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很好啊,妈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我很好啊,妈读后感1000字

2021-03-27 02:06: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很好啊,妈读后感1000字

  《我很好啊,妈》是一本由乌云装扮者著作,湖岸出版/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很好啊,妈》读后感(一):无题

  优秀博主平日积累集结成书,虽然作者不承认哈哈。

  全书有四个部分:书信、游记、评论、随笔,得益于作者当编辑时期的文字。而书名也真的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虽然与母亲有关的不过是第一个书信的部分。说实话,我是因为书名而从学校图书馆上借回来的。当然看别人的书信有一种窥探的快感,虽然我知道这些文字是作者审之又审之后才出版的。虽然全书四个部分以及出版模式和现如今很多青春文学很相像没什么新意,在第一部分与母亲的书信阅读到快要审美疲劳的时候,突然一篇游记让我眼前一亮,又找到了新的阅读乐趣点,比如德国柏林和科隆的同志游行、日本人连自杀这件事都反映出的自律……现在旅游太过于便捷了,会摄影拍照的人也很多,所以游记比比皆是,但是有趣的行者还是少数,一颗有趣的心灵才能把相同的风景解读出不一样的趣味。

  《我很好啊,妈》读后感(二):老哥,不稳(就是短评写不下了而已)

  如果得闲的话可以看看。

  文章质量起起落落,落则不知道在说什么,起则突然觉得值得,很想推荐给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人看,但是看完了之后因为那些认为不值得看的部分,就觉得有点纠结。整个阅读过程也算是认识作者的过程,感觉上比较平静。就算装帧挺有感觉的,也还是觉得不值得花钱专门买实体书来读。

  在内容方面,应该算是不十分切题的,关于两代人的交流的部分完全占不到特别高的比例,而是有其它的主题,比如旅行见闻还有不同身份下对生活的描述,也有看得出是专题内容的一些,三三两两连缀,又几刀切成了不同章节。大部分文章语气都像是专栏或者杂志,也可能是因为这个还有作者在序里面提到的对内容写法的观点,所以对于旅行的部分确实有让读者身临其境之感,效果特殊。

  对于作者抒发的感触,不同人会有不同想法吧,我是觉得并不深刻。最后还想特别提一下,特斯拉上的那一段对话挺贫的,看得我一下子就笑了,也觉得特真实,只是一旦想到这样私人和之前都没有讲到的自己的一面就这么出现在书里,不知做何感想。

  《我很好啊,妈》读后感(三):“可能也要接受不努力,也没有梦想的人生”

  最早是因为在一个广告圈朋友里看到了一篇“HTML5什么鬼”的文章认识到了这个公众号,当年作为“技术与艺术”的创新形式的广告形式,目前也沦落成为“触及不到”受众无人买单的局面了,可见,现在的人们都太不钟情了,广告主们更是。在我准备离开上海的时候,看到过了一篇“上海的80个瞬间”,还和当是的家属说,你看,我们不应该离开上海的,不过很多无奈,还是离开了上海。离开上海后,我取关了全部的公众号和社交媒体的关注,后面在出差的时候好朋友推我了“可能也要接受不努力,也没有梦想的人生”,不记得她说了什么,也没怎么看,后面被客户气到肝疼的时候看完了这篇文章,直到现在还保留在微信收藏里。

「我真正感兴趣的,是生命中,我为了找到自己所做的那些努力」——黑塞

  追随乌云的号码,能感受到对杂志的那种热爱,在这个什么都追求快的时代,显得更加的美好。虽然很多时候会觉得还是有无力感、无奈,也有迷茫,但内心的那份坚定对内容的喜欢,这就够了,找到自己喜欢和愿意做的事情就挺“富有”的了,还有很多悲哀混日子的职场表演者。作为陌生人,觉得你的文章能带给一些人温暖,你应该觉得骄傲,至少,还有粉丝喜欢你的文章,和你文章带给读者的反思。

  每个人都一样,或许,没有更好的选择之前,只能这样成长。跟着你的文章继续成长 :)

  -陌生读者

  《我很好啊,妈》读后感(四):妈的,书评啊

  强老板出书了,为他高兴。(不知道为啥这句话说出来莫名的感觉有点丧……)

  刚落地武汉,困。

  在飞机上看到强老板写自己在武汉上大学的事儿,尬笑了一下,因为我实在不喜欢武汉,还被迫来此出差。

  我大概跟男朋友说过好几次,我特别喜欢这个人,你见一下嘛。然后我们时隔不知道多久,相约在了家楼下的新元素,他跟我说:我手机快没电了!!!我饿了!我要先吃东西!!!

