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假期》读后感锦集
《伊斯坦布尔假期》是一本由[法] 马克·李维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斯坦布尔假期》读后感(一):还不错,希望有机会拜读
生命中总有一些征兆,指引我们相遇。
《偷影子的人》作者马克•李维疗愈之作,全球49国读者热捧,累计销量突破4000万册
神秘又充满异国风情的东方之旅,让整个欧洲为之沦陷的温情故事
调香师阿丽斯在伦敦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晚上常在家款待三五好友,喧哗声屡屡引起脾气古怪的邻居戴德利的不满。然而在圣诞前夕,她的美好生活四分五裂,因为一位算命师对她预言:阿丽斯必须进行一次漫长的旅行,在旅途中她会遇到六个人,并最终引导她找出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伊斯坦布尔将会是他们的命运交会之地。
《伊斯坦布尔假期》读后感(二):《伊斯坦布尔假期》:一个漫长的追女孩子的故事
虽然从开始就猜到结尾了,但是还是很喜欢这个过程,这么追女孩子,谁顶得住啊。中间的剧情有点玛丽苏,有点漂浮,毕竟不是谁都能继承一大笔遗产,然后去支撑那么大的花销,毕竟不是谁都有那么离奇的身世和穿个晚礼服能惊艳众人的身段,所以漂浮感很强。以及开头的绕圈式喜欢有点狗血。偶尔还是会觉得想要一些生活的气息。但是绕了这么一圈写了这么一个浪漫的故事,就不计较那些漂浮和狗血了。 男主角回伦敦之后的女主角就很真实了,打工,追寻,还有调香,感觉这个这本书给了浪漫这个词一些特别的味道。特别喜欢分别那一章的书信,永远也抗拒不了“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感觉。 也特别喜欢男主角对生活的观察力,尤其对那位老妇人的观察。想起《和陌生人说话》里,老伴去世后,经常去老伴锻炼的松树下面怀念老伴的老人。 开头是一个算命,很容易让人想起《想见你》和《请回答1988的剧情》。这大概也是一个手法吧。 中间一直是写给安托,到后面发现和男主角写信的那种真诚感,发现前面那些未寄出的信,只是表达,无关是谁,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傻傻地写日记的时候,也是以书信的方式,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写的对象是谁,但是那种表达感情的方式,很清晰。 因为一个小朋友看了这本书,好像更加理解一些小朋友心里的浪漫感了。
《伊斯坦布尔假期》读后感(三):请原谅我的格局之小
读完此书,我只想大喊:阿伟,快出来受死!甜死我了,伊森太可可可可可可了吧! 戴德利就是小言标配男主啊,多金魅力优雅绅士成熟的暖男形象,最重要的是暗念时的可!爱!——涨红的脸,急促的呼吸,快活的神情,整夜的照顾,爱面子的口是心非,亲密接触时的假装神态,撒谎时的理直气壮,喝醉时的手舞足蹈,和坎的争风吃醋。尤其是最后结尾努歇尔发现伊森就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男子时,在伊森的房间"守株待兔",伊森被阿丽斯戳破谎言的语无伦次,真TM太可爱了! 如果不是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伊森最初在一见钟情之时就会表露心迹了吧?那也就没后文啦! 真是别扭的一对男女呀,一个居然动情于初见,另一个竟然动情于关于"十字路口"的交谈中!?另外,阿丽斯口才真好: 戴德利取出一支香烟,但还是放弃了点燃它的打算,海风太强劲了。
“是的,最后第七个……第七个,”他咕哝着说,“只要能够长久!”
阿丽斯感到戴德利的拥抱忽然收紧了。
“为什么这么说,难道你不想吗?”
“不,当然想了,那你呢?你其实还不了解我的缺点呢。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自己接受不了它们的”
“但如果我也还不完全了解你的优点呢?”
……(额暂时想不起了因为马上要睡觉觉了明天还得早起)
努歇尔的父母是伟大的,特别是那一句"我先坐一会儿,我有些累了",让我瞬间泪目。
缺点还是很多的:剧情稍微俗套,女主备胎尚且有两个,吹捧得过于厉害了。但是!瑕不掩瑜,治愈小说非是浪得虚名!
