开心啦。工作本身没所谓开心不开心的。有的只是忙和不忙,压力大还是不大。
于是想起前段时间那本书《木匠手记》。作者作为一个朝九晚五的女主编,每天想着吸引眼球的标题,吸引人的注意力,虽然收入还可以,但是没有真实感和成就感。于是毫无经验的她辞去工作,成为一个木匠助理。女人,0经验,木匠,每一项都是挑战。面对男性的嘲笑,工作的负荷,出乎意料地她坚持下来了,并且继续做下去。
流汗是真实的。手臂上锻炼出来的肌肉也是真实的。这种直观的带来的成就感或许在某些时刻比键盘上打出来的文字更让人踏实。
那是一本让我很受震撼的书。可惜我动手能力很差,并不具备做木匠的能力和动机。(笑)
朋友说,那给你带来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呢?
我想了一下,大约是写作吧。就算为了这点,也要努力去写吧。因为真正热爱的事情,是毫不犹豫地去做的。
《木匠手记》读后感(三):木匠眼光看世界
嘣嘣,嘣嘣,不断地敲击声音从房车里传出来。这时尼娜麦克劳林正在和她的女性老板玛丽装修着别人的房车,对于她们两来说,是一个大工程。 尼娜正在给卧室衣柜镶边,但是这个奇怪的梯形衣柜旁边是弧形的墙壁,下面是不平整的地板,所以给尼娜起了一个难题。 这是我阅读《木匠手记》时所看到的画面,由此幻想有没有哪个小组给尼娜拍一套纪录片,片名我也想好了《美国女木匠尼娜麦克劳林》。 尼娜麦克劳林她原来是报社的总编辑,每天敲打着键盘,文章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得到了不少的收入。她的世界充满着地球的资讯,快速的,大量的,刺激的,酒精的。七年之后,她曾经热爱的工作生活让她厌烦了,或许这就是爱情里的七年之痒。最后她辞职了,找到了一份木匠助理的工作,在长达几年里,尼娜从一无所知到出师自己做书柜,让她脱胎换骨,重新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 尼娜一开始就给我提了一个问题-你会放弃你高薪的工作吗? 当时尼娜遇到一个情况,长期写文章后,觉得很痛苦。 我们也同样面对着一样的问题,梁静茹给我了勇气吗?明显没有。我们已经痛并不不快乐着。生活并不像尼娜一样,单身的无忧无虑,外国人的生活思维与我们的完全不一样,来一场说离就离的工作,根本不可能。但是活着就必须有意义,在这辈子里总不能白来,准备好一切去离职,重新塑造更真实的自己。 有没有想过自己下一份的职业是什么呢?尼娜辞职之后,做一名木匠助理,她对这行业一无所知,仅仅因为这老板在海选中,选择了她。 新的职业,当起了小白,磕磕碰碰的,重新变成了白纸,所以必须要学习,但是你永远不知道你的结果是怎样,越来越厉害,还是其他;这也就是人的易变性,房子也是,尼娜看着那三个人几个小时就把房子的装修拆除的一干二净。 新的工作伴随着应用到新的工具,而工具只是工具,人要更灵活,举一反三。新职业的麻烦事,必须更加冷静地思考如何处理或者弥补错误,而不是责备。 所以我觉得尼娜是幸运的,她遇到了玛丽老板,对面尼娜的错误,玛丽更像一个老师,从来不发脾气,而是慢慢地指导正确的方向。当我们不那么幸运的时候,我们就得比尼娜要更冷静。 尼娜的幸运并不是偶然,当她选择了当木匠的时候,她就要开始她的不平凡的路;女木匠,意味着这是极其少的人去从事的行业;意味着这是女人干了男人的活;意味着男女平等;意味着我们也是有平等的机会去重新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
《木匠手记》读后感(四):我们都处于未完成状态
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就是有一份喜欢的工作,有一座房子,有一个爱人,和相爱的人“相濡以沫,白头偕老”。 我们知道很大程度上我们有什么样的工作决定了我们过什么样的生活,进而决定了我们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 而对于工作的选择,除能力、薪酬之外我们还有很多考量,比如我们喜欢这份工作吗?这是一份有意义工作吗?即使工作之后我们也有可能由于各种原因作出调整,当然最好的结果是可以如《木匠手记》的作者一样,找到一份新工作,并喜欢这份工作,生活得很幸福。 作者尼娜.麦克劳林,本是一名网站主编,这份工作给了她稳定的收入和保险,但是也让她脱离了“真实感”。尼娜辞去工作七年之久的工作,开始一份对于她来说完全陌生的工作——木匠助理。 