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乌合之众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乌合之众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3-16 03:31: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乌合之众经典读后感有感

  《乌合之众》是一本由[法]古斯塔夫·勒庞著作,大星文化 |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乌合之众》读后感(一):Note - 乌合之众

  gt; 人的行为,是无意识主导的有意识;群体的行为,是没有理性的感性.

  gt; 由于群体的保守性,个人的发展势必快于社会的发展.

  群体的基本:人多,理性下降,感性增多;闲不住.

  群体的特点是:感性(本能),民族性,无逻辑(不讲理,靠理所当然),易受暗示(急躁),冲动.不讲理,不承认错误,不认识障碍.

  群体的意见:

  - 间接原因:民族,传统(保守),时间,政治和制度,教育.

  - 直接原因:鲜明的形象(词语,套话),幻觉(故事,想象),经验,感性.

  群体的领袖:

  - 名望=极端信仰+权威(个人魅力,地位财富)

  - 断言,重复,传染(模仿)←找到幸福点_清晰的立场和看法.(种族+日常所需)

  一句话:

  群体是,感性的,民族性的偏执的;闲不住的(找暗示,冲动的),无逻辑的(头脑简单,靠想象而不是事实的)弱智。

  《乌合之众》读后感(二):“先富起来”与“富起来之后”…

  改革开放40十年以来,国家和国民终于如愿以偿的富起来了。终于并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在享受丰饶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多数人的内心好像比四十年前更加贫瘠,因为快速的发展,各种压力,使人们无暇去顾及内心的感受。今天的大多数问题的答案都是等有了更多的钱就可以解决了。

  都市生活的代价就是各种被裹挟。食品、医疗、房价、环境、教育,所有人就像一群执着的工蜂,全力以赴,勇往直前。

  但我们到底要去哪呢?那里等待我们的是什么呢?

  如果《乌合之众》是因,那么《人类的明天》中所列举出的一系列当今世界的问题就是果。

  但可怕的是我们还在加快速度去所谓的发展。虽然,席里尔·迪翁在《人类的明天》一书中在诸多领域提供了很棒的解决方案。但于我而言,问题已经无法解决的,因为这是人类的宿命。因为我们只拥有自私的基因。

  逃离这个现场,去到远离城市的地方打造自己的生活;回归农业;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也许是我作为地球上乌合之众的成员之一所能想到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吧。

  《乌合之众》读后感(三):_

  看到接近结尾的地方,突然想起高中时一件事。学校找了个“演说家”在学校办一场关于“母爱”之类的演讲,全校几千号人在烈日下围坐在操场开会。到了高潮环节,台上“江湖骗子”一般那人让我们所有人闭上眼睛回想跟母亲相处的温暖时光,并配以矫情做作的背景音乐以及他情绪高昂带有指责意味的激情讲说,几分钟之内我听到从四面八方传来的哽咽抽泣声。“演讲”结束以后,我看着红着眼眶当时的一个朋友,跟她讲台上那个人就是用那种音乐和语气故意要让人哭,且哭得莫名其妙,就是在利用她们的同情心做的一种暗示,就是一场表演而已。没想到她说“就这么刺激你你还没哭呢,你有没有同情心啊!”我一时语塞,明白她其中逻辑一定是哪里错了,但就是想不出问题在哪。回想起来,又是一个邪教现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熟练又精准的措辞、强烈又不明确的某种暗示、群体。由不得你思考的余地,况且你也没有逻辑去思考他的动机了,只顾着陷入某种强烈的情感里,并在周围的人群中找到某种暂时的归属感,如有异类就要毫不客气地批他。这种场合我真的很烦,一瞬间让我觉得这些人集体失了智或者集体情感超负荷一样,现在明白了,他们当时的确是这样的。

