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第斯山脉的生与死》读后感精选
《安第斯山脉的生与死》是一本由金·麦夸里 (Kim MacQuarrie)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2,页数:5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第斯山脉的生与死》读后感(一):好书
这本书属于小众,对那些在南美西岸生活过的人读起来相当有感触。作者的写作方式也很特别,有点此起彼伏的意思,每一个故事还没讲完就又接到上一个故事继续发展,最后两个故事汇聚到一起。另外翻译相当不错语言流畅,翻译的时候还附有西班牙语地名和人名可供读者考证 ,我是用Google map 和youtube边读边查资料的,感觉跟去深度旅游了一趟没什么两样。最后对于想了解南美文化或者有过南美生活经历的人绝对推荐!非常棒非常棒的一本书!
《安第斯山脉的生与死》读后感(二):有趣的历史行纪
很好读的一本书,每个章节都是以不同人物和故事为主线,很适合零散阅读。
历史轨迹与作者寻访的足迹重叠,亦古亦今,或虚或实。
南美是个很神秘很多彩的地方,这本书不仅让我看到了以前在电影里出现的大毒枭、卡西迪和圣丹斯小子,也让我了解了仿佛神话传说一般的马丘比丘和印加人,更让我知道原来在南美还曾有过一群人实践着毛爷爷的“暴力革命”和游击战,还有最帅的革命者切·格瓦拉。
个人最喜欢冰冻处女那一章,作者利用历史学、人种志、法医学和考古学证据对胡安妮塔的生活的重构,让人觉得很真实,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安第斯山脉的生与死》读后感(三):数百年后对理性与文明的审视
《安第斯山脉的生与死》读后感(四):冒险家,土匪,英雄,革命者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多样的文化和无数传奇故事。我们怎么能不渴望去了解这片大陆,这座山脉?沿着安第斯山脉,从北到南,从哥伦比亚到火地岛,本书作者讲述了九个故事。我们了解到它的环境,文化,历史,语言,他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历史画面结合在一起,时刻对比着让你了解它的变化。里面的采访资料非常珍贵。 从社会学而言,我们看到拉丁美洲的社会环境实际上非常糟糕,不少地区的人民饱受贫穷之苦(且受压迫和控制),这无疑引发了历史上不止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也导致它们以失败告终,从没彻底改变拉美的现状。理想主义者的行为缺乏理性且未必能长远,但精神值得所有人尊敬和学习,并承载着这样的精神去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更好的未来。 从人类学而言,我不得不说看着文化、民族和语言消亡是非常令人哀痛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知道那一定会发生。世界很可能会多样化,但曾经以及现阶段,无论是人性还是自然需要都无法避免发生同化,控制和消亡的过程,你得看着五彩斑斓的世界整合又重新演化。尽管如此,当看到(如雅玛纳人逐年递减的数量)个体的死亡时,这又如何能被简单地以整体的必然来让人心安。关于印加帝国曾经辉煌的历史,和更早的比如说蒂亚瓦纳科文明,也只能通过考古来研究和推论了。 同样还有那些,像是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物种的逐渐灭绝,也是正因无法挽回才更觉悲哀的,我们不能不去面对的发展现实,要知道即使达尔文正是因在这里的历险才能够提出进化论。 这里也从不缺乏犯罪分子,无论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那些电影情节般的故事非常有趣,绝对是很好的消遣。 这本书有一些小问题。一些时间点非常不准确(也难免如此),历史故事不少都是半虚构,虽是为了增强趣味性,但有过度之嫌。