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启蒙运动》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启蒙运动》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4-13 03:34: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启蒙运动》经典读后感有感

  《启蒙运动》是一本由[英]罗伊·波特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启蒙运动》精选点评:

  ●参考文献篇幅不少 看豆瓣觉得都像是灌水评论 时间都那么整齐 试试看去书店 结果觉得还好没买

  ●1、启蒙运动决定性地开启了欧洲思想世俗化的进程。2、浪漫主义就是灵魂摆脱了宗教的产物。3、它真正的激进之处在于,在理解人、社会与自然时摒弃了那种以圣经为依据的、超脱尘世的框架。4、超自然之物从公共生活中消失了,为填补这一空缺,19 世纪多愁善感的人们赋予大自然以神圣性,并且发明了新的传统,尤其是公开宣传的爱国主义。

  ●摘抄“拉丁语在18世纪逐渐式微,一种新的国际通用语言立即取而代之,这就是法语。同时意味着,法国知识分子是先进思想的领袖……但最早的发展中心并非法国…”不只是对启蒙主线的科普,细节见功力。

  ●罗伊·波特对启蒙运动的研究目标是“解释性·批判性·史学史”的。首先厘清了关于启蒙运动根深蒂固的神话和偏见,对所谓“进步”“自由”思想及口号的质疑——启蒙已被证实并非人类进步的完美方案,但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以及将18世纪称为“理性的时代”是否合理——其时的知识分子(笛卡尔/莱布尼茨)并不认可17世纪理性主义哲学,而更信奉“经验”与“实证”。毋宁说,18世纪启蒙运动的支持者是这样一群人:批评分析人性·人的社会存在·人所处自然环境,致力于理解且力图改变世界的世俗知识分子。 其次展开对启蒙运动的性质和意义的重新评估,包括 “人的科学”目标·各国多样性·参与者·政治倾向·思想与社会变革之关系·理性宗教。

  ●小册子。启蒙运动的几个引导和原因概述。

  ●薄薄的一本册子,但基本上囊括了这个领域在不同方面的新进展,是一本很好的指南,书后的附录可以说很体贴了。

  ●“想象欧洲”丛书重新推出

  ●读史使人明镜!在历史里仿佛看到了自己,自己的一个成长过程也随之窜入自己的脑海之中了。

  ●各国启蒙运动的政治和宗教宣言也不尽相同

  ●这书的价格和印刷质量不成正比啊!

  《启蒙运动》读后感(一):标注几个问题

  

1、哲学,思想家,知识分子,精英阶层等这类群体在时代中的位置?

权力由谁该掌权?哲学王?圣人?无产阶级?

还是说,哲学家只能退居在行使批判特权的位置上?

罗伊·波特认为,启蒙运动是一个世俗知识分子阶层崛起的时代

2、民主与效率之间如何统筹?

政治上如何实现自由?标准是道德、理性,还是技术?

  《启蒙运动》读后感(二):多样化的启蒙运动

  说起启蒙运动,我们在高中历史书上是这么定义的: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及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新一轮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这些也都是我们必背的那个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可是我们真的理解什么是启蒙运动吗?18世纪被称为“启蒙的世纪”,在这一时期中很多的重大事件都被打上启蒙的印记,在罗伊·波特的《启蒙运动》一书中的第一章里,作者就给我们介绍了启蒙运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首先我们要真正理解什么是启蒙运动?按照康德的经典定义,“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而人类怎样才能脱离“不成熟状态”,康德认为“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在这一章里,罗伊·波特主要是向我们阐述启蒙运动不是单一的简单的启蒙运动或思想,它是因地因国而异的,是多个国家和地狱参与的多元化的启蒙运动。在阅读这本书后,有助于我们真正去了解和揭示启蒙运动的本真。

  启蒙运动有很多难以明白而且又复杂的地方,虽然这本书很小,但是对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启蒙及其思想遗产,我们应该怎样继续启蒙却是极为有探究和研究的意义。虽然不是很容易懂,但是收获颇丰,至少比起过去高中学的那些历史,启蒙运动在你的脑海中会有一个逐渐明晰的印象。

  《启蒙运动》读后感(三):关于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指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由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康德等主要启蒙思想家发起的一场思想运动。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与进步,加速了科学的发展,动摇了封建社会专制统治等一系列影响。这是我已知的内容,从初中历史课本里就会学到的知识。

  关于启蒙运动,人们的评价不一,有的认为启蒙运动是“理性时代”下的产物,有的则认为是非理性主义者的思想运动。尽管过去这么多年,启蒙运动对人类的影响还仍然存在着。而启蒙运动远不止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它的层次丰富多变,复杂性与多样性成为了这场运动永恒的探讨话题。它既不是纯粹的理性主义,也并非一味的倾向非理性主义,它是理性与感性并存的思想运动。那么到底什么是启蒙运动?它又有着怎样的复杂多样性呢?

