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与中国人读后感精选
《美国人与中国人》是一本由[美] 许烺光(Francis L. K. Hsu)著作,后浪丨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80元,页数:4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人与中国人》精选点评:
●归纳对比而非研究
●与其说个人主义的根源是平等观念,不如说追求平等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将个人主义作为理解美国人性格的关键,美国人的危机意识与中国人的安全感;美国人的独占性与中国人的包容性;美国对下一代的爱护与中国人尊敬长辈的风俗……美国永远不可能获得这种安全感,因为它的手段不是平等、合作,而是居高临下,试图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美国体制不仅要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体制,而且必须要在他人眼中成为最好的;倾向另一种体制即为背叛,任何竞争者的存在都被视为是对美国的大不敬,美国标准必须成为世界各国的准则。作者希望美国人民摒弃过度自私的个人主义,恢复对自然资源的维护,对他的邻居及其他宗教、种族给予尊重,同时停止美国人在道德上优于其他民族的幻想。
●中国人与美国人生活方式的差异,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更重视个人的偏好,即个人中心。与之相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强调个人在群体中恰当的地位及行为,即情境中心。第二,美国人多情绪外露,而中国人则含蓄内敛。个人中心导致美国人在社会关系和心理上的孤立,情感作为个体生命的核心,他的波动自然极其强烈。以情境为中心的中国人在社会关系和心里层面倾向于他人,紧密地与现实生活以及身边的同伴相联系,一切显得温和平淡。
●有点失望
●许烺光主要从以生活模式为代表的文化差异上探讨中国人与美国人的不同:中国人是相互依赖的生活模式,而美国人则是自我依赖的生活模式。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双方的不同以及引起的误解,以及这种生活模式所带来的问题。 许烺光先生所谈到的人类学者在研究文化时要有一种“边缘人”的自觉的观点,在比较研究中确实是极为重要且极为难以达成的。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恰好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个人认为所谓相互依赖的生活模式正是费老的“乡土社会”的重要特征,两本书完全可以进行互相比较补充阅读。但是从后记来看,许先生似乎并不很赞同乡土社会这个概念。 比起上一版,翻译错误少了很多,但仍感觉翻译的水平不太稳定,前半部分较为稳定,中间部分不好,有些部分有些模棱两可模糊不清,且语句读起来并不舒服,后半部分翻译的较为精彩。
●最后两章像是出于某种出版需要而存在一样。
●严重落伍,过时的一本浅显性读物
●周末+航班延误读,值得一翻。性格表象的划分有些绝对,但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部分群体行为特征的背后逻辑。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研究的重点,其中涉及到的核心就是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的碰撞。以中国人所特有的家族式经营和美国人社区式的生存方式,赋予了中美两国人民不同的求生方式,也决定了经济发展方向。所以美国人在这方面更年轻,更有活力。不过中国这种群体关系已经走过数千年,而美利坚300年还不到。借用一句话“历史终将证明,谁是这片土地的主人,谁是匆匆过客”!
●花了2个春节终于读完了 和菊与刀一样 因为写作时间的原因 有点过时 但是这不能影响它是一本好书 许烺光对中美文化和社会的研究相当透彻 即使作为一个中国人很多地方读到的时候都会惊呼 确实是这样的啊。。。 因为时效的原因应该打4星 但是看到那些说过时打2星 到底真的有看全过吗?
《美国人与中国人》读后感(一):时代限制下的一部通俗人类学巨著
综述了中美艺术、生活、政治、宗教和当下时代问题各方面的差异性,但是,大部分并没有进行深入分析,给出的评价很少,更不用说解决办法之类了。不过其中的研究素材铺陈比较广泛,可以说是为日后这一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另外作者自诩的边缘人身份其实除了亚裔身份之外,并非那么边缘,而是始终位于中美社会的主流甚至中上流,所以
剩下的看完再补充
剩下的看完再补充
剩下的看完再补充
《美国人与中国人》读后感(二):视角问题导致落伍
在建立一个解释现实的理论时,我们采取的还原论模式的规则要求我们去把握更小的,更稳定、不易变化和消失的,更易测量和比较的单位。那么在对人类行为进行研究时,生物学和经济学的取向显然是前途光明的,而烂大街的“文化分析”、“国民性”常常陷入同义反复,先入为主和视野狭窄的毛病。
就这本书而言,现在阅读的人明显能从前面几页的阅读中察觉到有许多相当落伍的内容。在当时书中情况是否确实并不确定(我倾向于是真的),但作者并没有去挖掘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单位,而是扣上文化帽子了事。
就人类而言,从比较研究中可以发现,文化本身是一个相当柔性的事物和因果链上相对末端的单位。如果解释到此为止,难免肤浅了。
《美国人与中国人》读后感(三):中国名人一旦身败名裂则马上消失
作者许烺光是华裔美国人类学家,我曾在《来去美国》中引用了这本书的台湾译本中的中美对待“成功和英雄人物”的不同态度。