《伊斯坦布尔假期》读后感(四):神秘的身世
这本书读下来给人轻松惬意的感觉。虽然现在土耳其很不安全,不能去旅游,但是仍然对那充满浪漫色彩的异域风情满怀期待。希望自己有机会也能去旅游,感受当地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品尝当地的美食。
话说这本书我是第一次读。搜了一下,原来2012年就已经引进出版了。这本书没有一点的性爱描写,却很是引人入胜。在当今快节奏生活的时代,认识不到五分钟就上床的也大有人在。可就是这个连一丝情色描写都没有的书,却如此的吸引人。也许是神秘的女算命师,也许是跨越时空和地域的爱恨情缘,让你欲罢不能,一直想读完,想知道最终的结局。这让我想到了《简爱》。同样的没有情爱描写,同样的成为经典之作。或许只有给主流的作者才需要这些来寻求卖点,来吸引别人的眼球。真正的大师靠的是过硬的写作功底和巧妙故事情节,来勾画出一个个赏心悦目、活灵活现的角色,个性鲜明的人物轻松跃然纸上。即使没有华丽的语言,仍然能让你深陷其中,这就是大师的魅力。书中有法国式的浪漫,有英国式的幽默和亚洲式的执着。男主人公无疑是一个十足的英国绅士。虽然我是唯物论者,但我仍然不否认巫师的存在。就如吉普赛人大多都会算命一样。因为曾经亲眼见过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对这种事情是不否认的。
书籍的后半部分用了大量的书信描写来代替情节描写,我觉得作者处理的很巧妙。既防止了枯燥的情节占用篇幅,又能准确的表达人物的情感。对于大师的作品我只是能欣赏,谈不上评价。始终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来阅读。马上要读马克李维的《偷影子的人》了,近期已他的作品为主。很喜欢这种轻松的作品。
《伊斯坦布尔假期》读后感(五):一段突如其来的旅程
马克李维自《偷影子的人》以来连续出版了多部小说,他也是近代十分多产的作家之一,能够保证量与质的兼得是很难的,这本《伊斯坦布尔假期》在故事逻辑上并没有明显的不妥,但是相对于他的其他作品,这本书读起来并不是特别顺畅。可能对于预言这件事而言,我本人觉得这个点有些牵强,虽然说故事的严谨性越来越高,但是都不如第一次读他的作品,好像很多结局都能够猜出来一样。
这本书不同于《偷影子的人》,它不再是仅限于两个人之间的爱情,而是有关于人生的道路。书中有着主人公的成长历程,这种内心的成长是很难表达的,需要经历才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成长,对于这点的处理我认为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这种文章自称是治愈系小说,但是我至今没理解要治愈的是什么,我只是把它当做一个可以丰富阅历的方式,每个人处理事情的方式不同,在经历了同样一件事的时候未必每个人都会向一个方向成长,但是终究是会改变的。
阿丽斯和戴德利的身份本身是没有交集的,但是相似的遭遇是两个人走到了一起,并共同踏上了一条神秘的道路。一开始他们对于路途的目的是迷茫的,这时内心并不是很坚定,但是经历了一系列事情之后,他们发现这条路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阿丽斯的情感十分细腻,这是每个人都曾拥有过的情感,只不过大多数人在成年之后就丢失了,但是记忆却依然存留着。可能是因为小的时候情感太多丰富,以至于长大了以后我对一切事情都变得冷漠了,所以看很多小说都无法理解主人公的情感波动。
两个孤独的人,最终走到了一起,他们内心深处渴望的东西恰巧是想同的,但是在现实生活当中能够以这种方式走到一起的人是绝对不会存在的,但是在小说中这就是理所当然。为了让剧情进行反转,作者替故事中的人物做了一些选择,看似不得已其实完全可以有其他的选择,这就有点狗血了。不过最终的悬念设计还不错,最后阿丽斯回到了伦敦,得知了爱情原来一直都存在。在读这本书的同时也要对创作背景有一定了解,这本书也是随着历史的时间线进行的,这样也就一切都说得通了。
《伊斯坦布尔假期》读后感(六):寻爱之旅之《伊斯坦布尔假期》
lue编辑
