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向加泰罗尼亚致敬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读后感精选

2021-04-02 02:33: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读后感精选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是一本由【英】乔治·奥威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精选点评:

  ●专业作家亲自当兵(←这句怎么读着跟性感奥威尔在线发牌似的),冷静回忆往昔理想,感受翔实不忘吐槽,非常迷人。

  ●奥威尔巡逻回来不小心跌倒在灌木丛里,结果被哨兵以为是法西斯而被扫射;被子弹刺穿喉咙的体验;从前线回来,却因为政治内斗而面临被捕四处躲藏……很多鲜活的细节,足以改变一个人对西班牙内战乃至战争的刻板印象。因为有奥威尔这样的人存在,“公知”永远都不应成为一个可以不假思索就被嘲笑的群体。

  ●与其说是奥威尔的记实文学,不如说是以第一人称写的关于西班牙内战的小说,语言生动诙谐,对想要了解西班牙内战那段历史的人来说,更加弥足珍贵

  ●这套书有错别字

  ●从UChicago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应该是不知道哪个出版社四五十年前出版的了。George Orwell的文字拨人心弦,除了情色小说之外很少有这样的文字让你浑身鸡皮疙瘩了。以及英文阅读能力还有很大进步空间,有空多看点小说吧ww

  ●【假期第二本】最后一点康米革命运动的余烬了……结果也被有组织的葬送了……难受。然后奥威尔真的好惨了在前线冒着生命危险作战然后还差点被抓起来枪决x

  ●奥威尔在西班牙内战中的亲身经历让他更深入了解到西班牙法西斯与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的差异,从此一名自由主义战士转而倾向于社会主义。也正是这一经历,让他对二战前以及二战中欧洲各国的形势以及势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也为他日后写作中表现出的深刻洞见埋下伏笔。

  ●有趣的是奥威尔的叙述从开始起就是“不清醒”的,即使他是以回顾的眼光来叙写这一切,但每个章节里作者所倚靠的视角更近似于事件正在发生,而非业已结束。所有的未知和混乱都搅在顺着时间匆忙往前奔的叙述里,不提供全局的视角——甚至专门用来分析各类错综复杂势力的章节也有矛盾不清之处,只是催着读者跟他一起往前赶,并适时地用幽默消解掉难以直面的痛苦与恐慌。可窥见《1984》之源头。Homage to Catalonia, homage to George Owell.

  ●风格突然变得有点幽默了

  ●我对西班牙内战知之甚少,于是在读之前先百度查了一下。可是在看的时候,我发现事情并不简单。右派的法西斯分子固然该打,可是左派的西共也不是什么好鸟。一直为奥威尔紧张和揪心,还有,一直被他逗笑——我算是见识到了英式冷笑话的强大之处,配合奥威尔那张冷峻严肃的脸,效果真是出奇的好。另外,心疼一下奥威尔脖子被打穿的过程。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读后感(一):向奥威尔致敬

  1936年7月,右翼分子弗朗哥发动军事叛乱,联合反动军官试图推翻共和政府,引起西班牙内战。在这一背景下,奥威尔于当年12月怀着抗击法西斯主义的热情,奔赴加泰罗尼亚地区,加入马联工党,并奔赴前线作战。

  但奥威尔很快失望的发现,这一战争包含浓厚的意识形态之争,也就是奥威尔在书中说的“究其本质,这是一场政治上的斗争。”他愤怒的写到“这场战争最可怕的地方在于,所有的战争宣传,所有的喧嚣、谎言和仇恨,都是来自那些没有在战斗的看客。”1937年5月,奥威尔所在的马联工党遭到镇压,被共和政府定义为反动派遭到取缔,因枪伤退伍的奥威尔只得离开西班牙,在法属摩洛哥疗养时写下此书。

  虽然这本书在奥威尔在世时遭到很大争议,且销量不佳,但却在之后越来越受到推崇。书中奥威尔对于其亲身经历诚恳而真挚的描写,平静中带着冷幽默,让人忘记了战争的残酷,反而更加着眼于政治斗争所反映的人性中可怕的一面。作为一本纪实文学,值得推荐。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读后感(二):豁然开朗

