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人之舟读后感锦集
《词人之舟》是一本由琦君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词人之舟》读后感(一):词之文雅
《词人之舟》封面清爽、淡雅,由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和小舟,是人间仙境,自古是诗人描写场景必不可少的题材,把词人之舟融入大自然美景之中,贴近生活。
上乘之词,总是有寄托人,无寄托出。含意常于欲言未言之间,见仁见智,当由读者吟咏而自得之。《词人之舟》诗词鉴赏集,作者琦君,著名散文家、学者。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四十余本,是“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之得意弟子,有深厚的学问才情。文中谈词中的情,探讨词人的诗才,共收温庭筠、李煜、柳永、晏殊、张子野、晏几道、苏轼、秦观、李清照、陆放翁、辛弃疾、朱淑真、吴藻等十三家。生涯中的一花一木,一喜一悲都当以温存的心,细细体味,哪怕当时是痛苦与烦恼,而过后思量,将可以化痛苦为信念,转烦恼为菩提,使你有更多的智慧与
《词人之舟》读后感(二):宋代词人的“群像”——读《词人之舟》
文/岸晓风
如果说到中国文化,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无法回避的。其中,宋词是许多人的最爱,即使有的人更喜欢诗歌,但是也无法割舍与词的联系。词,也是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的。
对于有宋一代来说,词人是最耀眼夺目的。如果要对宋代的词人画一幅群像,并且这个操盘人要得到大家的认可,现代著名女作家琦君应该是最合适的人选之一。最近读她的《词人之舟》,更加坚定了我的认识。
她对宋词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她分析宋词兴盛的原因,一来由于国势承平,王公大臣有的是悠闲时间宴饮,宴饮中不免赋诗填词相酬答。二来那时距南唐五代时间很近,流风所及,作词比作诗的兴致似乎更高。像范仲淹、宋景文、欧阳修、晏殊等人,都喜欢作小令。还有一个有趣的因素乃是当时的士大夫们,总觉得凡有重大或者冠冕堂皇的感慨,当以诗来挥发。若属伤感离别、风花雪月等私人感情的,便把它寄托在词中。她认为与诗言志向不同的是,词是言情的。所有的词总以言情为主,只是有各种不同的情。“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一种情,“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又是一种情。即豪迈如苏东坡、辛弃疾,又未始不言情。
她是带着情在写他们。她说李后主是一位情圣,也是一位词圣,只是错生在帝王家,无端受尽暴风雨的摧残,以致饮恨而终。四十二岁的短暂生命,只留下四十余首词,可无论是他前期的词,写江南的风韵闲情、宫中的赏心乐事;或者后期的词,写幽禁中的凄凉岁月与亡国之痛,首首都是至情至性的永恒不朽之作。
她是他们的知音。她说苏东坡,政治生涯的颠簸,使他体会到时态的无常,也领悟了生命的真谛。加以他横溢的才情、旷达的胸襟与丰富的幽默感,使他在处世态度上像是游戏人间,其实却是热爱人生。他曾对自己的地点子由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的人。心胸之光明坦荡,于此可见。她说李清照的词在宋代为人所推崇,赞誉她能“创意出奇”“平淡入调”,就是能够大胆地创造而不破坏词的音律。真挚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而不流于庸俗,自由地运用口语而能做到精练功夫,词家们尊她为有宋一代大宗师亦不为过。她说辛弃疾,把满腔热忱、郁抑与忠愤全部托付在词里,他不写散文、不写诗,他的心声就是词。词是他一生身世、人格的写照。如果辛弃疾地下有知,一定也会感动的不能自已的。
《词人之舟》读后感(三):词之美
又一次读琦君的书, 上次读到琦君的书的时候是去年的时候,读她的《琴心》, 很喜欢琦君的文字。
这阵子因为一门心思的想着要好好读古诗词了。一方面因为孩子马上要开始有作文课, 我想挑选出一些比较不错的诗词, 另外一方面是因为诗词要读很简单, 深度的解读却不那么简单。
于是在遇到这本《词人之舟》的时候, 我被作者吸引到了, 为什么不看看琦君怎么说?
