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知日·枯山水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知日·枯山水读后感精选

2021-04-04 00:14: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知日·枯山水读后感精选

  《知日·枯山水》是一本由茶乌龙 主编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017-5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日·枯山水》读后感(一):别样的风景

  《知日》是部期刊读物,每期按时出版都有个特色的专题,系统性地讲述着日本某一方面的文化元素。这期就着重破析有着传统文化色彩的庭园风景:枯山水文化。

  提到庭院,提高风景,自然让读者联想起池水,联想到假山,联想到太湖石,联想到中国的故宫,联想到苏州的园林,或许还能联想起《红楼梦》里的大观园。

  回头再来看看枯山水,日本的庭园风景。其更多地位于寺庙之内,主要有砂和石组成,没有池水,却同样有很美妙的风景。想想“枯”的含义,不就代表“枯竭,没有”的含义么?枯山水,原来就指枯竭的山水,没有山水的风景。

  日本讲究禅学文化,禅宗佛教在1192年从印度经中国传到日本。僧人荣西在日本建起了第一座禅寺。禅宗佛教吸引着武士阶层,成为武士们简朴的象征,并且迅速渗入到日本生活中。它引发了茶道,对简朴的审美,强调极强的自制力。可以说,禅是日本的灵魂。有别于传统的寺院,在寺庙建设中,枯山水对庭院的设计进行了禅学方面的整合,有山有水的庭院被抛弃,而枯山水的设计却得以充分展现。这种沙石的组合,运用隐喻和顿悟,是对僧者的空与有、虚与实作出心灵的观照。

  自然,在这种枯山水设计,对称性失去了意义,和西方所追求的平衡有了思想上的矛盾,不过这种艺术却挺符合日本文化,当禅寺从房间里向外欣赏,小小的窗口或是各式的门窗,枯山水景色的欣赏别有番滋味。、

  京都东福寺光明院从庭西侧房间所见的景色与从北侧房间的景色对比

  《知日·枯山水》读后感(二):天地为衣 枯山水

  【以砂为水,以石为山,以景喻禅】

  #13;   “枯山水”一词最早来源于日本最古老的庭园典籍《作庭记》,依从和响应自然,是这种庭园的核心思想,也是日本人独特的自然观。淡泊调性,质朴动人。

  #13;   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在那个时代,一座精致屋舍的建造,不仅仅是用来住人,更重要的是表达主人的处世之道,这座屋舍不是死的,它是活人的精神寄托。

  #13;   在写下这篇书评之时,正好看见了一则新闻,上海某处记录在册的古迹以八千万的价格买出,被买家私自拆毁,似乎要新建出一座高楼大厦来。这份精神于是就此泯灭了,也许还能在照片中找寻到它存在过的意义,但后世的人们已无法身在其中感受它了。

  #13;   我想,这也是笔者费尽心思作出一本《枯山水》的寄托所在了吧,古人留给我们东西,某一天可能就突然消失了,因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欣赏并乐于守护先人的智慧。

  #13;   “于无池无遣水处立石,名曰枯山水”枯山水庭园中没有一滴水,却能以抽象的方式来表现出自然山水,它是日本庭园最具代表性的美学,也是一场心灵的修行。

  #13;   之所以喜欢《知日 枯山水》这本书,是因为它的内容非常的有条理且详尽,这里的详尽是指大方面覆盖性的详尽,无论是时间线还是人物线,你可以再从很多地方深入了解下去。而且,编者同样很具有创新性,有自己的一些独特视角,整本书在结构,视野,设计方面也非常精致,插图选的也很吸引人。

  #13;   关于枯山水,提到非常多的一个词是静寂,然静寂之后紧接着的是灵动,于小见大。枯山水之中,禅意是作为一个重要存在的,所以也是心灵的修行。

  #13;   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认为哪里是枯山水在你心中的代表,有人说日本京都,东福寺龙安寺方丈庭园,也有人说私人布置的小型隐室,还有人说家前的荒地。

  #13;   我想枯山水真正的寓意,是带给人心灵宁静的地方即可吧,有人需要大的氛围,有人只凭自己的一颗心。

  #13;   我是一个不爱出门的人,但很喜欢接触对我来说新的有意思的东西,这本书所展现的如是,也许,因为这本书,我会真的想去见识一下日式枯庭。

  #13;   《知日 枯山水》,一本很用心的书,正如《知日》系列特集的每一本一样,值的一读。      

  《知日·枯山水》读后感(三):庭园山水“枯”之形态

  说到庭园,都会第一时间想到中国的园林艺术,上学内阵子就在叶圣陶老人的《苏州园林》中感受江南古典园林的艺术造诣和文化内涵——假山池沼、林木花草、花墙幽廊、雕门镂窗,每一处景致都无不展示着典雅优美意境深远的古风古韵与中国人秉承的生活审美情趣,园林是让人有“如在画图中”的美妙体验而被能工巧匠赋予生命。而之于日本的庭园,其中有一种形态脱离了世俗之美,演化成禅宗思想为精神核心的庭园模式,这便是枯山水。“知日”书刊系列第42期《枯山水》就为我们详尽介绍日本这一独有的庭园艺术形态。