寻找自己这一生之中的真命天子,白马王子,估计是每一位女孩最大的梦想之一了。但是这个过程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了,绝大部分女孩子都不是在第一次恋爱中就能找到能和自己相伴一生的那个“他”。相反很多女孩在恋爱过程中还会受到很多伤害,但是寻找真爱的脚步是从来没有停止过的。
市面上也有很多情感书籍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但是其中的小说由于其情节的一定夸张性和极强的可读性受到很多读者的欢迎。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偷影子的人》作者马克•李维疗愈之作《伊斯坦布尔假期》同样讲述的是一位女主角的寻爱之旅,不过这场寻爱之旅从一开始并不是两个人相识开始,而是从一场神秘的预言师占卜开始。女主角阿丽斯从游乐场的女算命师口中得知自己的真爱将在离伦敦相隔甚远的伊斯坦布尔中,每天晚上就开始做关于自己真命天子的梦,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其实和匈牙利女导演伊尔蒂科·茵叶蒂执导电影《肉与灵》的情节有点类似。
不过在本书中阿丽斯虽然一直在梦中梦见这位“他”,但是却一直不知道这个“他”究竟是谁,而与自己的好友们山姆、安托、卡罗尔和艾迪等人的聚会方式显然是不能够这样长久的持续下去,毕竟还是需要有一位亲密异性能够同床共枕才是最好的。作者在引出阿丽斯的天命之人的过程中陆续安排了很多人出现在阿里斯的生活里,如她的邻居画家戴德利先生,一开始阿丽斯对戴德利的印象可以说算不上非常良好的。但是在两人接下来的几次相处中我们会发现其实戴德利先生本人就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善良之人,当阿丽斯感冒发烧的时候,戴德利为她请了医生看了病而且还彻夜陪护,仅仅身为邻居就能够做这么多是说不同的,难道戴德利先生对阿丽斯有好感吗?如何看到这里有这种想法的话,那么在接下来阿丽斯与好友卡罗尔的对话中我们能够得知阿丽斯对于戴德利仅仅定位于以为好邻居,这对于戴德利的打击可以说是巨大的,这从卡罗尔出门碰见戴德利的对话中可以感觉出。
如果到这里我们就认为戴德利就已经出局了的话,接下来的精彩情节也就要打折扣了。上天(在这里其实是作者)为了给戴德利和阿丽斯一个机会,特意让戴德利得了一笔大额遗产。戴德利拿到遗产之后,想到不是开画廊,而是主动提出资助阿丽斯去完成算命师口中的那场伊斯坦布尔的寻爱之旅。
阿丽斯在戴德利的支持下踏上了这场奇妙的假期之旅,戴德利先生究竟会为实现阿丽斯的愿望做哪些呢?戴德利究竟能否和阿丽斯走到一起?究竟阿丽斯在伊斯坦布尔能发现哪些秘密?阿丽斯遇见的六个人究竟都是些什么人,与最初的女算命师有没有什么联系?当你看完本书的时候,这些疑问都能够得到一一解答。
《伊斯坦布尔假期》读后感(七):逃得过心,逃不过注定
伊斯坦布尔真是个浪漫的地方, 处处透着复古与安静,浪漫与热烈的好气氛,是一个摩擦出爱情火花的好地方。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有一对男女的故事正在发生,他们是戴得利和阿丽斯。他们的故事,就在马克.李维的《伊斯坦布尔假期》中。
《伊斯坦布尔假期》是一段由天意和命运牵引的姻缘发生,跨越伦敦和伊斯坦布尔的寻找之旅。戴得利是一个尚无作为的落魄画家,阿丽斯是一个拥有气味天赋的香水师。阿丽斯一直安于生活在这个伦敦的都市中,却在一个女算命者的“真命天子”预言的指引下, 勾起对远方的伊斯坦布尔的魂牵梦萦。戴得利以邻居的身份,默默地关心和留意着隔壁的她,得知她的困境后,以商业合作的方式支持她去解开她的困惑。
他们踏上寻找“那个最重要的男人”的旅途,在这一路相处的过程中,阿丽斯渐渐认识到这个邻居的善意和固执,暴躁和郁闷,戴得利也步步沉溺在爱中无法自拔。于是他决定离开,给自己寻找一个逃避的出口,把她留在寻找的路上。幸好,聪明如她不仅解开了有关自己的谜题,也解开了有关两人的爱的谜题。
《伊斯坦布尔假期》的故事情节很丰满,因为其中不止包含着两个人对爱的渴求和探索的矛盾,还有浪漫复古的伊斯坦布尔的街头景致,新奇有趣的香水师的职业状态 ,典型的伊斯坦布尔的当年生活场景,还有最神秘的一个有关身世的探秘过程。
