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大洋》读后感100字
《燃烧的大洋》是一本由[美]伊恩·托尔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6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燃烧的大洋》读后感(一):盛宴
这套新出的太平洋战争三部曲(第三本还在翻译中)简直堪称二战迷的盛宴,对我来说如果只能关注人类历史上一场战争的话,太平洋战争绝对是不二之选,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陆军航空兵,航空母舰,战列舰,驱逐舰,潜艇,俯冲轰炸机,鱼雷轰炸机,零式战斗机在浩瀚大洋之上和世外仙境般的岛屿上进行着人类有史以来最残酷和最大规模的海战空战潜艇战和两栖登陆作战,也是近代以来东西方最激烈的一次对决,能够全景式的描写这场战争殊为不易,需要对巨量的史料进行合理选择形成独特的视角,对参战各方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历史背景有客观的把握,做到可信客观还要保证文字的吸引力,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这套书的作者都做到了,在大陆的出版物中,之前能做到这个水准的依我所见只有约翰托兰的“日本帝国衰亡史”,如果你和我一样小时候玩过一种叫“1943”的电子游戏,驾驶着战斗机去攻击“加贺”“赤诚”“苍龙”“飞龙”,最后和“长门”或者“大和”一起同归于尽……那你决不应该错过这套水准一流的书[呲牙]
《燃烧的大洋》读后感(二):巨人的苏醒
对珍珠港后美国政府,军方和民众的反应写得很生动,为了太平洋的海权优势排出的战列舰大街反而成了战列舰坟场,马汉没想到他的海权论预测的悲剧应验在他自己国家舰队身上。沉默的亚利桑那,燃着大火的俄克拉荷马号,加上几千名死亡和烧伤,断肢的太平洋舰队海军船员,四年后尽数以广岛长崎的两颗原子弹还给了日本人。威克岛的丢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以那种方式丢失充分表现了太平洋舰队高层在珍珠港事件后患得患失的矛盾心理,在战列舰全部不可用的情况下不敢下决心派仅有的航母前往救援或撤离,等到尼米兹到任时已经晚了,后来收复威克岛留的血更多。厄内斯特金在太平洋战争的作用被低估了,作为海军总司令,他指挥美国海军支援了两个大洋的海军作战和登陆,他的决策深刻影响了美军在太平洋的战略,尼米兹不过是按他的思想指挥作战,他的参谋轮岗制度保证了制定作战计划的参谋有实际作战经验,并非一味纸上谈兵,这比日本遥控指挥的陆海军参谋强太多了。
珊瑚岛海战和瓜岛战役一样,是美国陆海军反击阶段与日军的第一次正式遭遇战,虽然最初都没取得大的战果,但是积累的经验教训对于后来的中途岛战役和跨岛作战却是极为宝贵的,这使得他们真正认识了自己的对手以及自己的不足,然而日本人并没有像美国人一样从战役中学习和纠错,也难怪转入劣势。
罗奇福特团队的密码破译小组的功劳不下于图灵团队对enigma密码的破译,但更重要的是尼米兹和金在仅剩三艘航母的现状下仍然选择相信了情报人员,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尽管冒着丢失珍珠港基地的风险。倘若换成山本,他未必敢做这样的决定。华盛顿情报局关于日军进攻夏威夷的情报传言显得那么可笑。
中途岛战役这一章有点简略,对于美军和日军侦查的情况,美军侦察机为何做出关键的方向选择没有说明。不过从美军轰炸机的角度还原了对四艘航母的轰炸,值得惊奇的是美军飞行员很多都是菜鸟级的,没多少实战经验,从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侦查日军航母就可见一斑,然而他们用他们的勇猛和牺牲换来了日军四艘航母的沉没,彻底打掉了日军在太平洋海战的主动权,他们的功绩不下于伦敦上空的鹰。日本军部凌驾一切的恶果暴露无疑,如果有真正的战略家,他们可以控制战争的规模,不至于让第一舰队疲于奔命四处出击而不给休整和轮换。
