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上瘾指南读后感锦集
《生活上瘾指南》是一本由姚瑶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上瘾指南》读后感(一):书名一星,内容零
书名一星,内容零,矫揉造作,干瘪空洞!其他内容这么多,其实啥也没有………够一百四十字了没有啊,够一百四十字了没有啊,够一百四十字了没有啊,够一百四十字了没有啊,够一百四十字了没有啊,够一百四十字了没有啊,够一百四十字了没有啊,够一百四十字了没有啊,够一百四十字了没有啊,够一百四十字了没有啊,够一百四十字了没有啊,够一百四十字了没有啊,
《生活上瘾指南》读后感(二):这本书骗了多少人无辜的银两
在豆瓣首页推荐里看到了这本书,觉得书名挺别致,评分也很高,评价也很好。于是果断下了单。临睡之前开封之后,读了三十来页,内心一万只草泥马奔走。
首先在内容上,这无非是一本游记,一本文字水平刚入门毫无特点的游记,读起来干瘪枯燥。显然作者只是一个写字挣钱的年轻人,并不是一个作家。
其次,这是一本作者个人写真。那张脸大得跟盘子一样,还自以为很漂亮,美女的是,我何必花钱翻着看呢,我可以不花钱站在街上看,也可以免费对着电脑滑着鼠标看。
再次,图片的摄影师是作者的老公,也基本属于刚学会单反的入门级水平,从形式到内容俗不可耐,建议摄影师多读几本摄影书,提升一下人文内涵吧。
最后,这是一本从头到尾的秀恩爱记,两口子很恩爱,很般配,灵魂很契合。感情好是好事,写在纸上让读者埋单就不好了,管我屁事呢。就不怕哪天离婚的时候,这本书会成为讽刺嘛。
最最后,提醒各位读者,国内年轻写手的书,还是要慎买啊。
《生活上瘾指南》读后感(三):《生活上瘾指南》
别人的评论:博文随笔综合集…100位文青都绕不开旅行养宠物摄影的宿命…。哈哈哈 这本书讲了十几个要做的事,有点流水账,不过因为被最后的目录吸引,被仪式感、找样东西收集和我不怕分离我怕的是回忆不够 所吸引,决定看。
【看了下】网易阅读看的电子。前面一小部分讲作者的好友多多得病,让她因此感慨,确实有些感人,也能从文字感受到真实的情感。
中间写旅游的地方及感受,有点平。 大家做了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再讲述给他人听时,便会将自己去过的地方、见过的人美化加工。不仅仅是对他人加工,也对自己内心加工。好像见的每个人,他们平凡善意而不凡,好像去的每个地方,宁静舒适,各有千秋,感觉自己也升华了。其实剖开来,他们也是普通人,我们生命中有许多,他们只是被我们这些旅游者给美化了。
最后,我最想看的我不怕分离怕回忆不够,我记住的是人生没有什么意义,做取悦自己的事。一起有过很多快乐的回忆,才不会在分离之后轻易忘掉彼此,或者太过介怀彼此。去制造快乐的回忆并保留下来,那都是在收藏曾经的自己。
《生活上瘾指南》读后感(四):生活,本来就是用心去品尝
这本书和多数人说的一样,文字并不显精妙,记忆也可能在无形中美化,和标题融合不足,但于很多人来说,就是一次倾听聊天的过程,只有丰富生活的人才能露出不满足。也有人说,现在文青/小文艺的生活必然逃脱不了旅行和摄影以及宠物,然而事实上很多人都是渴望这样的生活,还在挣脱桎梏。我也是这样的人。
看完再看目录,只有两段——去远方和在眼前,也没记住多少旅行的故事,只是其中的一些话让人喜欢。文章从家属的生病谈起,不免感叹人生无常,不免想要留下美好。“保留住日常,熟悉的人就会回来”,人之常情,在这样的时候,无力却又充满期盼,只能依托文字来消解无力。通过笔触,会对现实世界产生不一样的情愫,过去的苦难也许不再是障碍,“这样的一天天累积起来的人生是美好的”,因此对于生活又更热爱一分,然后对想做的事、往事回忆也有了满足与不满足。
人生就是这样,必须要在遗憾、过错和希望中度过,所以悲观而乐观。
