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思想史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精选

2021-03-19 04:26: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精选

  《中国思想史》是一本由[法] 程艾蓝著作,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0元,页数:8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思想史》精选点评:

  ●首先是装帧设计非常精致,久违了的小32开,书写模式有别于冯友兰先生和侯外庐先生。如果一定要提遗憾的话,就是老子的时代与庄子的先后次序,陈鼓应先生2003年北京商务版,参照简帛本已经确立了老子的时代:与孔子同时代,而不是梁启超先生说的战国末期。

  ●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程氏此书既出,蔡胡冯钱诸公可含笑而归休矣。

  ●垃圾书!千万别买!

  ●异于我国诸先生为圣继绝所致之庄敬寡淡,海外汉学惯具浪漫视角,此书亦然。但兼典雅简洁,时令人感“犹有未尽”之余味,实接引东西方读者之林间胜径。

  ●又读,受益匪浅

  ●不结合历史和时代背景的思想史是没有意义的,这本书其实就是古文解释

  ●特好看

  ●本书是法国知名学者程艾兰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著作

  ●就个人比较熟悉的第1-3编和第6编而论,先秦部分写得极好,两汉和魏晋稍嫌简略,可能与作者对这一时期在思想史上的重要性判定有关,第6编清代以降的两章亦是蜻蜓点水,第4-5编为唐宋明部分,我不熟悉,不妄下断言。

  ●适合慢慢看的,多了解了解一些东西也是好的,推荐。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一):盲人摸象的法国老傻女人!

  盲人摸象,作者对我博大精深的中国和汉文化的抵制诋毁拒绝恐慌冷漠揣测胡乱评论,解析和指向都是相当混乱迷茫,毫无建树和结论,翻译的更是严重缺乏逻辑和语序,病句比比皆是,词汇累读,艰涩难懂,曲意狗肠,难于理解辨识,千万别买这本烂书! 作者极力标榜自己的法国身份和地位,痛恨自己的中国华人基因和外貌的原罪,占据西方文化高地,对中国和汉学投来奇怪的异端目光和厌恶的学术混乱指斥,她不懂中国更不想懂中国,她用连串的陌生的哲学词汇幻想中国歧视中国,歪曲中国,这些态度和立场都是在迎合她的法国身份法国学术地位,对这种从骨子里反对中国和汉学的人和她的P书,我们是坚持抵制的,坚决不买!不买!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二):值得阅读的一本书

  

今年阅读的第二本厚重的书,八百页。其中,参考文献近二百页。

这本书承载的历史意义是我无法想象的,毕竟在我看完整本书之后才意识到,我在把它当作一本教科书来进行观看。奈何我知识学问过于薄弱才以至于我无法进行批判性阅读,因而只能提出这些角度进行谈论:庄子、老子、孔子这些大家所提出的思想竟如此先进、普适。可以说后世也未曾有过此类思想家超过他们。所以或许后世只是在不断的补充、质疑、存疑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他们已经在所有的人的“方面”进行论证。

作者说她希望以中国思想家们自己的话语和表达方式来呈现他们曾经想说的话,我认为她做到了!此书是整理于她上课时的手稿,也就不足为奇了,一部宏大的中国思想史呈现,可以说是集大成者也不为过。这本书值得作为一本入门书籍阅读,由此展开进行自我脉络的梳理。

但是对我来说,仍旧在之后要反复阅读才可以了解各种原委。

第四章:原来在庄子 时期,就他就已经提出了所有的时空区分都是错觉这个观念。

第六章:孔子或许是最早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提出者。

第八章:荀子是最早的唯物主义论者。

摘抄;

庄子要系统地摧毁语言,这个人类理性的唯一工具。在质疑语言是否为我们的余世界关联的基础的同时,人类理性也成为怀疑对象。

庄子认为,语言根本不能道处万物的真实本性,因为我们不仅用语言为万物确定了名字,同时也确定了物自身。“言”在确定“名”与“实:的同时,其实仅是对”实“做了虚假武断地区分,所以”言“作为认知手段,或至少对现实的把握,其无力性就体现在对“是”与“非”的确认上。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三):几段笔记

  中国思想从来在存在中言说,与严格的概念相比,中国人更在意将概念放手于自我与社会乃至天地之风中,看其流转迁动,并回望自心。他们更重视思想的命运而非思想本身,或许他们以为思想的命运才是思想本身。这就是“叙而不作”。一个概念,讲出而不是写下,好比在风中放一只鸟飞去,而不是告诉这鸟只能去哪里。