关于天皇和海军的看法作者沿用了日本人的看法,事实上他们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上没有一个是无辜的,都是沾满了中国军民鲜血的刽子手。
《燃烧的大洋》读后感(三):看完了,我胡说八道几句。
读上就停不下来,类比同类二战史创作,有种当年看纪录片《伟大的卫国战争》的中毒感。
其实太平洋战争,之前或多或少,零零散散从纪录片里,百科里,wiki里都看过了,大体什么东西咋回事儿基本门清了。但确实是缺乏细节和准确性,去年玩《碧蓝航线》,本想着按着wikipedia的词条看一遍,奈何词条太多,真的没啥耐心。偶然发现网易蜗牛前几日上架了这本书,正中我的下怀。
战场还原十分精彩,大小史料挖掘到位。这是三部曲中的第一本,主要涉及偷袭珍珠港、马绍尔-吉尔伯特行动、珊瑚海海战以及中途岛始末这几次战役,中间加入了介绍日本如何走向军国主义道路以及介绍夏威夷情报机关的内容作为过渡。
纵观几场战役,想做个不恰当的比喻,美国和日本就像两个高中班上孩子争一二名,
日本,典型是那种家境不行,特别要强,学得还凑合的孩子,底子其实不错(零式当时还很强,弱点也没暴露,飞行员水平顶尖,人数充足,机种间战术配合先进),珍珠港算个月考,撞个大运(美航离港很远),耍个小聪明考得还行,这就有点儿飘起来了。
但他也知道自己没一骑绝尘,于是他每次考试都想更进一步,但总无视客观,脱离实际。一到考试,就妄想科科都满分(目标设置分散,又要打阿留申,又要打中途岛),甚至以为自己是老师肚里的蛔虫,瞎押题。(珊瑚海、中途岛都在前期推演上创造过分理想的条件)总是一副 “我以为老师不能出这题...” “这知识点超纲了,不能考” “这块儿估计会这么出题” 的说辞。
然后每次因为这样吃亏,还就是死犟不改,也不知道记改错题,考试答题还手忙脚乱不会分配时间(战场应变能力差),不但不会发挥自己的长处(善于打攻势却又不愿意派出足够的侦察),反而还自愿丢白给题的分(不注重损管,不注重飞行员、飞机的保护、回收),完全浪费了小考带来的训练作用,还挫败了自信。结果中途岛期末考,犯病,暴毙,答到最后手都得瑟了(自己家船都撞一起了)。
美国,家境殷实,骨子里除了骨髓就是自信,以至于自信过了头,瞧不起本子那个穷酸书生,结果珍珠港月考,让人拿了个第一。自信的人感到很羞耻,于是开始认真起来。本来脑子就不笨,家庭条件还好,底子可能较比本子薄弱点儿(战斗机不行,机种配合不好,飞行员技术也一坨谢特)。但他爱琢磨,会取长补短,会动用手头一切资源工具辅助学习(雷达、情报收集),会安排考试策略,该拿的分我一定拿到(目标集中,就奔着敌方航母去,就这炸弹,说啥我都要扔上去),拿不到的也不强求(不深入追敌,见好就收),还会调整考时心理状态(损管、指挥果断),更气人的是上帝有时就是不公平,家里条件好、脑瓜儿好使之外,还有点儿狗屎运。于是期末一雪前耻。
但我这都是轻佻的戏言,不可以这么比较,因为这样忽视了血淋淋的生命。书中最触动心灵的,还是人如草芥,炸死,烧死,溺死,熏死,砸死,烫死,说飞就飞,说断就断...但无论怎么死,在这种大型作战中,就只是个数字。更不用说现代战争,未来战争中,人又是个什么惨样子。(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战争已经让我们看到一些碎片了)。
我bb完了,太上瘾了,接着续上下一本了。
《燃烧的大洋》读后感(四):又是一本雅俗共賞的戰史佳作