读这本书,主要是很多情感共鸣。面对未知、变化的人生,有时候有无力感,却又自我鼓励勇敢前行,不成为不想成为的人。不想成为的,是“厌倦、放弃抵抗”,是对任何事没有好奇、没有冲动、没有勇气,是到老才去感叹充满遗憾。为了不后悔,我们只有从现在真正正正去做,太多期盼渴望的事。在这半是欢喜半是忧伤的年纪,也就只有这点想法和追求了,长大了回不到过去,不必害怕。终究所有的离开和消散,会成为我们对抗而拥有的纪念。
《生活上瘾指南》读后感(五):如果生活是一片神秘森林,你敢探险吗
身边存在有趣的灵魂的话,就会时时提醒你生活其实可以是另一番模样。在我身边履行这一光荣使命的人最代表的就是姚瑶。她每年都会去新的地方,尝试写新题材新类型的作品,开拓新的兴趣爱好,餐厅咖啡馆也总想去的不重样,甚至在度过了二十多年怕猫生活以后拥有了自己的一只猫。
相反,我是一个活的按部就班的人,兴趣爱好始终如一,习惯去光顾过的餐厅,看同一个作家不同的书,甚至在同一个学校待了近十年。所以和姚瑶做朋友让我慢慢打开边界,她会兴冲冲的带我去尝试各种新鲜的事物,分享在不同地方旅途的体验,这几年我们约饭的地点还没有重样过。或许我还是一个对“新”缺乏主动的人,但是我有她在,被动的也很开心。
她的公众号微博下面经常出现的一句话是“你在过我理想中的生活”,我脑海中没有这句话,说实在的也不喜欢看到别人对她说这句话。如果一个人让你看到生活可以有另一番面孔,而你心向往之,不妨尝试做出改变,迈出一步。即便性格不同、境遇不同,梦想的未必全能实现,至少在力所能及的地方向梦想靠近。我之所以脑海中没有这句话,是作为朋友,觉得这句话遮蔽了她为了把生活过出想要的样子做出的种种妥协和努力。
生活就是这样,希望得到的东西,总要有所代价。对姚瑶来说,她有勇气和能力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承担结果,于是在她和多多的日子里画出了一抹又一抹色彩。
说起多多,姚瑶的朋友们虽然各种各样,但都有一个共同性,就是在姚瑶吐槽多多的时候站在多多那边。道理多么简单,因为他对她足够好。这件事哪怕和他们俩只见过一面的人也能看得出来。有一个真心实意对自己好的人不容易,又对自己好又陪自己疯的人难上加难。在我心里,多多始终都会是姚瑶最好的摄影师,书中的照片就是证明。爱和被爱在照片中体现出来,也是属于他们的回忆方式。
这本书出来的时候,我脑海里最先冒出来的是罗曼·罗兰那句人尽皆知的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姚瑶喜欢说自己还是小孩,对小孩来说世界是一片等着被探索和征服的神秘森林,有乐趣、有危险、有未知。读过她小说的人就能明白,她说自己是小孩并非是不懂成年人的规则,但她拒绝被这些规则套牢。因为她对生活尚有无限热爱,并付出了诸多努力践行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那么你呢?
《生活上瘾指南》读后感(六):无趣的灵魂却不自知
按我朋友的话说, 这本书就是"如何成为一个红不起来的标准豆瓣文艺女青年".
有趣, 需要生机盎然的想象力, 需要四面舒张的好奇心, 需要厚积薄发的知识沉淀. 很遗憾, 这三点原作者都基本没有体现.
原作者做的事情无非就是旅游, 拍照, 养宠物. 可以说是怡然自得, 但距离有趣的灵魂实在是差了八条街.
例如原作者第一篇就是在希腊旅游, 简言之就是在街头简单逛逛, 然后再圣托里尼岛上吹海风. 逛逛巷子曲径寻幽呢? 没有; "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呢? 有一丢丢, 也无非浅显至极的大路货.
那可是希腊呀. 从历史上扒, 雅典和斯巴达争霸, 马其顿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崛起, 皮洛士和罗马人的死斗, 拜占庭的兴起和覆灭, 希腊人和土耳其的恩怨, 不可胜数; 从文艺上讲, 有神庙和半圆剧场, 有荷马和埃斯库罗斯(更文艺一点的人应该还记得萨福), 如是种种; 从科学(广义的)上讲, 有 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有阿那克西美尼和欧几里得等等, 赫赫煌煌.
