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论文与治学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论文与治学读后感精选

2021-03-15 02:15: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论文与治学读后感精选

  《论文与治学》是一本由郑也夫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文与治学》精选点评:

  ●简单明了,平易近人,可以读出他对青年人深深的期望,一些方法也很值得学习,虽然不是社会学专业,但是相互贯通,也颇有益处。

  ●老实说比较失望,干货儿太少,闲谈太多,基本上没有实质性的收获。后面附录了太多关于清北人大三校硕士论文集的后记。

  ●本书是教你如何构建你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老爷子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名门正派的大弟子一样,武功虽然打不赢那种魔教长老,也打不赢天才人物张无忌之流,但是在没有大师的年代也算不会把子弟误到哪去吧。

  ●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对我来说只有谈论文选题、格式和文献搜索的内容略有些用,但其实选题的方案我心里早就有数了,而格式有时根本不由你。文献搜索一章里介绍的按书号类别搜索的方法以前没有想到过,以后可能会派上用场;不过这本书写得太早,里面很多方法完全可以使用电脑代替、或者用电脑辅助,比如按照年鉴、辞书、刊物搜索的方法。访谈、调研等比较偏向社会的方法论我是毫无兴趣的,“怎么读书”也不必他来教。

  ●包含了挺多实用的社会学的实践方法。还有一些人生的道理。

  ●其实是很简单的方法论讲授,但绝对担得起深入浅出四个字,写论文之前看过这部书能够少走很多弯路,受益匪浅的一部小书

  ●木心潮带出来的玩意儿,但郑也夫又不是顾随陈寅恪,口水话也能成书,假做书真马屁。

  ●再读!再读!

  ●看完才觉得我读的书真是太太太少了,哎我本科时候干嘛去了

  ●值得定期重看,定期敲打自己。我想,愿意将这本书看下去的,也不会是那么功利自大的人;除了经世济民的热心,还要有为学术而学术、为艺术而艺术的自我蓄势。缺一不可啊。

  《论文与治学》读后感(一):谁不喜欢叙事风格的论文?

  这是也夫教授的一本讲课实录,依据其一门课开个3次以后,就基本不再开而出本书的行事风格,可见其内心中是有一份自傲的,我都写在书里了,能不能领悟就是你们的问题了。

  这本书从社会学的作用来开篇,依照“产生兴趣”——“发现问题”——“阐述问题”——“提升质量”——“规范成文”的思路介绍了一个以社会学为代表,同样可以类推适用于其它人文社科领域的治学思路。

  例如兴趣的作用等大多数人都会提到的内容,在此就不多说了。文中对于治学提出的以下建议值得关注:

  1. 学会利用关系去研究,毕竟全面真实的研究对象是一个非常需要资源的事情。

  2. 笔记分为两类。其一,读书笔记一方面要制作便于以后使用的索引卡,另一方面尽量写一份心得,总结著者核心观点以及主要论证过程。其二,观察笔记,这个主要作用是不要放过那些灵光一闪的想法。

  3. 研究时尽量不要去早早的批判研究对象,摆出“应该……”,而要尊重和理解研究对象尤,其是做到能正确阐释研究对象特定行为背后的原因。

  4. 虽然“傍大款”,引用牛人的理论显得B格很高,但不仅可能因此玩脱,理论hold不住现象,而且很可能做成理论与故事两张皮。

  5. 叙事风格其实用好了,是非常棒的一种论文形式,譬如我喜欢的法学家苏力,其不少文章就是通过夹叙夹议一个大家有兴趣的故事来不知不觉的将读者带入其研究的逻辑当中。

  6. 研究追求准确,尽量少用“经常”、“偶尔”等因个体差异而很难统一理解的词语。

  当然这本书在作为社会学治学方法的教材同时,也是也夫教授对于当前社会学教育的一些见解的评论,尤其是补充的文章中对于教授治校的追求的放弃,更是一种无奈。错过了开放的好时机,一些好的方法不仅无法去除弊病,反而会弄得更加乌烟瘴气。现在的关系学院,在教授治校后,可能让当前的大boss获取更加肆无忌惮的权力。

