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普罗塔戈拉》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普罗塔戈拉》读后感100字

2021-03-20 01:56: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普罗塔戈拉》读后感100字

  《普罗塔戈拉》是一本由[古希腊] 柏拉图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普罗塔戈拉》精选点评:

  ●第三遍读普罗塔戈拉,依然不能完全理解施特劳斯的疏解。不过对我来说,我们可以对施特劳斯的这些疏解进行分类整理,以提炼出他读解柏拉图的“手法”,希望有机会写写这方面的东西。

  ●普罗塔戈拉篇最精彩的两处莫过于谈正义虔敬勇敢节制作为美德内在的关系,是像眼睛耳朵鼻子嘴巴之于脸这样的部分之于整体,还是像金粒之于金块这样的部分之于整体。而普罗塔戈拉不慎选择了异构,于是正义就是不虔敬,智慧就是不节制等。第二处谈世人会追求他认为好的而躲避他认为坏的,而懦夫是认识到好的也不愿去追求更美更好更快乐,勇者则既不恐惧丑的恐惧,也不会对恶的大胆胆儿大。

  ●施特劳斯的注疏很精彩!苏格拉底式的反讽

  ●他真滴不行嗷

  ●施特劳斯末尾的注疏过于一厢情愿了

  ●刘小枫表示《柏拉图四书》中译本是给一般读者提供注释不多的简注本。他给少数特殊读者则提供的希腊文-中文对照的详注本注重语文学疏证。本稿属于中篇注疏,注重疏通文意,避免繁琐,适合人文-社会科学各专业的研究生阅读。这是为了顾及不同层次的读者,就像阿威罗伊为柏拉图的作品做注疏时,采用了短篇、中篇和长篇三种样式。普通读者喜欢阅读注释不多的译本,否则会觉得繁琐,少数特殊读者喜欢长篇注疏,注释越琐细越觉得过瘾,中篇注释则适合中间层次的读者。施特劳斯开设过《普罗塔戈拉》讲疏课。这一课程的思想史意义不亚于他的《会饮》讲疏,从古典政治哲学角度讲甚至更为重要。因此,刘小枫依据尚未整理出版的录音记录稿摘要编译了施特劳斯的讲疏,随文附注,贯通全篇。另外本书还有刘氏的译按以及其他西文译本的注释。钓雪按:嗯我的话讲完了。

  ●

  ●跟苏格拉底学质询系列 “对方辩友你跳点了!”

  ●普罗泰戈拉被吊打,施疏真的好赞。简单平实的讲话暗藏杀机,同时每个角色的神态、行为、言语暗含深意。而且这一篇没有具体反映苏格拉底本人的真实立场,不是建构型对话而是无答案的,不过对话过程中引导了希波克拉底的选择,也算是教育。大问题是:“把灵魂托付给谁来教?”其中包含了德性教育是否可能(并未得出答案,也未详细阐释教育在灵魂交流之间的具体地位;政治德性是否由城邦培养还是自然而来;怎样的德性教师才是好的)。实际上苏格拉底提出了一种众人赞同的德性观:由于好就是快乐,因此算计快乐的知识就是明智。而恰当的勇敢则是出于智慧的勇敢。在这里将德性等于算计快乐的技艺和工具,因而可教。可教实际上和社会性、技艺相关,显然智慧在此被当做追求快乐的工具。但苏认为不可教,实际上推翻了这一“技艺”德性观。哲人应当对大众说话么?

  ●德性是否可教?如果“可教”,应该如何教,如何学?如果不可教,又是基于什么困境?德性到底是什么?德性有哪几种(正义,智慧,节制,勇敢,虔敬……),它们是否统一,如何统一? 一位谦逊的聆听者,大概比“自信”的演说家,更值得尊敬。但成长为合格的聆听者却似乎比成为成功的演说家更难。 语言从来不是炫耀(对他者)和矜夸(对自我)的资本,而是交流(对他者)和修行(对自我)的钥匙。 ps:施注还要继续玩味。

  《普罗塔戈拉》读后感(一):读后感言

  读普罗塔戈拉

  我们应该把灵魂交给谁 ?

  应该交给爱智慧的人(哲学家)

  还是交给那些智术师(旧译诡辩家)

  智术师(普罗塔戈拉)以为他可以教授最牛逼的知识 可以增进人的德行(古希腊之德包含智慧 正义 勇敢 节制)可是他实际连“德行”是什么都不知道

  他认为“好”只是相对的 同一种东西在此为好 在彼为劣 在某时为好 在彼时可能为劣 这就代表着诡辩家对于所有的知识都带有似是而非的态度 :这世界并没有真善美 我们不如说用人来衡量一切 快乐就是好 是善

  苏格拉底最后指出诡辩家教授人们的就是一种“衡量术”