真正有趣的灵魂, 应该是在希腊的乡间小路上, 去找寻泰勒斯曾经掉进的大坑; 提防着往下扔乌龟的山鹰; 在半圆剧场带上预先准备的面具大喊三声. 如果这些都没有胆气, 总该去街头巷尾尝尝希腊美食, 例如地中海肉卷大饼(Gyro).
说到拍照, 也没见玩出什么花来. 除了到此一游照, 就是各种糖水片. 不提"分区曝光法"和"决定性瞬间", 连后期和灯光都少见. 如果就是按一下快门, 好吧, 那还真是拍照呢(而不是摄影).
有趣, 即意味着对庸常的背离. 什么叫有趣, 兴趣光谱漫长: 例如张宗子" 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 "; 或者天真:钱钟书家的猫和林徽因家的猫打架, 钱钟书拿着竹竿给自家猫助威; 或者出格: 费曼搞原子弹的时候, 满基地的找保险柜, 看看自己几分钟能破译密码.
而深陷庸常却自认有趣的, sigh, 这本书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生活上瘾指南》读后感(七):生活是一种热爱
姚瑶的《生活上瘾指南》,是一本旅行为轴,思考为经纬的混搭散文集,它没有那么多套路和章法,而更接近于随性,如她自己所言,是一本“托出自己生活”之书。读姚瑶的文字,会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相仿的年纪、同一个专业、爱旅行、爱记录生活……这些稀疏平常的共有元素,让我通过她的文字和照片窥探其生活时,更像是打开一本中文系隔壁寝室女生分享的手账本,不那么阳春白雪,亦不肤浅,而是溢出于纸面的热爱。
在她的散文中,会很容易把作者想象成一个未经历过世事凶险,备受呵护敢闯敢拼的小公主,而忽略了她写这本书的契机:丈夫忽得急病,虽最终转危为安,到底也是体会了失而复得的心境,所谓独自扛过了人生的一次大风大浪。因为得到历练,因而倍加珍惜,将点滴的幸福都记录于纸、铭记于心。所以,在这本生活随记中,姚瑶时而随性,却绝不任性。
在《生活上瘾指南》中,一半的篇幅在描写面向远方的“在路上”,而另一半篇幅则展现了活在当下关注细节的“仪式感”。虽然两部分各有千秋,于我个人而言,还是更喜欢她书写他方的笔触与旅行的理念。
同样是旅行中的才女,姚瑶与另一位中文系毕业的女作家陈丹燕完全属于两个流派,在陈丹燕那里,旅行从某种意义成为了大部分的生活,那些旅行中聚沙成塔的记忆,建构了一个和日常生活异质的平行世界,“旅行成为了另一世的生活”,而她行走于巨著文字的风景之中。而在姚瑶的视野里,旅行还没有如此与自我与文学合二为一,更像是一个“业余旅行者”,她在书中这样写道:“旅途里用眼睛看见的风景,用嘴巴吃下的地道美食,用耳朵听说的陌生人与事,还有身边的你,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她想要的旅行,也是我心中的理想型,游而不累,亦有所得。旅行可以让她想起那个书本中的世界:诸神黄昏中的雅典,而在她的眼中,脚下的陌生土地最终在现实中得以袪魅,“留下的是充满人间烟火气味的一座城,一条街”;行走于山河之中,亦能感受到作为科学的地质学之浪漫:岩石有若“压缩的时光饼干”,“山是地球的历史书,是对时间更真实的记录,岩石的每一层,都是一段千万年的历史,那里可以读到一切”。
旅行的美好,在归家之后才愈加历久弥新,这是姚瑶旅行观中让我眼前一亮的感悟。读过很多年轻女孩子写自己的“间隔年”,经历也许更加刺激而浓墨重彩,只是往往强调离开的勇气与精彩,而常常会淡化旅行的归来与如何面对旅行后的日常生活。懂得珍惜归来的人,大抵才能更好地再次出发罢。
《生活上瘾指南》读后感(八):《生活上瘾指南》:凡恳切寻求的,终得寻见
