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云霞见日出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窗边的小豆豆》,一本教师、学生、家长皆喜欢的书。每次打开书,那个可爱的小豆豆和她的同学们便活灵活现地在脑海中浮现,似乎蹦跳着、又或是说笑着,总是可爱极了。还有一个人物比小豆豆的出镜率略低,但读者的心却深深地被他吸引、被他感染。温暖人心的小林校长,总是那慈爱、亲切的模样。他总是很用心地呵护每一个孩子,却不让他们发现他的良苦用心,一切都那么自然。患小儿麻痹症的泰明,整天沉浸在他喜欢的书里;身有残疾的高桥君,也高兴地站在运动会的领奖台上;更不用说这个曾被劝退的小豆豆了,他们都在小林校长的悉心呵护下,幸福快乐地成长着。
巴学园的一切犹如天边的云霞,五彩纷呈,或静或动,浑然天成。然而,巴学园的电车教室,我们不会有;随意地散步、游玩,我们也不可能做到。那么,童话般的巴学园又会给当今中国的我们以什么启示呢?或者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呢?拨开层层云霞,我们看到太阳渐渐升起。
爱 心 篇
“山的味道、海的味道”“真是一个好孩子”“穿最差的衣服”“好好嚼啊”……这些最具巴学园特色的语言,都是小林校长的创意。他既不是为了出风头,也不是为了讨孩子们的欢心。而是在用自己的爱心,浇灌着这些嫩嫩的幼苗,培育着一颗颗美好的心灵。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他孩子们的爱。“记得放回原处啊”“画完后记得清理干净”……简单的话语中,包含着的除了对孩子们的爱,还有信任。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便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并且一生牢记。我们的爱心,除了关注学生成绩之外,还有好多事情可以做。只要充满爱心,教育智慧便会随心而来。
放 手 篇
野炊活动中,小林校长让孩子们自带材料,自己分组在树林里生火做饭。孩子们在家里是没有做过饭的,如果不敢放手,孩子们会错过体验的时机。通过野炊,孩子们不仅体验了劳动的过程,而且懂得了父母的辛苦。还有那个“骗人的树皮”,校长明知那是骗人的,还放手让小豆豆去做她喜欢的事。结果树皮是假的,情感却真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就这样刻在那块“骗人的树皮”上,传给你、传给他,传给小豆豆看到的每一个人甚至小狗。而我们的生活中,大多不敢放手,我也是如此。能帮孩子做的,便自语“等孩子大了就会了”“这次先告诉她,下次再让她体验吧”……其实,孩子成长的机会也在我们一次次的不敢放手中浪费掉了。大胆的放手,相信孩子可以做到,他会在体验中学到比我们告诉他的还要多的东西。
耐 心 篇
小林校长留给我们的印象总是极富耐心的。先从认真地听小豆豆讲了四个小时的话说起吧,我们便很难做到。当然,照搬他的做法也是不可能的,听每位学生讲那么多话,这一学期恐怕什么也干不了。但是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耐心点,再耐心点,还是可以的。他还坚持让孩子们每天中午吃完饭后轮流说话,在快乐中提高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天天如此,若没有足够的耐心与坚持,怎么能做到。
信 念 篇
小林校长可以说是我所知道的继苏霍姆林斯基以来又一个为了爱孩子而来到这个世界的人。他对教育的热爱、对理想教育的追求,都体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中。在他的心中,“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时都具有良好的品质。而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这些优良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巴学园是他个人出资办的,他总是希望孩子们尽可能地保持自然的性格。用正在生长的大树做校门,用废旧电车做教室,孩子们好喜欢,它太特别了,孩子们早上为了赶紧去他喜欢的电车教室,就连在路上都是小跑的。而后来巴学园被毁,他心痛至极。面对着学校的废墟,他立志再建一个巴学园。我们无须效仿他的出资办学,就在一个班里就好,就在课堂上就好,我们也像他一样时刻践行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拨开一层层美丽却无法拥有的云霞,我们见到了太阳渐渐升起。阳光洒在我们身上、心上,你感受到那温暖了吗?我们也去传递温暖吧!用心去呵护我们教室中的小豆豆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