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寒冷的冬天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最寒冷的冬天读后感精选

2022-03-14 15:59: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寒冷的冬天读后感精选

  《最寒冷的冬天》是一本由[美] 大卫·哈伯斯塔姆著作,理想国|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7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寒冷的冬天》读后感(一):别被简介骗了,基本就是一本麦克阿瑟的负面评传

  看过第一版,以为是一部关于朝鲜战争的全面战史,然后发现基本与朝鲜关系不大,基本是在写麦克阿瑟,而且把他贬斥的一无是处,感觉作者与这位联合国军的司令有世仇,客观性基本不存在。另外译者的客观性也很差,那译文一看就是一股浓浓的政治正确的味道,不知道怎么想的。千万别买,我看完直接就扔了。

  《最寒冷的冬天》读后感(二):慨叹

  抗美援朝70年,从敌人的角度来重新回顾这场战争,原来大家都没有准备好,但是错了也就坚持错下去,直到重新达到最终的平衡点。

  麦克阿瑟,杜鲁门,李奇微,沃克,以及其他民主党,共和党,志愿军,苏联,你方登罢我登场,在朝鲜战场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殊死搏杀。战争从来没有完全胜利的一方,这再次验证了战争论的名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政治从来没有谁对谁错,只有东风西风的博弈,其他皆是筹码,皆是棋子。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也许是一个最准确的总结。

  此书有了太多定性的表达,却没有严谨的出处,太多对个人心理活动的描述,影响阅读的感觉。

  《最寒冷的冬天》读后感(三):明天与意外,哪个先来?

  在旅途中读这样一本内容浩瀚的大作,实在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可是还好在我极不愉快的越南旅行中有这样一本书可以吸引我暂时忘掉不愉快。从政治军事巨头到普通的军官士兵,读过后依然是无数距不住的人名地名战役名,战争从来没有胜利者,只有死者。历史事件的发生也许就是无数个偶然造就的吧?决定社会变革,走向的,也许就是极少数的那些政治或军事巨头吧?无数普通人的命运,只能顺着历史的滔滔长河流逝,而这条河,也只是因巨头某个正确或错误的决策应运而生吧?昨晚,偶然翻完杭州保姆纵火案中男主人的微博,那个富裕,幸福的家庭,美丽善良与世无争的女主人,三个纯真如童话故事主人公的孩子,就那样在大火浓烟中逝去?读了历史的惊心动魄,再看到和平现世祥和安宁也挡不住的无妄之灾,好恍惚。明天与意外,哪一个先来?此刻,芽庄下着大雨,我在一个充斥着鱼腥味和飘荡着软绵绵越南流行音乐的咖啡馆,头有些痛。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讲述:梁文道

  来源:《开卷八分钟》2011年1月梁文道: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一)_腾讯视频

  《最寒冷的冬天》读后感(五):鸡零狗碎的报告文学

  鸡零狗碎絮絮叨叨的朝鲜战争来龙去脉。如果了解朝鲜战争的相关历史就别看了,又厚又臭。宣传言过其实,其实就是很长的报告文学。充斥着对个人的采访。充斥着类似“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中国人”或者“不记得了”之类模棱两可的糊涂账。个人的回忆是极其不可靠的。整部大部头的书在反复的重复观点:麦克阿瑟是蠢货,他下面的狗腿子是蠢货中的蠢货。这几乎是美国主旋律影片的基调:上层都是蠢货,屌丝最厉害。最有价值的是美国国内政治生态的描写,当然篇幅也最大。这本书的英文名字直译过来应该是“美国和朝鲜战争”。主要描写美国的政治生态以及相关人物的八卦和鸡零狗碎。关于战争的描写就别看了,惨不忍睹。简单来说就是:二战后美国的迷失以及美国也没准备好打这场战争。其实这个观点很老了。朝鲜战争时美国就没有明确的目标。中国也是被朝鲜拖入被苏联压力不得已的一场战争。最大的受益者是斯大林。还有朝鲜和中国关系一直不怎么样。对相关历史了解的话读这样的书就是煎熬受罪。各种无足轻重的人物名字一大堆,说着乱七八糟鸡零狗碎毫无意义的模糊不清的个人记忆。总之:报告文学,不推荐看,浪费时间。

  《最寒冷的冬天》读后感(六):朝鲜战争的另一面

  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战争,无疑是残酷的。中国这一初生的国家对上世界第一强国居然打的互有胜负,其中原因也是被复杂的剖析了。对于美国来说,二战后的裁军 削减军费无疑是极大的降低了军队的实力。其次,政府高层和远东军队之前的疏离,或是说失去控制则是被动过多卷入战争的重要诱因。书中耗费大量笔墨去描写了麦克阿瑟的生平过往政治特点,在这一问题上显然态度鲜明。而在历史的过程中,确实无法理解当时麦克阿瑟的辉煌从何而来。另一方面,对于中国来说,美国对于kmt一如既往的扶持和资助使得朝鲜这一战场并非简单的政治站队问题,会更多卷入现实的国家安生立命之本的博弈。这一点在以前对于朝鲜战争的讨论中是很少被完全肯定的。从战术角度,美军在战争前期的被动,以仁川登陆为节点逆转,一路狂飙突进,补给线的难以为继;高机械化部队被切割在朝鲜北部的山区,志愿军能通过迂回包抄逐个消灭小股部队。而以云山,长津湖战役之后,军隅里原州之后,退出山区地形下,志愿军的后勤重火力援助短板就暴露无遗。于是战事进入均势,从此被迫参战的战争双方开始长达近三年的纠缠和消耗。