  他酷爱(……)用叹号,长的也越来越像个叹号。

  多可爱的人儿。

  带妈出去旅行这个事我真实的越来越不爱干,尤其是一个出去玩抱着手机不撒手,看见啥都觉得危险的妈。

  但逃避不了的一个事实是在一起的时间太多了,非常尴尬,你说对着一片海,大家大眼瞪小眼的坐着,不谈心不吵架还能干点啥?这可能是我们自己心里越发纠结的地方,想带他们出去看看世界,也想和他们找机会多呆一些时间,却也知道矛盾、争吵、哭唧唧的谈心大概率是避免不了的。

  不说妈了,显得我们特别不像30岁的人。

  我羡慕强老板,尽管他有时在抱怨着创业的艰辛,但他在满世界飞啊!去那些我连名字都不知道的地方,看完书觉得,妈的你是不是出了本旅行书想框我辞职出去浪?我也欣赏他的直接,他是我见过同龄人里最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朝着那个方向不断努力的人,等到我们更加老气横秋的时候,他可能是唯一一个还拥有少年气的人。

  总之这本书太酷了。

  太困了,不写了。

  《我很好啊,妈》读后感(五):在阴晴不定的情绪中旅行

  在“黑色趣味和明亮内心”的反差里,作者既悲观又中二的心态,我还觉得挺可爱的。

  书里写的“和外国人打沙排”,“临走时给街头艺人所有的现金”,“悲伤餐厅”。。。让我直接神游到留学的那一年。隐藏在收获背后的,说不出口的尴尬和遗憾。没耐心和长辈坦言,当然也怕他们失望(作者能和妈妈真诚的通信在我看来,相当了不起啦)。这些也不是朋友们想听到谈资(他们可能会被臆想成这样的生活:每天party,和所有外国人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每天都过得享受和骄傲)。

  我没机会和任何人交心的,那个旅程中遗憾的东西,却在作者的文字里得到了共鸣。

  我也从来没有一本书里频繁提及“朋友圈”和“微博”这种日常的。以前我还以为书的“敌人”(微信,微博等等社交碎片)和书会水土不服。我终于发现,对于新媒体的了解有点落伍了,也忽略了书的包容性。

  即使多次提到新媒体的书,也未必是浮躁的书。常用微博微信阅读和看书的人,也并不冲突。

  “每认识一个人,就发现自己缺少一种品质”。是错过的无奈,也是努力的动力。谢谢这本书带来的惊喜感动

  《我很好啊,妈》读后感(六):你很好呀,乌云

  早上6.45分醒来翻看微博,看到乌云的(期待已久的)播客,仔细听完后意识到该说点什么了。。。(哪里来的莫名其妙的使命感?)忘了是怎么关注上乌云的(可能是马男配图?)我很好呀妈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专栏几乎必看还总是激动的推荐给朋友,总是被文章里那个内心细腻,情感丰富,有点怕麻烦,害羞,很难被取悦但又勇敢率真,有点傲娇的"少年"自然而然的吸引。书刚出来的时候在想要不要买,因为文章都看过闲暇也会倒回去看,但我真的太想要手写信了!所以就买了,再拿到书翻看的感觉和之前看公号的感觉完全不一样,配图都超好看!尤其喜欢信封后面的乌云标志~看了两篇文章后,我就会先看乌云对妈妈的称呼,有时候是"帮我遛狗的亲妈"有时候则是简单的"妈妈"。觉得很有趣,也会被自序里的话打动,然后就会想,他心里该承受多少东西啊。也会记得沙滩排球里心里活动。(裸体沙滩上?)傲娇的说自己泳裤很贵,其实是因为害羞。假装没看到朋友在医院的信息,但后来不安地找了一家又一家的医院。看书的时候也很容易进入状态,就像你是在我旁边忽然转过身来低声吐槽两句,或者就像有一个人和你面对面的交流,这种感觉真的很棒啊~

