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11 02: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由钱穆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1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精选点评: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阅读愉悦顺畅。

  ●钱穆先生用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来分析利弊,很开眼界,获得了启发,证明了存在即合理,任何有私心的制度就不能称为制度,而是法术。

  ●非常好,以史为鉴。这版装帧也很赞。

  ●本书是对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政治得失的论述。主要从政府组织、选官制度、财经赋税制度、兵役制度等展开。对这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作了简要概述与比照,叙述了由汉到清政治制度上的因革演变,指陈了各个朝代的利弊得失。

  ●钱穆前生的知识面真的令人佩服。抓住主线索,政治制度,考试制度,经济制度,赋税制度,兵役制度,客观地展示了古代中国从汉代,唐代,宋代,明代到清代的制度演变,剖析了这个古老大地5000年兴衰而不倒的制度原因。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解答了我的很多困惑,再次回首以前看过电视剧或读过的书,感觉理解又深了很多。

  ●钱老有些观点深得我心,不要一提起封建社会就是黑暗残酷balabala……有些制度创制的出发点是很好的,只是后来僵化了。书很赞,数千年的政治制度,讲得有条不紊,有的放矢而且不枝不蔓。

  ●1.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 2.支持一国两制。适当地方分权 3.学而优则仕思想亟待打破 4.满清部族政权造成了政治上的奴性,平庸,敷衍腐败。误我中华!其实为部族政权支持的皇帝专制。部族政权是决不容有所谓立宪的。 5.哪里有无历史因袭的政治?哪里有无传统沿革的制度?仅凭一个理论,一样新东西。随便试随便用。把政治制度和革命推翻的口号混淆在一起。不根据历史事实,张口就要打倒。把历史切断,明明知道这一制度与现实不配合,却想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还美其名曰:革命。 6.若论政治经验,外国都还比较浅短

  ●和我以前对中国两千年历史的粗略认知不同。钱穆并不强调阶级斗争,事实上,伯林也认为马克思过于强调阶级斗争,钱穆是从一种皇帝、政府和人民三者的协同配合来看过去的历史的。但事实上压迫剥削当然是存在的,这从以前的多次农民起义就能看出。但从建立一个和谐自由的现代中国来看,中国过往的历史真的很值得参考,有值得学习的制度和执政思想,因为这是我们民族自己的历史,用来反思和指导我们民族自己的未来是非常合适和自然的。难得的是钱穆的看法是中国政治传统自成一派,与西方不同,而并不是谁更在一种唯一的标准上更先进,这种解读其实是非常解迷津的。

  ●虽是演讲录,但钱老功底深厚,令人钦佩。后期可作为工具书多多翻阅。

  ●汉族主义启蒙......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一):随笔

  中国政治演进及职事对应

  共和国之总理相当于秦汉之丞相;唐时一分为三,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中书令拟定最高决策、门下侍中复审、尚书令下达六部执行。

  贞观年间,因太宗皇帝曾任尚书令,故尚书省为避讳记不再设尚书令,职权一分为二,“左右”二仆射分掌六部。

  如无“参知政务”或“同平章事”尚书省仅就执行“敕令”权。

  政治局常委,按照功能来看,相当于唐之“政事堂”、明之“内阁”、清之“军机处”。

  宽泛来看“全国人大”功能类似于“中书门下”两省。但实际权则更高于“中书门下”两省。人大不仅可以复审草案,其本身又兼具提案与最终决定权。

  中央政治局,更接近于尚书令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执行最高决策也兼具决策参知权。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心得

  读罢钱老此书,才知道脑子里根深蒂固的偏见是不正确的,譬如一个朝代不是一时被推翻后其制度就消失不见的。“某一制度之创立,绝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地在变质”。 钱老举汉唐宋明清之例,分以下四个方面剖析:政府的制度(中央和地方)、考试和选举(人才的选拔与擢升)、政府的赋税、国防与兵役。 “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绝不该忽略中国传统政治。辛亥前后,由于革命宣传,把秦以后的政治传统,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因于对传统政治之忽视,而加深了对传统文化之误解。” 总之,“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一个时代,总有一个时代的人才,也总有一个时代的法制。孙中山先生曾说过,中国政治比西方先进步,这是历史事实。”时至今日,吾等此辈,切勿妄自菲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三):一部炎黄史,客观,凝练,学习的好书。

  