  罗伊•波特的《启蒙运动》是一本简单易懂的书,他虽然深刻的探讨了这场运动的复杂多样与种种可能性,却是由深到浅的通俗读物。作者致力于从启蒙运动的性质、目标、政治、宗教、参与者、影响等多方面来探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书中引用了多位学者对于启蒙运动的不同看法,从而来论证它复杂多样化的一面,以及促成这一系列结果的原因。具有一定的价值,让我们加深对启蒙运动的了解和研究。

  从影响上来看,启蒙运动鼓励人们学会独立思考,解放了人类的思想,开启人的心智,甚至为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奠定了基础。但不得不说,这只是它影响较好的一面。而启蒙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帝国主义理性中绝对主义的形成,催生了残酷的社会政策。让老弱病残被当作一种“非理性的”社会残渣关进收容所。照这样看,启蒙运动不仅有好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迫害。

  那么,我们是将启蒙运动视为发生于一个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好战运动”,还是一个影响广泛的思想运动?这就是其矛盾与分歧所在了。尽管它在发展过程中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但却开启了欧洲思想世俗化进程。启蒙运动的复杂性与多样化,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

  时至今日,关于启蒙运动仍有诸多话题与疑问,值得探讨和深究。这本书从启蒙运动本身出发,将深刻的问题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示出来。它将启蒙运动组成部分拆开,一一讨论从而显现出它的复杂性与多样化,可读性高。启蒙运动对于如今的发展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而它所隐含的问题还远远不止如此。

  《启蒙运动》读后感(四):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罗伊.波特写作,殷宏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关于启蒙运动的书籍。提到启蒙运动我首先想到的是理性主义,现在看来这一想法过于肤浅也过于概括化。作者试图通过一百余页的篇幅向我们展示更大范围、更全面的启蒙运动场景。 刚拿到这本书时有些恐惧,害怕书中满是专业术语和各种晦涩难懂的语句,但真正阅读起来其实还好。作者对于本书的定位是关于启蒙运动的一本导读性册子,这个说法很准确。书中作者就启蒙运动的性质、目标、参与者、与政治和宗教的关系等问题进行论述,让我们对于启蒙运动的了解更加真实和客观;因为篇幅有限,资料浩如烟海,作者还在附录中提到了众多的参考文献 ,并附上自己对于这些资料的简短介绍,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启蒙运动助力。如果读者对于启蒙运动感兴趣,可以把此书当做一本入门书籍;如果对于启蒙运动有一定水平的了解,附录部分则是一笔不可错过的宝藏。 对于启蒙运动存在着太多的偏见,这些偏见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变化,那么究竟什么是启蒙运动呢?单纯将启蒙运动视为充满肤浅的观念,或是对于抽象理性的力量的信奉已被证明为片面的。如作者所说,启蒙运动并非是提出人类进步的完美方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留待探索。启蒙运动是旧制度内部的一场突变,而非一支由志在摧毁它的暴力革命队伍掀起的运动,尽管在某些地方启蒙运动带来如此的结果,但之后的混乱则需对旧制度进行弥补和限制才能归于平静。启蒙运动中提出的一些问题、需进行的探索,我们今天仍在尝试,这也是它留给我们的一笔财富。 启蒙运动的发生、发展离不开一群群哲人,令人惊讶的是他们是世俗之人,而非我们理解中处于象牙塔中的教授。他们或相互认识或至少熟知彼此作品;他们可能存在分歧,但对于根本问题态度一致,他们不仅试图理解世界,还想要去改变这个世界。政治生活中他们关心民众由谁代表,思考如何向君主提供更具建设性的意见,尽管现实生活中他们很少参与政治,或者组织反抗。宗教问题上他们更加旗帜鲜明,他们几乎没有想过用完全的无神论来取代宗教,其中的一些甚至对于宗教有很深的了解,他们试图寻找或塑造一种新的充满人性的宗教,来弥补当前的不足。他们是环境的产物,但同时也具备改变环境的能力,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知识分子和大众的互动,同时也为妇女运动埋下了伏笔。阅读这一部分越发的感觉启蒙思想家们的真实,他们的想法也不再仅仅是像历史课本上那样的枯燥和形而上。 以上内容为《启蒙运动》的第一遍阅读感受。是时候开启第二遍阅读了。随手附上本书目录,快来阅读吧。