  《我很好啊,妈》读后感(七):如果你也在成长的道路上困惑过,就像乌云一样,走起来吧~

  一下午的时间,看完了自强的《我很好啊,妈》,期间喝了两泡茶,半瓶红酒。合上书,想起第一次在GQ的办公室里,蔡崇达老师介绍他,“自强真的是做到了,感动所有人...”大意是,他作为大四学生,在明知不能转正或者转正机会渺茫的情况下,依然选择来北京,到GQ实习。后面的事情,所有人都知道了,他不仅在名额紧缺的康泰纳仕集团顺利入职,成为优秀的杂志编辑,后来成为和你们知道的、现在火得不得了的“乌云装扮者”。“十一”之前,打算买书,没想到拖到今天才收到,理所当然的知道肯定是不能停的读完,泡茶倒酒,中间还洗了个头,因为看太快,文字太顺和,一下看完竟然不舍得,可能也因为很久不见了。晃晃悠悠,也终于读完了第一遍。他一直在我心里是个很有个性的人,但是这个个性我也一直觉得不准确,是傲又好像多了些可爱的倔强。他是那个瞪着眼睛问你“结账了?你为什么要结账?你干嘛先结账?”,也是那个一口白牙让你觉得确实他是个男孩儿,笑起来让却让你有种疏离的温暖的男孩儿。很久之前,他说他也想养狗。我立马以过来人的身份劝他放弃,因为实在栓人,没过多久就看到他朋友圈里可爱的云云,默默祝福。后来知道,云云被他妈妈代养,他得以放开手脚大施抱负的时候,我真的很羡慕。这本书里我看到他逐渐成长的坚韧的内心,就像他说的“每到一座城市,发现道路更加漫长;每认识一个人,就发现自己缺少一种品质”。他还在自序里说“这是我的第一本书,献给没有被过去困住、还在成长的心”。 我更觉得“如果你被过去困住、拒绝成长,那么你一定要看这本《我很好啊,妈》”。至于你, 我很荣幸,你带我去过那家米粉店。[爱心][爱心] Susan Miller 说你是Great Gemini. For me, 你是Great 自强。祝好,男孩儿[爱心] 期待更多佳作

  《我很好啊,妈》读后感(八):旅行的意义

  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与母亲的书信,将自己的生活与旅游分享给母亲。虽然没有机会与母亲一同外出游玩,但也将自己的生活详细的向母亲进行描述。古人曾说父母在,不远游,父母对儿女的牵挂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旅游前的准备,旅游时的牵挂以及回家之后的喜悦。

  本书是作者将自己的感想和游记整理成了一本书,当然其实就是传播作者的一种价值观和阐述作者对人生的感悟。鸡汤文对人成长究竟有什么作用,也是需要探讨的问题。在年幼的时候正逢价值观的养成,这个时候最不应该接触的书便是鸡汤文,一个人的价值观应该自己去养成,一个错误的价值观将会对年幼的人产生错误的指引。因为人生的经历不足,年幼的人应该多读名著,增加人生的经历,才能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青年的时候,可以考虑去接触鸡汤文,这时候价值观已经初步养成,看鸡汤文可以有助于修正价值观。

  本书的作者乌云装扮者是青年文化意见领袖,曾任《GQ》杂志中国版资深报道编辑及新媒体内容总监,后独自旅行、写作,现从事内容创意工作。作为青年文化的传播者,自然了解青年对世界以及文化的看法,他能更好地根据青年的想法以及思想写出适合青年的内容。随性自由是90后这一代人的标签,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千金散尽还复来是当今90后的处事态度,不管有钱没钱,年度的旅游已经成为青年每年的必备的活动。年轻人的爱好也更加广泛,很多小众的爱好也慢慢走向了主流,街舞和说唱作为代表成为了年轻人追逐的方向。

  努力为梦想也是年轻人的标签,对于自己喜欢的方向,每个年轻人都不会选择放弃。对于自己不熟悉的方向,也会想要去尝试,对于挑战也会积极去面对,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担任公司企业的重要位置,他们对事业有拼劲也会更容易去创造新的奇迹和发展。但是年轻人也会有自己的缺点,比如眼高手低,有一个过高的梦想但忘记了应该要脚踏实地,较少的人生阅历制约了他们的发展。给以时间进行成长的话,一定能成为社会的栋梁。

