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诉讼》读后感1000字
《漫长的诉讼》是一本由乔纳森.哈尔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漫长的诉讼》精选点评:
●很扎实的法律纪实。但作为调查报道而言却过于冗长,也没有突出重点。沃本案其实适合做成杂志封面,主文聚焦案情本身,主要回答的问题是——1.哪家企业排了污?2.排污是否会影响水质?3.被污染的水是否会致病?辅文写环境诉讼,就沃本案的庭审写起,谈制度逻辑。 也有很多人物值得写特稿,比如病童家长们,但难免消费苦难。还比如唐吉诃德式的原告律师施利希特曼。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格雷斯沃本工厂的收料员洛夫。一方面是企业排污的受害者,一方面又在协助进行非法排污。作为辩方证人,在原告律师进行取证时决定直面良心。 新闻报道和事实真相相距甚远,再谨慎的报道也无法给读者呈现出事件全貌,读者不知道一个被报道的事件背后到底经历了多少利益的博弈,但我认为这本书做到了,尽管还可以再深刻一点。
●说实话,结局挺意外,看完后有点心塞。。。
●法官不是傻 而是坏
●精彩绝伦
●在这部长篇法律庭审纪实作品中,读者的心始终被施利希特曼这样一位唐吉柯德式的律师的命运所牢牢牵挂着,为其殚精竭虑,而最终结果也不甚唏嘘。漫长的诉讼过程,是一种坚持也是一种煎熬,为了真相也好,为了金钱也罢,考验的是一个人对终极理念有多执着的追求。哪怕这次诉讼对施利希特曼个人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但就是他的这种执拗却给社会带来了改变,让所有人认识到企业不负责任排污行为会给当地居民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虽然法律最终没有给出明确的判决,似乎是在原地打转,但寻求正义的过程却不会因此止步。总的来说,这是一本精彩且引人入胜作品,有小说般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对庭审过程巨细靡遗的描摹。这个故事会在很长时间留在你的记忆中,而你对其思考也会非常漫长。
●人性的平庸之恶,令人齿冷!幸而遇见较真、虽充溢功利心实则有着极高论辩技巧、不断追索truth的施利希特曼律师,以及良知未泯的W.R.格雷斯公司下属员工洛夫… 真相的探寻需要勇气,也需要现实境况对事实的清晰认知… 施利希特曼律师很像唐吉诃德。相反,对于明知“皇帝的新装”是荒诞的谎言,还谆谆教毁他人接受、妥协和适应的悲催时代与个体,才是令人倦怠的!不过,总会有人做揭穿真相的那个小孩… 正义和自由是个体所应追寻的,如果不愿(而不是“不能”)这样做的人,也只配接受这样无情命运的折磨与戕害…
●一本好书!就像问问这种事情发生在中国有没有人出手相助呢?
●“真相在无底洞的洞底”
●环境诉讼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举步维艰的
●有时候还是有个青天大老爷比较实在
《漫长的诉讼》读后感(一):真实和正义也会败下阵来
据说是美国法学院教材,读完会对美国司法制度有一定了解。
1. 从发现白血病患儿增多到美国环保署宣布地下水被污染执行清理计划,本案历时十年。数位原告家属,证人在案件审判中因癌症去世。原告律师团队花费高达250万美金请专家,学者,医生取证,调研,证据证词多达40多箱,但依然以败诉,原告律师破产告终。
2. 戏剧性冲突很强,有原告律师如唐吉坷德般孜孜不倦追求真相,有一种孤独而又壮烈的英雄主义。被告律师狡猾,较真、虽充溢功利心实则有着极高论辩技巧让原告吃尽苦头。而法官却在审判前就已经带有偏见预设,并且懒政,对于复杂案件堆成山的证据视而不见。对于涉及环保,化学如此专业问题,平庸的陪审团毫无作为。
3.司法公正,是人人渴望的,但是在强大的企业资本财团,臃肿而又官僚的司法体系,利益驱动的证人和簧口利舌的律师驱使下,真实和正义也会败下阵来。正如亲历此案哈佛法学院尼森教授在课堂上说:“过去我相信,只要你一心追求正义,真相终将水落石出。我认为如果法官发现眼前有人作恶,他定会有所行动,但是沃本案给了我当头棒喝。”
《漫长的诉讼》读后感(二):呀!
