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王阳明全集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王阳明全集读后感精选

2021-03-27 01:08: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王阳明全集读后感精选

  《王阳明全集》是一本由王阳明著作,线装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元,页数:17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阳明全集》精选点评:

  ●线装书局这个版本一般,简体,没有注释,错别字较多,优点就是便宜。

  ●在我的影响下,我爸也成了王阳明的粉。今天读这套书的时候,适逢他打电话过来,甚巧。准备将这一套送他,自己再收一套繁体竖排版的ヾ(。・ω・。)

  ●东亚儒家文化圈里,除了韩国稍微偏执程朱理学一派外,其他几个不管是西学东渐还是白猫黑猫论,或者是日本的明治维新及越南的革新开放,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经世致用学问不谋而合。

  ●: B248.21

  ●一生俯首拜阳明!

  ●一生俯首拜阳明

  ●我都觉得出的有点晚了喽。。。。 害我买了那个正体字的,看得我不爽啊。。 后悔死了,不过还是收藏了这本简体横排!

  ●圣人必可以学而致之。此心光明。

  ●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

  ●翻过。

  《王阳明全集》读后感(一):线装局版的,团结版的,差评。

  阳明先生的书,质量不用说了,但出版者却问题多多。

  王阳明全集我买到三种,这一种和团结出版社的《王阳明全集》是最粗制滥造的。没翻多久就看到错别字。古书最忌讳这种事情!希望线装书局和团结出版社的校对人员多点责任心,不要把古人的精品承载到自己制造的垃圾上。

  最不能容忍的错误是,居然把“醉倚妙高台上月”, 弄成了“醉倚纱高台上月”,最过分的是,两个版本都在这个地方错了,所以我猜想肯定有一个版本抄袭了另一个版本,或者是,两者同时抄袭了第三个版本。

  欢迎其它豆友举证我的观点。

  《王阳明全集》读后感(二):读王阳明

  

读王阳明

王阳明,是需要读的,曾经也开始过,但没有读下去。去年从《尚书》零零星星读到《世说新语》,春节后读了鲁迅,自昨天开始重拾《王阳明全集》,刚刚读完《传习录上》,希望能读下去。

从语言上说,《传习录》比先秦的文章好读多了,甚至比鲁迅的文章并不难读多少,甚至有些地儿还更直白些。如“要。。。。。。此便是实实略略明善诚身的事。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的?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甚么,可哀也已!”

从知识上讲,王阳明学说动辄给人颠覆。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是去人欲,存天理;“时习”者,“坐如尸”,非专习坐也,坐时习此心也;“说”是“理义之说我心”之“说”,云云。

从涵养上看,王阳明学说就不那么功利了。

从逻辑上略微窥出,后儒们除了功用,推理过于呆板,而王阳明学说就辩证的多了,一辩证就通透的多。惟精惟一,惟精是手段,惟一是目的,二者合而为一,并不分离,这就是王阳明的高明之处。

  《王阳明全集》读后感(三):东西逻辑

  

东西逻辑

继续读王阳明的《传习录》,上次说的传习录还好读,是不准确的,越读越感到读得费力气。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的文字确实博大精深,况且王阳明的文字颇有哲学的意味——中国哲学的意味。

中国曾经有没有哲学,严格的讲,很值得商榷。以前提起过,如果有的话,当属《易经》和《道德经》,那么王阳明的学说相比而言,也算。以上仅算个人粗浅偏颇之见,是绝不值得批评和质疑的的。

联系曾经的阅读,感觉到了古代中外逻辑不同的路径——

古中国喜欢类比,古希腊及西方着重推理。

我们的古人喜欢用树的根、干、枝、叶、花、果等自然的东西,来比喻人和社会:根不深则干枝叶不茂,花果自然不盛,貌似很有道理;就是今天我们讲养生的,不是也常常把人比作一架机器吗?殊不知,人是一个有机体,用进废退,而机器却恰恰相反,磨损而殆尽。

