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娜塔莎之舞》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娜塔莎之舞》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3-18 02:26: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娜塔莎之舞》经典读后感有感

  《娜塔莎之舞》是一本由[英] 奥兰多·费吉斯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9,页数:8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娜塔莎之舞》读后感(一):彼得大帝欧化的俄罗斯

  九百多页的书,我才看完第一章即欧化的俄罗斯。作者探讨“本土”和“文明”的民族模式,巴洛克建筑,宗教信仰,舍列梅捷夫贵族生活,以及俄罗斯民族文学艺术的缺席等。俄罗斯对西方奴颜婢膝的模仿,使部分人尤其是贵族丧失了民族意识,他们在努力适应外国的同时,也成为自己同胞眼中的外国人。这种复杂的情绪,这种欧化的形态,作者表达的很好。

  继续看下去。

  《娜塔莎之舞》读后感(二):一段俄罗斯的艺术史、贵族史、民族史

  

长篇大作,主题明确、详略得当、背景清晰,用主线人物穿插全文,串起200多年间各个艺术门类、艺术家、艺术潮流、两个城市,一边读一边仿佛感受着欧亚大陆间的风雨雷电、四季轮回、芸芸众生。作者着力描述的这部分辉煌的艺术史以独立贵族产生开始以贵族阶级流亡、消失而结束;艺术家们以学习欧洲成长,以关切、刻画同胞成熟。感慨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有点类似一种致幻术,明明是非虚构类的大部头作品,也让人欲罢不能,集中读完。放下书,赶紧搜费吉斯的其他著作,痛苦的发现其余两部都已下架,怅然若失又追悔莫及。

  《娜塔莎之舞》读后感(三):温情与敬意

  《娜塔莎之舞》:不是起初以为的“思想史”——往往艰涩难懂,它是一部“文化史”,举凡宗教 建筑 音乐 绘画 文学... 说是文化史,其实是人的历史:普希金 列夫·托尔斯泰 果戈里 陀思妥耶夫斯基 契诃夫 帕斯捷尔纳克 阿赫玛托娃 肖斯塔科维奇 茨维塔耶娃 高尔基 纳博科夫 斯特拉文斯基...简直一组伟人群像!——难怪俄罗斯至今人均阅读量居世界前列。 从彼得大帝建彼得堡开始,俄罗斯就有身份撕裂之痛,东正教宗主心态与被忽视的怆痛,文明与救赎,想不到的是出了那么多思想家、伟人,结果...犹如被上帝选中,苏维埃横空出世,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这本书就是对俄罗斯百年间的文化演变做了生动地回顾:那是一个从十二月党人开始的故事。 看得出作者写这本书饱含着“温情与敬意”。 就如书的结尾,在说斯特拉文斯基: 他对每一个字都是认真的。

  《娜塔莎之舞》读后感(四):一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

  十天以前,我打开这本书,它的开头写道:“这个国家的艺术活力几乎全部奉献给了对把握自身民族身份的探求。”。十天以后再看,这就是此书的基石。

  书的结构顺序很有意思,八个章节彼此重叠,重心又逐渐按时间推进。每一个章节通过对代表人物的创作,以及他们创作背后的思想变化进行阐述,来综合展示俄罗斯文化的一个侧面。最后整本书就像四方双锥(晶体一样,八个面),人物嵌入其中,从不同的面看到不同的形象。

  语言易懂。喜欢其中从原著、信件中挑出的引用,由此明确了之后阅读的方向。

  个人最佳章节:《寻找俄罗斯灵魂》对其中寻找生命和死亡意义这一行为产生了共鸣。相邻的《与农民结合》、《透过苏维埃看俄罗斯》同我们的过去现在联系对比,让俄罗斯有一种沮丧的亲切感。

  八百多页,索引一样的书,成为阅读俄罗斯的开始。

  《娜塔莎之舞》读后感(五):俄罗斯作家在海外

  

俄罗斯历史上有大批作家音乐家因政治原因逃离祖国,分散到世界各地,柏林,巴黎,纽约等。作者主要篇幅写了纳博科夫,奇怪的是,有关蒲宁的笔墨少的可怜,这可是俄罗斯五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之一啊。很多文学史著作,直接划出一章给蒲宁,提都不提纳博科夫。在我看来,纳博科夫比蒲宁更加偏离俄罗斯文学的轨道。或许这本书的作者个人喜好太强烈了。 在文艺理论中有一个术语来形容侨民作家的离散现象“飞散”。飞散原是指犹太民族散布世界,后指作家离开家园定居远方,在与其他文化的同化过程中,形成具有文化跨民族性、文化混合的特点的飞散文学作品。家园可以是实际的地缘所在,也可以是想象的空间,家园不一定是落叶归根的地方,也可以是生命旅程的一站。 飞散者离开家园,在新环境中繁衍出新的文化。飞散者在世界中发现家园,或者在家园中发现世界。 纳博科夫同蒲宁相比,一定是被同化更深的那位飞散者。