《词人之舟》是一本赏析评介词的书,共收温庭筠、李煜、柳永、晏殊、张子野、晏几道、苏轼、秦观、李清照、陆放翁、辛弃疾、朱淑真、吴藻等十三家(另附卓文君与花蕊夫人),前面有一篇《词的简介》分段说明词的形成、名词、体裁及讨论词与诗的区别,介绍几则关于词调的掌故。
对于不同的词人因为有着不同的人生阅历所做的词也会有很多的可以讲解和了解的内容。 不过对于普通的读者, 往往我们所了解的不是那么全面, 所以拿到一本诗词的书籍的时候, 除了要仔细的读完这首诗词, 了解诗词的意思,更多的我们希望更多的了解这位作者的生平, 作诗的来龙去脉。 这本书里面的词人,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这些词人的诗词也大多是人们耳熟能详的, 甚至是之前还特意去背诵过的。 也正是这么多的词人,在琦君的笔下娓娓道来。
诗词穿越了百年的历史,来到当下的我们的面前, 对于这些讲究押韵和平仄以及词牌的诗词, 我们要如何去赏析, 发现作者写这些作品的时候的心境呢。
最初读宋词的时候不识词牌的意思, 当时并没有百度可以让我去搜索, 也没有那么详细的解释来说明这些词牌的来历, 和作者为什么要将它称之为这个词牌名。作者作诗的时候的作者的生平也没有太多的了解。 相对于之后有了更多的阅读量之后了解到了这些内容, 如果当时第一次读的时候就能通透的读明白, 也是对诗词的理解有很好的帮助。
再一次遇到琦君的书的时候, 就是让人觉得她的写作风格读起来不会枯燥, 能一页页的看完。也能从字里行间读到作者对这些词人深刻的理解。
《词人之舟》读后感(四):解读词句词境,感悟词人之心
我之前所知道的琦君,是擅长用散文体裁描写人物和回忆故乡的琦君,也是写的小说优美的像散文的琦君,对她的诗词造诣却是不知,如今阅读此书,才发现琦君的诗词造诣,不仅远远超越当今绝大多数撰写诗词评论的作者,也超越和她差不多同时期的研究诗词解析的作者。
她是夏承焘老先生的女弟子,因此也在老先生那里受到了不少诗词方面的启发。夏承焘曾说:
你不一定要做词人,却必须培养一颗温柔敦厚,婉转细腻的词心。对人间世相,定能别有慧心,另见境界。正如你不必是一个宗教信徒,却必须有一颗虔诚,恳挚的心,才能多多体验人情,观察物态。琦君的散文可谓将夏承焘老先生所谓的虔诚心融入了每一个字,而解析诗词方面,也是遵循了老先生的教诲。她解析诗词,不像一般作者那样简单地解析说这句话讲的什么,为什么那么美,而是结合词人当时的心境,词人的身世经历等外在因素,剖析词句的深层用意。
自左丘明这位采用春秋笔法的先祖开始,文人墨客们喜欢在词句中融入更深层的含义,很多景色其实并不仅仅写景色,很多人物哀叹某件事,也其实是暗指另一些事。言此即彼,指桑骂槐的事,历史上的诗词作者并没有少干。琦君解析词句时对深层含义的剖析十分谨慎,虽没有断言某些词必定暗指某些事, 但还是将作者经历及相关事件列出,以供读者玩味词句时感悟词人的心境。
比如温庭筠这位以温八叉外号闻名于一时的年轻词人,为何年轻力壮,才华横溢的他局限在香艳的词句中?并且因风闻喜好风流而久久不仕?琦君犀利的指出,香艳的词句被指摘,其实只是其他人的一个托词,温庭筠也写了不少不香艳的词句,但并没有被很好地流传,并且温庭筠的脾气也使得他的其他作品被埋没。至于仕途,更是因了他的臭脾气,他连朋友令狐滈的父亲,那位曾经十分欣赏他的当朝令狐绹都要讥讽得罪,可见他为人处世的水平有多低。
其他许多词人也有不少类似温庭筠的臭脾气,以及因此而招致的才华被埋没或被远迁的憾事,琦君都在分析诗词意境中一一指出,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与阅读。
我们需要阅读宋词三百首,否则我们不知道前人流传了多少经典好词给后世,我们同样也需要琦君这样的解析词句的书,否则我们无法在浮躁的社会里沉下心来感悟前人的心境。
这本书值得喜爱诗词的人收藏,特别这个版本,装帧是不会开线,并且可以完全平摊的线装本,既方便阅读又十分有逼格,放在书架上常翻常看,常能有所感悟。
《词人之舟》读后感(五):词心的真