《木匠手记》是尼娜开始木匠助理工作之后的一些工作记录和她关于这个工作的思考和生活的感悟,还穿插了一些木工行业的小知识。由于不同工程的需要,尼娜学会了使用很多工具,比如锤子、锯子、尺子等。尼娜经过练习,会做的活也越来越多,而且她也发现这个行业需要不断学习,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而她的人生也得以重塑。 在装修房子的时候,有些人会专门请木工师傅来家里量身定做柜子、桌子、床、酒柜、书架等。那些做好的家具,质量非常好,散发出一种诱人的光辉,摸起来有一种踏实、厚重的感觉。我羡慕他们拥有这么好的东西,却没有想到我更应该敬佩的是做出这么好的东西背后的木匠。 我认识的老木工师傅,虽然他们没有为他们的手艺以文字形式留下片言只语,但我希望在他们的工作中,他们已经获得了他们想要的东西。希望他们喜欢这份工作,觉得他们的生活有意义,并且生活得很幸福。 《木匠手记》中,作者阐述了一些人生哲理,在细碎的工作中娓娓道来,像一根古木散发出无言的典雅。读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摸到木板那种无声的实在、厚重,瓷砖的冰冷、坚硬。在我们喧嚣的尘世中,降下一场雨,让我们得以宁静下来。 尼娜向我们展示这样的生活,非常具体和真实。我觉得从书中得到了鼓励,生活不一定要战战兢兢的为拥有更多物质财富而耗尽心血或者委屈自己,生活也许可以从容一点。而且我们可以问问自己的内心,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可以重新出发。改变永远不会太晚,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然而什么工作才是更有意义的呢?时间以它固有的方式流逝,生命在不断向前,我们还会不停地学习,怎么生活才是更真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世界上的工作千差万别,生活方式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让我们的生活有意义,而且我们接纳自己,认同自己的价值。幸福地生活就是我们的最大目标。
《木匠手记》读后感(五):什么才是真实的生活
“所有形式的工作都有无聊之处”,一项工作做久了难免会感到厌倦,即便是当时所热爱的,为之感到骄傲的工作也不例外。不过,感到厌倦之后,很少有人会立马放弃,恐惧、惰性、懒散让人们一边吐槽,一边继续忍受。
但凡事总有例外,尼娜·麦克劳林便是一个例外。她感觉工作了无生趣之后,虽有犹豫,但还是毅然裸辞,随后找到了一份她所真正热爱的工作。她把这段人生经历写成了书:《木匠手记:如何更真实地生活》。
没错儿,她找到的新工作就是木匠,不可思议吧,一个女木匠。如果你知道她的上一份工作是什么,会感到更不可思议的。
尼娜·麦克劳林,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英语与古典文学研究专业,曾任《波士顿凤凰报》的编辑,并为《信徒》《书痴》《洛杉矶书评》等刊物供稿。工作九年后,她感觉脱离了“真实感”,经历过痛苦与挣扎,她决定辞去工作。辞职后,她找到了一份木匠的工作。没有任何木工知识,她就这样半路出家,并跟随师傅玛丽辗转于各个工程之间。木匠工作让尼娜感受到了真实,意识到了自己是谁,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说的简单点儿,《木匠手记:如何更真实地生活》就是记录了网站总编辑尼娜辞去工作,转行做木匠的事情,可以看做是一部木匠工作生活的纪录片。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木匠并不是那种我们想象中的艺术性的匠人,而是那种装修队的木工,要铺瓷砖、搭露台、砌墙……确确实实是体力活儿,一点儿也不美。所以书名中的“木匠”很具有迷惑性,叫木工手记可能会更好一些,不过这种是不是会影响销量我就不知道了。
书名中更具迷惑性的是“真实”二字,可以说,吸引我来读的就是“如何真实地生活”,可是,我看完了全书也没得到什么更好的答案。难道说真实仅仅是指离开网络,手握锤子,来创造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吗?难道真实就是离开互联网,与现实产生更多地联系?我不是很明白,这就是真实地生活了?