另外作者似乎在前言中对于几个故事所持的主观态度和前文不是很一样,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不同时写的,还是他只是试着尽量在书中客观地表达所致(他前言中有几段让我很难同意),从书中看他有一些显而易见的主观倾向,我觉得很有讨论的空间和价值。 你可以从这本书中学到很多新东西,也能对作者讲出的故事作一些思考,但想要了解南美,这样一本书就更多只是“好玩”的成分更大了,对我来言可能还需要更高文学性的作品来了解当地的人,而“人“本身才是我最感兴趣的,他们是怎样的,是什么导致他们这样的,他们以后会如何变化,云云。 作者的人生经历当然很酷啦,我也很喜欢他用“life partner”这个词来形容Ciara Byrne,非常浪漫而美好。
《安第斯山脉的生与死》读后感(五):南美洲风情
优秀的南美洲风情记录,既有独特的历史地理,又有精彩纷呈的人物。
一、巴勃罗
对这个人物的了解来自于《毒枭》,这是长期以来我最喜欢的一部美剧,让我对于南美洲人民的生活有了直观而生动的印象,巴勃罗作为第一季和第二季的主角,给我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他出身贫寒,通过贩毒迅速发家致富成为全球前十大富豪之一,顺利当选哥伦比亚议员,走上了人生巅峰。但当他雄心勃勃谋划竞选总统的时候,也走入了混乱的政治旋涡,他因贩毒事发被剥夺议员资格,转而走上了一条跟政府战斗的道路,有一只强大的私人军队追随他,跟政府斗,跟其他毒贩斗,跟游击队斗。
仇视他的人自然很多,但是感激他的人也不少,在他的家乡麦德林,不少人受他恩惠,家中挂着他的画像。
后来,他与政府和解,居住在一座由自己人守卫的“监狱”中,但不久又和政府闹翻。当他在街头被打死的时候,像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邻家中年大叔。
倒下一个巴勃罗,还有千万个巴勃罗站起来。
二、达尔文
当达尔文出海时,他还不是一个专业的博物学者。不过当他到达南美的科隆群岛,进化论的灵感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不过达尔文很挣扎,这跟他心中的宗教体系存在着尖锐的冲突。
我倒是很羡慕,好想去那个时代做个博物学者,扬帆四海,探索荒无人迹的原始地带,发现前所未见的物种。
三、古斯曼
四、宾厄姆
宾厄姆是著名的印加帝国遗址马丘比丘的发现人,不过其实早在他之前,本地人和外来学者都有发现过马丘比丘。
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能亲身去看看马丘比丘。。。
五、冰冻的处女
安第斯山某个雪山之巅,有一具冰冻的古尸,数百年前,她被送到山顶祭神。
神灵听不到人间的呼唤,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六、康提基号
康提基号是一艘木筏的名字,一群人乘着它从秘鲁一路到达南太平洋,航程8000公里。
这个故事表明,南太平洋岛国上的人,可能真的来自南美洲。不过,还是好羡慕这些乘风破浪的康提基号探险者啊。
七、瓦格拉
大名鼎鼎的瓦格拉,如今是个文化符号,虽然大部分人其实不知道他的事迹。遥想当年,毛主席还是世界各国青年崇拜的偶像呢。瓦格拉是个医生,不过闹革命才是他的最爱,闹完古巴他又去了玻利维亚,然后被打死了。
这个故事又一次告诉我们,不想当革命家的医生,不是个好医生。
八、布奇•卡西迪和圣丹斯小子
两个大名鼎鼎的悍匪,我听说他们的名字是因为电影《虎豹小霸王》,真是一部好电影啊。
他们在现实中名声不大,不过这部电影让他们名垂影史了。
《安第斯山脉的生与死》读后感(六):南美大陆的历史地理文化游记
通过阅读,读者可以了解哥伦比亚大毒枭巴勃罗•埃斯科瓦尔团伙制毒贩毒的猖狂,打击毒品犯罪,以及抓捕击毙毒枭的艰难曲折过程。了解著名的的的喀喀湖以及湖上漂浮的乌鲁斯岛的故事,其中的的喀喀湖边艾马拉人的芦苇造船技术,波利尼西亚人仅凭观测太阳、星星、风向和海水涌动,驾驶双体独木船纵横太平洋的古代远航技能,令人称奇和感叹。
20世纪60年代,秘鲁的“光辉道路”组织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学习中国革命的经验,采取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包围、占领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方针,反抗秘鲁政府,展开游击战。