词人之舟,封面清新的令人回到古代山河之中。在词的世界里,入世不深,感情愈真,词愈纯粹。作者提及了“玉炉香,红蜡泪'”的温庭筠;“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李煜;“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柳永;“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晏殊;“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张先;“歌尽桃花扇底风”的晏几道;“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苏轼;“宝帘闲挂小银钩”的秦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一叶飘然烟雨中”的陆游;“灯火阑珊处”的辛弃疾;“夜深花正寒”的朱淑真;“芭蕉叶上听秋声”的吴藻;看罢让人意犹未尽,不禁想作者如此般提及各处词人,以增长些许鉴赏词之能力。
在所提及词人中,我原本以为我最不识的便是秦观、吴藻及朱淑真。可看完秦观通篇,却想起原来那脍炙人口的《鹊桥仙》便是出自他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何等乐观豁达的爱情态度,不同于那些感伤,而是极力描写那相逢的雀跃,表达一种不抱怨相逢的短暂,寄希望于未来的长久。这是何等长远目光。
提及这首,大家可能就想起来秦观这位词人了。但通过此书,我却又了解了他的另一首《满庭芳》:
山抹微云,天黏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这首词妙在那个“抹”字上。何为抹?即用一个颜色,掩去原来之色。这抹字,正如古代女子的“涂脂抹粉”,又如“浓妆淡抹总相宜”。用抹字,代表山遮掩了微云,虽是写景,却仿若眼前出现了一幅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随后的“画角”点明时间是古代傍晚,“暂停”、“聊”等写出了依依不舍兼无可奈何之情。“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也同感于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渐渐分析至下阕结尾,那“高城望断”,便是轻轻收笔,轻轻点破那惜别伤怀的主旨。
喜欢少游的那份缠绵婉转的情义。
读完此书,才方知词与诗的一些不同,两者虽一脉相承,却风格有异。因诗可以直抒胸臆,词则愈含蓄愈好,诗可尽量用典,词则少用典。望自己在日后的时间,多花时间去深深品味词里所隐藏的真感情及那含蓄蕴藉。
《词人之舟》读后感(六):词人词心品词解词之悟——评琦君《词人之舟》
琦君《词人之舟》是一本鉴赏古词之书。琦君作为“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的得意女弟子,这部书,系统地介绍了历史上那些著名的词人及其作品,为人们了解古典文学打开了一扇窗户。
一般认为,词兴起于唐末,盛行于宋朝,宋末后式微。所以,书中提及的词人,大多是北宋和南宋年间的,偶有唐末和清代的。书中共写了十几位词人及其词作,大致有温庭筠、李煜、柳永、晏殊、张先、晏几道、苏轼、秦观、李清照、陆游、辛弃疾、朱淑真、吴藻等。
介绍每一位词人词作的模式大抵相同,先是介绍词人的生平,“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这样可以了解词人创作时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了解词中所抒发的情感。然后再是重点评析词人的代表作,评析主要是从词作的用词用律用词用字入手,再结合作者创作词时的背景,以及其他鉴赏人对于词的评价,进行综合阐述。
“文学是苦闷的象征”,作者认为,词是文学中最足以象征苦闷抑郁的,因为词的本色是婉约、蕴藉、柔媚与缠绵的。而这十几位作者之中,仕途顺利的就没有几个,有的根本就没有步入高层,有的也是起起伏伏不得志,“国家不幸文章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国运与个人命运的惨淡,却在另一方面使词人留下了更多传世名篇。
在十几位词人之中,作者最推崇的是辛弃疾。从人们日常的观点来看,宋词大抵是分为两派的,一是婉约派,一是豪放派。然而辛弃疾却是打通了任督二脉,集婉约和豪放于一身。既可以写出波澜壮阔、金戈铁马的雄壮之词,更有咏史、咏物、写景、咏怀、赠友、赋别等婉约之词。