  《论文与治学》读后感(二):依然悬置的郑先生

  没见过郑也夫本人,只看过他的讲座视频,口才甚好,谈吐眉宇间,透露出一股不服不忿的爷们儿气质,往坏处说点,有点“痞气”。我觉得可能跟他早年踢球、练中长跑有关。一直在一种好勇斗狠、争强好胜的氛围中,形成了不同于书斋中人的英武之气。因此,先不说其文章,光看其人就让人有鹤立鸡群的感觉。文如其人,那种批判,那种质疑,那种争胜的观点,充满着火药味,这味道在“一团和气”的氛围中,闻起来格外的清新。《论文与治学》这本书,是十几年前郑也夫在北大给社会学本科生上的选修课的课堂记录。但与郑先生其他著作相比,一直处于“隐居”状态,2008年山东画报版,2018年中信版,两个版本,在豆瓣的阅读人数上,合起来还不够1500人。不过均在8分以上。字数不多,如果时间完整,一天就可读毕。因为是课堂实录,保留了很多口语的状态,让人兴味盎然。有人说,这本书应该给全国社科专业本科生人手一册。我想,岂止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值得读一读。因为他讲的不是窄而深的专家之言,而是涉及学术人生观的根本意义。如兴趣问题、读书问题、博与专问题、无用之用问题、理论与叙事的问题、研究与社会功用的关系,文史哲与社会学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说实话,很多人即使走了很多年的学术道路,也不见得都能想清楚,想清楚也不见得都做得到,因此需要有人引导和提醒。更难得是,郑先生的解释简单明了,类比准确,让人豁然开朗。书中妙语很多,在此只引一点,就是“悬置”问题。郑先生说,著名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曾说,每个人都曾有一段悬置期,即青春期,这一时期的人充满的怀疑和反叛,不会接受父辈的各种意见和教诲,他们在探索与质疑,但也会收获很多。这些收获是其一生重要的财富。但大多数人过了这个时期就会趋于保守,重视安稳,但有种人不会,他们一生都处于悬置状态,从不会稳定地依附于某种观念,他们一直在思考,一直在质疑。郑也夫说这种人就是“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就喜欢与年轻人在一起,因为“一个不安分的老少年跟一群不安分的少年凑到一块儿,你们成了我的保护带,在这儿我不会遭到耻笑,被怀疑有精神并,怎么老大不小了,总关心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在这里不会,不但不会遭到耻笑,偶尔还能赢得一些掌声,实在令我亢奋不已。”我很欣赏他的这段话和这个观点,我想这才是所谓“前浪”应该对“后浪”说的话。

  《论文与治学》读后感(三):心有戚戚然

  本科毕业十几年后读这本写给大学生如何读书做学问的书,其实有点晚。但是书这种东西,喜不喜欢其实就看能不能触动自己。也许正是回头看当年,才能更加理解作者的思考,领会作者的用心良苦,作者写的许多内容,也许正是人生的这个阶段看起来,才觉得心有戚戚然。

  1.不高明的教育扼杀学习的乐趣

  比如说,不高明的教育某种程度扼杀了学习的兴趣在我身上就得到了印证,自己也曾得出过这个结论。我是个好奇心重的人,考到了北京大家认为的名校,但是我也就是作者提到的那种被考试磨掉了读书乐趣,大学又没有找到这种乐趣的同学。大学中我只在选修课上比较认真,现在想想因为选修课是我自己想选的,老师也是试听觉得不错才确定的,所以的确我就是想学,我到现在能记住的课堂大都是我的选修课。

  再回顾自己的小学教育,当时就自称不喜欢语文,尤其不喜欢学习鲁迅的文章,某句话表现了什么什么,有的时候我根本不认同这个答案还必须接受。心里不禁腹诽,鲁迅真的这么想吗?你又不是鲁迅凭什么肯定。后来听说有句话,叫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觉得很有道理,但是我们的考试是不承认的,或者说语文老师们是不承认的。前几年有一天无意看到《狂人日记》,突然觉得写得太好了,突然意识到语文课其实破坏了我对鲁迅的可能的欣赏,我并不是讨厌语文,或者研讨鲁迅的文风,而是讨厌强制要求我对某段文字做出违心的解释。