从网站总编到低收入辛苦的木匠,我想即便在美国这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我很佩服尼娜的勇气,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并敢于放弃自己所熟悉的一切。
这样的例子对我们并没有什么参考价值,甚至我也不是很理解尼娜为什么要做一个木匠,毕竟,这太不符合我这个俗人眼里的成功了。但是,只要知道世上有这样一个人存在,我心里总是喜滋滋的,她告诉我这样生活也是可行的。并且在书的后记中看到尼娜说这已经是成为木匠的第五个年头了,并且会一直做下去,我莫名地感到了安心,她不是心血来潮来体验一把生活的,也不是为了写这种一本书,她还会一直做下去,真好。
不过,即便有种种困惑,我依然喜欢这本《木匠手记:如何更真实地生活》,或者说喜欢的也并不是这本书里的内容(毕竟内容太平淡),我喜欢的是网络总编变为辛苦木匠的故事。如果有跟我一样的人,那么,这本书只读序言、后记以及第一章,就够了。
《木匠手记》读后感(六):切割棱角、丈量世界、敲打凸痕,木匠新次元。
未来的那么一天,打破现在的局限,去做一些冒险自己又不敢尝试的新事物,去遇见从未遇到过的自己。人生一直都充满了野性,只是大多数的人都胆小,不敢打破现在的生活,万一失败了呢?我做一份工作用了五年,老板一直教育我,人要有恒心,经常换工作的人是不会成功的,我坚持了五年,每天虽然有不一样的工作内容,但都在重复一样的生活状态,不喜欢这样麻木的生活了,于是大胆的辞职了,很担心换行穷三年,更怕会沉浸在这种养老式状态。
在一个岗位上坚持5年-50年的人很多,他们无疑是优秀的,生命中总有一些人,是不甘于的,比如尼娜,网站主编、朝九晚五、才华横溢、稳定的收入,多少像我一样的人崇拜她,名利双收,她勇敢的脱离这种生活,去应聘---木匠助理,从一切初始化开始。
不跳出固定的圈子,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选择一种陌生的新生活,是一种人生态度。敲钉子砸过手,搬木头砸过脚,却一直把不屈不挠的玩这些工具,和过水泥、打过下手,很喜欢这种真实的,却没敢尝试这类工作。
很多男性比重的工作,人们往往忽视女人,他们认为女人做不了木匠活,这是男人的专属技能,当武则天当了皇帝,花木兰替父从军,穆桂英挂帅统万军,人们再也无法不直视这种力量。切割棱角的切割机、丈量世界的尺子、敲打凸痕的锤子,
人们很理解这种工程的流程,当一个小白进入这项工程的时候,充满了新奇和挑战,砌墙、修补露台、翻新厨房,螺丝拧进拧出,锤子不停的捶打,锯子斩断多余的边角,一项充满成就感的工作,就完成了,看似平淡却充满了满足,生活的真意就是去实践,知行合一,便会多一分的理解,纸上谈兵终觉浅。