当然,其他的词人,也都是各有特点,在词史上或多或少地留下了浓妆淡抹的一笔。也为后人们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
随之而来的,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些名作的鉴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的鉴赏眼光都是不一样的,同样的词作,会有不同的感受。至于词人当时作词时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原作者已经无法回答了,后人们只能根据词作的内容结合词人的遭遇,进行分析、揣测,进而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
古典文学,就在这样不断的传诵、鉴赏之中口口相传、薪火相传,一直流传至今。虽然词作在那里,然而常品常新,可能隔一段时间来看,会有更深的感受。尤其是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可能更会有不同的感受。
拿虽未收入此书,但也是传诵名篇的宋代蒋捷的一首词作为结尾吧: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词人之舟》读后感(七):且将杯酒祝东风
诗词是中华文明的传统基因,虽然与现代紧张繁忙的生活渐行渐远,但是无论你走了多远,都应该回家望你出发的地点,《词人之舟》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很欣赏作者琦君的博雅,在那个“以慢为美”的生活节奏中,是很适合一边乘舟,一边写词、一边抒情、一边梦想的。 远去的是安宁的生活,只觉得现代生活如烈日炙热着我们并不成熟的心灵,在春夏秋冬的游历中,我们虽然年龄上长了一岁,但是我们的精神世界仍然一片荒无、颗粒无收。 流年絮语,风轻云淡,我们已经很长很长时间没有静下心来思考这天地之间的神奇,而是随着时令的变化而更加麻木,以为从黎明活到了黄昏,就算给生命一个交待,丝毫没有与岁月携手的心情,只觉得那时的人好不自在,凭借着写诗作对也能衣食无忧,的确一大批词人都是不事稼穑的,他们唯一的使命就是让生命如夏花般灿烂,如秋叶般静美。 置身诗词之中,与时光携手,听着日子细碎的脚步,行于小径斑驳的树影,凝视于碧叶青荫,醉心于诗红词绿。心是明朗而快慰、淡然而愉悦的,一眸凝视之间,含蕴心中无限之柔情。诗词,伴时光轻语,与山水花鸟默然生情。于是,爱这诗词的无病呻吟,喜这诗词的情动于中,悦这诗词的故作玄虚,恋这诗词的直抒胸臆,蓦然间心喜,倏尔间雀跃…… 由于时光匆匆,我们无法回到唐宋的乡间田头,听一听真正百姓的所乐所享,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炼字的功夫觉得生产力的发达、国家的安定就是对百姓的幸事、好事。词人如柳永,奉旨填词虽然是笑谈、是无奈,但是旨奉得好,一样可以流传百世,试想每朝每代有多少状元榜眼探花,但真正被后人记住、怀念的却寥寥无几,如果不是家谱写得整齐完备,甚至连他们的后人也得从荒草丛生的石碑中找寻先祖的符号;又如李清照,我们不得不谈的女词人,尽管在政治上是个白痴,但在文学上绝对是个经典,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种失败的人物在政治上是避而不论的,空有一身力气却无半点智慧,如果不是遭遇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项羽估计就要失业了,连种田读书都不会,还能做出令后人追思的事情,真不容易啊,李清照的一生前富贵后贫贱,固然是有其性别角色决定的,但是要知道在宋代对女子还是很包容的,如果他生活在明清,无法会走出闺房的!李清照的情思确是“小女人”的扭捏作态,可是她的刻划却写出我们心中有、笔下无的精致;当然我们不应忘记那个号称写词最多的陆放翁,其实仅从数量级上,他当之无愧,但从质量上比较,他就很差劲了,写了那么多,能让后人记起、称颂的太少了,用当下的历史观看,陆放翁真的是白活了一生一世