  相对而言,理科更讲逻辑,答案唯一,所以我早早就觉得自己喜欢理科,而讨厌语文。有意思的是关于奥数,与现在很多声讨奥数的人想法不同,我是喜欢奥数的。这个结论我是过了许多年才得出。很多朋友说自己曾经多么多么痛恨奥数,我当时也并没有发现自己对奥数有多喜欢。但是回想我的小学课本,我竟然记得当年的一本奥数课外辅导书的内容(培训班并没有用过这本书,完全是自己看的),一笔画问题、牛吃草问题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前,有一次长途火车坐得我及其烦躁,准备好的小说和电影都无法让我平静,无意发现数独题目才让我安静下来。工作后发现自己坚持看下来的偏偏是侦探、推理片,喜欢《明星大侦探》、韩综《大脑性感时代问题的男人》《大逃脱》,渐渐总结出自己喜欢逻辑之美,回想过去其实要感谢奥数培训,奥数比赛,也许正是奥数发展了我的逻辑。

  当年读大学的时候并没有体会到读书之美,论文之美,并不是很想读研。工作多年后的这两年机缘巧合开始读书、听书,读了一些打动我的好书,让我感到读书之美。读了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感觉论文也可以不是那么无聊无趣、假模假样的,读了郑也夫的《论文与治学》,突然觉得如果真的能够做一点有意思的研究,其实也是很有趣的,当年我不想写论文,是不想写些八股文字,莫得真情实感之作。

  2.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动力与爱好的关系最密切。

  作者认为读书与做学问,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自由选择,有热爱。其实与现在流行的领导力和管理学理论是契合的。在管理培训领域,这些年最流行的教练管理,基础原理就是认为如果想让员工把工作做好,最有效的是让他自己去选择,去思考怎么去做,这比任何高明的指导都更加重要。还有本畅销书《驱动力》的作者也认为员工行为的最强烈的动力并不来自金钱,而且某种程度上金钱会扼杀动力。有个广被引用的故事,一位老人觉得门口来玩耍的小朋友们太吵闹,他没有驱赶他们,而是对他们说每天来玩可以一人给1元钱,一段时间之后,降低成0.5元,引起小朋友的不满,最后他停止给钱,小朋友们非常不满,都不来了。现实而有讽刺意味。现在人力资源薪酬理论也都认为,奖金和物质福利只是保障因素,保证你不会跳槽,留下来,但是留下来之后花几分力气工作,却与金钱关系不大。有次跟人民日报一位老师聊天,他也认为真正的好记者是对这个行业有使命与热情的,所以他也并不觉得他们现在的各种新媒体工作室着急要建立金钱奖励机制。

  也许就像书中引用的比喻,说哲学家、美学家、科学家,在攀一个金字塔,每个人从金字塔的一个侧面向其顶峰攀登,攀登得越高得人彼此距离越近,层次越低彼此距离越远。也许,许多其他学科也是如此。

  3.Flag继续立起来

  按照郑先生得说法,要广泛读书,找个专业的坑往下挖,要记录读书与思考,要通过向别人传递来锤炼自己的思考。从这本书里面扒拉出一些以后可以试试的书,列出来,读书的Flag立起来。

  《社会学的想象力》《史记》《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阅读生物学札记》《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赢家通吃的社会》《财富与贫困》《中国城市的消费革命》、平克、齐美尔的书……

  《论文与治学》读后感(四):社会学怎么学,论文怎么写

  很高兴遇见这本书,好在学长的推荐之下。社会学,也正是我的专业。文中并未能有独特见解,见谅。

  郑也夫,1950年出生于北京。在1968年文革时,从北京市第八中学毕业后北上黑龙江务农。在八年之后,回京考取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1979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攻读哲学博士。之后还赴美攻下“丹佛”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1998年定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无用之学

  庄子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社会学究竟有没有用?我想,进入这个专业学习的人,自己多半也不清楚。那么我们到底学还是不学?答案是肯定的。