西方的逻辑则是:人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

类比和推理,注定了思维方式和生活乃至生命方式的不同。有人活的像物,有人活的像人;有人拘于死理,有人推陈出新;有人大循环老腔老调,有人变着花样向前冲。

古中国讲究整体,古希腊及西方注重个人。

古人修齐治平是大学之道,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不朽立言立德立功是为人,绝不能“为我”,杨子“为我”受到儒家的猛烈抨击。社会大同,是所有人包括圣人的共同向往,脱离了大家、集体,往往就缺少了方向感,甚至没有了存在感。昨天散步听到两位路人的聊天:“孩子,就是动力”。路人的话没毛病,尤其在中国。孩子就是家这个整体中最最重要的成员,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家,是大多数人的共同价值取向。

而西方就特别注重个人,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像空气一样自然。孩子养你18年,以后自己的事情自己办。个人的财产,可以给子女,也可以给社会,纯属个人自愿。

是不是西方重视原子个人,就一盘散沙?未必。恰恰相反,为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他们往往更注重维护所在的组织,譬如西方的工人也爱公司,西方的公民也爱国。

那么是不是我们重视整体,就很容易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也未必。事实证明,亲兄弟也会为遗产闹个头破血流,我们也有人会挖自己组织的墙角。

中国重在伦常,希腊及西方偏向自然。

我们古人最讲伦常,伦常说到底,就是统治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三纲五常,无非就是上下有别男女有分,统治者不想失去权威,永享太平。靠着阴阳五行,一心在这些上做文章,能做出多大的鸟来?

古希腊人自亚里士多德时代,自然就得到人们的关注,早期自然科学就开始有了分工。对自然的兴趣由来已久,这是对近代科学在西方首先开启的溯源。

今天,不是不要伦常,而是到了需要重新审视该怎么伦常的时候了。

中国重果,希腊及西方贵因。

我们古人信奉成则为王败者寇,往往忽视了过程和原因,一好百好,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而西方的英雄,很多悲剧性的。例证比比皆是。

由果及因和由因及果的逻辑是大相径庭的。作为现代后现代人,对此也不能不预加审视。

中国尊古,希腊及西方重今。

尊古,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一味尊古,是我们的老毛病。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老黄历不一定适应新气候,历史给了我们太多的教训。

把我当下,注重未来,我们不得不向西方借鉴。我们固守着地盘,欧洲人不断探险,开疆掠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新大陆的发现和再造,造成东西方今天的格局,这不是偶然。

以上逻辑,基本没逻辑。

  《王阳明全集》读后感(四):学知利行,实干而也矣.

  佛家讲心血来潮,即突然本心应着了天理,想起一个什么事情出来.封神演义里面,经常是太乙真人,广法天尊类的人物,逢姜子牙,哪吒大难临头,便心血来潮,祭出一件什么宝物,救了二人.

  这种玄妙的事,似乎只有小说里,或者佛典中,才会看到,我把它解释为一种非理性的灵智,类似阿难陀指隔空点穴一般的效果.同样的,是什么事情驱动我去阅读这五卷本的<<王阳明全集>>呢?想了想,似乎找不到点穴人.突然的一个念头,是什么道统的大义凛然,还是什么经世致用内圣外王的感召?

  抑或只是那么突然的一个念头?

  这些我们都不要管了.然而,要谈这么虚,这么躁的玄感,王文成公必然是不信的,他本人没能赶上实学那股潮流,不过本人一定是重实学的.

  王子经常讲,学问一是不能做成槁木死灰,譬如,遁隐深山老林,讲求什么顿悟,接舆一般,或者比接舆还绝.学问是随处用功的,格致是随处起的.二是不能好高,骛远,天生就是一个学知利行的质料,非要比肩圣人,以为自己生知,殊不知成圣是一个什么法门?即,圣人体无,仍能做得困知勉行的大工夫.凡人则不然了.常常口若悬河,然就是不肯实在去干,光说不肯干有什么用呢.

  像这般论述,阳明还有很多,有人说大儒能用兵者,阳明一人而已,格致一生,方知其学,自己格致的高,体悟的大,经常能圆融无碍,进入圣境.本人自来喜实践学问,然自己实践功夫做的又太少,故阳明学问,于我真是当头棒喝.