《词人之舟》读后感(八):载一舟诗词 养一颗词心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任凭岁月流逝,时光更迭,诗词的魅力不减,仍旧在人类精神文化世界熠熠生辉,现代著名作家琦君就是这样一个诗词的传播者。近期,正好连读琦君的两本书~从《从前慢,琦君散文精选》读到《词人之舟》。从散文家,小说家到词作家。可见其文学造诣极深。 《词人之舟》是一本欣赏,赏析词的书,共收录了温庭筠、李煜、柳永、张子野、晏几道、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吴藻等13家名人词作。风格迥异。 在本书的结构上,开篇是词的简介,包括词的形成历史,词的名称以及词的题材演变,词与诗,词调的故事,接着作者精选了每个词人的代表诗句,作为每章的题目,铺卷而来的一字一句诗词的芬芳。载一舟诗词,养一颗词心。 在词作的选择上,琦君多选的是历史上的名家大作。作为一个评词人。如何写出新意,且看: 她写温庭筠:“他是晚唐至五代唯一有成就的大词人,他使小令臻于唯美文学的最高地位。”作者在开篇介绍了温庭筠的身世背景。之后又对其《菩萨蛮》,《梦江南》,《更漏子》等词篇进行赏析。一个用儿女情态于歌唱的悲欢,诉说着自己自卑苍凉于诗意的人生的花间鼻祖,跃然于纸上。
如果我们能对作者的生平背景有更深的了解。那么我们对其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就会有更多的共鸣。喜欢琦君老师这种边讲人生边说词的解词之道。 她写辛弃疾,“满腔热血的爱国大词人,不得不落寞的度过他的晚年,而郁郁以终,不禁为其掩卷叹息。”辛氏的少年聪勇、中年怀才不遇、一身正气,却被权贵压制,忧愤而逝。琦君更是在书中大赞辛弃疾的性情之真,爱国之深,才气豪华。 通读琦君老师对这13位词人的人生和作品赏析。多的是“国家不幸文章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一首词就是一篇文章,一本书,一段情,一个人生。这些词就像一位位从古代穿越而来的哲人。经过岁月的淘洗,经过琦君老师的精选和赏析~向我们诉说着人生真谛。 古代诗词是文人理想的精神家园,反观现代社会的我们,浮躁的社会,肤浅而浮夸的网文,充斥着我们的阅读空间。幸亏有琦君这样的大家,载着这一舟诗词,让我们得以养一养词心。
《词人之舟》读后感(九):词的美
唐诗宋词,成为我们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之一。也许现在的小孩从小没有开始读过书,也许没有读过四大名著。但是唐诗宋词,很多人都可以念念叨叨出几句。这就是中国文字精炼美,《词人之舟》是一本讲词的书,一本可以透过词看懂词背后的含义。
作者: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珍,现代著名女作家,尤以散文写作著称。她除了在司法界、教育界待过之外,人生绝大部分都浸淫在文学的殿堂里,给中华文化留下不可磨灭的瑰宝。曾获中国文艺协会散文奖章、中山学术基金会文艺创作散文奖、台湾“新闻局”优良著作金鼎奖、“国家文艺奖”散文奖。“真实不造作”的亲切风格使琦君风靡文坛五十年而不衰,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著有《水是故乡甜》《橘子红了》《三更有梦书当枕》《青灯有味似儿时》《泪珠与珍珠》《万水千山师友情》等散文及小说、儿童文学等书四十多种,其散文《故乡的婚礼》《金盒子》《春酒》皆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并被译为美、韩、日文等,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真正意义上的大才女。她的老师是大家大家所景仰的夏承焘先生是琦君的老师,而琦君自己则又是多年来许多年轻学子的老师。文化的薪火传递,好比接力赛跑,就靠着醉心古典的有心人一代一代默默地传递这神圣的棒子。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亲炙名师门下聆听其课的,所以若能将课堂上讲解古典文学的精华以文字替代口授,印刷成书册,那么就会传播更广,嘉惠更多的人了。琦君的新著《词人之舟》,正是符合此要求的书。