阿丽斯的伊斯坦布尔之旅比想象中还要有趣,她的回忆全部封锁在气味中,她的记忆中已没有了影像,但气味真实地记录了一切。就如她所幻想的那样,她想做一种带着回忆的香氛,能够唤起记忆和感觉的味道。她成功地研究出“伊斯坦布尔”的味道,也找回了童年时的味道。
戴得利的伊斯坦布尔之旅也很意外,他抱着逃避心意的初衷去推开阿丽斯,却让两颗心不断地在了解中相互靠近,直到他捂不住自己的心意,急切地逃回伦敦。他停不了对她的关心,也最终克服了自己爱的恐惧,也赢得了她的心。
不得不说,一个人对于情感的态度,真是在无数次重复童年的经历,阿丽斯对爱的热诚和向往,来自于两对父母给她筑就的爱的满足,戴得利对爱的冷漠和不知所措,是来源于原生家庭支离破碎的情感疏离。
一个是天性乐观的姑娘,她有一双会将人吸引进去的双眼,会勾人的笑容。她对生活的灵感全部融入在她对气味的敏感之中,她所有的故事都在尘封已久的气味中,她的勇敢开朗就是打动他的武器。
一个是因为原生家庭的感情流离造成伤害的男人,尽管他看起来高大帅气。哪怕他发觉自己已沉溺在一个女孩的笑容中,却尽力去逃避这种陷入的感觉。他用逃避来掩盖这种对爱的害怕和无助, 于他来说,爱是放在心里默默收藏,送她远走,就是他爱她的方式。
有些爱情,大概真的是命中注定,所以哪怕转多少个弯,相爱的人总能遇到彼此,就像他和她。
《伊斯坦布尔假期》读后感(八):因为有爱,一切才变得圆满
《追影子的人》《与你重逢》《倒悬的地平线》……这一系列作品的共同点,首先就是它们都是情感类作品,而且属于同一个人的作品。法国作家马克·李维的作品畅销49个国家,他的多数作品虽然结局不难猜测,但读者应该去细细品味的却应该是它的过程。能够把一般情况下意料之中的结局的过程写得“百般红紫斗芳菲”,确实也挺不容易的。正如这本《伊斯坦布尔假期》,神秘的预言也罢,看似不对头的一男一女也罢,甚至一开始的结果都让人感到有点儿难过——男主人公回到伦敦了,而女主人公还留在伊斯坦布尔——但全部过程中的那份若即若离,却反而让人平添出几分留恋。马克·李维式的爱情,过程虽然极尽意料之中的意料之外,最后却总是令人顿生如释重负之感——这就足够了。
二战后的伦敦,调香师阿丽斯过着一种基本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她的主要日常工作就是制作香水。此外,她还非常喜欢晚上常在家款待自己的好友——不过,由此产生的喧哗声也屡屡引起了她那脾气古怪的邻居戴德利的不满。如果去设想一下在这两个人之间发生点什么故事的话,一般人大概都会懒得去规划一番;毕竟这两人性格迥异的人发生冲突还正常,由此擦出爱的火花的可能性,确实小而又小。如果没有一次意料之外的算命师的预言,也许一切还需要大费周折。不过,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
圣诞前夕,阿丽斯的美好生活遇到了重大考验:一位老妇人为阿丽斯算命师时对她预言:阿丽斯在重新遇到她生命中那个最重要的男人之前,她必须开启一段漫长的旅行,在旅途中她会遇到六个人,之后她才能够再遇到他——而伊斯坦布尔将会是他们的命运交会之地。对于阿丽斯来说,她从来都是这样的一个人:“我从不信命运,不信所谓的可以指引我们的生命征兆。我不相信算命师讲的故事,不相信可以预知未来的扑克牌。我只相信简单的巧合,还有偶然的真相。”但老妇人的预言却使得阿丽斯陷入了一连串的梦魇。她向戴德利先生倾诉自己的痛苦,而她的这位邻居则鼓励阿丽斯不如勇敢地去迎接命运的安排,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最终,两人决定结伴前往充满异国风情的伊斯坦布尔。
而在与伦敦相比,充满了异域风情的伊斯坦布尔,阿丽斯与内心炽热、外表矜持、行事可靠、说话风趣又魅力十足的戴德利先生之间,其实一开始也并没有产生多少交集,反而是一次又一次遇到了不大不小的挫折:阿丽斯不止一次想要离开土耳其回英国……这一段像极了罗马假日中的某些情景,反正就是戴德利先生小心翼翼地陪着阿丽斯,在当地导游的带领下在大街小巷穿梭,发生了一连串的故事,直到戴德利先生回国,而阿丽斯依然留在伊斯坦布尔!