  《娜塔莎之舞》读后感(六):读书笔记

  第一章 欧化的俄罗斯:1703-1789年,从彼得堡到文化反思

  节1.1 圣彼得堡:1703年,建在水上的城市,水+石头+天空,宏伟的几何的巴洛克+河上的灵动的倒映。彼得的西方化雄心,以及与莫斯科公国传统习俗的决裂

  节1.2 奢华的新贵族:沙皇册封的奴仆;一切来自“法国”,为皇帝的荣耀而大肆铺张

  节1.3 伯爵与女奴的秘密婚姻:平等自由思想 vs 社会习俗的冲突

  节1.4 从教会斯拉夫语、公文体、从波兰引入的拉丁语、法语的舶来品、俄罗斯农民的大白话,直到普希金(1799-1837),书面俄语还在发展

  节1.5 “法语”,精神上的欧洲人;“他爱的就是这些事情的神秘” -- 《安娜 卡列尼娜》;腐化堕落的城市 vs 纯洁淳朴的农村

  节1.6 知识分子,赫尔岑,从全面西化到自我意识,以俄国的道德价值抗衡西方的物质成就

  节1.7 1789年,大革命,启蒙主义文化大同被放弃,民族道路取而代之

  《娜塔莎之舞》读后感(七):短评居然放不下了

  《娜塔莎之舞》题材不算新颖,但编撰故事的能力则十分突出。理解这个俄罗斯文化史故事的关键,在于一方甚嚣尘上,一方缄默无言。第一个方面,科学、哲学、工业生产并非不重要,17-20世纪的俄罗斯科学、哲学、工业成就绝非微不足道。但是,本书中俄罗斯文化的核心被阐释为通过否定他者而塑造自身,那么这些“他者”就不得不竭力保持沉默,即便它们同样是俄罗斯文化的关键部分。第二个方面是(喜闻乐见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沉默,《娜塔莎之舞》本质上是二百年来俄罗斯文化精英的曲折心路,我们所读到的是“文化人心中所设想的(有时高贵有时卑劣的)没文化人”,让农民、工人自己开口说话的部分则屈指可数。因此,本书提供了一种狭隘之中的狭隘文化观——也就是“文化人”喜欢的文学艺术史了。毫无疑问,由文学艺术来指认的“俄罗斯文化的灵魂”就是它自身,即“通过文学艺术来进行的对俄罗斯文化的探索和建设”——这一幻梦想象了欧洲,想象了东方,想象了人民,最后却无法想象其自身。不过,也正因如此,作者才能驾驭住叙事的整体风格和结构,使得本书易读且还算比较有趣。

  《娜塔莎之舞》读后感(八):娜塔莎之舞 70%

  

苏维埃文学 斯大林说“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早有耳闻。看了这本书才知道他说这句话的本意与我所理解的截然不同。他希望所有艺术家可以按照他明确的章程来创造艺术,试图利用艺术来控制人们的思想,让民众想他们该想的,做他们该做的,尤其要从娃娃抓起。工业化不仅在工厂里,还在人心里。马雅可夫斯基,古米廖夫等等无数作家画家作曲家没有活过那个年月。文学史就像是一部血泪史。题材来源于生活,真正值得记录流传的都是人们感同身受的苦难,这种苦难时代都有,只是在不同时期有自己的发展特点。 现在看来流传下来的经典苏联著作,哪一个不是揭露当时人民的困境的。这些作家是勇敢的人,没有被无力感打败的人。就算是当时不敢写下的痛苦,几十年过去依然有人在为他们鸣不平,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依然感受得到这种冤屈和绝望。可这是因为天变了啊,时代不同了,控诉苏联时期的弊病甚至是目前当局喜闻乐见的。 苏维埃的文学史真让人头皮发麻,如同亲身经历那段黑暗岁月。 我们呢。如今哭诉无门的痛苦有机会记录下来吗?或者说等能记下来的时候还有人记得吗?

  《娜塔莎之舞》读后感(九):俄罗斯的文化密码

  

一直喜歡英法俄的文学及其他早期文学,幸运走马观花在圣彼得堡呆过一周,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一个一个喜欢的作家跃然纸上,《娜塔莎之舞》这本书没有想象中的晦涩难懂,囫囵吞枣看完,如果对俄国历史、文学、音乐、宗教、建筑、电影......等略有涉及的小伙伴读起来会更酣畅。作者通过很多文学作品来侧面表现当时俄国的风貌。那些年喜歡的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契诃夫、斯特拉文斯基.....值得多读几遍

俄国的精神本质在哪里?是什么构成了这个民族的战斗性?是什么孕育出了这片土地的苍茫?

“娜塔莎”(Natasha),一个多么清丽的俄国姑娘的名字,它与另一个中国人熟悉的名字“卡秋莎”(Katyusha)一样,是极为流行的俄国(苏联)女性的名字,在19世纪的俄国文学和20世纪的苏联文学作品中更为常见。“娜塔莎”是源自拉丁语的“娜塔利亚”(Natalia)的爱称,意为“诞生”。“卡秋莎”是源自希腊语的“叶卡捷琳娜”的爱称,意为“纯洁”。

  《娜塔莎之舞》读后感(十):娜塔莎之舞

  1月&【藏书阁打卡】被无数书友安利的书,真的很好看,读的过程与以往读过的俄罗斯历史和一些文学作品中很多人和历史事件相勾连和印证。这是一部文化史,读完又被安利了很多本待读的书,娜塔莎之舞,不仅仅来源于《战争与和平》这样的伟大作品,也是民族意识的表现,与政治和意识形态、社会习俗和信念、民间传说和宗教以及与所有其他微小的精神现象一起,构成了一种文化和一种生活方式。

  从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苏维埃政权、宁静的伏尔加河、莫斯科红场,到西伯利亚寒流,以及严寒中关押的政治犯。最喜欢第五章寻找俄罗斯灵魂,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艺术家要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肩负起道德领袖和民族先知的重担,而国家对他们的恐惧和迫害又是如此之甚。

  苦难是精神力量的源泉,由此也造就了一个民族非凡的文学气质和璀璨夺目的俄罗斯文学,它的诗歌小说音乐是无尽的宝藏,更有一大波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从普希金到帕斯捷尔纳克,包括文学评论者与历史学者、画家与作曲家、神学与哲学人士。

  欧化的俄罗斯人有着分裂人格,娜塔莎之舞代表着独特的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本书也代表着一部观念史,借以理解俄国自身民族的思想,窥见这个民族的内心世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