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读后感锦集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是一本由[美]沃伦·巴菲特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页数:4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读后感(一):第三遍《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无论是去年3月和12月读陈鑫翻译的《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还是今年8月再读杨天南翻译的《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每次阅读都不同的感悟。这次读起来,更是感悟很深,感到这本书的翻译更流畅,意思更直白;由于自己的价值投资理念基本形成,因此思想的共鸣更强。遗憾的是,第六章“估值与会计”中的部分章节还是没有弄懂弄通。期待下次阅读的时候能弄明白。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读后感(二):原书很好,翻译的也不错,值得推荐
没有按照年报顺序来编排,而是拆分成各个主题,这样的好处就是我们读起来更加系统和整体了,这样也挺好的
巴老的语言,总是那么朴实无华而又富有思想和趣味,表达力很强,大师就是大师,读起来很舒服,另外翻译的工作也做的很棒。
价投的人必看吧,领略巴老的思想魅力。读完可以对巴老的理念有个全面的认识,不仅对价投有帮助,对个人的思想,观念也有很大的提升。名家语录的价值,往往是超越了内容载体本身的。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读后感(三):价值投资的永恒经典之作
(我这里有free版,需要的+V:zqf3381)巴菲特对价值投资理念的宣扬,帮助很多人从玄幻的技术分析回归投资的本质——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但是投资总是这么多变的,无论是价值投资还是技术分析,总是很多时候会让人怀疑人生,好公司也可以跌得心拔凉拔凉的,市场先生分分钟可以打任何人的耳光。巴菲特喜欢集中投资,但对于普通投资者集中投资又是相当危险的,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站在巴菲特的高度看问题并不适合大多数人,总之可以借鉴,但不要生搬硬套。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读后感(四):这是一本关于巴菲特本人的书
虽然书是从每年巴菲特写给股东的信中摘抄剪辑,但不得不说这并不是一本关于巴菲特投资之道的书,这就是一本关于巴菲特本人的书。
他的信每年言简意赅,不可能把他的投资思路展现的太过深刻,然而却意外给人一个了解这个风趣幽默奥马哈老头的机会。他常常拿自己什么时候会死开玩笑。每当你看到他用“你们的董事长”自称,就知道他又要开始抖他的糗事——而且他剖析自己投资失败案例的记录要远比讲成功案例多,尽管从投资收益率记录又长久又高的双维度评估,这个星球恐怕在可预见的未来还看不到有人能超过他。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读后感(五):读后感
这本书知识密度极大,巴菲特老先生的文字也微言大义,由于资质太差,只能不断反复品读才能发现很多差点漏掉的点。
通过书中的再整合,将相似的内容归为一章,使得我能不断重复的看到这些文字和思想,在不断的反复中察觉并看到了很多很多要点,非常非常感谢这样的整理。
读完后,深深感到自己学识的贫瘠,一定还有很多很多没有能完全理解和漏掉的宝贝。相信今后随着投资经验的积累,应该会有常看常新之感。
最后,还是很感谢译者杨天南老师,将严谨的从句套从句的原文,翻译的通俗易懂,轻松有趣,感谢感谢。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读后感(六):读后感
最近读了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以后,发现了两个之前从来没注意到的事。 一,巴菲特其实不喜欢投分红多的公司,他更喜欢公司留存现金扩大。1987年夫子自道,他持有少数股权的公司市值超过20亿美元,而伯克希尔得到的财报利润(即分红)仅为1100万美元,分红率0.55%。我们中国人熟悉的那个买中国石油买美国公用事业的巴菲特是他21世纪的形象,一般港股重分红的保守理念也让我们产生了对国际投资者的错觉,实则中年的巴菲特对分红极度不关心,现在的老大爷当年也是潮人。 二,净资产,我们有时候会忍不住用净资产来算自己的安全边际,但是巴菲特自述他几乎没有过用账面资产以下的金额收购过公司。roe折射出的净资产,比账面资产更有效,假如整体的平均roe是8%的话,那么单个企业超出部分的roe就是顾客愿意额外买单的部分,这个企业的无形资产护城河。巴菲特更在意无形的净资产能不能持续保持优势。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读后感(七):股东利益至上
