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的挑战》读后感锦集
《忽必烈的挑战》是一本由[日] 杉山正明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忽必烈的挑战》读后感(一):蒙古帝国与大元蒙古在中国
在二十四史中关于元史是如何写的在下不知道,只是从中学课本所学的知识中知道元朝是蒙古帝国的一部分,而世界人民告诉我们,蒙古帝国从忽必烈的时代开始,从成吉思汗之后第三代子孙相继去世后转折。蒙古帝国以现今中国人所不了解的联邦制存在,忽必烈以财富分享来维系统治四大联邦,元朝并未走出蒙古帝国而独立。蒙古帝国三百年是欧亚世界的三百年,而绝非元朝一百年而已。因此蒙古的历史在世界而不仅在中国。
游牧民族以重商经济为本,发展了世界贸易,以自由贸易为本。然而之后的明清反倒以壁垒贸易为本,相比之下倒叫人有种“生活中要经常换个角度思考”的感触。这种自由贸易观点或许是游牧的本性,其视角广阔,天地豁达。令关内的小农思想相形见绌。
《忽必烈的挑战》读后感(二):蒙古帝国的威力
在中国正史中,蒙元一代经常一带而过。异族的入侵,带来的后果不至于崖山之后无中国,蒙古帝国塑造了整个亚欧的政治版图和延续几百年的世界格局。本书从蒙古帝国视角审视这段疾风骤雨式的历史进程,也重新帮助我们认识和发现其中的大事件。蒙古帝国是联合国,云集世界级的各类人才,绝非仅以马上得天下,文治武功了得。蒙古帝国极大地助推伊斯兰教在欧亚大陆扩展,伊斯兰商业在蒙古帝国广大版图下,如鱼得水,教徒与教义吞噬者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板块。蒙古帝国在东方征服了中国,90多年的统治后,中国,唐宋政治遗风凋谢,明之专断和文化退化,始于元,极致于清,影响深远。蒙古帝国在西方极大地挤压奥斯曼帝国东扩的空间,使之掉头向西,基督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在地中海剧烈碰撞,难以想象,西班牙人从南美掠夺的黄金用于对抗的伊斯兰势力,背后却是蒙古帝国带来的高压。一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帝国,将那个时代统治能力发挥到极限,在没有现代信息交换的年代,纵使马快如蒙古,也无法迅速将中央命令传达于地方,崩溃已属必然。
书翻译的太差,好像吃夹生饭一样。只能给三星。
《忽必烈的挑战》读后感(三):蒙元对世界文明史的影响深远,但被拔高到如此高度未免牵强。
对于杉山正明,我的观点和北大的张帆教授是一样的。蒙元自东向西的急速扩张对于整个人类史必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要将至从草原民族对农耕文明的逆袭拔高到经济立国,贸易主导的高度那就未免太过牵强了。竟然还能将忽必烈提升到是一代经贸天才,从最开始在金莲花就已经绸缪整个亚欧大陆经济脉络,那实在是太往他脸上贴金了。蒙元的扩张对人类史的影响,在我看来有如下几点。1.自有唐一来第一次恢复了丝绸之路,打通了商路。其相对原始的萨满教导致他对任何超前的一元或二元宗教有极强的包容性,于是能在各地迅速的被包括基督,东正,伊斯兰,和佛教同化,但又是非常世俗化的同化。于是各国商人都能在蒙元控制下自由通商。 2. 蒙元时代把世界第一次拉入了彻底的银本位。在此之前,各国货币不一致极大的局限了贸易,蒙元第一次从多瑙河到东海制订了4克(钱),40克(两),2000克(锭)的概念,是划时代的。 3. 蒙元成功的把黑死病毒从阿拉伯沙漠中的某个角落成功的散布到了世界各地,将世界人口始终控制在了一个稳定的基数上。 4.蒙元的攻略让中华的概念在有汉之后第一次将满洲蒙古和云贵藏纳入核心区域。
《忽必烈的挑战》读后感(四):蒙元史门外汉闲扯《忽必烈的挑战》书评
