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简史》读后感1000字
《伊朗简史》是一本由[英] 迈克尔·阿克斯沃西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0.00元,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朗简史》读后感(一):我觉得还是一本不错的好书~!
条约因其不合理势必无法长久维持,埋下了日后伊朗石油国有化远动的远因。 伊朗应该就其地理优势,发挥中东地区的巨大作用! 能介绍一下革命卫队的其他职能就好了,比如经济、文化之类的。革命卫队简直就是伊朗的骨架。只有更多关注那些推动了中东战争的内生性原因,才有可能在未来制定出更加合理和有效的应对策略。
《伊朗简史》读后感(二):在那片被放逐的土地上,高楼起又塌
如果不是看了这本《伊朗简史》,估计我们很多人都不会知道,伊朗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它也是东方世界中无法忽视的一颗明珠。
但和其他中东国家一样,伊朗在近百年的历史当中,给世人留下的更多是战争、暴乱的印象,甚至伊朗比其他中东国家更惨,书里面说,“20多年来,伊朗在国际上一直处于极为孤立的处境”,这正是我们很多人不了解伊朗的原因所在,那是一片被放逐的土地。
这本书由一名英国外交官书写,但作者对于伊朗的看法却不同于普遍的西方敌对视角,作者凭借自己多年的工作经历,深入了解伊朗的前世今生,而且得益于外国人这个旁观者的身份,作者在很多时候对于伊朗的看法更加立体客观,能给我们读者呈现出一个更真实的伊朗。
伊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呢?作者在本书最开头将目光带到了公元前1000年以前,伊朗这片土地迎来了最早的一批迁入者。公元前700年,米底人在斯基泰部落的帮助下,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国家,后来发展成为第一个伊朗人的帝国。
要想了解伊朗的历史,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伊朗和波斯二者的关系,书里面直白地告诉我们,伊朗就是波斯,波斯这个名字对我们而言或许更为熟悉,这两字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也时有出现。
而伊朗这个词,直到1935年才被官方全面确定下来。1935年,沙阿(波斯皇帝头衔)通知各国政府不再继续使用“波斯”一词,而是将“伊朗”这个一直被波斯人用以称呼自己国家的古老用词作为正式国号。
从公元前千年起,直至如今,伊朗这片土地上兴盛与衰败的戏码重复上演,入侵与征服,战争与革命,从最早的琐罗亚斯德时代到强大的波斯古国,从萨法维王朝到恺加王朝,从恺加王朝到巴列维王朝,再到近代的伊朗革命,西亚地区的这片土地上战火不休,伊朗人在战争与和平中,让伊朗文明代代相传。
书里面将这一点称为是伊朗人最伟大的天赋:承认、接受并包容自己所统治的文化及其影响的复杂性,同时又以保留自身核心的独特性和完整性为原则。
伊朗人不仅能包容被自己征服的文明,同时在被征服、被统治的时期,伊朗人依旧表现出了惊人的恢复力和才智,他们一次次确保了自身语言文化的延续,因此这本书里,将伊朗称为是“思想帝国”。
然而这个顽强又坚韧的国家,在近两百年的光阴里却饱受磨难。19世纪,伊朗的独立性受到了英国和俄国的威胁,这两个国家都妄图将伊朗变作自己的殖民地,他们将自身的战略需求强加在伊朗人身上,但两国又彼此对抗,伊朗夹在当中,失去了自主,陷入了停滞。
而让我们意外的是,在当时,美国被许多伊朗人认为是需要的盟友。那个时候不会有人想到,这两国的关系在将来会成为世界格局最紧张的变数。
时间进入20世纪,经过一系列暴乱和革命之后,伊朗走上了改革与重建的道路,但改革到底让伊朗变得更好还是更危险?这是一个让无数人揪心的问题。
这本书里除了历史之外,还写到了一些伊朗社会被误读的真相。提到伊朗女性,我们很多人会立马想到罩袍覆盖全身,很少出门这些关键词。但事实上,这种被我们认为是“典型伊朗穆斯林女性”在1900年以前并不普遍,它是20世纪才出现的新景象。原因在于人们的生活更富有之后,女性也因此受到了更多的限制,当一个男人无法控制自己的妻子,放任她们走出家门时,他就会成为众人嘲笑的对方。
可与这种习俗相反的是,伊朗家庭前所未有地允许女性参加工作和学习。书里面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伊朗大学超过60%的学生是女性。
《伊朗简史》读后感(三):历史的精致与粗糙
巧的是,当我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无意间浏览到一则帖子,说:
“印度人开着中国台湾人从日本租来的挂着巴拿马国旗的船,堵住了埃及的苏伊士运河,把美国用来威胁中国和伊朗的航空母舰拦在了地中海。提问:谁是卧底?”
