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宋词赏析》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宋词赏析》读后感精选

2022-03-14 15:58: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宋词赏析》读后感精选

  《宋词赏析》是一本由沈祖棻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宋词赏析》精选点评:

  ●细致独到,无一句陈词滥调。

  ●爱其婉约美好

  ●都是些婉约词,不是我的菜------

  ●研究生时读过,沈先生此书与俗本不同

  ●姜白石。

  ●1、白石、玉田詞小札容後日與他書參照重看。2、畫屏閑展吳山翠/寶簾閑掛小銀鉤/梅花閑伴老來身/燕雁無心,春假最忙,入眼盡是個閑字。3、玉田是有多喜歡紅葉題詩故事……= =bbbb

  ●沈祖棻先生在一些篇目里引发的论述很精彩。

  ●虽然是“大家小书”,读来还是不轻松的。沈先生的解读专注文学本事,重文本细读,对其中提到掌握“风格学”也许比考证还有用的说法印象颇深。沈先生在赏析之余,还不忘纠正一些世人对古代文学的习惯性认知错误。

  ●初高中入门级别,读了觉得欲求不满

  ●挺好的诗词小书,可以做入门用。

  《宋词赏析》读后感(一):一本残疾书

  这是一本残疾的书,作者还没来得及对这本书理清脉络,就已经驾鹤西去了。因此,本书从结构上就比较混乱。

  上半部分北宋词,倒是几个名词人都有涉及,只是感觉似乎评论也无甚新意,而且由于作者去世非常早,文中还带有浓重的“阶级斗争分析”理论,对于现在的读者来说,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抵触。

  下半部分南宋词仅仅有姜夔和张炎,而且,对于这两个人作品的分析,更像是作者本人的读书笔记,对一些重点浮光掠影匆匆提过,并没有深入探讨,如姜夔清绝的个人风格并没有讲透,另外一些必需一些背景了解的典故也都没有提及,对于读者和作者本人,这些都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宋词赏析》读后感(二):短评写不下补一下

  友邻对此书的评价应该是过高了或者定位不准。是书如果按选本角度来说并不成功,所选名词名作不多,词人亦少,且局限于北宋,苏轼仅选二首。但其实本就为讲义,按邓魁英前言所说是为解答当初学生对于宋词婉约派的艺术手法困惑而作的。所以有友邻批评沈氏的讲解之无聊,选词之不精当,实在没有必要。但又有大部分友邻盛夸其作为普及读物和赏析得当,则又与本书之原意相左。若真想看赏析,宋词鉴赏词典那本真的要好太多。 兹谈其中两首,一是本书所选开篇【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对其作者是否为李白,先说版本出处,又引各家有代表之说,却宕开一笔,从词体发展和风格发生论进行辩伪,颇为精当可信,但易失之主观。 另此书受当时意识形态限制之观点颇多。如认为晏殊【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是作者歌咏少女心灵纯洁,是为了展示少女青春活力,实在是过于附会拔高。把“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作为少女自语,也颇难通。 但是好书,尤其对于结构与技巧的解读。

  《宋词赏析》读后感(三):仙才鬼才人才

  这个周日,看沈祖棻的《宋词赏析》,书中“北宋词名家浅释”部分,有分析晏几道的鹧鸪天一文。“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文章结尾处说,“道学家程颐,也很欣赏“梦魂”两句,笑道‘鬼语也’。——这样的词,只有鬼才写的出来!……沈祖棻笑道:“连这个老顽固都被感染了,也说明这两句的确富于魅力。”

  道学家,对他们的一般印象有顽固守旧,或严重点说是陈腐的感觉罢。喜欢引经据典的词曲欣赏类书籍,几乎不见引用道学家们的话。这也难怪,词曲来自民间小调,婉约柔靡乃是它的基本风格;诗歌追本溯源,也是来自民间小调,但是孔子修编诗经,一句“诗言志”,诗的地位就比词曲高出了那么不止一点点。孔子的隔代弟子们,自是以诗为正统,词曲乃是小道。小道鬼词动人,冬烘的道学家也为之侧目,乃有鬼语一说,文学移情,于此可见。

  程颐的这句话许是太有名罢,傅庚生,在他的《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一书——仙品与鬼才一章,也提到程颐的这句。傅庚生说,林逋的山园小梅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皆是仙品;晏几道的鹧鸪天和王实甫的《西厢记》等,皆是鬼才。这里引用两篇全文,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此诗,仙品;纳兰容若的临江仙“别后闲情何所寄?初莺早雁相思。如今憔悴异当时,飘零心事,残月落花知。 生小不知江上路,分明却到渠溪。匆匆刚欲话分携,香消梦冷,窗白一声鸣。”这首词,傅庚生说,鬼才也。