在看虚构写作里面提到了这部,这个奇怪的译名让我好找。 看到三分之一 关于法律知识和实物有点了解,比如律师是如何开展工作的,如何攻击对手的,的确是个吸血,变相敲诈的行当哈哈哈哈,不过也算利益再分配的一种方式吧,特别是伤人赔偿这一环,可能特别有行侠仗义感 写作方面,我注意到了人物的塑造,有几个人物生动立体,大量的细节生动传神,而且也体会到了场景描写的重要性,场景特写越多,临场感的确很强,那种空间感能带来身临其境的氛围。 对于几位主角,我有一直反问他们分别的动机是什么?_?,主角控方律师是很明确的,我现在看到这个阶段觉得他功利性更强,为名利而去做这件事,而且每次(两次)推动他坚持下去的转机都是别人,他能坚持下去,跟性格中的浮夸和喜欢挑战分不开,大量的其他案件的处理体现了他性格上的一面,合情合理。现在面临的一个突出的困境是没法证明某种物质直接导致白血病,这个悬念我估计会贯穿整篇故事。
发现作者用了倒叙,非常典型那种
那个杨牧师的行事动机让我略困惑
目前最精彩的是控辩双方在上法庭前的三次正面battle,大家心机婊婊的样子太棒了
《漫长的诉讼》读后感(三):关于阅读这本书的几个小贴士
首先我想说的是在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对书中的内容形成一定的预期和设想,在这本书的情况是它很有可能会偏离我们原来的设想。冒着剧透的危险尝试指出以下几点,希望能帮助减少一些偏差。
1.这本书的重心不在原告,而在律师。除了第二章在对污染事件的受害者及其家属进行着重描写之外,其他章节原告一直都退居二线,成为大诉讼的背景,甚至在庭审现场都不能出庭作证。。。
2.因为是纪实类作品,它的真正魅力便不是来自于影视化的戏剧冲突,而是来自于非常现实的律师团队的博弈,规则与逻辑、事实与论据是他们的武器,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发现问题、梳理问题、深入问题、辩驳问题、解决问题也许是更好的开启线索。
3.这一条是关于律师形象的问题,如果说律师的角色兼具功利化色彩和理想化追求,那在沃本案中出现的律师,很难保证出现的是我们非常喜欢亦或非常讨厌的律师。律师在接案子的时候总是不停的在利益和难度之间做出选择,我们甚至很难想象像沃本案这么复杂的案子怎样才能找到一个真正能为它代言的律师,起步阶段就困难重重,更别说后续的还要不断寻找突破口去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一着不慎便满盘皆输。
4.我本来以为证人只要说真话就行了,但是在沃本案这里我发现,不够,远远不够,特别是对于专家证人。他们的尊严和权威现在都被放在了天平上论斤称两,面对重重逼问,稍有不慎就可能被驳斥的颜面无存,这本书可以切切实实让我明白,原来证人也是没那么好当的。
5.我们面对的也许不是恶,而是劣。环境问题很难说是由主观的恶造成的,更可能的原因是漠视,是为规避成本而不择手段,是极度的自私和贪婪。因为环境污染的广泛性、长期性和滞后性,有时候可能没有速效的办法去找到坏人恶人、始作俑者、肇事者及主要责任者。也正因为此,公众对他们的道德谴责远远不够,法律的处罚也远远不够。在沃本案也很难去找到一个明确的坏人和恶人,更可能是做出过错误决定的普通人。
6.因为沃本案发生在美国,诉讼就只是诉讼,没有那么多其他社会势力的掺和与扰乱。比如政府方面要顾及社会影响问题而对原告家属做各种维稳工作,比如因为对方是实力雄厚的大集团而可能有各种裙带关系支使黑社会势力对原告家属进行威胁恐吓等等这些都看不到,沃本案的漫长不是因为社会势力的干扰而变得漫长的,这点也许需要解释。
《漫长的诉讼》读后感(四):漫长的“灵魂邂逅”