本书目录

  《启蒙运动》读后感(五):他们选择了君主制——关于《启蒙运动的政治》一章

  高中时我对启蒙运动的印象还停留在历史课本上(每次翻看都对着卢梭的画像发花痴)。我以前总感觉高中的历史教育相对比较刻板,只是列出伏尔泰、卢梭等标志人物,为他们打上“人人生而平等”“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等标签,不过尽管如此,启蒙运动给我的印象相对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还是非常不同,它的诸多思想在当代都可见端倪,它所提出的政治体制和实践哲学的诸多问题还在被人们津津乐道,相对前二者,它对我们当代人,甚至是处在东亚的中国人的影响似乎更深远。同时,它也引发了许多当时或许是进步的,而今天的我们却在其中挣扎的问题,例如在社会领域内贯彻理性和科学的“机械论”,在当时确实是使人们摆脱了宗教原罪的枷锁,但在目前看来,是否能使现代人感到幸福和谐,这个观点是值得质疑和改造的。

  总而言之,选择启蒙运动,是因为它对人们理性思维的塑造、对于传统枷锁的反叛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每每想起,总会给我一种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恢宏感。

  但要选择一本合适的入门书却并不容易,我希望它一方面要为一些核心的启蒙运动的实践哲学做介绍,一方面又要兼顾后人对于启蒙运动的具体研究动态,同时也以点带面展示启蒙运动时代,哲学家和政治家们是如何影响社会思潮——欧洲世俗化的。

  这本今年五月份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罗伊·波特的《启蒙运动》作为导读性质的小册子,并不能将其推崇为尽善尽美的研究综述,但由于作者的写作目标是“解释性、批判性和史学史的”,他不仅提出那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和问题,同时也评估它们在多大程度上依然有效,甚至进一步探讨应该如何修正,因此比一般的研究综述更精炼,也非常具有辩证的批判性,整体引述的格式也很完整,提供的书目非常丰富,有助于我进一步的探索。从篇章角度看,他用几个问题将前人的研究成果串联起来,更能集中地揭示学者对于启蒙运动各个方面的共识和分歧。

  其中“启蒙运动的政治”一章引起了我比较浓厚的兴趣。

  在我的印象中,启蒙运动的政治体现主要在卢梭、孟德斯鸠等人对于政治体制设计、对于封建教会和王权统治的激烈的反抗——比如法国大革命的政治纲领。而本书中,首先讨论和质疑的是哲人对于政治的影响,他们所设想的那些制度是否真的具有实践的合理性:“批评者认为,哲人们在政治方面缺乏他们最重视的素质,也就是经验。”

  一些哲人的政治倾向使人感到不切实际,比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称赞贫穷的小共和国是公共道德的温床,其对古代斯巴达和雅典的称颂在18世纪中期以寡头大国为主的欧洲并没有什么切实用处。甚至有学者认为,以20世纪的法西斯的经验来看卢梭,他的“强行使人自由”似乎会成为导致社会混乱的一大借口。甚至一部分哲人在政治上也相当缺乏原则,比如谴责婚姻侵犯个人自由的戈德温取了女权主义者玛丽,伏尔泰和狄德罗与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和俄国的叶卡捷琳娜女皇也有暗度陈仓之嫌。

  那么这些启蒙运动时期的哲人这么多“不靠谱”的言行,使我们有理由进一步怀疑他们的政治主张到底目的如何,其内容又是为何而设计。

  总而言之,在启蒙运动早期哲人们更关注的是寻找组织暴政的方式,如洛克、孟德斯鸠主张立宪政府。18世纪中期哲人们更多在讨论政治权利的目标和用途上。比如什么样的国家能培养美德?这些问题帮助各个国家逐渐明确了政治纲领,但也同时带有浓厚的乌托邦设想,非常容易走入歧路,其具体实践价值也值得质疑。

  但是后来,美国的独立战争证明了一只反抗“暴君”统治的公民军队的强大,美国的宪法更是证明共和制的体制仍然能在精巧的宪法维护下和谐地运作。于是在18世纪80年代,早期信仰理性和技术就能实现进步的哲人们(如孔多塞)逐渐转向考察人民的政治智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