  《我很好啊,妈》读后感(九):《我很好啊,妈》之我见

  在我拿到书的时候是惊喜的,因为这本书的质感很好,是线装本,而我恰恰最为喜爱线装本的书,而且也爱旅行,因此对这本书抱有很大期望。

  但老实说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是失望的,作者的文笔就像是在给自己写日记一样随意,所有的故事都是片段式的,又或者这些根本不能称之为故事,他只是在写自己觉得有趣的事儿,而不是能让读者感同身受的文字,因此这本书的内容还是作者自己当成日记看最为稳妥。

  这不是我的什么偏见,仅仅是我的一点儿个人意见。而我又为什么说让作者当日记看呢?因为这本书的写作顺序非常混乱,起初都是以写给母亲信件的形式来呈现的,这点没什么问题,毕竟书的题目是《我很好啊,妈》,可是你往下读会发现信件的形式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作者随时想起来随时往书上写的故事,而且这些故事都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仅仅是作者想起什么就写什么,也像是在凑字数,这就出现了甚至是小学生作文里经常犯的错——跑题,整本书我都没看到和妈有什么重要联系,尤其是到了后面连信件的形式都没有了,这和本书的题目就更扯不上关系了。

  我个人还是觉得,不是随便把一些毫无关系的文字堆砌在一起就等于一本书的,而且书的名字也不是随便起的,是要和书的内容密切相关的,而不是为了博人眼球随便起一个和内容无关的名字,我觉得这样的内容就是在拼凑,这不是一本完整的书,更像是东拼西凑的拼图。

  而且说老实话书里面的事也没有打动我,平铺直叙的文笔没有什么特别的过人之处,就是作者把自己认为有趣的所见所闻写了写,而这些读者不仅觉得很平淡,甚至还会觉得有些无聊, 因为我们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没一个故事是特别突出的描写了人或是景的,实在是看不出有什么亮点。

  如果作者下次出书的话,我希望首先能起一个能和书的内容有关的名字,其次把书中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都理清了,因为这些都是写作最基本的东西,不要光把封皮、纸张这些外在的东西注意到了,而却忽视了书的内容,只有书的内容好了才会真正打动读者,内容才是最本真的东西,以上就是我的一点儿感受。

  《我很好啊,妈》读后感(十):儿行千里,母担忧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特别开心,因为是线装版的,显得非常独特,让我忍不住赶紧阅读起来。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很多旅程,而每一段旅程都会有不一样的风采,或开心或难过。我们在不同的旅程中不断的成长,然后又奔赴下一个旅程。但是,儿行千里母担忧,不管我们走到哪,走了多远,远方都有一个挂念我们的人。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母亲依然挂念着远方的孩子,而孩子,却似乎缺少了耐心聆听母亲的唠叨。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感想,而乌云装扮者编著的处女作新书《我很好啊,妈》一书也许就为解决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可能的方法。

  《我很好啊,妈》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在十八岁到二十八岁的这十年时间,从南方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启程,走遍了好多地方,除了中国的武汉,北京,上海,还有欧洲的柏林,巴黎,还有美国的纽约和旧金山,对了,还有日本的东京,当然,除了这些地方还有巴塞罗那等地方。作者用文字和手机镜头记录下自己的旅途的一点一滴,并且写下了这本书。作者除了记录旅途中所经历的事情,更让我喜欢的是那些书中添加的各地的景色的图片,真的很美,虽然算不上惊艳,但是看一眼就让我也很想去那些看看。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这本书除了记录旅途的风景和事件以外,还记录了一个男孩的孤独、挣扎与成长。

  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我可以体会到作者是个很有个性的男孩,这十年旅程让他成长为一个具备坚韧性格的人,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每到一座城市,发现道路更加漫长;每认识一个人,就发现自己缺少一种品质”。

  整本书是以书信的方式来叙述的,以自己的口吻向自己的母亲汇报自己的旅程,还配有特别精美的图片,相信作者的母亲也会安心下来,即使自己的儿子远在欧洲。相信现在已经很少人写信了吧,作者每到一个地方都很耐心的记录下来,其实这也是对母亲唠叨、担心和挂念的一种回应吧。

  不过,除了这些比较好的地方,整体上我感觉还是有一点不太满意的地方,可能是因为书信的原因,看起来觉得有点无聊,语言也比较平淡,只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来。我觉得把作者的内心想法和感受写出来会更加的吸引人,这样也能够让文章更加有亮点,读者读起来也能够更加的入境,也能够更好的打动读者的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