“上瘾”是很微妙的事情。局外人必然是不明就里的——不爱酒的人,自然无从理解为何有人会对这味道大多诡异的液体情有独钟。把生活比作酒的人很多,二者也确实相似——个中滋味千变万化,由口及心冷暖自知。嗜酒如命的人我们称之为酒鬼,而对生活上瘾的人,又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巧得很,这本《生活上瘾指南》,正是来自一位“生活上瘾者”的自白。在这本书里,二十七岁的她用二十七篇文字,讲述了生活令她上瘾的片段种种。而除了封存自己的“成瘾时刻”,这部作品还是一本“指南”——如此经营,或许也会像作者一样,对这看不清、摸不透的生活欲罢不能。在这一点上,生活上瘾者跟“酒鬼”,还真有几分相像——对于“拉人入坑”这件事,他们总是热心且专业。
所以仅仅从一个读者的角度而言,《生活上瘾指南》这本书不仅是赏心悦目的——文字极好,而与之搭配的图片也相得益彰。它还存在一种力量,会让人觉得虚度时光,真的是一种对自己的亏欠。而这里的“不虚度”,又非一般意义上的“天天向上”。生活可以如阶梯如山峰,也可以如洒满漂亮贝壳的海滨,如一座王国。攀登是一种美德,而四处漫游,采撷美好,同样也是一种不虚度。
然而如此生活,却也并非是随心所欲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其实要比所谓的直线生活,“几点一线”要更加清醒和勇敢。倘若把生活理解成一座需要攀登的高山,一切风光“只”在险峰,那么只管向上便是。可生活终究不是如此的竞技,以终点为目标的生活也很难具有令人上瘾的乐趣。不计较所谓终点,意味着沿途处处好风光。你要做的是自行编制路线,去争取自己心仪的每一枚勋章。乐趣在此,挑战自然也在此。与之匹配的,是尝试未知的勇气,以及筛选美好的能力,但最关键的,是始终不忘记美好与自由的自己。
从这个角度上说,生活令人上瘾的缘由,又不止于它所成就的美好。所有美好都有止境,所有止境都令人不愿想象,可唯有瞬间,才让永恒变得有意义。生活之悲欢离合,恰如杯中物的苦辣酸甜,所有的滋味,都应当被品尝。而如果你已然上瘾,所痴迷的,必然是其中全部。
世间总有万般存在惹人欢喜,而人也总会钟情于其中某物。比起爱那有命运的、有始有终的,爱上某个瞬间,或是某种永恒的人,似乎要更幸福。“众里寻他千百度”,也许始终都在跌跌撞撞、寻寻觅觅中度日,会让人觉得不够精明,可是有勇气让自己上瘾,有勇气踏上如此旅程的人,终会成全自己,不辜负这小小的奇迹。
大而化之,这也是一种英雄主义。无关雄壮,却同样鼓舞人心。
《生活上瘾指南》读后感(九):每人都有一个爱人叫生活
文/***
初识姚瑶,是读她翻译的美国南方女作家麦卡勒斯的《心是孤独的猎手》。她在译后记里写道:“我想,七岁有七岁的人生,十七岁有十七岁的人生,二十七岁有二十七岁的人生,无论站在怎样的年纪,我们都有资格谈论人生,都有可能拓宽自己的人生,都有可能挣脱人生的枷锁,也都可以谈论得很好,很有价值。”
由此,我知道姚瑶是个晶莹剔透的姑娘。她不嘲弄生活,也不允许自己虚度。关于谈论人生这件事,每个人都有天赋的资格。而生活的最高境界,是活得上瘾了。这本随笔集《生活上瘾指南》既是对过去十年生活的总结,也是对大病初愈的爱人姚多多的告白。
远观姚瑶的生活着实令人艳慕。少年之作便变成铅字,大学时成为炙热可手的人气小说家,毕业后成了麦卡勒斯和菲茨杰拉德的中文译者。还作为自由的摄影师,与爱人一起开设了小小的摄影工作室。用她自己话说就是,“我的幸运在于将所有的爱好都变成了职业。”
但是,爱人忽然病倒,让她有机会审视“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生活。就像张爱玲在《半生缘》里说过,“人生太长,我们怕寂寞。人生太短,我们怕来不及。”在爱人轰然倒地的那一刻,姚瑶猛地想起,那么多可爱的日子还未记录过。她问病愈之后的爱人在病床上想的最多的是什么?他说,“因为亲身体会到了生活极速坠落的可能,所以要更用力去热爱生活,去找到比生命更重要的事情。”