时光如水。最近在看乔纳森·哈尔的非虚构作品《漫长的诉讼》(A Civil Action),感慨良多!程序正义、实质正义和人性的激情四射之碰撞,在这看似冗长、琐碎的大企业污染环境造成的人身伤害案的司法审判进程中,渐渐浮现出来… 司法公正,是绝大多数民众都渴求的。除了自甘奴役、寄生於体制的人,抑或他们就是受益於government的政客、缺乏公义、良知的法律从业人员和既得利益者... 然而在正常的司法环境中,尽管如西方法谚“迟来的正义是非正义”(justice delayed is justice denied)所言不虚,不过,正像施利希特曼律师所说,“不是不报,时机未到”!违反人类共通的公平正义、环境及居所周遭疾控人为摧残的严重罪愆,都必将遭到惩罚... 这是一宗发生在大规模环境污染导致的人身伤害侵权案,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但又是极具典型性的侵权案件。事件的发生地在马萨诸塞州沃本市,1970年代甚至更早,沃本市阿贝霍纳河畔的J.J.莱利皮革厂下属贝翠斯食品公司15英亩林地上长期堆放三氯乙烯废料桶,以及同在沃本市的化工巨头W.R.格雷斯公司一直非法秘密倾倒、掩埋含有三氯乙烯的废料,通过土壤、地下水的污染、渗透,破坏了市政G、H号井的饮用水源,最终导致大量幼儿甚至成人患白血病的巨大人身侵权案件... 1982年5月14日,在距诉讼时效仅剩8日的境况下,28名原告的代理律师施利希特曼递交诉状至波士顿高等法院。在经过51个月的严谨取证和多次庭审,陪审团最终裁定贝翠斯食品公司无罪;W.R.格雷斯公司有罪,判决公布后,W.R.格雷斯公司股价暴跌,损失1.55亿美元。9月,沃本案原告与W.R.格雷斯公司达成和解,获得800万赔偿金。然而,由于漫长的诉讼需要大量的取证、诉讼费用和高额鉴定费用,施利希特曼也宣告破产... 在这场关乎人性平庸之恶的人身侵权案中,无耻狡辩的莱利,老奸巨滑、庸俗乏味的被告律师杰罗姆·法切尔,迂执可笑的法官沃尔特·J·斯金纳,以及平庸无能却又荒诞滑稽的威廉·齐思曼,令人齿冷!幸而遇见较真、虽充溢功利心实则有着极高论辩技巧、不断追索真相的施利希特曼律师,以及良知未泯的W.R.格雷斯公司下属员工洛夫,专业严谨又拥有道德良知的尼森、平德尔、德罗宾斯基等人,仗义助人的理财专家詹姆斯·戈登… 真相的探寻需要勇气,也需要现实境况对事实的清晰认知… 施利希特曼律师很像唐吉诃德,他近乎neurosis夜以继日的工作,严谨细致的取证,寻求医学、法学、地质学、化学等领域专家的鉴定分析,以及不屈不挠的高超庭辩技巧,才取得对抗无良大企业的艰难胜利。最终,在施利希特曼律师的不懈努力推动下,美国环保署起诉W.R.格雷斯公司和贝翠斯食品公司,并宣布启动清理阿贝霍纳河地下水含水层计划,要求两公司支付清费用。W.R.格雷斯公司在1989年底最终关闭了位于沃本市的化工厂... 案件终于划上了并不算特别理想的句号... 在沃本案中,对于明知“皇帝的新装”是荒诞的谎言,还谆谆教毁他人接受、妥协和适应的悲催时代与个体,才是令人倦怠的!不过,总会有人做揭穿真相的那个小孩… 正义和自由是个体所应追寻的,如果不愿(而不是“不能”)这样做的人,也只配接受这样无情命运的折磨与戕害… 在此,我想提及美国的陪审团制度。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度注重个体权利的申张。在英美宪政司法体系中,反对自证其罪(缄默权)是特免权的重要内容之一。陪审团通过听取控辩双方交叉询问,以及法庭上所呈现的evidence,来还原、判断案件事实;庭辩环节结束,12名陪审员退庭合议,最后得出合议结论后,由陪审长向法官做出guilty或not guilty的回答。这种英美法体系下的陪审团制度,也有一些令人遗憾的反例,沃本案及辛普森案,由于法官、代理律师的刻意引导,导致了“失控的陪审团”(runaway juries)的情形... 不过,陪审团在保障人权、避免冤罪方面还是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 最后,由沃本案,联想到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人身侵害案。三聚氰胺案最早举报人遇袭身亡,三鹿奶粉受害者家长被判寻衅滋事入狱五年方出狱,案件审判过程扑朔迷离,不亚于沃本案。最后此案以处刑几名无关紧要的高管、奶农,妄想敷衍塞责... 反观沃本案,虽不是最理想的判决结果,但也给这些无良大企业以沉重打击... 言且至此。这是部激动人心、跌宕起伏的非虚构小说,更是对追寻司法公正具有启迪性的著作... 乔纳森·哈尔对司法程序、环境保抒、人性的探寻,是令人钦佩的... 浮云江海寄余生,孤楫苍梧赴遥境...
