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1000字

2021-03-11 04:15: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1000字

  《窗边的小豆豆》是一本由(日)黑柳彻子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一):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值得一读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值得一读的书,在电视机都没有的年代,一位校长能够以他的教育理念来开办这样一所学校,真的不可思议。比较开放式的教育,主张发现孩子与生俱来的优点,发挥他的特长。对残疾或特别孩子同样接纳,并想办法排除他们的自卑感,让学生们一生受益。

  小林校长的很多想法,跟我近期看的一些线上线下的育儿培训知识有相同之处。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二):童年的回忆

  读过这本书之后,让我想起了童年的记忆,给人一股放松的感觉,让我悟到了许多人生的价值

  一直以来,教育的目标都是让孩子们成为一个社会人,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会着急,会忧心孩子走的很慢,落于人后,但是后来我才知道其实教育的工作首要的应该是要保护天性保护人性和真善美的同时教会孩子去爱,去创造,去开发自己的潜能,所以教育的意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希望自己今后能贯彻地更好,而是能够让孩子们体验到教育的意义和快乐。期待自己有一天能够看到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三):好想成为小豆豆

  又是一本后悔没在小时候看的书。 很敬佩文中的小林宗作校长,出生在并不优渥的环境下,依旧坚持自己的梦想和教育理念,在教学生涯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在他的巴学园里,老师们平等地对待孩子们,尊重他们,肯定他们的价值。而巴学园里有不少有身体有障碍的同学,老师们的平等对待可以说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让他们不会因为生理缺陷而自卑,也教会了其他孩子们如何善良地对待他人,这样的学校和老师真的很让人感动。也很羡慕小豆豆,能够有如此通情达理的父母,能有幸遇见如此善良和蔼的老师和同学。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四):没有被拔苗助长的孩子

  孩子的童真和童心是与生俱来的,他们某些“奇怪的”行为,不是有意的恶作剧,只是一种好奇心,让他们在不断地探索和感受周围的世界。我们不必以成人的眼光急于去给孩子“帮助”,否则可能就像被助长的小禾苗一样,失去了根基,也就失去了生长的力量。

  小豆豆是一个十分幸运而且幸福的小孩子,尽管她身上有很多别人看起来很奇怪的行为,但是她有一个有耐心的妈妈,有一个有童趣的爸爸,还遇到了一位愿意尊重孩子天性的小林校长,她就是这样自然的生长,而她的心中也自然的装满了真善美。

  孩子最好的启蒙教育,就是被尊重,尊重他们的天性,尊重他们的自然生长。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五):非模式化的学校教育

  小孩子上学的故事。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作为优秀的学习者,也有着无限的发展可能。那么工业化的批量化的学校教育就必然会引起一些问题。 不可否认,现代的学校教育对国家对社会的意义重大。但对于孩子的父母来说,这还远远不够。不是说学校这种教育还不够,需要继续上补习班,而是,只有这种模式的教育还缺了很多其他类型的必要的学习。 有条件多和孩子玩游戏,去体验生活、社会、自然的方方面面。再者,学校、补习班都会极度压抑孩子的个性发展,这样,不说会制造高分低能学生,也会过分剥夺了孩子的幸福快乐,毁了其童年。 书中小豆豆无法适应模式化的学校教育时,母亲为其巴学园这样的学校,是无比的英明。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六):我们要爱护今天的和平

  窗边的意思就是被人排除在外,而处于非主体地位,小豆豆是作者的名字。这本书讲述的就是作者从被学校劝退后,入学巴学园的亲身经历。

  从故事里可以读到小孩子的天真,童心,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还有儿童本性的善良。成功的教育就是引导孩子的优点,呵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恰当的方式培养他们更加优秀,而不是用成年人固有的方式,扼杀他们的天性,不要阻止孩子的行为,而是让他们积极尝试,在经历中发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巴学园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教育乐土,作者通过这本书呼吁大家用一种平等,尊重,爱护的教育方式对待成长中的儿童,启发社会思考真正好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教育工作者该做怎样的努力。

  还有战争的残酷,尽管作者不愿意多提,也能够明显地在书的末尾能读到作者心里对战争的痛恨,对学校消失的痛心。我们要爱护今天的和平。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七):写在我的宝宝出生之前

  

故事非常有意思的从一个幼儿园小朋友的角度去看待世界,每个事情在小朋友的眼中的决策过程和感受,比如对开头让所有的人头疼的那个窗边的小豆豆,为什么想要跟窗外的人打招呼,为什么想要当售票员,家长和老师为什么不理解她?这些在我们大人的眼中看到的非常头疼的问题,而小朋友又是怎么去看待的呢?