  然而,何以正名乎?中国人的正名方式也非讨论语言及意义来定义,而是一切观念问题都是现实问题(实),这其中他们所用的方式是“联系限定”,并且以更倾向于伦理意义上的“行”来动态考察,他们不说什么是风,而是通过若干有联系的概念限定启发之,这样拂面,于是迂回而有豁然。以此方式,中国人大体回避了语言问题,他们对事物的注重使其不入观念界。但中国人却亦有“理”,这个理不是分析性的,而是试图以“混”于万物的方式寻求万物之上的不易之易的“道”,这“道”按程艾蓝说乃是由“气”来整合一切。事物有区分而后有“气”,“气”是一切对待之物联系、流转、沟通的所由与所成,万物因“气”而友之,中国人对“整一”有一种母子情深。

  《老子》与《易经》规定了“道”的寻求方式,《老子》通过一系列思想方法(“反者道之动”、“玄之又玄”、“冲气以为和”、“为道日损”与“抱一为天下式”)确立道的言说,这套思想方法在我看来一部分已是对意义及观念为旨向的探讨,但这还不唯道的全部,他乃是由此而“抱一”。《易》则通过对世界动态结构的象效、万物隐喻系统的类合及人的意志的关联立“象”,并参照具体情势的变动成“形”,进而以“天命”荐德体道。“中国思想更重视动态的生成模型(最初的生成模型可能就在祖先崇拜文化中),而不是因果模型”。在我看来,这是两种不同的理论真理(尽管后者对理论的理解是开放与生成的),老子或许还与西方哲学更近些,甚至乎就是一个伟大的造端,但《易》近乎玄学的表述在战国后的中国思想中则占据了主流。

  另,同儒家的“义”一样,道家也求知,但他们的知更内敛,他们乃是要知化为一种内在体验,这是艺术家的方式,是他们独特的“行”,他们是一切为了个体自由。儒家虽也重感知,但其感知总有一个圣人的前景,而道家的前景则是“至人之境”,这主要是庄周确立下来的。

  “道”给人一种怎么说都不满足之感,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许多人在一起说,奇怪,大家吃一道菜,你一口我一口,总是吃不完。什么是道呢?道就是永远有一部分空无、未知、不言。

  与传统的将东西方思想做对比来看,我更倾向于让其各在其位,当然它们有交动,但二者本来关注点不同,不必强为之姻。反而做朋友是合适的,中国思想更注重实在界,西方思想更注重理念界,其有效性不同,但在艺术上却易有情事。之外,经常谈谈话来调整自身是可以的,但基底不变是已然的了。当然,也可以变,——但还是不变了吧。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四):法国人写的中国思想史

  

这本书是法国华裔、汉学家有关中国古代直到清末的思想史著作,以时间顺序,论述了先秦、汉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几个关键朝代中国主要思想家及其主要著作、观点,书中涉及的主要思想家:孔子、墨子、庄子(前段时间介绍了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其实他的所谓语言说不清楚,庄子早就在2000多年前说过了)、孟子、老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扬雄、王充、王弼、郭象、韩愈、李翱、邵雍、周敦颐、张载、苏轼、二程、朱熹、陆象山、王阳明、刘宗周、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戴震、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炳麟、刘师培等等。越老的思想家我们越熟悉,越晚的我们越不了解,这个清单里很多人我都没怎么听说过。清末的时候中国的知识分子遭受了巨大的冲击,认识到中国实际上很落后,遭受了不小的打击。

佛教对中国影响不小,第二个对中国有深刻影响的外国思想,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了吧。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这本书和作者在法国都 很有名,因为法国人热爱哲学,介绍中国哲学这种“小众”、“远方”的思想哲学的书,自然受重视。

Anne Cheng其人

有关中国思想史,同名的还有钱穆的书,以及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也可以看看。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五):大惑小悟

  不知道是否是因为最近读书的时时间断性还是心不定,已经很少有什么可以谈得上的启发了,更多是不理解和困惑。作为一个“中国人”读中国思想史,有时这种无法理解性不亚于我对努尔人和尼加拉的巴厘人那里感受的诸种困惑。

  程艾蓝在用西方的哲学概念试图理解在中国的经典文本中包含的思想,这里面有好几层,最里层是中国的思想,中间是程艾兰理解的中国思想,而外层是我对程艾兰理解的中国思想的理解。我在想为什么我们需要借助西方的理论来理解“自己”的东西呢?因为我们要理解的东西已经不在我们里面了?还是它在,只是我没有办法察觉到?我只觉得很陌生,这种陌生带着几分沮丧和烦躁。我无法理解,就算有一个人在阐释。我既不明白她要阐释的对象,也不熟悉她皆以说明的工具。有时,我会因着她的阐述而理解,有时她的阐述使我更困惑。因为对于现在的我而言,古人是他者,作者背后代表的那个西方历史和理论语境也是他者。