  枯山水,顾名思义在“枯”的用意上,“枯”亦可意为“假”,枯山水也是假山水。枯山水是将自然风景以石组与砂砾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庭园形式,石为山、砂做水,用静止的石砂模拟山水,砂的铺设加以流动的线条,好似水波荡漾,无声似有声,在狭小的空间中结合留白与借景,打造四季之变化和至极宁静超脱之感。如果单说庭园形式上的改变与中国园林相比,也尽可意为退而求其次的园小无水的尴尬解释,单调的原石色彩和简洁的搭调,也便落个素淡清静。可形式并非如此解,重要的艺术形式都在于意境的表达,枯山水与中国园林形式上是完全不同,之于价值观念体现也相悖甚远。

  在镰仓时代,佛教传到了日本,中国的禅宗思想得到了武士阶级和庶民阶级的支持与响应,禅寺在这一时期大量的兴造,日本的庭园因此因缘产生了枯山水的形式。在常人理解,无水无花的庭园可以作为“不活”之解,水滋养万物,花则体现生机,枯山水的庭院却恰恰相反舍弃了水与花。禅宗讲求坐禅、冥想、修行和探索心性,花是会产生情绪的植物,而水也会激起心里波荡,作庭师打造的是一种与禅宗的世界观相一致,表现手法抽象而写意,以景喻禅的形式。在日本的思想文化中有一种诧寂的美学意识可以辅助我们理解此模式。诧寂在日本人理解可以说是一种不言而喻的美,人与自然的融合是极为重要精神信仰和自然流露的表达,物哀消亡之美也让世间万物的存有都饱有一丝禅意——“从闲寂古老中感受到的美”正是此意。可以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会有专属于自己人民所特有的气质,大和民族就独有这种残酷、哀伤、孤寂的特质,以至于在历史文化艺术宗教信仰中都有所重要体现,枯山水作为日本庭院的最高造诣也指向于此。

  《枯山水》这期知日书刊还为我们介绍了日本的几位枯山水作庭大师,通过他们的采访谈话,对于枯山水的个人经验的理解和对禅思的解读,使得这样的艺术形式更为深化和完整,“静寂而灵动,幽玄而纯粹”是摄影家内藤忠行的诠释,枯山水本身就是生命力的反面,它代表着世间一切的喧嚣与改变都将趋于死寂,它的存在是在体现思考人类命运的最终结,终归无圆满完全的事物存在,砂石的漩涡状也体现于此,轮回涅槃,体悟生命真谛。

  《知日·枯山水》读后感(四):一地白沙、几块石头,枯山水到底有怎样的审美情趣?

  

引语:

在古老的东亚文化圈中,日本是独特的存在,虽说它曾大量学习、模仿中国,但岛国的风土却塑造了别有风格的日式文化,枯山水便是其中之一。

日本人非常喜欢这独一无二的庭院文化,在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看来,一个不大的庭院中,一堆画出纹理的白沙,几块说不上“美型”的石头,这到底是在欣赏什么?枯山水到底美在哪里呢?

石头与灵魂:从坟墓中走来的庭院历史

枯山水中的石头,是庭院构成的要素。它的初始,是作为墓群中的一部分。

人们以环状列石的方式营造祭祀祖先和神明的场所。在东方文化中,石头象征着亘古不变的世界、寄托着人们生命永恒的希望。不管是弥生时代的“环濠”还是“古坟”,使用石块、设计矩形场地等元素渐渐融入了日本的庭院设计。用来祭祀的坟墓,被视为日本庭院的起源。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庭院的“前身”都被用来追思祖先、祭奠家人。武士阶级兴盛后,又成为追思阵亡将士的处所。镰仓时代后,随着武家的兴盛,庭院开始具备如今的意义与风貌。

侘寂与留白:“禅”文化奠定素淡悠远的庭院风格

随着中国禅文化的传入,禅宗思想深深影响了日本文化,

禅,是中国本土文化与佛教文化碰撞后的产物。初唐时期,禅,作为一种佛教形态在中国发展起来,随着遣唐使,来到日本。禅与日本文化产生融合、变化后,衍生出“侘寂”的审美情趣。