在转校之后,为什么校长可以看着小豆豆自己去掏粪而不去阻止或者批评他呢?校长又是如何通过鼓励和探讨让小豆豆在掏粪这件事情上有更合适的认知,认可行为的意义,并给予更有意淫的引导。

小朋友不是不知道行为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在关注价值和意义的道路上往往会忽略掉一些东西,这些忽略的东西往往是大人们苦恼的原因,我们能做的最好的是,肯定他们的目标和意义,引导出他们忽略的东西,帮助他们完成他们的意义和目标。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八):读后记录

  

断断续续看完后,印象最深是“尊重、平等和耐心”。小林宗作老师对孩子教育的实在太用心了!在巴学园里的孩子们实在太幸福了吧!!

孩子们可以从自己喜欢的科目开始一天的学习;特别的午饭时间:“海的味道、山的味道”;特别的电车教室,不同常规的运动会,不一样暑假露营……巴学园与众不同,却实实在在把知识教给了孩子们,充分保留了孩子们的天性。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和正常的孩子都是普通的、平等的孩子。孩子们跟大人一样受尊重,不会被定义,不会被限制。

如果巴学园能普及,孩子们不会讨厌上学吧,还会每天期待去学校。

羡慕完、感叹完后,思考自己,思考对孩子的教育。

愿孩子们能开心健康成长。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九):永远的巴学园

  教育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结果,需要学校和家庭双方的努力。豆豆助来到了巴学园,遇见了小林校长,被不断肯定着“真是一个好孩子”,于是豆豆助不再自卑的认为自己是带来无尽麻烦的坏孩子,她的天性在这里得以最大的发挥和引导。(还有其他的孩子们,各有品德的自由成长,每个人的特长都最大程度的发展并更加完善。)当然,也不能忽视豆豆助的家庭教育,其父母的知识程度也很高,在很多处家庭细节里都可以看到他们对调皮捣蛋的豆豆助的态度并不是简单直接的指责或打骂,很多时候都是带有引导性的问答,让豆豆助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对错清楚,利弊分明。所以从这一方面来看,父母也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小林宗作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对教育事业充满极致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对孩子们始终秉承着温柔的耐心和平等的尊重。战争时期的巴学园的存在,似空中花园,若梦中乐园,但给予了孩子们无尽的自由和快乐,是孩子们独立于残酷战争之外的最后的净土。 如果每一位孩子在小学的时候都能遇上一位小林先生,该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没有优等生差级生的区别对待,只剩下每位孩子的独有特性,慢慢的,一天一天的,在成长的日子里闪着光。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十):还好小时候没读完

  重读《窗边的小豆豆》,上次读大约是在小学毕业的时候,不过那时并没有读完。

  豆瓣上有一条关于此书的评论:“这般好文应该放入到小学教育课本中!但放进去了只会让孩子们更加崩溃吧。”

  会崩溃是因为,这是一个乌托邦似的校园,和我们从小接触的校园——规矩繁多、要求甚严的“小笼子”相比,差异太大……在这个乌托邦似的的校园里,教室是废旧的电车,一边读书像是一边在旅行;校长是愿意听一个小孩子絮絮叨叨说将近4小时话而不打断她的,让人安心和温暖的长辈;午餐时间是大家一起打开“山的味道、海的味道”的幸福时刻;上午如果把学习计划都完成,下午可以出去散步;图书室里的书,无论想读哪一本都可以,无论什么时候去都可以……

  所以,或许,小时候没看完也是另外一种幸运吧。毕竟,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在后记里,作者说“先生(指校长小林先生)不停地对我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一直到现在,这句话是怎样激励着我,支持着我啊!它对我的鼓舞无法估量。”

  我以后成为一个老师,若没有能力向小林先生一样,为孩子们创造这么多真正从孩子需求出发的事物,也至少要成为一个会鼓励人的老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