冰冻的处女一章讲述了发生在500年前,印加帝国(秘鲁)用年轻的处女向太阳神献祭的故事。作者详细描写了如何从贵族家庭中选择10岁左右的少女,“被选中的女人”进入处女院,经过几年与世隔绝的学习和生活,最后按照国王的随机选择,或嫁给贵族及帝国的勇士,或进入后宫,或作为女祭司,或作为“人类祭品”献祭给太阳神。读起来令人压抑、沉痛和悲伤。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个著名的美国西部牛仔、银行铁路劫匪布奇•卡西迪与圣丹斯小子,因抢劫银行、铁路,后逃到阿根廷种地谋生,继而又跑到玻利维亚一个锡矿做工,在几乎花光所有积蓄后又开始谋抢银行,转而抢劫矿业公司工资,期望在一个先前发现的理想之地度过余生,最后遭围堵,负伤后自杀。这是一个在当时的情况下,一步走错,再也没有退路的故事,读来令人唏嘘。
整体来讲这本书是相当不错的,唯有第二章的故事讲的有点乱。在讲述达尔文的故事时,穿插了作者与几个无关人员的聊天,这种时空交错的写法把整个故事弄得支离破碎。
本书的翻译相当不错,同《印加帝国的末日》相比,本书的翻译还要更好一些,而且长句相对也比较少。不足的是,书中给出了许多照片,唯独没有给出重点讲述的的的喀喀湖的全景图,也没有给出蒂亚瓦纳科古城和阿帕纳卡金字塔等历史遗迹的照片,感觉有点遗憾。此外,书中还有若干文字瑕疵,写下来供参考:
7页,“这些故事是按照地理上从南到北的顺序连接到一起的”,也许作者是由南至北游览的,但按书中的编排,还是自北而南讲述的,因此,其中的“从南到北”应改为“从北到南”。
10页,“佩德罗·谢萨·德莱昂”,应改为“佩德罗·谢萨·德·莱昂”。
74页,“不是罗伯托不不喜欢被问问题”,应去掉一个多余的“不”字。
102页,“在没有除了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因素之外的‘神力’的作用下”,这句很难看懂。
135页,“在经过了长达四分之一个多世纪的深思熟虑后”,表述不太准确,改为“在经过了长达逾四分之一世纪的深思熟虑后”可能更好。
136/137页,“贝尔格号”,应改为“比格尔号”,与前面的翻译保持一致。
260页,“如她后来写道的那样”,应改为“如她后来写到的那样”。
274页,“基尔卡阿姨”,应改为“基尔卡阿普”。
334页,“如果两个家庭真得吵得不可开交”,“真得”应改为“真的”。
382页,“切格瓦拉”,应改为“切·格瓦拉”。
411页,“……并被选举为了争取社会主义运动党……的主席”,“争取社会主义运动党”是一个组织的名称,因此应去掉“了”字。
420页,“甚至也许会为给逃跑争取时间……”,语句啰嗦,不通顺,不如把“为给逃跑争取时间”改为“为争取逃跑时间”。
487页,“衣服很容弄湿……”,“容”后面应增加一个“易”字。
492页,“特维尔切人(Tehuelche)印第安人”,已经有了印第安人做后缀,前面的“人”字可省略。
《安第斯山脉的生与死》读后感(七):读《安第斯山脉的生与死》
我也不就每个章节做一评论,因为我觉得我自己根本没有资格去评论这部著作,只是想对里面的几个章节和人物做一读后感。
本书作者将达尔文后的时代发生的一些人关于对达尔文进化论和物种起源的论点进行的攻击和不可信的场面也跃然纸上,这里面有比格尔号的船长罗伯特.费茨罗伊,英国国教教士皮尤兹,还有与金.麦夸里一起乘船前往500年前达尔文去过的科隆群岛的老者等。
本书真的非常好看,另外一个印象深刻的章节就是“切.格瓦拉的结局”……一个出生于阿根廷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医学系学生,最后成为一个坚定的游击队员的传奇故事。
南美洲是地球上最美最富饶的地区,她有数不清的印加遗址和美丽无比的海岛风情,这里有茂密的丛林,遍及高山崇岭中的绿色植被,但贫穷和灾难也伴随着这个地区。读完这本书,会增加自己对南美洲的向往和期待,像金.麦夸里那样“重走长征路”的体验不是不可能的……
感谢作者,感谢译者,感谢出版者,将这本珍贵的书籍引进给国内读者,我能读到此书算是幸运!本书绝对算得上是一本伟大的著作!