禅的精神是“般若”与“大悲”。

“般若”,指的是“超越的智慧”,“大悲”就是“怜悯之心”。“侘寂”希望人们可以看清事物的本质,洞察生命的意义,扩展人生的眼界与格局;有了怜悯之心,人们可以不因个人私欲而烦恼,可以恩泽万物。

这种审美的精神内核,是对生命内在的关照,也是对众生的悲悯。

“禅”的内容:抽象的宇宙观

”禅“体现在枯山水中,呈现出素简、抽象的艺术样貌。枯山水的白沙、墨石,颇有中国水墨画的神韵。在自然界中顺势而为,用白色的砂石象征湖海、石块象征丘陵山脉。

白沙细石耙出样式不一、走向不同的水纹,石块的摆放也颇有玄机。

用舟形石表现开往仙境的小舟;用桥石组表现瀑布小桥之景;用三尊石组表现佛教三尊;用龟岛、鹤岛来祈愿长寿永安。

砂石的波纹也有着各种含义,比如青海波纹象征着平静温和的大海,漩涡纹代表着“悟”的世界。

这一切,都要求观者静下心来,在这浓缩了的天地之间,感受自然与人类的沟通,感受水波不兴、山海相映的趣味,以小见大,以静见动。

在观者略带迷茫的眼神中,展现大千世界的无限、寂寥和永恒,体会幽玄的禅意。

不同的视点看到的景致各不相同,你可在此悟山、悟水、悟心。

据说在京都龙安寺的枯山水庭院中,除了主持的位置,能看到15块石头,在其他任何角度都只能见到14块,永远缺失的那一块,象征着人间无处不在的遗憾。

在枯山水中,人们能够感悟到残缺之美、自然之美、寂静之美以及枯槁之美。这种美学思想已经深入到哲学层面,也对日本文化以及国民性,产生深深的影响。

“禅”的形态:留白的艺术审美

日本的镰仓时代,正是中国的南宋时期,绘画艺术频繁往来于中日两国的禅僧中。因此这些带有禅意的绘画也在日本风行起来,并最终形成了“寂”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留白与不对称。

留白,通俗地讲,即在画页中留下空白,不做任何线条、色彩的填充。以此留下遐想的余地,产生艺术上的韵味。

体现在枯山水中,就是疏疏落落的砂石组合,石块看似被随意地安置,并不按照审美习惯中的对称方式,石块间有着巧妙的位置安排。或三五成堆、或落寞独立、或遥相呼应、或自成闲趣。不挤、不满,留给人们对人生不急、不躁、宁静致远的感悟。

借景:不变的山石、变幻的四季,构成枯山水流动的画面,引发对时间的思索

借景,是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将庭院的树木等自然景物,作为庭院景致之一,以背景的方式融入枯山水的画卷中。

日本造园家重森三玲说:

“以日常的自然风物为对照物,更可以衬托出枯山水的抽象意境。

在美丽的山上,安放美好的人类创造物,这一切构成了艺术。

艺术是在自然与非自然的接触中编织出的更高的美。”

我记起早年间在日本龙安寺看到的枯山水。我们去的时候正是枫叶季,院外枫叶红欲燃,看景点的宣传照,却是春天樱花怒放之时,粉白的樱花如云霞一般漂浮在半空。我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

“在这里,四季的变化,时间的流淌,只是枯山水的背景。

春粉夏绿,秋红冬雪,而石亭里似乎有着置若罔闻,万代一世的笃定。

游客热热闹闹来了又去,它们永远沉静,永不凋零。”

如果把单纯的枯山水比拟成淡远的水墨画,那么借景之后的枯山水则成了一幅温柔的水粉画。

不管是春天的粉樱、夏日的竹林、秋季的红枫、还是冬季的白雪,不同的颜色、不同的质感,轮番上演,大自然用自己神奇的调色板将枯山水泼上最美丽的色调。

在枯寂静谧的古旧气质中,发散出靓丽、欢愉的气息。

而不变的山石和变换的四季,更是引发人们对于时间洪流的思索,时间,或者说生命,究竟如这砂石一般万年不动,还是如樱花枫叶四季轮回呢?

结语:

枯山水,集中地体现出民族自身的个性与审美意识,并将之很好地保留下来。这种独一无二的庭院形式,让人们在邂逅自然的同时,邂逅心灵,不同于中国式庭院的喜气,欧洲庭院的奢华,日式庭院透露着的哀寂调子,似乎更像是人类低头沉思的模样。这大概也是它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吧。

作者介绍:安安,读书、观影,看一切世间好事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