把我一个吃瓜群众逗乐了。
开始,埃及就派了一个挖掘机小哥,那哥们儿还不怕事大地开了直播,相当具有娱乐精神,令我看书都涨了两分精神。
在看《伊朗简史》之前,我对伊朗模糊的记忆里,大概就是一个曾经很朝气蓬勃的国家,一夕政变之后,变得专制而严苛,尤其是关于女性的黑色罩袍,让人不禁叹息。
但是,也是这样一个国家,梗着脖子和美国作对,还有年前其国将军和核专家接连被刺杀身亡的消息,伊朗外长用“又一次”来形容这样悲怆的无力。
不是第一次,也绝不是最后一次,这样的事情,也让我对这个国家有了一点点同情。
国将不国的哀痛,似乎很难不为之悲,但也明白其中的无可奈何。
直到读到《伊朗简史》,才知道伊朗就是波斯,挺惊讶的。
那个在童话里繁荣富饶的国度,那个拥有华丽的地毯和精美绝伦的建筑装饰的地方,那个高贵典雅、充满异域风情的西方典范之处,竟然是如今这个内外交困的伊朗。
我一行行读着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试图在其中找寻记忆中的美好,却发现,在作者迈克尔·阿克斯沃西的笔下,似乎连诗歌都带着颓靡。
是乱世中的及时行乐,是无常岁月中不谈前程过往的离歌。
谈酒,谈情,大哭,大笑。
《伊朗简史》中记述了一个故事——1694年当时的伊朗统治者苏莱曼沙阿垂死之时,召集自己的臣属:“如果你们渴望安定,就拥立侯赛因·米尔扎。如果你们的目的是国家的荣耀,那就让阿拔斯·米尔扎登上宝座。”
后来,他们拥立的是侯赛因,因为判断其更容易成为他们的傀儡皇帝。
作者承认,这很有可能是轶闻,但足以说明其实他们的统治是不安的,手握权力者的选择随时可以改变一朝的命运。但即使权力至上的统治者,也只是勉力维系着稳定。
每时每刻,都是在博弈之中。
也会去想,置身其中的人,是否会了解自己的惶惶不安?
《伊朗简史》,书如其名,是一部简史,也就意味着,很多事情会一笔而过。
数千年历史一晃而过,统治者刚一出场,便即离去,留下大大小小的战争,和书里看不见的满目疮痍。
笔尖划过一个人名时,书页翻动一张时,就在想,若是历史能够计量,我这方寸光阴,应是承载不下许多人的悲喜。
有名字的,没名字的,都草草而过。
想起那句流传已广的话,时代的一粒沙,压在个人头上,便是一座山。
字里行间不停变换的统治者,他们的子民又该是怎样的生活。
与中国历史不同,伊朗的政权更替之间,总裹挟着强烈的信仰之争。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中国虽然还有道教、佛学流传于世,但主流自始至终都是孔孟之学。是一种务实的、保守内敛的中庸文化。
每一次朝代更替,不外乎继承人骄奢淫逸、不思进取。
可在伊朗,这样的改朝换代,却更多涉及信仰,涉及荣耀。
因为从来在那里,战争不断。
似乎总在不安之中,所以连喝酒都是忌讳,饮酒多误事。
而在一场场战争之后,一次次面对生死之后,仿佛人们更愿意去寻找生命的真谛。
由此,作者称伊朗是思想帝国,不无道理。
正如百家争鸣于群雄争霸之间,佛学盛行在乱世之中,伊朗独特的文化氛围建立在此起彼伏的流血牺牲中,这或许是一种“国家不幸诗家幸”。
《伊朗简史》从公元前1500年的印欧语民族开始讲起,一直讲述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为读者描述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庞大帝国的前尘过往。位于东西文化交汇处,拥有悠久而璀璨的历史,繁荣开放是它,专制封闭也是它。
作者迈克尔·阿克斯沃西,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部伊朗事务处的前负责人,波斯历史的爱好者。
《伊朗简史》读后感(四):我不在伊朗长大
哦,居鲁士……你的臣民,波斯人,是一个贫穷却拥有高傲灵魂的民族。 ——吕底亚国王克里萨斯 (希罗多德语)