《漫长的诉讼》读后感(五):法律不是完美的,科学更不是
自如甲醛超标,入住四个月的2岁儿童患上白血病,这个事又上了热搜。我看到很多医生、做科普的都在发声,说没有证据证明甲醛致白血病,不能因为自如甲醛超标就指责是自如害得小孩得白血病。
如果是2个月前,我也会去附和,去赞同,因为我相信科学,相信证据。
但是前段时间我读的一本书改变了我,那本书就是《漫长的诉讼》。
看起来这几乎是一个一目了然的案子:企业违规排放了污水,这肯定是白血病的原因啊!
但诉讼不是这样的,科学也不是这样的。临近的大医院,治疗这些孩子的医生注意到了白血病的集中发病。但是这些孩子患上的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按照当时的医学,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急淋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
患儿的父母也开始集结,井水里发现了三氯乙烯污染。他们怀疑是三氯乙烯导致的孩子们患上白血病,便委托律师,控告工厂污染了水源。但是当时的科学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三氯乙烯,尤其是低到那个浓度的三氯乙烯会导致白血病。
律师施利希特曼前后斥巨资为沃本的很多家庭做了身体检查,结果发现居民普遍神经系统受到慢性损害、血液指标异常,甚至连心跳都有问题。
但当时的科学都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低剂量的三氯乙烯接触会导致这些问题。
甚至当律师把这些异常指标当做呈堂证据时,被告的律师请来了一大批专家,反驳他们的“正常值”界定是有问题的……
这个诉讼持续了8年,有的证人撒谎隐瞒,有的法官偏袒一方,到后来甚至到了攻击专家证人学术造假的地步。原告和被告的律师为了赢得官司用了各种各样的手法,在我看来,完全就是一地鸡毛。
到最后,表面上官司赢了,被告和解赔了一大笔钱。但在和解谈判时,施利希特曼已经没钱了,对方正是利用了他急需用钱这一点,大大压低了赔款。这笔钱中,律师能拿到的报酬,甚至都不够他的开销
官司结束后,施利希特曼因为这个案件被剥夺了庭审律师的资格,然后宣布破产。
被告两家公司,一家被判无责任,另一家尽管只赔偿了800万,但股价大跌1.5亿。1989年,经过环保署调查后,这两家公司被定为责任方,要求出资清理地下水,这个过程需要50年,耗资5000多万美元。
患病的孩子纷纷离世,他们的家庭也因为疾病分崩离析,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人生都永远地被改变了。
这个案子,没有赢家。
为什么一个看似如此简单的案子会复杂到这个程度?原因太简单了,因为科学不是确定的。
科学讲究证据。沃本案,水污染的同时白血病高发,在中国,大量白血病患儿家中不久前才装修过,是的,这两者可能有相关性。
但哪怕两者有相关性,如果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因果,那就不可以说两者有因果关系。但是因果关系是很难证明的,哪怕可以做动物试验,但动物模型也只是模型,不是现实生活,你不可能把几百个上千个小孩分成几组,控制变量地让小孩梯度接触甲醛,看白血病发病率会不会上升。
更何况,生物体是极端复杂的。甚至有可能白血病有些易感基因,正常孩子接触了三氯乙烯、甲醛,不会得白血病,但有易感基因的小孩接触了这些东西就可能会患上白血病。按照现有的科学,我们的完全不能给出一个正确答案,是不是污染的水、装修过的房子导致的白血病,只能说,目前的科学没有证据。
但是现在没有证据,未来不一定也没有啊。
以前,我看见强生因为用滑石粉做爽身粉,被大量患癌症的女性诉讼,基本上一告一个准,那时我非常惊讶,觉得很不公平。
滑石粉明明只是2B类致癌物,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致癌啊!还有说里面可能含另一种1A类致癌物,但是强生的爽身粉从来没有检出过这种致癌物的证据啊!
但读完了这本书后,我一下子理解了为什么美国如此偏袒原告。在这么一个大公司面前,一个癌症患者,一个白血病患儿的家庭,是如此的脆弱不堪。他们根本没有可能有那个资本,去死磕到底哪个是致癌物,去从阴暗的角落找证据,看这些公司有没有在撒谎。
沃本案中的患儿家庭,其实是极端幸运的。他们遇见了律师施利希特曼,这个人对案子有着谜一般的偏执,愿意花费大量资金去死磕证据。但哪怕是这样,他也输得一败涂地。
法律并不是完美的,科学更不是完美的。有的问题可能几十年后都不会有答案,但有些事,现在就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