本书是姚瑶除小说以后的第一部作品,算是第一次与读者近距离的坦诚相见。文中所写完全跳脱了虚构的小说,都是她自己真实经历的。书中有旅行路上的思索,有与闺蜜的友谊地久天长,有与父母的舐犊情深,也有与路畔陌生人的擦肩而过。最重要的是,这里有一个作家、译者、跑者和摄影师的日常。于是,我们知道,生活是高冷的,从来不会主动爱上谁。你只有投之以桃李,它才会报之以琼瑶。当你骂它“操蛋”的时候,它只会在一旁冷笑。
特别喜欢开篇的“日落地中海”,姚瑶写道:“在圣托里尼岛上,我也凑热闹,早早坐上最佳位置,等待这颗蓝色星球上最美的日落。”对,其实人生里的热闹往往是靠一场漫长的等待而得来的。想起村上春树在游记《远方的鼓声》中说,“在远方的鼓声的呼唤下,我踏上漫长的旅途,裹起一件旧大衣,把一切留在身后。”不论是姚瑶,还是村上,又或我们自己,旅行的意义在于寻找,在于见识,在于姚瑶在文章结尾写的:这世界的角落,总有一样东西能够为我照亮出口。
在冗长而沉默的日常里,爱上生活并不容易。但是,请相信爱的平等自由,以及每人都有个爱人叫:生活。
转载请豆邮联系
《生活上瘾指南》读后感(十):原来我们就是这样一点点上瘾的
在工作加班的空闲挤出了一些时间要写点什么,可是一团浆糊的脑袋并不知道怎么下笔。努力地回忆有关她的一些事情,希望回忆起的内容都能贴上“资源,高清,无删减”这样的标签,可是搜索到资源的时候往往发现是“无中字版本”(只有一些画面在脑海荡呀荡)……
说起来,认识她,应该差不多整整十年了。所谓“认识”,大概是指从两人之间说的第一句有效的话开始。
在认识她之前,她的烟头也许更先认识我。
我爱去宿舍楼公共空间的回廊里呆着,什么也不做的发呆。那里总有数不清的烟头,后来我知道,那些烟头,有一些是属于她的。而现在的我已经想不起她拿烟的样子,因为她几乎不抽了。生活真的是一件神奇的事,有些上瘾的东西,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契机就有效地停止了。
而生活神奇的另一面在于,有些你远离你害怕你不愿了解的事,却渐渐会上瘾,难以戒掉。
刚认识她的时候,让她跟猫咪合影,她扭着头,连靠近一厘米都显得吃力,她说毛绒绒的动物真可怕。现在她家里有只大饼脸,天天枕着她的肚子睡觉。
刚认识她的时候,她还不会记手帐,而现在她会因为谁送了她一卷手帐胶带而乐上半天。
刚认识她的时候,她跟我信誓旦旦地说“这辈子肯定是不想结婚的”,而现在她却已是“不思其反”地投入了婚姻的洪流中了……
有一次跟她吃完串串并排走在地安门大街上,那时候应该是秋天。
我说:喂喂,你知道吗,你大概是我朋友里最乐观的那一个,所以喜欢跟你呆在一起,就是自己丧得不行了,跟你吃顿饭回去又能有动力做一些事情了。
她很开心地说,是么是么。
其实说这些话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害羞的,她并没有看出来。
那天一起聊天,我打开手机屏幕,她不小心看到我微信里她的名字备注是“小雪”。她说,几乎没人叫我“小雪”了呢。我说,对哦,可是我怎么也改不了口,因为认识你的时候就一直这么叫你诶。这大概就是大学时代的印记吧。
她生日时,送礼物之前,我先生指着这些东西说:怎么这么多全是吃的?
我说:对呀,她就是爱吃呀。
他说:难道你的目的是为了把别的女人都喂胖,就剩自己这么瘦?
我大惊失色(假装):啊,被你看穿了。
他说:哦(上声),原来这就是你们之间的友谊啊。
我怪笑:你不懂,这就是女人之间的友谊。
女人之间的友谊啊,虽然有的比火腿肠切片还薄,但是有的却像香肠嘴那样厚。因为生活是会让人上瘾的,生活中的人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