当今人们提及伊朗时,一部分人扼腕叹息,另一部分人则语带愤慨地斥责着暴力。两伊战争、恐怖分子、核危机、伊斯兰教革命下动荡的社会像一个个尖锐的符号刻在民众的内心,难以平息的矛盾源源不断从波斯湾涌出。
△右上: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影片《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影片讲述了发生在伊朗偏僻山镇的孩子的故事△左下:莫拉维·贾拉鲁丁·鲁米,伊斯兰教苏菲派圣哲、诗人但我们又从新闻、电影,以及其他文学作品中目睹了伊朗的另一层现状,它们可能是阿巴斯电影中空旷遥远又残酷的土地,是鲁米那首“我想成为你赤足走过的地方”,是《我在伊朗长大》中被送到欧洲的女孩说:“你觉得在这里做伊朗人容易吗?他们都把我当作野蛮人,他们认为我们都是狂热分子,一辈子都在互相残杀。”
我在伊朗长大 美国预告片许多伊朗人带着遗憾,怀恋和眼泪,或头也不回地走到更好的去处,留下了古早的传说与难以调和的矛盾,等待不在伊朗长大的人们发掘关于这个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的故事。
《伊朗简史》的作者迈克尔·阿克斯沃西是一名英国人。与更多人一样,他并不是属于“在伊朗长大”的那一批孩子。但他在1998—2000年曾担任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部伊朗事务处负责人。
多年来,迈克尔·阿克斯沃西一直为《展望》等杂志撰写有关当代伊朗和其他相关主题的评论文章,在英国广播公司国际新闻资讯电视频道的相关节目中探讨伊朗事务,是一名颇有声望的伊朗事务专家。
2001年12月,他成为杜伦大学中东和伊斯兰研究部门的研究员。2005年,他任教于埃克塞特大学。自2008年起,他担任埃克塞特大学波斯和伊朗研究中心的主任。
自2008年起,他担任埃克塞特大学波斯和伊朗研究中心的主任。
△迈克尔·阿克斯沃西在《伊朗简史》中,阿克斯沃西引用了皮科·德拉·米兰多拉《论人的尊严》作为开篇,也将更多关于伊朗的真相 ,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人是不变的永恒与飞逝的时间的中点,(正如波斯人所言),是纽带,是世界的赞歌,或者如大卫所言,只略低于天使。” “为此,波斯人……写道,人没有任何天生的形象,但有很多从外部获得的形象。因此,迦勒底人说‘人这个生灵形形色色、各种各样、变化多端’……这样我们就可能避免将天父赐予我们的自由选择变益为害。让我们的灵魂充满神圣的雄心吧;因不满于平庸,我们会渴望那至高者,竭尽全力追求。”伊朗的历史充满了暴力和戏剧性——入侵、征服、战争和革命。因为伊朗的疆域比许多国家大,它的历史也更悠久,所以这种戏剧性的事件也就更多。但伊朗的历史远不止于此。
宗教、有影响力的人和事、思想运动和观念,改变了伊朗内部,也改变了伊朗以外的地区乃至整个世界。
现在,伊朗需要再一次受到关注,新的形势提出了新的问题:伊朗是一股富有侵略性的势力,还是受害者?伊朗的传统是扩张主义的,还是被动防御的?伊朗的什叶派是寂静主义的,还是暴力、革命的?只有历史能为这些问题提供答案。
△军事演习中发射的反舰导弹伊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并且从一开始就是世界上最富有思想、最为复杂的文明古国之一。
伊朗文明的多个方面,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几乎影响到了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但是其实现的途径,以及这些影响的全部意义,往往不为人知,被人们遗忘。
伊朗充满着悖论、矛盾和例外。
大多数非伊朗人认为它是一个炎热的沙漠国家,其实它被海拔高且气候严寒的山脉所环绕。它拥有富饶的农业省份,而另一些省份则布满了苍翠的亚热带森林。伊朗的动植物种类丰富,反映了其广泛的气候变化性。