  傅氏说,仙品与鬼才,非止谓作品之光景如仙似鬼也。凡情旨超越,能脱却烟火气者,皆仙品;意境奇突而机关诡谲者,皆谓为鬼才也矣。话虽如此,看了他说纳兰词——”香消梦冷,窗白一声鸣“乃是鬼才之作,其时看书正值午夜,想起香港鬼片,此刻乃是黑山老妖出没之时,天亮鸡叫却还早那,脊背寒颤阵阵。

  电影《天下无贼》,葛优扮演的贼头儿披着军大衣,一如大决战里德林总,看着火车车窗外急闪而过的青山绿水说,二十一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小偷勤学苦练,多练出了一只手,严格意义来说,这是纯技术的活儿,属于技术人才。讲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新材料、新能源、新经济时代,技术人才或不缺乏。其实,二十一世纪,与其说最缺的是人才,毋宁说,二十一世纪,最缺的是,仙才和鬼才罢。

  《宋词赏析》读后感(四):《宋词赏析》读书笔记

  134-P138,感受是,一川烟雨,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真是绝妙至极,沈祖芬先生的赏析虽然琐碎,但真的非常到位,尤其是旁征博引,更是显出老一辈学人的扎实功底和认真态度!

  139-145,这部分主要讲了贺铸的《将进酒》。恕我孤陋寡闻,第一次知道词牌里还有“将进酒”,这是第一个收获。第二,这首词和李白《将进酒》的豪放洒脱不同,主要是感慨沧海桑田,朝代更替,多少英雄成为灰土,但又有多少人奔忙在求名求利的途中。冷眼看历史,的确有一番不同的感受,但其中又多少包含词人的不遇之悲——其实谁不愿意大展宏图,实现抱负,只是造化弄人、命运多舛、时乖运蹇罢了。

  146-157,讲了两首周邦彦的词。说心里话,我不喜欢慢词,也不喜欢卿卿我我的词,即使卿卿我我的儿女情长中暗含着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我也不喜欢。但我又不得不承认,这才是词的正宗,我自己最喜欢的小令只是童稚状态的词,而苏辛一路的确偏离了词的正常航线。所以,我是硬着头皮在看,因为只看自己喜欢的,或是自己懂得的书,就永远不能进步,而且很有可能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158-165,这部分主要讲了周邦彦的两首词,词作本身就不太熟悉,所以对于沈先生的解读印象不深。但总的印象是周邦彦的词非常讲究章法,要细细玩味才能读出。但有一点我非常不赞同沈先生,以及传统诗评、词评者的观点,就是在分析某句诗词的时候,总是试图从各种角度(句式、用典、修辞等)告诉读者,这句话是化用了古代某位诗人的句子。化用自然是有,但也不能因此就把所有相似的语句或立意按照时间的先后,说成后者化用前者,难道“心有灵犀”和“英雄所见略同”就那么难吗?所以,哪怕说成“可能化用”或“疑用”某句,也比言之凿凿要好些,因为毕竟是推论嘛。

  166-174,这部分还是周邦彦的词,总感觉沈先生,以及历代词评家对周词的评价太高了,如《宋四家词选》评《拜星月慢》说:“全是追思,却纯用实写。但读前阙,几疑是赋也。换头再为加倍跌宕之。他人万万无此力量。”说的全对,但感觉揄扬太过,不太真实。

  175-182,这部分结束了对周邦彦词的赏析,并对之前北宋词作中涉及爱情的诗歌为什么总是写给歌伎的这个现象做了解释。沈先生结合马克思的《家庭、私有制及国家的起源》,解释了在古代中国夫妻之间“敬”大于“爱”,所以爱情就多发生在士人和歌伎之间,而这一点又并不违背法律和道德,所以便造就了很多以此表现爱情的文学作品。沈先生也坦承,周邦彦的词作虽然构思精巧、布局讲究,但内容、题材比较狭窄,读多了的确使人有重复之感。

  182-191,这部分赏析了李清照的两首词,一首《凤凰台上忆吹箫》,一首《念奴娇》。印象最深的,是沈先生在分析第一首词时提出的一个有趣命题,即“武陵”典故从“桃花源”变为《幽冥录》中“刘、阮入天台”故事。上学的时候我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但根本没有深究,就跟着注释过了一遍结束。现在想想,也许真有可研究的地方也未可知,先记在这里,今后有时间了可以跟进。