木匠仿佛有一种变废为宝的本领,当他们开始动手,所有的废料都会变成宝贝,记得小时候,因为亲戚是木匠,桌椅板凳床柜盘门,都可以变出来,也给我做了很多的小玩具,只是用一些下脚料,当太阳照射在空气中,能清晰的看到飞舞的尘屑。
当一个文字工作者进入了木匠工作,她把从面试应聘到工作点滴都记录下来,工作点滴的记录就像是旅行手账一般,这些都是充满仪式感的东西,热爱之上的产物,都是令人幸福的产物。有人做这些是为了谋求生活、有人是为了陶冶生活、更多的是前者,只要爱岗乐业,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就会给你什么样的回报。
木匠部分工具服装设计师可以自己设计喜欢的衣服,建筑工程师可以设计自己喜欢的户型,看了这本书,你将会想要修好不亮的厕灯,掉落螺丝钉的柜门,甚至想在院子修一个游泳池,在不断的追寻之中,生活早已给了你想要的答案。
《木匠手记》读后感(七):我翻开一本书,瞬间脑子里都是我爱的那个人
当我翻开《木匠手册:如何真实地生活》,我的脑子里就全是那个我爱的人,挥之不去,这便是真实的生活,随时随地的,想要和你诉说我的思念和爱恋。抛去一直以之为傲的工作,甘心沉淀于市井混杂之中,似乎更多的,是找到了内心的自我,而非别人口中的不务正业,浪费学识。更像是不顾一切,追寻那个心爱之人,可弃万千弱水,只取一瓢饮。
而你之于我,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待你如同珍藏冬日的暖阳、夏日的凉风、秋日的绿叶、春日的积雪。我心爱的人,你还是一样,在我翻开书页时,悄然坐到我身边,用你那呢喃软语,为我吟诵每一篇章,字字婉转,句句悠扬,直入我心。叫我如何,不忘却周遭繁杂,陷入你为我,读出的奇妙世界。
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抛下了之前种种,荣誉也好、待遇也好,总之现在我们已经完全进入了一个对我们而言,神秘的、未知的新世界。面对我不熟悉的那些工具、名次,对我而言崭新得发着光。但或许正是这光亮,吸引着我走近它,再走进它。我开始一刻不停的接收着全新的事物,我经历了人生众多的第一次和第一次,我学会了好多好多的新东西。是我从前一直不曾知道的。
如同爱上你的时候,我全然变做了一张白纸,没有过去的折痕,没有难看的污点。我忘记了我曾受过的伤害,我看着你的眼睛,甚至忘记了并未褪去的伤疤,痴痴的把自己,一丝不挂的呈现给你。你的手冰凉,抚过我的伤疤,恰好医治了它的灼烧。
“它是重复的,的确如此,但它并不无聊。”尼娜是这样形容他的木匠工作的。而我把这句话写进给你的信件中,只是把第一个“它”换做了“爱你”。试工的这天“精神集中、新鲜感以及完全抓不到节奏,这些因素凑在一起让我觉得时间飞逝。”你不知道,这句话也完全适用,它完美诠释了和你在一起时,眨眼间便日落余晖。我想和尼娜一样,但愿你是玛丽,会说,如果我愿意的话,你就是我的了。我会说:“我愿意!”