  高中时对西班牙内战的了解少的可怜,只有弗朗哥,人民阵线,国际纵队这么几个词,似乎它就只是二战前的一小部分。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的背面写着“先知在成为先知前,会是一个怎样的人?” 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下成长的奥威尔和当时的许多左翼知识分子一样对共产主义充满好奇与热情,认为这可以成为未来世界的改良途径,无数人涌入了西班牙自愿参加内战。奥威尔所在的马联工党民兵组织由无政府主义者构成,民兵们被分配到极其可怜的军械、接受及其可怜的军训,然后就被送往艰苦的严寒的前线。民兵中不少甚至是熊孩子,他们没有收过训练,组织纲领也并不严整,一开始让奥威尔觉得远远不如其他组织。当奥威尔休假回巴塞罗那时,却发现整个城市歌舞升平,人们只是期待战争尽早结束,装备好的部队根本就很少上前线。 西班牙内战的内部情况极其复杂,同时进行着无政府主义者的革命,西班牙共产党希望得到苏俄的支持,而苏俄和西班牙共产党都不希望革命成功,民兵组织可怜的装备原因在此。 这场战斗不再是左翼认为的正义之战,事实上充斥着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和党同伐异,许多无政府主义者,没有死在战火中,却死于自己人的迫害之后,奥威尔也是因此产生了对苏俄体质的深深怀疑,形成了反极权的政治观点。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读后感(三):有趣好读的西班牙内战史

  我对西班牙内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所以百度查了一下,百度是这么介绍的:

  「由共和国总统曼努埃尔·阿扎尼亚的共和政府军与人民阵线左翼联盟对抗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为中心的西班牙国民军和长枪党等右翼集团;反法西斯的人民阵线和共和政府有苏联、墨西哥和美国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国民军则有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和葡萄牙的支持,因为西班牙意识形态的冲突和轴心国集团与共产势力的代理战争,使西班牙内战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前奏。」

  初始奥威尔是因为《动物庄园》,心酸中透着点黑色幽默,但是这本书却向我展示了一个随时随刻都乐观幽默的奥威尔,对于党派之争以及内战发展之前没有接触过,不过奥威尔的叙述非常清晰有条理,想要了解的伙伴一定不要错过。特别是奥威尔对于前线战地的描述真的是细致又幽默,按照奥威尔的说法,前线最重要的五件事的排名依次是:“柴火、食物、香烟、蜡烛、敌人.......我们离开波塞罗山时我清点了一下子弹,发现将近三个星期以来我只朝敌人开过三枪。他们说一千发子弹才能打死一个敌人,照这样算起来得等个二十年我才能杀死第一个法西斯分子。”

  其中奥威尔对于自己被法西斯军队的狙击手开枪击中喉咙,伤情危殆,但看他的描写你会有一种他只是摔了一跤的错觉,而最终奥威尔面临入狱的危险,只得逃离西班牙,辗转回到英国。

  但也是这部作品让我更清晰了解为什么奥威尔会有后来的《1984》以及《动物庄园》的面世,可能亲身经历党派之争,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感受过前线士兵的经历才能写出这么深刻的作品。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读后感(四):向奥威尔致敬

  奥威尔说,西班牙内战是他生命中的一段过渡期,与之前的经历和或许今后将会有的经历很不一样,他在那段时间所学到的东西是他从其他途径根本无法获取的。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尝试着揭露真相是有必要的,但我不可能纯粹只从军事角度描写这场西班牙内战,究其本质,这是一场政治上的斗争。”奥威尔以冷峻的良知和尽量客观的笔触描绘了他在西班牙内战前线及后方的所见所闻。这不止是法西斯与民主的斗争,也是一场不完整的革命,而革命之所以夭折,原因错综复杂,有国际势力的强权干预,也有兄弟阋墙的党派倾轧。

  而这场奥威尔初衷为了人类共同的尊严积极投身却最终被迫离开的战争,“最可怕的地方在于,所有的宣传,所有的叫嚣、谎言和仇恨,都是来自那些没有在战斗的看客”,“最让人觉得厌烦的一件事情是左翼报刊和右翼报刊一样虚伪欺诈”,党派斗争“那种感觉就像跳进一口粪坑里”。

  正是亲历了西班牙内战的虚伪、复杂和斗争的残酷才成就了奥威尔日后在《一九八四》和《动物农场》中对极权体制与人性的深刻反思。如他在《我为什么写作》一文中所说,“自1936年后,我所进行的严肃创作的每一行话,都是在直接或间接地反对极权主义体制,并为民主的社会主义体制鼓与呼。”