△伊朗西南山区伊朗地处伊拉克与阿富汗、俄罗斯与波斯湾之间,在说阿拉伯语的中东地区当中,伊朗人说一种印欧语系的语言。通常认为伊朗是一个同质化的国家,具有强大的民族文化,但像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吉拉克人、俾路支人、土库曼人这样的少数民族,构成了几乎一半的人口。
自从1979年革命以来,伊朗的女性一直遵从伊斯兰世界最为严格的衣着准则,但其造成的部分结果是,伊朗家庭前所未有地允许他们的女儿前去学习和工作。超过60%的大学生是女性,并且许多女性——甚至是已婚女性——拥有正式工作。
△《我在伊朗长大》中的女主Marjane被父母送到欧洲学习伊朗保存了世界上一些最令人惊叹的伊斯兰建筑,以及金属工艺、地毯制作、集市贸易传统:一种复杂而精致的城市文化。可是它的首都德黑兰逐渐受困于混凝土建筑、交通拥堵和污染。
伊朗人引以为豪的是他们的文学遗产,尤其是诗歌,可能除了俄罗斯,其成就在其他国度鲜有匹敌。许多伊朗人能背诵他们所钟爱诗歌中的长篇段落。该国伟大诗人的诗句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他们的诗作着重描述生活的欢愉——以美酒、美人、鲜花与情爱为主题。
“自从我的心被爱情的罗网所俘获, 我的灵魂成为爱情杯盏中的美酒, 啊,我通过爱情体察到了痛苦。 自从我像一只雄鹰,落入了爱情的罗网! 困于光阴之中,我成了一个酒徒, 沉醉于令人心动、滤去渣滓的爱情杯盏。 惧怕爱情带来的强烈苦恼, 我不敢表达爱情之名; 而更惊奇的是,我看到 大地上的一切生灵都与爱和谐共处。”△菲尔多西与伽色尼王朝的宫廷诗人,这幅插图现存于阿伽汗博物馆
然而,伊朗同样也具有浓重而普遍的什叶派传统,在穆哈兰姆哀悼月(在这个月,什叶派穆斯林悼念伊玛目侯赛因之死),游行的宗教队列充斥阴郁的气氛,以及强烈的背叛与不公正的情感。伊朗的宗教文化中也包括世界上最严苛教条的什叶派穆斯林教士。
这是一个伊斯兰共和国,但其中只有1.4%的人口参加周五的祷告。有一点最好解释清楚——另一个明显的悖论。伊朗和波斯是同一个国家。
“波斯”之名在人们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是一幅浪漫的图景:优雅花园中的玫瑰与夜莺、奔驰的骏马、柔美多情的女子、锐利的弯刀、珠光宝气的地毯、悦耳的音乐。但在西方媒体的陈词滥调下,“伊朗”之名呈现的是一幅截然不同的图景:眉头紧锁的毛拉、黑色的原油、深黑罩袍之下女性白皙的面庞、冷酷的群众焚烧旗帜并高喊“…… 去死”。
在伊朗南部有一个叫法尔斯的省份,其首府是设拉子。该省有伊朗最古老、最令人难忘的考古遗迹——波斯波利斯和帕萨尔加德(邻省胡齐斯坦则有苏萨)。
在古代,这个省份以定居于此的民族——波斯人——之名而得名帕尔斯。当这个民族创造了一个统治全境的帝国时,希腊人称之为波斯帝国。
△这幅图描绘的是波斯萨珊王朝国王霍斯劳与朝臣在花园里的场景,现存于布鲁克林博物馆“波斯”一词被希腊人、罗马人和其他欧洲人沿用,指代随后统治这一地区——今天称为伊朗——的其他王朝国家:伊斯兰征服之前的“萨珊波斯”、16—17世纪的“萨法维波斯”、19世纪的“恺加波斯”。但一直以来,这些帝国的国民都自称“伊朗人”,把他们的国土称作“伊朗”。
这一词语的来源非常古老,大概的意思是“高贵的”。与其同源的是梵语中的“雅利安”,该词在19世纪末和20 世纪初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中被使用,甚至是滥用。
1935年,礼萨沙阿希望自己建立的巴列维王朝与腐朽无能的恺加王朝区分开来,他指示其驻外使馆应要求外国政府从此之后在正式沟通中将它称为“伊朗”。但许多伊朗民众,甚至伊朗之外的一些伊朗人,仍然更偏好“波斯”这一称呼,因为它听起来更古老、欢快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