  《乌合之众》读后感(四):别成为裹挟的牺牲品

  群体心理学。 群体指的是狭义上的群体,即有共同信仰或者信念的集体。 群体是冲动的,是低智的,是低道德水平的,这也是为什么中文版会译为《乌合之众》。 群体的信念越简单,越没有逻辑性,越容易组成群体。当拥有理性的个体形成群体后,会失去个体所拥有的判断力,很容易就做出跟个体理性完全相反的选择。 群体又是冲动的,罢工,游行,甚至革命,都是由一个个群体领导及发动的。群体让个体不会参加的行动变成可能,不管是大屠杀还是集体牺牲。 群体的领导人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威望,威望没有逻辑性,只要能让群体认可,就能获得群体的追随。而领导人的发言也是简短而果断的,因为稍微不确定的话语就会引起群体中个体理性的思考,从而造成群体的怀疑与瓦解。 在现代社会,虽然大家的信息渠道已经很多,但群体的低智性依然存在,就像一些疯狂的粉丝,某件事的全网暴力等等。 只是现在的群体往往持续的时间很短,而且让群体凝聚在一起的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很著名的领导人,而是一种观念,一种反对,甚至一种生活方式。 保持个人的思想独立性很重要,因为你完全意料不到,当你被群体意念所裹挟,你会做出什么夸张的事情来。

  《乌合之众》读后感(五):为什么长盛不衰

  这本书写于19世纪,也就是说,120年前,五四运动之前,一战之前,更不用说二战,更不用说红色革命,但现在仍然是一本畅销书,至少在中国是一本畅销书,以至于有说不清的译本,试问天下文豪,谁与争锋? 我读的这个译本翻译的很好,很中国化,或者说很汉语化。 这本书主要说了当人类个体组成群体时出现的几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当个体组成群体时,群体中的个体就不再动脑子,当n个个体组成一个群体时,群体中不是由n个脑子,而是只有一个脑子,甚至连一个脑子都没有,用后来的话说,这就是所谓的牛群效应,或者说从众效应。当一群羊中的头羊,一不小心跌落悬崖,后面的羊会毫不犹豫地都跳下去,既不想也不看。 另一个问题是在群体中的个体会表现的异乎寻常的好或异乎寻常的坏,但异乎寻常的坏的概率越要多于异乎寻常的好的概率。用后来的术语说这就是极化现象。之所以会出现异乎寻常的坏要多于异寻常的好这种系统性偏差,大概是因为官方观点将道德原点设置的有问题,官方观点认为利他是好的自私是不好的,而从进化论的观点看,自私没有那么不好。因此,如果调整一下道德原点,这种群体极化,应该呈正态分布,而不是偏态分布。

  这本书之所以长盛不衰,大概是这本书出版之后,这个世界经历了许多群体性事件,一战二战红色革命文化大革命阿拉伯之春。

  这本书里面的大部分观点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作为一本群体心理学的著作,完全可以和弗洛伊德的经典著作媲美,但普通的读者读这本书时要小心,这本书里有些内容有些偏颇,有些内容不全。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群体无理性并不等同于民主,更不等同于思想自由和思想独立。在群体中,个体恰恰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恰恰失去了思想自由和思想独立,跟受了独裁一样。

  《乌合之众》读后感(六):通篇大道理,略感失望

  

其实买过“中央编译出版社”的实体书,但是看了那本译者这么长的“导言”,我就放弃了。

然后那本书就搁置了很多年,后来心血来潮,发现有了多个译本,在网上评论看了多个对比,才决定“微信读书”上看这本。总体来讲,这本的翻译确实也“清爽”了很多。

不过对于这本书来讲,比起它亮闪闪的“头衔”,内容上确实有点名不副实。

这本书的论点无非可以概括为:社会离不开群体的力量,但是群体的力量是极为暴力且不理性的,哪怕里边的个人是很有知识和理性的,构成群体后也就变得不理性了,而群体从无自觉,而这不理性的选择意志来源于民族历史,根深蒂固,一但这个意识解体,也就是这个民族文明的解体。

然后又将如上内容拆了几部分,从几个角度又分别说了一下。

但是我只能说,看得过程确实有点痛苦,基本给我的感觉,就是全篇都是“警句名言”,我不得不说,即便很有道理,也有很多感同身受,但是同样的道理翻来覆去地说,如此而已,让人看得头疼。

而关于这些“道理”,论证的简直近乎苍白,先给你一个巨大概念的帽子扣上,然后随便敷衍了事一样举个例子,就算论证了,而且更加简单地粗暴的在这基础上进一步推断,接着叙述这个道理。