重复读了“卷尺”这一part,不知多少次,只因这一part,每个字跳进眼睛里的时候,你远游归来那日跑过来给我拥抱的画面,一刻不停的重复,让我心生暖意,看见你把我放进心里的小动作。只是这并不是真实的生活。我想我需要去认识一下,那个在聚会上一个挨一个对所有人说,“这是你真实的生活,你知道的。这就是你真实的生活。”的那个女孩儿。
我们都有一份好奇心,驱使我们去窥探别人的生活,或多或少,从别人与他人的交流中,从窗户中瞥见的沙发款式上,从拉紧的窗帘花色上。我们或许还在走马观花,尼娜却通过大门,走进了他们的房子,让他们的房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你会乐意看见这样的改变,有人把你脑海中对家的想象付诸现实,甚至给你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们看不见和尼娜一样的匠人们“不停地流着汗,被热气搞得不知所措,行动迟缓”,我们看见的,或许只是他们富有戏剧性、最活色生香的部分。我们眼看着我们想象的家,在他们的手底下一点一点的呈现,变成我们理想的样子——简约清新或事富丽堂皇。
想着你也看不见我为你疯狂的样子,而只是看见我在你面前风度翩翩、出口成章、举止有度。你就是那个在心中绘制蓝图的人,而我,就是为你实现蓝图的人。
《木匠手记》读后感(八):生活可以改变,态度决定一切
生活的本质是什么?不过就是吃喝拉撒。为什么总有人对生活感到苦恼和烦闷?因为我们是人,不仅有对物质的欲望,还有精神上的理想追求。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太贪心了?其实并没有。有些人的生活总是花团锦簇,一帆风顺,而另一些人的生活却是四处碰壁,穷途末路。
生活的模样究竟是什么呢?恐怕没有人可以说清。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更加模糊了人们对于生活本身的理解。花花世界,物欲横流,三千烦恼丝,剪不断,理还乱。生活往往就是这样,太顺利了就会平添几分无聊,太不顺的时候又容易让人感觉痛苦。正如叔本华所言,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一成不变的生活使人厌倦,重复的工作更是让人提不起精神。有的时候不是说厌倦就需要救赎,就需要重头再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不是这样的,生活的面目千千万万,你有没有勇气重新开始规划你的人生呢?你是否在深夜孤独自处时,问过自己现在的生活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吗?
《木匠手记》记录了一位网站编辑转变为木匠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悟,以及她对生活重新燃起的希望。作者妮娜·麦克劳林,曾经是波士顿当地一个知名网站的主编,并为多个重要杂志刊物撰写文章。每天过着朝九晚五的正常生活,日常的工作就是盯着显示屏,编出一个又一个夺人眼球的文章标题。关注的是点击量、阅读量,任务是抓住广告商的钱袋子,虽然这份工作给了她体面的收入和生活,但却一天天迷失在网络空间的虚无感之中。办公桌前,妮娜觉得自己已经渐渐在腐烂,头脑的记忆也被慢慢磨平。很久没有真实的东西进入她的内心了,整个人也开始麻木。
这样的生活让人煎熬,偶然的一次机会,妮娜选择了木匠这一职业。这对于妮娜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从未关注从未了解过,但她还是一头扎了进去。从裸辞到新的职业,从一无所知到逐步了解,从出卖体力到独当一面,妮娜一直在尽全力付出,努力融入木匠这个职业身份。
作者在这本《木匠手记》中挑选了六种木匠常用工具作为每一章节的标题,可以说是自身进步的每一个节点的真实写照,这样的安排极具匠心。
卷尺,能进能退,收放自如,心中有着自己的一把标尺,对事考量准确; 锤子,外观粗放,形式简单,不过如果能够掌握使用方法,雷霆万钧之力便可信手拈来; 螺丝刀,说是刀却无刀锋,只是在原地一次次重复自己的动作,直到做到最好; 夹钳,只需要一点点的力,就可以将两种不同的事物稳定在一起; 锯子,危险系数高,会发出刺耳噪音,最能以柔克刚者,只要温柔以待; 水平尺,把握平衡,需要不断地调整,不断尝试,才能保证事情做对。
虽然转行到木匠这一全新的领域,处处充满了未知的恐惧、历练的痛苦,但是妮娜依靠自己不怕吃苦的精神闯出了一片天,最终收获了内心的安定。她说她现在很幸福。
妮娜作为一名曾经的网络主编,依旧保持着对文字的敏感,作者在文中很多地方引用了一些名家作品以抒发自己的感受,正是有着这样的背景经历,才能使她将一路的心理变化过程如实的写下来。 妮娜的裸辞只是生活的状态的转变,却并非是生活态度的改变,妮娜对待生活始终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完成每一件事情。想想现在我们,甚至是身边的很多人,心底究竟还保留几分对生活的敬畏?如果读完了这本《木匠手记》,我们应该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木匠手记》读后感(九):【春节读书】真实的“触摸”
如今的文字工作者可能偶尔会羡慕从前“洛阳纸贵”的盛况。
那时候的文字工作,才气固然是一方面,传播途径的昂贵也是一方面,在这二者的作用下,文人的地位似乎比今天要高一些。
时代发展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了,互联网的出现,更让信息的接收变得近乎免费。人人都在接收传播,人人也可以随时传播。
也许正是这过载的信息与传播,让本来喜欢记者工作的尼娜·麦克劳林对着文字的删删减减产生了审美疲劳。她离开了波士顿的报社办公桌,转而拿起了卷尺、螺丝刀,去做起了木匠。
难道尼娜是明熹宗朱由校附体了吗?