所谓的“伊斯坦布尔假期”居然就是这么一回事吗?当然不是这样。在最后的结果揭晓之前,阿丽斯和戴德利之间有密集的信件往来,说的都是一些琐碎的事情。而身在土耳其的阿丽斯,居然在伊斯坦布尔找到了她的亲弟弟!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当然,更大的开心还在后面。虽然在伊斯坦布尔期间,阿丽斯和戴德利之间看似很不对付,但直到最后,阿丽斯才发觉,戴德利先生在她的心底其实早已经留下了永久的位置。所以,她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了那样的一句话:“别说了,吻我,戴德利。”只此一句足矣,确实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无论这段遥远的东方之行是如何不期而至的,无论预言有多么令人难以置信,无论两人同行期间发生了多少故事……最重要的,就是在这一男一女之间,最终产生了共鸣,并发展为爱情。因为有爱,于是一切才变得圆满。
《伊斯坦布尔假期》读后感(九):一次寻爱之旅,一场爱的证明。
“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男子,那个一直令你寻寻觅觅,却始终不知道他是否存在的男子,其实不久前刚刚从你身后经过。”
阿丽斯是位调香师,本来在伦敦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跟三五好友享受欢乐时光,唯一不完美的就是会遭遇脾气古怪的邻居戴德利。但是因为算命师对她预言,她必须进行一次漫长的旅行,在旅途中她会遇到六个人,并最终引导他找到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
自从听到这段预言之后,阿丽斯就陷入了一连串的噩梦之中。也许是命运的指引,她竟然向不深交的邻居述说了自己的痛苦,而这位邻居怂恿她再次造访了算命师,并鼓励她勇敢的去迎接命运的安排,资助她旅费,最终两个人结伴踏上前往充满异国风情的伊斯坦布尔的旅程。
阿丽斯不明白自己究竟是因为一位算命师的预言,还是每晚的噩梦,还是因为想发现一种新的香水,抑或是因为朋友安托,或许又是戴德利的坚持,给了她一个暂时逃离她原本生活的机会。
阿丽斯过去总不相信命运,不相信生命中的某些征兆会指引我们选择未来的道路,直到有一天遇到了戴德利。因为戴德利,,她经历了平生最难以置信的一次旅行。她不在乎这个荒诞的预言是否成真,至于那个改变她一生的男人,阿丽斯已经找到了。
图据网络“如果我爱上了一个像她这样的女子,我能向她作出唯一爱的证明,就是离开他,远远的离开,即使是要我去到世界的尽头。”
如果算命师的预言是真的,那么戴德利就做领着阿丽斯走向她的真命天子的那六个人中的第一个。戴德利陪着她直到找到那第二个人,而当找到他之后,他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他会离开她,独自回到伦敦。
戴德利说他们只是彼此帮忙而已,阿丽斯想要改变生活,而他想要一间画画的工作室,就是一桩合理的交易,一桩朋友间的交易。可是这个内心炙热、外表矜持、行事可靠、说话风趣又魅力十足的邻居一路相随,真的只是为了这个吗?
戴德利害怕声音,而阿丽斯则喜欢热闹;戴德利讨厌拥挤,但阿丽斯就住在他家对面;戴德利还是一个孤独的人,一个固执的单身汉,有自己古怪的脾气和秉性。阿丽斯不会爱上戴德利,他们完全是两种人。更何况即使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也会被时间湮灭,变得一文不值。
戴德利认为对于男人而言,爱一个女人就意味着采摘它的美,将它置于温室细心呵护,直到时间令它褪色,男人再动身去采摘其他的心灵。若有朝一日戴德利爱上一个女子,真的爱她,他就会好好珍惜她,绝不将它摘下!
图据网络这一切都是一场爱的证明。从阿丽斯第一天搬进这里开始,从戴德利第一次看到她开始,戴德利就陷了进去,就疯狂的爱上了她。
但是,戴德利很害怕,他越是爱你,就越害怕自己会重蹈父亲的覆辙,为了不伤害自己爱的女人,他愿意付出一切代价。所以他才会极力促成伊斯坦布尔的旅行,他想亲手将自己爱的女人送到真命天子身边,他想远离她,这是他爱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