  1936年,“日本人可以在满洲为所欲为;希特勒攫取了权力,对各方面的政治反对势力大肆屠杀;墨索里尼对阿比西尼亚人民展开轰炸,而五十三个国家(我想是五十三个)对此缄口不言。但当弗朗哥试图政变推翻由温和左派执政的政府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西班牙人民发动起义反对弗朗哥的暴行。或许这将是局势的转折点。”

  向曾经在西班牙内战中率先抗击法西斯的勇士们致敬,向曾经在加泰罗尼亚土地上浴血奋战过的、满怀纯真民主与革命理想却遭受莫须有的罪名污蔑与诽谤、遭受残酷的政治迫害与清洗而寂寂无名于青史的英雄们致敬。

  多读些文字和思考,不要迷信史书,它是献给胜利者的谎言和遮羞布。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读后感(五):了不起的奥威尔

  乔治·奥威尔,《1984》和《动物农庄》闻名遐迩,他也以“一代人的冷峻良知”为人所知。但对他的个人经历和其他著作了解越多,就越觉得他了不起的真的不止是写出这两部神作,从他的写作立场和个人经历来说,他真的是个有“大义”的文人,而且这种“大义”甚至是跳脱出民族性,站到更高的层面的。

  乔治·奥威尔真的是个了不起的男人。——读了《向加泰罗尼亚致敬》,只有这么一个想法。而且他的作品,完全可以按在这段西班牙内战的经历的前后来划分。包括他自己也说过“自1936年后,我所进行的严肃创作的每一行话,都是在直接或间接地反对极权主义体制,并为民主的社会主义体制鼓与呼。”

  在这之前的小说,虽然已经可以看出奥威尔在社会层面的思考,而且都是非常棒的作品,但都没有达到《1984》那样的“大”,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小”的。

  在《缅甸岁月》他是跨越种族立场的,但他个人经历的痕迹非常明显;《让叶兰继续飘扬》对理想和价值观的挣扎,终究也没能跳脱出他自己的内心写照,可以说是几分有自传性质的;为他奠定一流作家地位的《上来透口气》,可以说在这个阶段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但可以认为它和《1984》直接还差了一部《向加泰罗尼亚致敬》。

  回到书的本身,这是一部绝对的严肃文学。前半段完全就是一部“乔治从军记”,与我们通常读到的描述战争题材的文字不同,奥威尔始终用一种诙谐轻松的笔调在讲述着一段看似“有趣”的故事,而后半段陷入政治迷局后的调子更加沉重,也是逐渐剖开了奥威尔写这本书的真正意图,可以说是奥威尔明白自己下半生为何而战的本源。

几天后,虽然按照常规标准我们仍是一群乌合之众,但领导们认为我们可以拉出去亮相了。有几天过去了,新丁们学会了漂流地走正步和立正,而关于开枪射击,他们顶多只知道子弹是从哪头蛇出来的。这些口号原本应该显得威风凛凛气壮山河的,但他们的声音是那么稚嫩,听起来就像小猫咪的叫声一样可怜。这帮孩子衣衫褴褛,扛着破旧的步枪,甚至连开枪都不会,而共和国就靠他们去保卫,实在是太可怕了。事实上,此时此地真正的武器不是步枪,而是高音喇叭。你杀不了敌人,你就只能朝他们喊话。

  要注意的是,看似像玩笑似的幽默,但我却丝毫不认为是文学性的刻意俏皮。我已过逝的爷爷,曾经有一次,向我讲述过他亲身经历的战争记忆。——并没有我当时想象中的那种乌云密布的黑暗,几十年后他回忆往昔,向后辈叙述的都是“当时每人就5发真的子弹,其他都是木头削的装装样子,真到要用的时候找也找不到。”“没锅子,夜壶盛面条。”“都就地大小便,男的女的都一样,谁敢乱跑。”“反正就往前跑,看到旁边的人倒了一个又一个,也没啥感觉,就只顾跑,边跑边放了几个空枪。”……

  所以千万别因为话语的俏皮而怀疑其真实性。这本书的意义,就是完整地记录作者的亲身经历,向所有人还原真实的事实,无论是前半段的从军记,还是后半段在当时扑朔迷离的西班牙国情。

你要警惕我的党派偏向、我在事实上的错误,以及我只从自己的立场看待事情不可避免带来的扭曲。当你在阅读关于西班牙战争这一时期的其他书籍时,也要警惕同样的问题。

  这样的三观真是正到不行,这样的奥威尔真是了不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