这个模式,真是看得我觉得好累。“乌合之众”这个概念,我确实非常认同,也觉得是至理名言,但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可能只在于很鲜明地说出这个论点,而其他的部分,真是不值得一提。

  《乌合之众》读后感(七):乌合之众与种族文明

  这本书读起来有些艰涩,但实在是有令人拨开云雾见明日之感,作者从小见大,从法国大革命等一系列事件看到了薄弱的个体组成群体后的可怕力量,也了解到了群体形成的因素——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教学和教育,意象、词语和口号,幻想、经验、理性,还有群体的特征:冲动、多变、轻信、易被刺激与暗示、智商与逻辑思维低下,情感夸张并简单到只有两极(或善或恶),专横、保守且十分不宽容,没有主见他们虽然在文明衰落,理想消亡,宗教信仰、政治信仰、社会信仰崩塌的时候,成为最后的摧毁者,但在善于用断言、重复、传染的有威望领袖,尤其是有由坚定的断言和令人震撼的意象所构成,再辅以最初级的逻辑推理组成的口才 、有坚定和持续的信念,不容非议,有人格魅力的领袖的带领下,抓住民众的意象力,也能拥有巨大的力量,即便他不是十分聪明,让人包容又理解,但也能成为创造丰功伟绩的伟大领袖。群体的分类除了按照种族分类,还可以根据异质与同质可以分为 派别、等级集团、阶级 ,其中群体代表的组织能发展的最高阶段,之后作者通过对陪审员、犯罪群体、选民与议会进行分析,他们都存在群体的大部分特征又有些许不同。

  想要影响从个体影响群体,就要通过经验、职业教育,从风俗、情感、观念上的迅速彻底的改革,在传统中不断创新。想从律法和制度上是不行的,因为这些是种族灵魂的外在表现。种族灵魂越是强大,它的特征越不明显。

  虽然构建人类文明的只有少数知识精英贵族,但是文明的开始是融合的群体在不断拼搏奋斗,追随理想的过程中诞生的(制度、信仰、艺术),一旦理想失去了它的力量,群体就会失去统一性,种族的灵魂就会逐渐随之消亡,即便政府代替自主行动性的个人行使至高无上的权力,也无法长久维持,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历程且无可避免。

  《乌合之众》读后感(八):聚沙

  如果我们说某一个正常智力的人没有判断力,可能他会找出无数种方法来向你证明他是多么的独一无二,如何的与众不同,以及自己超高的智力水平。但是如果说无数同类聚集在一起,他们的平均智力水平是会单纯的数量叠加还是会使整体水平下降到一个你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低谷?我们常说的一句谚语叫做:三个臭皮匠顶得上一个诸葛亮,那么无数个臭皮匠的智力水平会有怎样的高度?

  我们汉语言中有一个词叫做“裹挟”,而当我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平均智商也会被大众裹挟着盲从于此。就比如无数沙粒聚集在一起形成的茫茫大漠,当没有风的时候,他们就像是一盘散沙,而当他们有了一个引导,有了风的助理之后,他们就能够形成自然间最可怕的沙暴。虽然当作为其中的一份子,身处在那个环境当中的时候,我们无法体会到那种威力,甚至会认为自己是微不足道的,是没有意识的。

  这其中的某一粒沙如果说代表的我们每一个的普通人,那么这个风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某一个人所传达出来的思想,还代表着我们集体的信仰,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喜怒哀乐悲等等这些情绪。当有人能够把这种情绪向人群中传播成功以后,他就拥有了操纵这些人的能力。那么如何发现这种规律,并且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来引导大众,使他们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以及个人价值的研究,就愈发显得重要了。

  古斯塔夫·勒庞作为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的研究在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对我们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大星文化才会联手北大法语系主任董强再次于百年后重新翻译出来,希望它能够让我们在如今告诉发展的社会里,让我们及时发现那些埋头关注经济发展下面所隐藏的社会隐患。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独一无二,我们有着自己的判断力,我们也不会承认我们会在某些时候变成被人操纵的木偶。但是事实总会打醒一些人,让我们知道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没有判断力的,如何能够避免这些外在的影响,保持自己的心智清醒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聚沙不一定成塔,即使我们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不可能独自完成时间多有的事情,所以社会学、管理学以及政治学都需要我们对大众心理学进行学习。