  191-200,主要赏析了李清照的《声声慢》和《武陵春》。主要针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载不动,许多愁”两句进行了赏析。主要的观点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是写外部环境的,“凄凄”一方面可以写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也可写心理情感,而“惨惨戚戚”则单是写心理情感的。从外部环境,逐步过渡到心理情感,叠词用得奇崛。而“载不动,许多愁”则将无形的愁思形象化,使它有了重量,可知可感。我觉得对这两点的分析非常到位,说出了其中的妙处。除此二点之外,也针对李清照南渡之后词风的变化进行了一些解析。南渡之前的愁是“闲愁”“生离之愁”“家愁”,南渡后的愁是“苦愁”“死别之愁”“国愁”。不仅程度有所加深,也使词的境界更加深远廓大,在晚年获得了升华。由此想起了杜甫在《天末怀李白》里说的“文章憎命达”,我们在同情文学家遭受的痛苦时,其实也要明白,正是这些痛苦带给了我们优美的诗词歌赋文章,真是一种痛苦的庆幸。

  201-206,这部分介绍了李清照的最后一首词《永遇乐》。这首词读来令人心碎,因为《醉花阴》《如梦令》中的那个崇尚自由的大家闺秀、名门才女已经垂垂老矣,不仅岁月无情,命运也无情——国破家亡、巧取豪夺、所托非人,晚年的李清照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但好在她还有一笔好词,能在清冷的生活中寻找一点慰藉。

  207-213,这部分进入了《姜夔词小札》,都是针对姜夔词作的一些传统形式的札记,虽然很短而且不成篇,但其实读起来还是挺好的,一个点对应几句话,评论夹杂考证,颇可读。唯一遗憾的是,如果不是附在词作后面,而是夹在词作中间就更方便阅读了。

  214-223,还是《姜夔词小札》,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记的,因为这部分本身就是传统的“笔记”,买一本收藏备查即可。只是觉得,某位诗人的作品读多了,难免会有审美疲劳,语言层面还好说,最难受的是风格方面的密集重复,很可怕。

  224-272(全书读完),这部分结束了《姜夔词小札》和《张炎词小札》,同时也结束了全书。张炎是南宋最后一位著名的大词人,上学时只知道这些。通过对《小札》的阅读,才明白地知道他一直活到了元朝之后几十年,而且被迫北上大都应招。虽然拒绝后又回到南方,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和所思,都令人倍感凄凉。

  读了程千帆老师的《后记》之后,才知道,这是沈先生生前应年轻教师和研究生的要求,所开的一门课程。因为这些年轻教师和研究生普遍觉得婉约词的表现手法和古代词评家的评论非常难懂。这样,我才搞明白为什么这本小册子所选的词都是婉约词了,而且基本只讲表现手法。读了李清照,尤其是姜夔和张炎的作品,纠正了一个我一直以来的错误印象,即婉约词只能表现个人的小情感,要想表现家国情怀,还要豪放词。

  这种印象估计不是我一个人独有的,其实想想,这想法非常可笑。暂且不说豪放与婉约的二分法是否合理,单说风格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就不可能是一一对应的,如此,又何来婉约词一定要表现个人情感呢?这恐怕是宋词风格二分法带来的一个流毒甚深的副产品。

  读张炎词,真能感觉痛彻心扉的故国之思。我想,即便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不是一个国家主义者,在人类文明发展的现阶段中,也不会不对“故国”深切思念的。倒是天天反对这种情怀的人,大约只是没有经历过国破之痛罢了。

  另外,想起大学时,王利锁老师(存疑,也可能是别的老师)讲的两个有关程千帆先生、沈祖棻先生和高文先生(河大文学院四老之一)的两个故事:

  其一是,当年三人同在金陵大学学习,为黄侃先生(存疑,似乎记得是)的弟子,高先生、程先生为师兄,沈先生为师妹。黄老每到周末就将学生们约到玄武湖的游船上,备香茶果品,燃香一支计时填词。先写出的吃喝无忧,后写出或写不出的伺候大家吃喝并挨手板。每每是沈先生才思敏捷,高先生伺候吃喝、挨手板。

  其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先生仙逝,程先生为她整理出版了词作全集,趁赴郑州开会时到开封转交高先生。高先生拿到全集后慢慢翻阅一遍,说:“你这个全集不全。”程先生大惊,说:“怎么可能,我已经全部收录了!”高先生默默走进卧室,从床底拖出一只柳条箱,从柳条箱中取出一只皮箱,从皮箱中取出一个锦盒,从锦盒中取出一方丝帕,丝帕上题写了一首词。高先生说:“这个你没有,这是师妹送给我的。”说完,二老抚掌大笑,继而默然无语。

  当年听这两个故事时,也是大笑之后深感悲切。白云苍狗、世事变幻,暮年忽忆少年事,真是可笑、可叹、可伤感!

  另,书中引《全唐诗话》郑綮故事,或曰:“相国近为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何以得之?”这真是一个风雅之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