想当初朱由校可是皇帝懒得做,非得鼓捣木工活儿的。
尼娜与朱由校不一样。
朱由校身负天下,做事却想要随心,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尼娜改行当木匠,并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早有规划。她只不过,想要结束文字套路,寻求一种真实的生活,一种看得见的触摸感。木匠工作,只不过恰逢其会。
尼娜的父亲,曾经长时间失业在家,父亲对生活的失控感牢牢地印在了小尼娜的脑海里,在刚离职的那段日子里,尼娜对生活是充满了未知与迷茫的,毕竟,活在世间上就得解决吃住。
所以,离职后的尼娜,一样要继续找工作,只不过,这次,她不想再坐在办公桌边,对着电脑点点点了,她想要一种更为实在的生活体验。
一份木匠助理工作进入了她的眼帘。也许,没有木匠工作,水管工她也会去试试的,毕竟,这类工作符合她想要的“真实感”。
有什么在这时能比体力活更适合需要真实触摸感的尼娜呢?
也许隔着屏幕的交流有时候还是满足不了人类的心理啊。记得前几日看过的《泛若不系之舟》里傅真也曾试着解读过西方老年人热衷于到泰国安度晚年的心理:他们愿意来泰国度过退休生活,可能是这里能提供一种他们最最需要的东西——接触感,人与人的接触感,身体上的接触感。
尼娜在她的这本《木匠手记》里也多次提到:
这几个月的每一份工作,都帮助我掀开了曾经阻挡着我、让我无法看到近在咫尺的物质世界的幕布。——这是一种真实感,一种真实的触摸。 从前在街上走,只会欣赏露台,做了木匠再来看露台,那是一种解构。
在砌完咖啡馆的那堵墙后,尼娜的感觉更为真切:
忍不住走回去,偷偷向咖啡厅里张望,好提醒自己那面墙是真实存在的,是我们砌了这面墙。它还在那里。我想要进去拍拍它,轻轻踢它一下。砌墙是让人冷静、沉稳的过程。墙壁带来的持久、力量和控制感是在我意料之外的,但我却格外喜欢。尼娜在《木匠手记》里流露出的强烈的对“真实感”的渴望,有时会恍惚让我觉得她有抑郁倾向。她这种渴望由做木工得到治愈,跟有抑郁倾向的人到菜市场找烟火气有点类似啊。
但无论如何,尼娜是个坚强的人,是个对工作有热情的人。也许正是她的坚强与热情感染了同为女性的玛丽,从而得以入木匠之门。也正是尼娜自身的坚强与热情,使她排除了这个陌生工作带来的困难,终于得以坚持走下去。
一个文字工作者,年届而立,突兀地进入一个算得上男性占主导的体力活世界,这本身已经足够让作为前记者的尼娜作一篇好文章了。
但尼娜没有这么做。《木匠手记》不是标题党,也没有大反转式的渲染,它甚至把这中间的推倒重来轻描淡写了。它只是平实地记录了尼娜对生活的触摸。
这充分证明了尼娜的手确实触摸到了生活,脚踏实地让尼娜的心得到平静。
《木匠手记》读后感(十):迷恋真实的人
在一个无比糟糕的周一,我一边和虚伪的绩效统计表周旋一边遭受了来自效能办的愚蠢暴击。最终怒气爆表,我翻开《木匠手记》,为同样挣扎在无效工作的泥泞中的同事念了第6页第8行的那段话:工作就是“一种暴力——无论是对灵魂还是身体”,即便是我们热爱、为之感到骄傲的工作。重复性的任务、毫无意义的时间堆叠累积侵蚀了你的灵魂,爬进你大脑的缝隙之中。
躲在我办公室抱怨找不到人接岗的孕妇当场圈粉,抢走我的书读得热血沸腾,表示好想裸辞,我说其实可以理性点,比如研究下人事政策请个长假,回家深度参与下新房装修,相比全包给装修公司省下的钱或许比你请假扣的工资多得多。