  《最寒冷的冬天》读后感(七):中美互相打破神话

  

优缺点非常明显 优点:1 并不局限于战争本身,而是揭露大量战场外的政治博弈,尤其是华盛顿和东京的貌合神离,明争暗斗;2 对几位影响战局的关键人物描写比较深刻,麦克阿瑟,阿尔蒙德,李奇微,杜鲁门,艾奇逊等等;3 大量采访普通士兵获得的战场真实记录,有名有姓的军人不下一两百,真实还原战争的残酷和军人的绝境,而非一味站在宏观和高层视角指点江山。4 站在对手的角度,对志愿军描述比较客观,既凸出优势也直指弱点,不偏不倚。 问题也很突出: 1 对战场的细枝末节写的过于深入,缺乏总体战略的概括,全文显得冗长臃肿。2 很多地方过于啰嗦,同一个观点,比如“美军将帅不和”在全书反反复复连篇累牍出现几十次,非常唠叨和累赘。3 作者有精力采访不下百位朝鲜战争老兵,战场地图却少得可怜,影响对战况的直观理解。4 篇幅结构头重脚轻。名为最寒冷的冬天,但最浓墨重彩的长津湖战役基本一笔带过。砥平里战役后就烂尾了,主要写美国大选和党争了 最妙的是,中国人一直以朝鲜战争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而自豪,而本书作者在书中竟写了打破志愿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真乃奇观

  《最寒冷的冬天》读后感(八):事情就是这样的

  《最寒冷的冬天》读后感(九):最寒冷的不仅是冬天,更是政治人物的野心

  假如罗斯福没有病死于第四任总统人气上,假如美国没有选择支持李承晚上台,假如北朝鲜军队在洛东江战役中在东西两线锁定战局,假如金日成在美国海军陆战队仁川登陆之前听取了中国的情报,假如斯大林在中国志愿军跨越鸭绿江时给予了空军掩护,假如远东太上皇麦克阿瑟不是如此不可一世,假如杜鲁门在处理朝鲜总司令的问题上更加果决……那么如今的世界格局究竟会怎样?假如真的有了“假如”,历史也便不会是历史。

  朝鲜战争无疑是决定战后亚洲乃至世界格局的重要事件,它不仅造就了两个分裂的国家,也造就了两大彻底分裂的阵营,更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美国未来对华政策的基调,而这种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只不过从政治军事领域席卷到社会经济等全方位。

  这本从美国人的视角出发撰写的朝鲜战争历史,带有强烈的反思,让人更深刻地看到了朝鲜战争的残酷性,以至于作为战争的另一方,我也对麦克阿瑟一系列自负的决定扼腕痛惜。作者对中国志愿军抱有极大的敬意,也正因为如此,更让人质疑数十万牺牲背后的真正意义。同时,本书也让人看到了战争背后政治人物的野心,大国博弈和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政治、军事、外交从不是简单的一面,他们交织在一起才让很多看似师出有名的“正义”变得异常非正义。

  《最寒冷的冬天》读后感(十):愿我们都不再经历战争

  不管哪场战争,不管战役大小,得到勋章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他们的勇敢镇定是值得人们永远铭记的。对于参加那些艰难激烈的拉锯战的战士们,每一天都是一次胜利,或者是一次失败。阳光真是这世上最治愈的东西,就像是补给,就像是希望。当太阳升起的时候,终于又松了一口气,我们又挺过了一个夜晚。 战争的样子 “里特开始逐渐体会到,战争的奇妙之处就是它能让人回归本性,把最真实的一面暴露在阳光之下。有些人平时看似强势而坚定,语言中更是让你对他们敬畏有加,但是当身处战火之中时,一切都变了,有些人根本就不像他们平日里表现的那么坚强。相比之下,有些孱弱而温和的人,则在转眼之间成为真正的勇士,他们的坚定和勇敢存于内心,而不是外表。正所谓“在地狱门外,没人知道谁是真正的英雄”。 “战争已经成为他们的世界——一个和以往生活完全不同的单调、狭窄、残酷的世界。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没有选择的世界。没人真正了解这个奇妙的世界,这或许是这个世界最神秘、最原始的本能:它能把普通的、爱好和平的、遵纪守法的平民百姓,变成能征善战的猛士。” “但任何战争,不管性质如何,不管谁胜谁败,最不幸和最痛苦的恐怕就是对个体的伤害了,不管是士兵还是平民。一张张表情,困惑、茫然、惊恐、无助、痛苦、绝望、冷漠、恐惧、悲伤、思念……语言苍白无力,再多的形容词都无法穷尽战争对个体生命的撞击和伤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