太平洋戰爭這個主題在華人書市一直不算冷門的題材,去年(2019)好萊塢上映了電影〈決戰中途島〉,無獨有偶,繁簡體先後也各推了同名的《珍珠港》作品,燎原出版的那本是日本作家半藤一利,中信新思的則是美國作家克莱格·尼爾森,剛好呈現了對立雙方各自的觀點,也是讀者的福音。不過這兩本書都是以開戰點「珍珠港事變」為中心的作品,關於整場美、日的衝突,就需要更長的篇幅來述說,中信新思在今年繼續出擊,推出了這套「太平洋戰爭三部曲」,而本書《燃燒的大洋》則是首部。
作者伊恩·托爾(Ian W. Toll)真正的成名作是部談美國海軍崛起的書,同樣由新思出版的《六艦》,不過這個主題相對冷門,比較沒引起華文讀者的重視。但這三部曲我相信,就不該被忽略了。長期以來,個人覺得戰史比起一般的歷史對普通讀者來說,是更難接近的部分。要如何在文字上使人理解整場戰爭的因由,參與人物的背景,然後結合部隊番號跟地圖上面的地名與事件發生經過,編織成一段雅俗共賞的述說,並不是容易的工作。不過我相信托爾做到了。
他先從兩國海軍的建軍理念開始說起。美國跟日本都深受馬漢的影響,尤其是後者,做為島國,制海權攸關國防安全更為重要,黑船來襲迫使他們開國,日清、日俄的對決海戰也都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相反,有點難以相信的是,美國有一段時間對海軍就比較不那麼上心,地位甚至相對較低,這要到偏愛海軍的羅斯福上台後才逐漸改善。
跟著,托爾開始介紹兩國海軍的司令,因為這兩位的個人特色將會影響整個戰局走向至深。日方司令山本五十六是位非常戲劇性的人物,他個性大而化之,行事不拘小節,同時具有精明與觀察細微,還有敢豪擲一切的冒險個性,正因為這樣的特質才讓他能策畫出「珍珠港奇襲」的作戰。不過,這並不說明山本是個任意妄為的人,正相反,他在沒有一定勝算前,是不會輕易行動,因為這位司令是個高明的賭徒,擁有高勝率的精算師。而且,其實山本對日、美之間的國力差非常透徹,他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作者說,有次,他參加一個會議時,隔壁坐了一位侃侃而談開戰「高論」的陸軍將官,山本實在聽不下去,於是悄悄將那人的椅子往後一拉,當他說完坐下後,登時跌了個四腳朝天。在眾人驚愕的同時,他則依然面不改色的把會議繼續下去。這樣的人自然招來那些激進派的忌恨,不得不逃到艦隊上避難,但山本依然為其國家盡了職責,至於勝敗,則是兵家常事,盡人事,聽天命了。與其相對的,美軍司令尼米茲性格也正好站在另一端。他是一位謹慎細心,會耐住性子準備好一切,然後再全力出擊的穩健派。這位司令出身低微,是為了能免費受良好教育才加入海軍學校,但他在自己的職責上盡心,一步一腳印終於吸引了總統的目光,在關鍵時刻受命重任。跟山本相同,尼米茲也是時常跟第一線將士接觸的上司,他能傾聽不同意見,從中分辨出價值,因此,才能第一時間探知日軍意圖,先發制人的佈陣,最終取得中途島的大捷。
除此之外,托爾在詳細刻劃戰爭過程中,也同時細膩描述其中的殘酷面。比如說,每位飛行員出任務時,都不會知道自己是否能歸來,也不知道有多少隊友還能相見歡,他們總是要背負著這種心情與壓力奔赴前線。前些時候看的一本德軍士兵的回憶錄,作者說:「只在書桌前喝著咖啡閱讀著戰爭作品的人是沒資格對此品頭論足的。」任何拍的再好的影視或細膩的文學都不可能感受到戰場真實,但托爾多少還是能讓讀者明白「美日雙方的士兵面對的是什麼」。
今年(2020)是二戰結束75週年,在這個主題上,華文可供選擇的主題相當的豐富,而且都是大部頭作品,以納粹德國來說,有理查德‧埃文斯的《第三帝國三部曲》,戰史部分有羅伯特‧M. 奇蒂諾的《國防軍三部曲》,亞太戰線則有本書作者的《太平洋三部曲》,都是值得細細品讀的好書。今年同樣是個不平凡的一年,各地都可以感受到戰爭可能爆發的陰影,有些地方更已經砲聲隆隆。人類的歷史上從未真正完全的漫長和平過,但希望多少還是能記取些教訓,戰爭不是如電腦遊戲那樣,它隨時可以摧毀我們當下的文明與社會,我們閱讀這些書,正是幫助記住發生過的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