《木匠手记》是一本在恰好的时间出现在我的生活中的一本书,作者曾经是个厌倦了现实工作的网站主编,很好,我也厌倦了无休止的会议和报告。作者毅然裸辞,和男友分手,离开原来生活的地方,然后无比恐惧悲伤后悔地度过了一段人生的空白期,最后应聘成为木匠助手。而我,也将离开了自己生活了四年的舒适区,辞去公务员工作,换了一份目前还不知道要干什么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的工作,唯一明确的是工资可能只剩下原来的一半。而作者告诉我在这个世上唯一确定的是我们都需要改变,当某种厌倦积累到无法控制的程度,总有人会捕捉住足够的勇气去飞身一跃。于是,作者成为一个木匠,而我将成为一个社会工作者。
《木匠手记》是一本纪实的书,从媒体工作者到木匠,其中充满恐惧、痛苦、磨炼,也有惊喜、温馨、成长。面对一个新的职业,开启一段新的人生,作者在享受动手的乐趣过程中,并没有放弃思考,更没有放弃文字的使用。
从坐办公桌到做办公桌,有人会提出匠人精神,而我想说的却是“陌生化”。这是一个文学理论术语,通过语言理解和感受上的陌生感使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产生新的意义和生命力。木工活之于一个从事该行业多年的老木匠来说应该同样无趣,充满职业倦怠。而对于新手来说,她却在标记岁月的年轮里,在铜锣的回声中,在窗户的框架里,在每日都能见到的坚不可摧的东西里,找到了真实。
“真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词,作者在铺瓷砖的重复性中找到真实的存在感,在大锤子的力量里感受到存在许久的东西如何消失干净,在砌墙的过程享受持久、力量和控制感。作者引用了马尔克斯的名言:文学都是木工……这两者都是艰难的工作……都是和现实打交道,现实这种材料和木头一样坚硬。她认为对于两者而言,我们一开始都是两手空空,最后都有所获得。但她也说出了为何放弃纯粹的文字工作着迷于木匠工作的答案:木工带给人的完成感是写作所不具备的。幽灵般的文字变化多端,而一次测量,一次剪切,在锤子的敲击下紧紧卡住的一块木头则是抽象的反面。
如果说陌生化视角下作者获得了真实的满足感。随着工作的推进,困难、失误、甚至无工可做的焦虑都开始造访。这是一个新手逐渐进入职业状态无可避免的挑战,感谢作者拥有一个优秀而有耐心的老师,在她的指导下,作者慢慢成长,跨越新职业中的一个个坎坷,而从未停止过的思考和观察给了她更多的人生体悟和成长。在作者的笔触下,在每个职场新人的必经之路上,我读到的是细腻的自省,对生活的欣赏以及与自己的和解。当作者为父亲独立打造了一个书架的,其过程不仅仅是第一次独立工作的兴奋,更重要的是拥有了一个机会去重新认识父亲,梳理自己的情感。最后书架做好,父女间的关系也隐秘地得以修复,情节委婉而深情,令人泪目。
从网站编辑到木匠,作者写下了迷茫和勇气。或许这是最后一份工作,或许还有下一次的勇敢跳跃,毕竟曾经的东西已经不再,曾经不在的东西变成现实。毕竟,我们都处于未完成的状态。而我,将不再恐惧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