  中国的思想无论是历时和共时层面,他们都在回答一些共同的哲学问题:什么是人(人性)?人与他人及世界的关系。每个学派或人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因为对人的基本假定不同,所以对后面问题的回答也不尽相同。这牵涉到他们的认知和逻辑。从孔子到近现代,生于其中的人或多或少都在回答,为此他们运用自己的智识,对人的存在和世界作出理解,这理解本身也成为他们安身立命之处。这是我读的总体感受。

  说到启发处,不得不说第十章《宇宙思想》和第十一章《易经》部分。古代中国人将自然作为思的对象,通过从自然那里寻找智慧,即给自然赋予价值,不仅建立了人与物的关联,也以此使他们的生活有一种与宇宙相应的秩序。气赋予宇宙万物众生以性,这意味着人类存在和世间他物之间没有分界,一切不过是宇宙的自我创造和发展。这种思想既高远又辽阔,如此这般,那些好像被称为“失去”的不再是“失去”,因为人的生和死不过是气聚了和气散了而已,记不清是量子力学还是能量守恒里有一种类似的说法,大意是人死了,构成人的能量或物质会重新回到宇宙中去,生成其他的人或物,我们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了。

  想起小侄子刚出生那会,母亲常说人的命好像也是不断流转的,父亲走了,家里少了人,但孩子的出生,这个家又重新完整起来。这样的宇宙观也是生命观,而这个生命不仅仅局限于人,还有世间他物。气造化万物,所以具有固定形式和永恒变化的双重作用。在此基础上发展的中医将人的身体看作是气之凝聚,看到这里,总觉理解了cx之前提到过的中医对人的基本假定,想到中医和西医因为对人是由什么构成的不同假设,竟然发展出两套差异性巨大的治病的方式。所以我在想或许理解他者最开始的一步应该是理解他们到底对人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假定是什么,而其他的文化事项可能只是这一大前提的下的衍生物。

  中国思想里的阴阳观念,最初是对具体现象的经验描述,发展到后来,联合为一个二元性的抽象概念,两者的交替主宰了宇宙的出现与发展,成为所有二元的原型和范式,到天-地,男-女等,虽然相对,但是是互补而非对立的,对立意味着每一个项是完整自存的,但互补则是在关系中的,这一点很结构主义(说实话,结构主义的真髓我尚不能完全理解,但很多时候碰到这样的阐述,自然而然就想到了结构,但好像又与列维-斯特劳斯不同,至于如何不同我也说不清。)对这一点的理解,也算是对之前读《中国妇女》中,克里斯蒂娃关于中国文化的二元思维的进一步理解。写到这里,我发现自己一直在谈“理解”的问题,我的理解本身好像又是“我”的自我同一性的扩张,为了把一切纳入到自己的认知范围内,而不是离开自己,走向他者。。

  《易经》一章,提到它既是知识之书,又是生命之书,包含着中国思想对宇宙及其人类存在关系的独特领悟。《易》认为时间不是一成不变地流逝,而是一个进程,又或多或少的有利的时刻构成,所以对时的有效把握是近乎道的。在这里,万事没有预定的时间参考,宇宙在由持续变易,不断更新的情境组成。这种时间观和宇宙观是陌生而奇妙的,我长久地读这些句子,发现很难用言语形容,只觉得玄妙,算是在似非似懂里剥除了一层对现代时间观念的执迷。

  每次看完一章,都会翻翻后面注释部分,常常唏嘘,对于法国人来说,理解中国的思想好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而我们好像很少好奇法国人是怎么想的,不知道中国古人对人与宇宙的关系的不断探索算不算是对这种对他者缺乏的兴趣的一种补偿。但现在的我们,既不关心天的事也不对他者发生兴趣,一切都是贴在地上的生活。也庆幸有书,起码在想要离开自己的时候,有这么一个机会。

  对于阅读中的诸种困惑,大多仍是理解的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還是觉得除了慢一些慢慢读,也要经常回过头在去理解,像时间、历史以及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等这些重大的问题讨论,在不同的书里总会再碰见,也不必急于一时明白,所以只有不断地读不断地回头思考这些问题,可能会理解的越来越深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