  《乌合之众》读后感(九):不要盲从

  《乌合之众》又名群体心理学,它在全球享有极高的声誉。它的作者是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这本作为集体心理学的一本经典著作为大家熟悉。这次这本书由我国的著名翻译家董强老师翻译编写。讲真,这本书的封面很有意思,及其形象的反应了该书的内容,一群人相互蒙着眼睛,看不清真相,全靠摸索前行。

  这本书一共分为三个篇章,比较详细地阐述了群体的心理学。起先,我以为这是本学术方面的书,估计读起来会比较枯燥晦涩难懂,令人感到乏味。但是这些理论在作者的笔下就显得不难理解,对某些特定事件的分析也非常透彻,可以说是入木三分,让我这个心理学的门外汉看后也颇有所得,爱不释手。

  作者勒庞在思考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使一个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人,一旦加入一种群体组织,尤其是受人民崇拜意识形态蛊惑的群体,就失去了自己本有的独立意识,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历史上有太多的类似事件,比如法国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拿破仑事件。一个人成为群体一员后,拥有的是集体意识,表现出的是集体行为,在群体所信奉的“历史使命感”的感召下,毫无任何自我意识,完全跟着群体的主旨而行动。

  历史上的很多事件都不是轻易发生的,现在看了这本书仔细回想,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群体中的一员,丧失了自己独立的意思,变得盲从。某些人利用了群体的这种心理,用来为自己所用。比如以前的打砸日本车抵制日本货物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以及困扰很多国家的足球流氓,很多人不知不觉地受到了蛊惑,做出了很多偏激的行为。某些尚有一点自己意识的人 在群体面前,害怕被孤立,所以隐忍不发,久而久之,他们自己的观点也慢慢的消磨尽了,变的和大众一样,成为群体中的一个坚定分子,这样的一个群体最终会同化更多的人,使得每个人都成为行尸走肉,为某些人所用。

  这本书深入浅出的为我们讲解了群体心理学,为我们深度剖析了其中的关键点,读来使我受益匪浅,它让我们深刻意识到了群体的力量以及它可怕之处,给我带来了极畅快的阅读感受。

  《乌合之众》读后感(十):乌合之众

  摘抄自得到app,侵权删

  首先,讲述了书中关于“群体”的定义。勒庞对群体的这个概念,实际上有着明确的定义--并不是任何情况下聚集起来的人群,都能叫做“群体”,必须是具有某种心理一致的人群,才能叫做“群体”,也就是勒庞认为的乌合之众。比如典型的足球流氓,炒股的股民,就是例子。

  其次,讲述了群体的三个特征。勒庞认为,个体一旦聚集形成群体,会展现出与个人非常不同的心里特点。一个是智力低下,群体的智力水平往往在成员的智力平均水平之下。一个是信心爆棚,无所畏惧;还有一个是情绪化、敏感,易于冲动。

  第三,讲述了群体的产生与发展。群体的产生受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影响。在间接因素的长期影响下培养起了群体的基础,在直接因素的激发群体就迅速形成。群体行为深受各个民族的影响。从道德角度来看,群体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他表现出来的知识易于被引导和威力巨大。

  最后,领袖是群体现象中一个很特殊的角色,群体在他的带领下开展行动。这些领袖一定是意志力超强的,他们拥有名望所赋予的权威,善于运用权威的力量对群体成员施加影响。领袖动员群体成员的手段,就是提出断言式的主张,不断重复这个断言,并通过强烈的情绪传染来感召追随者。

  其实关于这本书,一直以来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争论。比如说,有很多著名的学者指出,勒庞在这本书里提出的结论过于偏激和武断,既没有严谨的推理过程,也缺乏可靠的事实依据。可能是因为勒庞是一个业余学者,所以他提出的问题非常精彩、切中要害,但是他的确不太擅长运用准确的科学方法,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所以不太收到学院派的待见。

  此外,关于这本书,还有一种很有意思的说法。有人说,勒庞写这本书的真实目的是想“不怀好意”的测试一下,他提出的群体领袖展现领导力的秘诀==断言、重复和感染==是否真的有效?whatever,勒庞是成功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