  怎么个格致法,阳明先生都点的透.比如公交车上看到一个老奶奶,人皆有个恻隐之心,凡是看到的,必然有个让座的念头一闪而过.然而为什么又不敢去做了呢,原来是功利心又在那里起了,凭什么是我让座不是他呢,亦或是不好意思.凡是不符合良知本体的,都算做私欲.正在那里纠结,为时已晚,早有好人抢了先,反倒后悔.因此,唯一的法子就是扫落枝叶,直面自己的内心,若要让座,你便让,不要在那扭扭捏捏,路见不平,不一定要拔刀相助,愤而不发也是好的。当下物欲太盛,人的良知很容易被障蔽,又不肯做功夫,故社会乱象频出。都说见孺子入井,人皆惊悚,方知人性本善。怎么路见孩童曝街,人就能毫无动作,陷入麻木不仁之境地,纷纷走开呢。

  原来良知本体已然遮蔽到这种程度,明明是病入膏肓了,吾人惊惧,读罢《传习录》更添忧虑,想当年阳明先生两三年,门人弟子已有疏离之象,功夫日减。况于今日之世乎?物欲横流,而不是逝者如斯,生命之奔流,真是可惜可叹。若谈扫除这些人性弊端,,阳明先生的学问真是极为精彩的。

  然而先生之学还是有问题。

  先生曾以精金喻人,说尧舜文王是万镒精金,孔子九千镒,姜尚、微子之类,七八千镒。至于普通人,两三两而已。觉得有理,圣人不说生知,智商总是远超凡人的吧。我虽崇儒,总不能忍生知安行的论调,不能忍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话头,自觉那不可能。阳明先生倒是圆滑的处理了一下,万镒精金又怎么样呢,平常人善正其心,诚其意,炼的个一二两精金,纯金,那也就是圣人心地了,有何阻碍?这分明是狡辩了。凡人就是那点量,不能成圣便不能成圣,自己的斤两一定要清楚,正所谓君子素其位而行,阳明门徒说满街都是圣人体,只是不去修炼内心,我说修炼了内心也成不了圣人,道德功夫也是个智慧功夫。

  有人说,阳明心学近禅,然也。试看汝中与德洪之辩:

  先生曰:“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汝中曰:“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是本体上说功夫;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是工夫上说本体。

  这段绕口的话怎么解释呢,鄙人思索许久,悟出个意思:有心去做工夫,那肯定就落实了,不然就陷入虚幻,然而做功夫,最后落得个圣人体无,自然是最高境界,如果还讲有善恶心,那就是功夫没做到。真所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初想挺有道理,细细品味,不对头了,这样岂不就是前后矛盾了么。

  王子喜谈孟子,孟子不谈心体,只谈性体的善,既然本来是善的,哪里来的无善无恶的本体,为善去恶的格物呢。钱德洪反这个无善无恶的说法,阳明反而引入下端。理由是,无善无恶,说明心上还有个善恶在。

  这我就不懂了。那这人之心体到底是善的?恶的?无善无恶的?总得占上一个吧,否则怎么做格致功夫?昔日比干受纣王挖心之惨刑,得姜子牙之仙术,竟的不死,后路遇一卖空心菜老妪,问道:“人若是无心,如何??”老妪答:“人若无心,即死。”。比干惨叫一声,倒地死去了。原来只要比干回一句“人无心还活”,就能不死,比干不愿说,故死去了,人臣怎么能没有忠心,人子怎么能没有敬心呢?都说人有未发之中,那自然是有个心体的,怎么竟到最后,反而连心体都讲没了呢?这就类似于禅了,神秘莫测,不明白。

  总而言之,对于阳明,我是大加赞赏的,不过一些细微的地方有些问题,这也无碍。这一篇是读书笔记,写的随意,很多问题也谈不了,只是阳明的学问,博大深邃,又有述而不作的圣人风范,实在令人敬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