《安第斯山脉的生与死》读后感(八):追寻土匪、英雄和革命者的足迹
看过Netflix名剧《毒枭》的朋友对巴勃罗不会陌生,他被称为最嚣张的毒枭,曾被《财富》杂志评选为全球7大富豪之一。巴勃罗名下豪宅、飞机、私人动物园应有尽有,甚至还拥有私人军队,曾武装攻占哥伦比亚司法部大楼、暗杀总统候选人与官员、与哥伦比亚政府达成协议后住进了自建的有瀑布、足球场、酒吧的监狱。本书中对巴勃罗发家与去世之后的讲述可以填补美剧《毒枭》中的空白:童年的巴勃罗目睹了内战给村庄带来的灾难,甚至差点葬身火海,正如加西亚·马尔克斯在1982年发表的诺贝尔奖获奖感言:“我们的历史中出现的这些不可估量的暴力和伤痛不是3000里之外的[共产主义]团体策划的阴谋,而是源于人们长久以来遭受的不公和无法述说的苦难。”……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名称源自北美原住民印第安联盟穆伊斯卡的首领波哥大,当1537年西班牙人来到这片大陆后,他们看到的不是人们的公共财产,而是一片等着他们掠夺的土地,殖民者杀死了首领波哥大,并在这个地方建立了名为“圣菲波哥大”(Santa Féde Bogotá)的聚居区,从此,哥伦比亚开始了用鲜血、黄金、宝石和死亡书写残酷故事……成为贩毒集团首领的巴勃罗带着弟弟和儿子去华盛顿旅游,出于好奇参观了联邦调查局博物馆,他们在博物馆里的一面墙上看到那里张贴着一张巨大的对自己的通缉令,可是巴勃罗依然冷静,甚至跑去用有浓重西班牙口音的英语向保安借火……在巴勃罗的家乡麦德林,参观巴勃罗的祠堂是私人旅游项目的序曲,真正的高潮:和曾经是麦德林贩毒集团会计的罗伯托见面。
美剧《毒枭》海报第二章“进化论和科隆群岛上的否认”是关于查尔斯.达尔文对生命起源和物种起源的进化论的发现经过和理论阐述的故事,节选部分段落如下:达尔文是一个刚刚从神学院毕业的普通学士,虽然他学习过一些地质学,还热衷于收集甲虫,对鸟类标本制作方法也有所了解,不过事实上他顶多算一个业余爱好者,达尔文参与航行的工作内容就是收集所有他遇到的新鲜动植物的样本,记录被考察地区的地质情况,以及陪同船长进餐……达尔文压根没想到过这些岛上可能会存在相似但其实并不相同的鸟类物种,毕竟,上帝为什么要在相邻的岛上创造不同的鸟类物种。如果一种鸟可以适应这个岛屿的环境,上帝为什么要在另一个岛上创造一个相似的物种?为什么不只创造同一种?”1837年1月中旬,达尔文回到英格兰已经三个月了,他一周前刚刚把自己在科隆群岛带回的鸟类标本交给大英博物馆的首席鸟类学家约翰.古尔德,古尔德向民众介绍了11种达尔文带回的鸟类标本都是英国人之前从不知晓的新物种”……这次航行中获得的,尤其是来自科隆群岛上的那些证据至此已经让达尔文相信自然一定可以以某种方式创造新物种,没有其他理论可以解释他在科隆群岛及世界上其他地方获得的这些迟来的发现。达尔文现在已经无法再从事实描述的层面相信《圣经》中的大洪水了。他已经认识到物种不是如《圣经》中暗示的那样永恒不变的……1860年6月30日,星期天,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里涌入了近千名听众,包括学生、教授、科学家和记者。表面他们上是在听一篇关于植物性征的论文。不过,真正吸引他们到此的是,主办方承诺随后会举行以查尔斯·达尔文最近出版的进化论及书中内容与《圣经》中一些段落明显相互矛盾的问题为主题的辩论会,达尔文已经通知主办方自己身体抱恙不便出席……在那个年代,达尔文遭到了宗教人士和保守人士的猛烈抨击,除了英国国教教士皮尤兹等人,同行的比格尔号的船长罗伯特.费茨罗伊公开表示选中达尔文让他感到无比羞耻。
书中还有许多让人惊叹的故事,在海拔 20700 英尺的火山顶上发现的印加女孩,她的遗体已经至少被冰冻了 500 年,却至今还完好无损。她为什么会被当成祭品?她和其他一些孩子又是怎么来到安第斯这些最高的山峰之巅,并且被如此完好无损地保存至今?在南美洲的最南端,最后一位会讲雅马纳语的女士的祖先里有三个人曾经和达尔文同乘一条船,他们还去过伦敦,觐见过英国国王和皇后。后来他们又作为某种大型社会实验的一部分而被送回了巴塔哥尼亚。但是他们后来变成了什么样子?那个实验怎么样了?又是谁最先想出了这么个疯狂的主意呢? 想知道这些答案,就请一起阅读这本充满异域风情的《安第斯山脉的生与死》吧!
最后,让我们学习一下系列讲话:”有些吃饱了没事干的外国人,对我们的事情指手画脚,中国一不输出革命,二不输出饥饿和贫困,三不去折腾你们,还有什么好说的。”
首发于个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