  也夫先生谈及此事时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为例,现如今依旧不知有何作用。他们在进入科学的领域不过兴趣与好奇心驱使。而有用无用向来无绝对之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用与无用之间是能够相互转换的。社会学发展之初也并非一帆风顺,似乎是找不着它的立足点,就连学科的定位也没有明确界限。而在美国社会动荡时期,层出不穷的社会学家以及芝加哥学派对美国社会稳定贡献了不可或缺的一份力量。在这其中至少我们知道社会学是有着某种作用的。说到底学社会学有什么用,也夫先生说:“解释这个社会。从根到梢、从头到尾地来给你解释。”这样的答案大概已经很精彩,我也能够因此而坚定学习社会学的道路,哪怕不过四年,它也足够吸引我。不过仅仅是解释我还会有所不甘,能够解决社会问题那便是更好不过的了。

  学好社会学

  《论文与治学》本就是也夫先生课堂录音整理而来。因此如何学好社会学当然会是整本书的主要内容。秉承着不强迫原则,所开的课基本全为选修课,较为遗憾的是选择他所开设课程的社会学系同学寥寥无几。回到文章,也夫先生从怎么读书以切入点,传授学习方法。

  众所周知,社科类学科总是需要积累大量的阅读量,面对着各式各样的推荐书目难免会头晕目眩。也夫先生主张以兴趣为主,读书是一个探索过程,而非在他人的强迫中生吞硬咽下去。当下年轻学生阅读量不足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但却往往不被学校重视。也夫先生在文中只是感慨“我们是什么样的学校?怎么能有这种现象?年纪轻轻的学生读书读不过一个老头子,这太荒诞了。”在之前暑假期间有读过一本书,其中作者介绍到中西大学生阅读差距,震惊的是西方大学生一周的阅读量几乎与中国大学生一年阅读量相当。真实性尚未验证,但我们不得不反思。“问题出在我们的初等、中等教育里面。教育应该达到怎样的效果?应该开发出一个人的读书兴趣,而不是摧毁一个人的读书兴趣。”读过这么多年的书,其实不过大多都是教科书,仅仅局限在教科书中视野未免会有些狭窄。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这句由冰心所说的话想要做到可没有说出来那般简单。读书,如何读好?也夫先生提及了一套笔记方法,他同时也是由于阅读而获取了这套方法。在米尔斯身上,学会记两种笔记,一种读书笔记,一种是观察生活的笔记。在日本作家奥野宣之所著《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也有此类方法。不过只是做笔记当然也不行,在阅读中思考更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主观与客观同时存在是也夫先生所教授给学生们的,客观地把握住作者中心思想固然重要,但主观地去思考即便是误读从而延伸出更多的可能性,拓宽阅读范围不失为一种得到。作为一个社会学的学者,视野广阔是很重要的一点。

  写好一篇论文

  论文是大学不可缺少的一环,由于仅入学两个月对于这四年后才面对的事物难免有些未知与大意。也夫先生从选题到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出了一个大概的方向。并且也有推荐范文例如《中国消费的消费革命》中的一些论文。

  从选题开始,主张应当有自己的个性,切记不可亦步亦趋。同时选题应当控制大小,要有实际意义,考虑自身能力与选题是否有条件进行。调查对象不宜采用高层人员,适宜对于社会底层人员进行调查。敢于去尝试他人不愿接触的底层人,例如流浪汉,残障人。这样的选题往往能够发现常人所略过的问题。

  同时在内容部分也给出了一定建议,本科生论文适和用理论与叙事的方式,相对于更为抽象的纯理论论文更易上手。但采用理论谨记不可过于空泛,贴近叙事内容才是关键,否则不过是狐假虎威而已。

  对于论文,我所能理解有限,不过是轻率带过。后来的一些关于文献引用注意事项也没能翻阅完,实属无奈。差不多应当结尾,最后还应当记住,我们的论文不是要讨论被调查物应该如何,而且致力于搞清事实如何,解释被调查的事物是如何运转的。

  也不知道写了多少,第一次书评,感觉似乎成了文艺青年,应该是假的。仅供娱乐,社会学用这一些文字是远远无法说透说清的。就到这吧。

  2018年11月13日

  《论文与治学》读后感(五):《论文与治学》读书笔记

  论文与治学

  中信出版社2018.5

  原文摘抄:

文科大学主要教三样东西:读书,思考,写作。社会学还要学习搞社会调查。喜欢和有用往往可以成为某种行为的动力。我怎么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吃苹果?我身不由己。对不对啊?我就是爱吃苹果,没办法啊。学习社会学是在学习一种思考方式,分析问题的方法。剧变的社会导致人们的思想方式、价值观念发生变化。社会学捕捉这种变化,强化了一个概念叫反思。反思是现代社会的特征。社会学是一门帮助我们解释周围的事情的学问。写好一篇论文的素质是你有强烈的愿望要写一篇好论文。读书读得好凭两点:天赋条件;热爱。你不喜欢,要达到底线,就完了。谁的精力都不是无限的,要善待自己的精力、时间,把你的时间投入到你最喜欢的书上,去读。要从我们生存中所感受到的刺激出发,去努力发现一些问题,分析一些问题。我们是由此出发的,而不是从自己学科中的一亩三分地出发的,这是我的地方,别的我管不着。读书的时候要争取两个收获:一个是努力把握作者思想的框架,作者核心的观点;另一方面你要产生自己的心得。笔记:书中的一些核心观点;你的心得。要记两种笔记,一种是读书笔记,一种是观察生活的笔记。发现问题:媒体;自己的日常生活。大思想家没有割裂思想与生活;对于学者来说,学术研究应该成为他的生活方式;要善于利用边缘信息,要利用街谈巷议,要利用目睹的、听说的小事件;现代的社会结构,现代的分工,使得现代人的生活经验比前任要少,要珍惜它。支撑学者成功的两个动力:知识与智力上的纯正的好奇心;对社会公正的关怀。一篇好的论文应该是言人所不知,一方面是能讲出人所不知的道理,另一个方面是你能讲出人所不知的事实。提问技巧:问题要简短;问题要准确;避免提示答案。读不下去,就先去打工,日后有条件了再读。或者争取到有奖学金的地方去读。唯独不用功是无理由的。你们要热爱精致的文字,从精致的文字当中吸收营养。提高文字功力的方法:要对好的文字有兴趣;要阅读,要吸取;文章是改出来的。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题目。不做小大人,珍惜一个少年的敏感。

  读后感想:

  本书是郑也夫老师“论文与治学”一课的内容集合,郑老师在书中倒也确实对很多譬如如何读书、读书笔记记什么、如何写论文、如何提高文字功力等问题都给出了解决方法,对读者——尤其是我这样的大学生读者很有用,但也不是那种很实用的有用,不是那种手把手教你如何做的有用,而是给你指明了方向、让你能向着它前进的那种有用。

  在书里,郑老师从读书讲起,到论文如何选题、收集信息时的访谈如何做……到好论文是如何写成的,可以说就是社会学专业学生的一份大学学习指南。首先,郑老师认为,读书对文科类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事,而读书也不能胡乱读,要读明白,要涉猎广泛,不能只读本专业的书籍,社会学生还要读一些生物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的书,形成一种“金字塔结构”的知识储备,在这样的基础上,论文选题、写作等一系列活动就会容易很多,个人发现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其次,是发现问题(选题)能力的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的渠道有限,主要是通过媒体和自己的日常生活,因此,郑老师建议,多从这些自己能够接触的渠道去思考、选择自己的研究题目。小的题目学生比较好把握,自己熟悉的问题研究起来资金、时间等问题的干扰也会相对减弱。“以小见大”“以小见小”都是郑老师认可的研究选择,本科生硕士生应该充分发挥和利用年少赋予自己的敏感,研究自己看到的、感知到的、感兴趣的问题,而不是故作老道跟成年学者的风。

  书的最后部分是郑老师连续多年为《北大清华人大硕士论文选编》所写的前言,一年又一年过去,郑老师既表示对大学生面临的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的理解,也直言不讳表达对论文质量下降的失望不满,嬉笑怒骂之间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对三校的学术水平下降的关心和忧虑倒是展露无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