整本书因为阅读周期过长,所以对很多的知识点没有那么深刻了。 最记得的是,很多我们在资本市场中常见的操作,如股权激励、并购重组等操作,以及各类中介公司的运营,可能并不是站在股东利益的角度去考虑的。 所以,作为投资者,我们要对这些现象进行考量,不要一味得相信权威的操纵手段,要时刻谨记这些事是否真的能为股东带来益处。 投资原值: 1. 尝试对每一家公司的长期经济特征进行评估; 2. 对于负责公司运营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 3. 以合理的价格买入几家运营最为良好的公司; 4. 观察这些品质是否能够得以保持。 新的知识点: 1. 对于经济崩溃的恐惧,促使人们冲向基于货币的资产,特别是美国国债。对于货币崩溃的恐惧,推动着人们蜂拥买入黄金之类的永远不会有任何产出的资产; 2. 可再生的资产才具有投资价值:这类资产在要求很少的新资本再投入的情况下,依然能在通货膨胀期间,提供维持其购买力价值的产出; 3. 股东盈余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读后感(八):尊重常识,保持诚实与耐心
站在巨人格雷厄姆的肩膀上,巴菲特用他五六十年的持续稳健表现,告诉投资者一个事实: 基于审慎的内在价值评估,以低估或合理的价格买入并长期持有由可信赖的管理层经营的优秀公司,是实现长期稳定价值增长的最佳方式。 P439: 我们会继续对政治和经济的预测置之不理,对于很多投资者和企业家而言,这些是非常昂贵的消遣。30年前,没有人能够预见到越战的扩大,工资管制和物价管制,两次石油震荡,总统辞职,苏联解体,道琼斯指数一天大跌508点,或国债收益率在2.8%到17.4%之间巨幅波动。 但是,令人吃惊的是,这些重磅炸弹式的事件都未能对本·格雷厄姆的投资原则产生丝毫的打击和动摇,这些事件也没有动摇“以合理价格购买优秀企业”的原理。试想一下,如果出于对未知的恐惧而延迟或改变资本的使用,我们的代价会有多大?事实上,当对于宏观事件的忧虑达到顶峰之时,恰恰是我通常做出最佳买卖的时机。对于那些跟风追求时尚的人而言,恐惧是敌人,但对于那些关注基本面的人而言,恐惧是朋友。 未来30年,一定会出现一批不同类型的流行股票。我们既不会预测它们是哪些股票,也没有打算从预测中获利。如果我们能找到像过去所购买的公司一样的公司,外部的惊喜对于我们长期的表现结果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读后感(九):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31,这种“在花朵间来回跳跃”的行为大大增加了价差、手续费、佣金等交易成本,更不要说还要牵涉到纳税问题。巴菲特拿那些频繁炒股的人开玩笑说,“这就像不断搞***被称为浪漫一样”。相对于现代金融理论所坚持的“不要将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我们更认同马克·吐温在其名作《傻瓜威尔逊的悲剧》中的建议:“将你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看好篮子。” 58,厨房里如果有蟑螂,绝不可能只有一只。 192,近乎嗜睡症的懒散依然是我们投资的基本风格。今年,我们六大重要的持股,既没有买入一股,也没有卖出一股。 195,导致股价低迷最常见的原因是悲观主义,有时是四处弥漫的,有时是对于一家公司或整个行业。我们喜欢在悲观的环境中做生意,不是因为我们喜欢悲观主义,而是因为我们喜欢悲观主义带来的价格。对于理性的买家而言,乐观主义才是敌人。
246,如果美国现在享有的是60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那么,全世界的评论家一定会强烈谴责我们的贸易政策,将之视为“重商主义”——也就是长久以来,为人所诟病的鼓励出口、压抑进口、囤积财富的经济政策。我对这种重商主义的做法也持谴责态度,但事实上,就算不是有意的,世界上其他国家实际上在对美国实行重商主义,觊觎我国(指美帝)丰厚的资产以及良好的信用历史。确实,除了美国,世界上再也没有其他国家可以像我们一样使用几乎无上限的信用。截至目前,大部分的外国投资者还是相当乐观,他们认定我们是花钱如流水的瘾君子,而且是极其富有的瘾君子。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读后感(十):难以言说的价值投资
1.投资圈中一直有复利作用的说法,书中巴菲特自述63年的投资过程,是否就是复利的作用的出处呢?要想享受复利作用的好处,要么活的久,要么早投资,要么起步高…
2.市面上关于巴菲特的书,林林总总,被冠以股神之名,让人觉得是巴菲特一人之功。而本书中,好像从来没有“我认为”的句式,都是“我和芒格认为…”;除了穷查理宝典,芒格似乎没有什么让人更印象深刻的东西了,这是一种低调么?还是世人因巴菲特的光芒而选择性的忽视?
3.书中不下10次解释对新兴行业或客户,新技术领域的不确定,或是不理解,坚守“能力圈”概念的最好注脚。
4.巴菲特对公司治理的重视,有点出乎意料。一是从副标题“投资者和公司高管教程”看出;二是开篇第一部分就是讲公司治理,篇幅也比其它章节要多。再看世人学巴菲特或选股,各种指标研究不停,而真正去研究标的企业公司治理的,或者企业实际控制人的,又有多少呢?可能这和中国的国企制度有一定关系。
另外好奇的两点,一个是伯克希尔的公司治理模式,能否推广?后巴菲特的伯克希尔,是否会固守呢?另一个是书中对避税、对慈善内容的讲述,大家抱着获取财富的目的而崇拜巴菲特,而巴菲特却不忘灌输慈善的理念,既教人如何获取财富,更教人如何看待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