对汉、唐、宋、明、清具有代表性的五个朝代进行了剖析,分别对皇权与相权、入仕、财税、兵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对比。自周朝后,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这是中国王朝制度上质的飞跃,从此,以家为观念的分封建国演变为以国为核心中央集权。因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民族的向心力需要文化、习俗、以及制度来维系。尤其是制度对向心力是一种刚性的力量,也显得尤为重要。书里很简明清晰的阐述了不同朝代的制度对国家发展和维持的作用,每种制度都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某一个时刻最优或者无奈之举,皇权也不是单极和专制的代名词,是参与到博弈中的一个力量,也要遵循此消彼长的自然规律。中国这近两千年的历史主要是向内凝结,而不是向外拓展,而且很多拓展也是被侵略后的反向同化。现在看来这才是一个民族内在的力量,即使经历了战争、贫弱、苦难,最终也会凝聚在一起,不断的吸纳,这便是民族级的虹吸效应。作为一个华夏子孙,不应轻薄我们的历史,更不该看了点美国和西欧的近代史就要舔人家,每种历史都是一个民族的必经之路,是不可复制的,也是不可超越的。历史服务于未来,这些厚重的时光就是我们民族的财富,也是我们积累的智慧,相信未来走的每一步都越来越好!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四):读史明鉴,朕归于我

  

相比于初中高中所学的政治历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以最具典型特征的五个朝代为例,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一遍中国古代政治的历史。如果说之前所学仅仅是些官名概念,那么我们在这本夹叙夹议的书中便是能从原因到结果中摸索出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梗概。

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宋的三权三司,再到明的六部九卿,再到清的六部军机。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如六部这样稳定的职权事务划分一脉相承,也能看到从秘书到尚书省,内阁到军机处——皇权和相权如何借由秘书的权重不断上升而失去平衡。

阅读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钱穆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并非全然专制”的论述,可以看到从汉至唐宋,皇帝与相权的平衡设计,在当代的政治学视角来看已经相当高级。分权而治,开放政权。而近代五四所代表的反传统反封建,其实更多地指元以来,清王朝所代表的君王部族统治以及皇帝专制独裁的体系。唐,绝不是“帝国主义”,也并非“封建主义”,这种中央集权,而通过科举支撑的“士人政权”在整个东亚流行,而与西方政治相异。所以当近代岁月中,睁眼看世界的我们,拿着马克思主义等理论中的“封建”和“帝国”来审视中国的时候,未免也有些偏差。

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回顾是当下政治制度的一面镜子,从中能够照见出很多自古以来便大致不变的东西,如军队、秘书处、财政等等。能看出中国当代与传统之间的延续,也能看到近代西方政治学所带来的影响。无问西东,融贯古今,近代的阴霾似乎还未完全褪去,当我们再去回望那些所谓“堕落腐朽”的封建王朝,似乎也能在五四的废墟中挖掘出一些闪光的东西。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五):我们真的对中国传统体制有太多误解了

  比较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在政府组织、选举制度(选人)、经济制度(税收)和征兵制度(军事)等四个方面,读完发现自己对汉唐宋三朝有太多刻板印象了,实际上好像从没认真了解过。作者认为中国历来的政治体制并非落后的,传统文化里面也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而未来的体制如果对根植其中的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是一定会水土不服的。我觉得这一点很难得,本书写成于1955年,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还能有这种客观和谨慎的文化自信,跟王总感慨,大师就是大师,立意和格局果然高。毕竟批判体制是最容易的嘛。

  (1)作者认为自汉唐到明清,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感觉他挺推崇西汉的政治制度,中央层面皇权和政府是有制衡的,地方层级较少,地方政府有权力因此对百姓是更好的。明代开始正式取消宰相职位,所以愈加专制了。

  (2)辩证的看,制度在制定之处,多数是有其合理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制度存在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而制度本身如果不改变,就会不适应,就会出现问题。同时,评价一项制度也不能孤立的看,需要与其有关的其他制度一起评价才行。

  (3)地方上如果有大家世族的话,有时候可能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地方会相对容易组织起来。

  (4)宋朝虽然积贫积弱,但却对晚唐和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拨乱反正了,所以学术和艺术都挺发达,而且因为这个中国唐代以后没有如罗马帝国一样灭亡,而开启了后半段明清的历程。所以评价宋代不能仅看它被辽国压制那么简单。

  (5)捎带讲到元的时候,将元朝统治中原与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做了类比。英国像海外殖民地派驻总督,是以皇权的名义,所以海外殖民地与英国本土的所谓“民主制度”无关,对,说的就是香港。

  (6)最后说一个文中仅一提但我觉得有道理的点。还是在提到元朝时候,说中国历史上其实没有“省”的说法,因为元朝需要中央派驻蒙人到地方,所以被称为“行省”,自此才有了省的说法(当然现在无所谓了,很多人压根也不知道省这个词的来源)。进一步作者提出应该警惕一些称呼。他说“所谓华南、华中、华北等称呼,试问中国政治区域上,有没有这些分法呢?中国人不注意,大家跟着这样叫,现在还没有事,不要紧,十年二十年之后,说不定政治上、外交上又发生问题。连我们的脑筋里、观念上,也会发生很大作用”。我觉得是一语成箴,虽然华中华南不会出问题,但是现在的tw和hk都有问题,至于为什么当时hk收回来的时候,不在国际上正式称HK SAR of China,tw为什么不一直称为台湾省?十年二十年真的可以改变很多东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