《词人之舟》是一本赏析评介词的书,共收温庭筠、李煜、柳永、晏殊、张子野、晏几道、苏轼、秦观、李清照、陆放翁、辛弃疾、朱淑真、吴藻等十三家(另附卓文君与花蕊夫人),前面有一篇《词的简介》分段说明词的形成、名词、体裁及讨论词与诗的区别,介绍几则关于词调的掌故。这篇替代自序的文字,以深入浅出的口吻介绍词学,好比是上词选课第一堂的开场白,使读者于接触个别词家的作品之前,对于词这个特殊文类的外在及内涵,能够有一个预先的通盘认识与了解。
从每个词人的故事,到成词,作者都用很细腻的文字来描述,让我们知道,每个伟大词人生活在他背后的那个年代背景,周围环境,并给我们后人很大学习以启发。诗中作者所选的词很多人都读过,例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是多么的脍炙人口,耳熟能详,我们可以一开始不去懂词的含义韵味,慢慢细细读几次后,后有感情,等真的去读作者,就会明白为何如此。
因此,琦君这本书,给我们这些读者,很大的帮助,帮助我们在词上的理解,增加个人品味。
《词人之舟》读后感(十):词不输诗
词不输诗
在现代语文中的普及和教育中,中国古代诗歌内容大半江山都被古诗占去了,随意翻翻初高中古诗词必备篇目,词的数量并不多。相比起来,词不像诗那样简练,有那么隐晦又深刻的思想意义,词更多的是在直接表达当时当刻的心理和情绪,其实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和感受吧。
提到词,就必须说到诗歌和音乐的关系。诗歌和音乐原是不可分离的。词的形成,是由于音乐的兴盛和歌唱的需要,故也被称为曲。词曲一体,才能最好地体会诗歌的魅力。我想词并未像诗那样受到重视,也是因为曲调太难保存流传下来的吧。失了曲调的词,终究是少了一些味道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于诗相比之下,词更温婉多姿。
很多人都听过那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关于曲名《荔枝香》的来源,也是杨贵妃。唐明皇为庆祝贵妃生日,命乐工创作了新曲,可却不知如何命名,正巧南国使臣进贡荔枝,贵妃最爱荔枝,于是明皇便提名其为《荔枝香》。
读着读着,就想起了高中时做过的各种各样诗词鉴赏,词很受我的喜欢,因为它们大多都是直抒胸臆。作者的古代文学历史知识储备和文字鉴赏能力并不是像那时的我一样做做题而得到的水平,从她的赏析中可以读出她对诗人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诗人的生平经历更加能印证词句里的感情表达。她的眼睛读出了词中的风景,有缘的读者自然能和她产生共鸣。
作者用每个要介绍的词人的经典词作中挑了一句作为每篇的题目,或是词人的巅峰创作,或是词人生平的简短写照。温庭筠、李煜、柳永、晏殊、张先、晏几道、苏轼、秦观、李清照、陆游、辛弃疾、朱淑真、吴藻、卓文君、花蕊夫人,他们有的在政坛上得志施展拳脚,有的在当时词曲界拥有大量支持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不在意别人是否认同自己的才能,有的终身被束缚郁郁而去。无论是怎么样的,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真性情。开心的词,极力表现自己的欢喜,伤心的词,用尽各种手法来表达难过。家国仇恨固然也表达,但在日常中最常见的情绪才是这些词人们最爱表达的。大概那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欣赏歌姬演唱词曲,也是因为被写出、唱出了最如影随形的心情吧。
封面上写着,“上乘之词,总是又寄托人,含意常于欲言未言之间,见仁见智,当由读者吟咏而自得之。”借这本书我们了解了琦君是如何赏析那些才子佳人们的词作,了解了他们各不相同的身世遭遇,或敬仰,或惋惜,或叹息。
“自然处见才情”,诗词的生活化离我们很远,固然很多人不会主动去欣赏诗歌。但其实所有的词都是在抒情,只是种类不同罢了,故而其实它们也是最好理解的,因为那些都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