“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之对于英雄人物,由于接受上的不同,产生了很奇怪的矛盾现象,那就是中国英雄偶像的名气一般说来比较持久;而美国欢迎英雄的热潮常为昙花一现。可是在另一方面,中国名人一旦身败名裂则马上消失;但美国的偶像人物,虽然一时沉寂,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因此,中国的英雄人物不多,大多是自古即有的人物;美国的英雄较多,都是现代人所崇敬的对象。人们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美国每一个世代都会塑造几位他们自己的英雄;可是中国人,因为较为持久的社会关系,历代下来所崇拜的还是那相同的几个人。”许烺光举例道,由于中美的英雄崇拜差异,许多美国观察家不自觉地将美国式的英雄崇拜移植到中国舞台上,结果对蒋介石的解读错误百出。在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接受洗礼,这让传教士欣喜若狂,以为他很快将以一个虔诚基督徒的面貌出现在世上。没过几年,许多西方人士又对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印象深刻,其实只不过是一项基督教、儒家、青年会和纳粹主义的混合物而已。由于过去期望太高,当蒋介石开始模仿希特勒的“青年团”组织“三民主义青年团”时,美国人忧心忡忡,接着,蒋介石依照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出版了《中国之命运》一书时,他们更加警惕。
“但这些事件没有一项对中国人产生重要的影响,它们也没有对蒋介石地位的巩固产生特殊的影响。当他接近权力末期时,大多数曾经一度大力支持他的人纷纷倒戈,弃他而去,值得一提的是,这批大宗叛离的行为就发生在蒋介石在上海接受日本投降举国狂欢之后不久。”《美国人与中国人》读后感(四):中国名人一但身败名裂则马上消失
作者许烺光是华裔美国人类学家,我曾在《来去美国》中引用了这本书的台湾译本中的中美对待“成功和英雄人物”的不同态度。
“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之对于英雄人物,由于接受上的不同,产生了很奇怪的矛盾现象,那就是中国英雄偶像的名气一般说来比较持久;而美国欢迎英雄的热潮常为昙花一现。可是在另一方面,中国名人一旦身败名裂则马上消失;但美国的偶像人物,虽然一时沉寂,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因此,中国的英雄人物不多,大多是自古即有的人物;美国的英雄较多,都是现代人所崇敬的对象。人们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美国每一个世代都会塑造几位他们自己的英雄;可是中国人,因为较为持久的社会关系,历代下来所崇拜的还是那相同的几个人。”
许烺光举例道,由于中美的英雄崇拜差异,许多美国观察家不自觉地将美国式的英雄崇拜移植到中国舞台上,结果对蒋介石的解读错误百出。在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接受洗礼,这让传教士欣喜若狂,以为他很快将以一个虔诚基督徒的面貌出现在世上。没过几年,许多西方人士又对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印象深刻,其实只不过是一项基督教、儒家、青年会和纳粹主义的混合物而已。由于过去期望太高,当蒋介石开始模仿希特勒的“青年团”组织“三民主义青年团”时,美国人忧心忡忡,接着,蒋介石依照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出版了《中国之命运》一书时,他们更加警惕。
“但这些事件没有一项对中国人产生重要的影响,它们也没有对蒋介石地位的巩固产生特殊的影响。当他接近权力末期时,大多数曾经一度大力支持他的人纷纷倒戈,弃他而去,值得一提的是,这批大宗叛离的行为就发生在蒋介石在上海接受日本投降举国狂欢之后不久。”
《美国人与中国人》读后感(五):中美文化差异的表现与根源
花一早上读了第一篇——“追根溯源”,讲到了中美文化的各种差异以及根源。本书是从文化角度理解中国人和美国人的行为方式为何如此呈现的经典之作。
作者的一个基本判断是,美国是个人性文化(强调个体),中国是情景性文化(强调个体与集体的联系),中国人和美国人所有的行为差异可以由此进行解释。作者重点比较了中美在绘画、小说和日常生活中对性的看法上的差异:中国绘画不会体现个体的表情以及性因素,而美国的绘画凸显个人的内心以及有明显的性暗示;中国的小说多描写事业与家庭的成功、对爱情的描写也是放在家庭伦理的框架之中,但在春宫图中却又无比直白,美国的小说更多描写性爱的至纯至高,有爱的性在任何时候都得到支持,但较少过度直白地描写性。
归根结底,作者认为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孩童的教育(佛洛依德式解释):中国的孩童教育造就融入于人际关系之中,孩童较早形成了讲求实际、多元化看待世界的视角,而美国的孩童教育强调个体意识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父母隔绝了孩童与世界的联系,而这为美国孩子青春期的各种问题埋下了隐患。
感觉本书对社会变迁对文化影响的探讨比较少。而实际上,在中国社会变迁如此之快的近四十年,许多文化的形态甚至本源性的东西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典型的如亲子关系、学校教育甚至性禁忌都在“个体主义”化。尽管这可解释为,中国文化的内在影响可能以另外一种形式呈现于当今的社会形态之中,但是这明显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逐步更加的资本主义了,二着是根本性的变化。
书中很有意思的一点是,作者把中国文化的外在表现称作“被动自我优越”,比如中国人很少向别人夸赞自己的伴侣、情侣在公众场合比较矜持,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关系出现了问题;而把美国文化的外在表现称作“主动自我优越”,比如美国人经常向别人夸赞自己的伴侣、情侣在公众场合比较“放得开”,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的关系没有任何问题。这一点用来理解美国政治文化中的“山巅之城”说和中国政治文化中的“文明古国”说之间的差异,可能也有借鉴意义。美国偏个体自主的文化,二元性比较突出,他们认为全世界的政治体制只有好坏、民主非民主之分,所以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别人需要有正确的选择。中国偏集体情境的文化,多元性比较突出,他们认为全世界的政治体制有诸多种选择,而自己选择其中的一种,无论别人的政治体制是何种样子,但是自己的体制是最适合自己的。
中美关系要更好发展,必须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而这种理解需要从根本性的文化差异去入手。这本书提供了很好的跨文化心理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