  怎样去分辨快乐的大小 不要用小快乐换取大的痛苦 而是要用小的痛苦换来大的快乐

  实际情况却是 柏拉图暗示 这种人根本分辨不了什么是快乐

  什么是真 快乐 美 正义 善良 勇敢 柏拉图在其他对话里继续讲述

  普罗塔戈拉就此结束

  我们继续还是要问自己 究竟应该把灵魂交付给谁

  现代社会中类似智术师的人其实有很多 大家要好好分辨

  《普罗塔戈拉》读后感(二):札记

  与《美诺》的对读,颇堪玩味。在《美诺》中,因为对话的对象力量较弱,完全由苏格拉底主导,比较完整地阐释了美德的不可教(包括在《普罗泰戈拉》中举出的拥有美德的人的子孙美德并不出众,美德作为整体无法对之得出定义),苏格拉底最终得出结论,美德如诗歌一样,都是因为神的凭附。

  而在《普罗泰戈拉》中,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合力对这些问题得出了统一意见,(赫尔墨斯受命将德性分配给了所有人,因而所有人都有权对德性发表意见,或者说人人都有德性的知识,皆为德性的老师。因此有德者的子孙并不一定像先人一样卓越。但这个意见就对普罗泰戈拉自命为德性的老师提出了质疑。还有如果美德就是快乐的量化,较大的快乐就是较大的善,那么美德就是衡量快乐的知识,拥有这种知识就是拥有美德。这就是著名的“德性即知识”。)有人对把快乐等同于善很不以为然,但实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照苏格拉底的惯常用法,他往往会把小字变成大字,虽然在对话中他提到的是饮食男女之乐,但在他的意味中是包括保卫国家和虔诚敬神之乐的。那么如何衡量快乐究竟是何种知识呢?恐怕不是以人为尺度的衡量标准。如果是,那么鱼水之欢为何就小于奉神之乐?显然在这里,苏格拉底所说的这种知识只能是先验的,而不是属人的,那么先验的知识绝非人所能传授的,而只能从神取得,也就是回忆起关于美德的知识。梳理至此,看似首尾矛盾的《普罗泰戈拉》,在参照《美诺》之后我们就能理会苏格拉底的旨意了。而在后世,无论是奥古斯丁在《忏悔录》谈及的回忆还是康德的先验理性,无不是苏格拉底在这两篇对话中声音的回声。

  《普罗塔戈拉》读后感(三):柏拉图.普罗泰戈拉篇

  在这里,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柏拉图等式:智慧=美德=幸福

  人的理性认知能力等于人的全部美好人性等于人的理想人生状态。

  柏拉图完全避开了现实人性来讨论理性。在柏拉图这里,理性代表着最高人性,理想化的人性,也是他要求要达到的人性,即他所讨论的人性。所以他所论述的人性清晰又明了。他完全撇开了人的感性、情感、欲求以及除理性以外的一切错综复杂、难以控制的情形。因此他天真地认为,人作恶是因为缺乏智慧,只要习得智慧人必定为善。

  他的论述是这样的:快乐即善,痛苦为恶。人的选择倾向为趋利避害,两种快乐,选择大者;两种痛苦,选择小者;快乐与痛苦,选择快乐,回避痛苦。任何一种作恶的情形,通过理性推导,都可以得出痛苦大于快乐、弊大于利的结果,哪怕当前情形似乎是完全有利的;任何一种为善的情形,同理可得。

  那么为什么现实中人们还会作恶,使自己陷入痛苦,而不为善,使自己得到幸福?柏拉图认为关键在于人们缺乏理性,缺乏智慧和对真理的认知,使他们的眼前笼罩迷雾,使他们分辨不清。因此只要使人们获得理性,照亮前方的真理,人们就会根据趋利避害的天性本能,自然而然地走向通往道德和幸福的大道,就像他在对话中所说:现象把我们引入歧途,通过对事物真实状态的揭示、与真理一起,我们的灵魂便能获得平静与安宁。

  柏拉图自始至终都把除理性之外的人性当做是对理性的妨碍,应该无视、压制,并且不断强化理性最终将其去除的东西。将人性锤炼到只有理性这一种属性,灵魂才被净化了。在这种语义下他所说的灵魂指的就是理性。

  《普罗塔戈拉》读后感(四):【转】刘小枫:普罗米修斯神话与民主政制的难题——柏拉图《普罗塔戈拉》中的神话解析

  

【作者简介】刘小枫,男,重庆人,四川外语学院文学学士、北京大学哲学硕士,瑞士巴塞尔大学神学博士。曾任深圳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古典学中心主任、“逸仙”讲座教授。“经典与解释”系列书籍主编。主要学术著作有:《诗化哲学》、《拯救与逍遥》、《走向十字架上的真》、《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沉重的肉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刺猬的温顺》、《圣灵降临的叙事》、《重启古典诗学》、《拣尽寒枝》、《共和与经纶》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