本书乃蒙古时代史的代表著作。全书的主要内容一是驳正世人对蒙古的“偏见”,一是阐述蒙古对世界的贡献。作为对西方中心论的挑战,蒙古时代史不失为一个有力的反击点,不过,蒙古时代史有没有我们建构的那么伟大?如若说蒙元是一个世界性帝国,那么,又如何看待西部各汗国的离心?事实上,当我们强调其世界性时,是否也会不经意地忽视掉元帝国的汉化,至少杉山正明在这本书里是这样的。毕竟,蒙古时代严格来说只是昙花一现,尽管他遗留下来很多的遗产可资后世,但其中也不无糟粕。此外,蒙古的征服是否如杉山氏所谓的没有那么妖魔化呢?如果没有那么妖魔化,为什么后世文人以及文献中要如此妖魔化蒙古呢?如果没有大规模的杀掠,为什么后人非要制造出来呢?毋庸讳言,征服本来就是血与火的,西方殖民扩张如此,蒙古亦如此。凡是涉及蒙古之事,作者就在极力辩解,凡事涉及蒙古敌人之事,就在设法将错误归结在他们自身上,这其中带有作者太多的主观意志。总而言之,杉山氏所倡导的蒙古时代史有他的意义存在,但这一意义更多的是体现在视角上,而非具体的史实及论述上。而日本学者这种激进的观点,又难免让人联想到军国主义复活,右翼势力崛起等等。作为一个蒙元史的门外汉,我只能做到胡说八道,但说的确是我心中所想。总而言之,以我来看,蒙古时代史最大的意义是他的视角,而不是具体的论述。
《忽必烈的挑战》读后感(五):存档
一些读后感,但是短评有字数限制只能记录在这里了。
日本学者的视角的可贵之处大概就是既没有中华正统论的先入为主,也没有欧洲中心论的束缚。弥补了通识教育中有关元朝历史的一些空白。作者的观点就是忽必烈建立的是以中华帝国的官僚体制为主体的超级国家联盟,是以重商主义和自由经济的贸易型国家,毁于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疫病。(这样的国家会被儒家读书阶层怎么对待用脚就可以想了,加上后面明朝立国也需要政治宣传,民族主义确实好用。)以及那个时代有限的技术无法支撑忽必烈及其幕僚用尽心智涉及的国家运转机制所导致的系统性的混乱和无政府状态。襄阳围城战展示的军事产业化思路,借用战争这种形式所达成的职业机会安定与社会资本的充实确实让人大开眼界。有观点有脑洞的元史初级读物,值得一读。以前一直疑惑以蒙古族的人口何以能统治那么巨大的国家,汉人真得会被蒙古人奴役吗?从监管的角度看在古代的条件下也需要极大的人力物力。攻城不是目的,收税是重点,但治理才是难题。最合理的解释果然还是民族自治,即汉人区域还是汉人自治, 中央只管收税,就是包税制。皇权不下县。但是包税制的问题就是地方会威胁到中央的权力,容易地方割据,这也是为什么天灾疫病就可以毁灭元朝。忽必烈建立的大元帝国可能更类似于苏联,一个松散的联邦的概念,所以国祚也短,但是元的重大意义应该是基本奠定了现在中国的民族基础和疆域基础吧。
《忽必烈的挑战》读后感(六):长书评
作者通过世界史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蒙古时代的新面貌以及蒙古时代对当时以及后续世界的相关影响。这种新面貌依靠史料以及事实的分析否定了部分蒙古帝国时代烧杀掳掠的骇人情况,相反这样的旧面貌是后续明清统治者一种有意为之的结果。忽必烈在经历了蒙哥朝代的宦海浮沉,通过其包括人格魅力、个人能力、赏识部下、善于交际等优点,笼络住了东方三大家族以及胞弟等的关系,为拿下大汗之位做足了准备。在鄂州之役过后取得了并巩固了政治的最高点。建立“首都圈”,加快经济物流的流通。在统一了中国大陆之后,基本形成了忽必烈的国家基本构想,以草原军事实力作为支配的根源加以保持,部分导入中华帝国的行政模式,以中华世界作为财富的根源来管理,利用穆斯林的商业网创造出国家主导的超大规模通商、物流。在忽必烈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社会整体的活化是显著的。拘束、约束人们活动与意识的种种框架被除去了。”政经军异常开放繁荣。通过南宋留下的海洋舰队实现海上通商并与路上衔接,白银帝国的建立,这一时期元帝国的版图成为近代中国版图的主要认知。忽必烈因其完美的即物主义—质朴中肯与注重实际是为一代开明帝王!此书为我们理解研究忽必烈时期蒙古历史开辟了新的思路。通俗易懂,很多内容都值得琢磨回味。蒙哥之死以及忽必烈在蒙哥之死之前扮演的角色,我特别渴望去了解,希望有类似的书籍可以提供帮助。但该书所引史料内容较少,不免让我引起一家之言的感想。
《忽必烈的挑战》读后感(七):大规模的亚欧经济共同体
历史书写成这样,想不称赞都难。听说作者在哈佛读书时,手头没有什么资料,写就的著作,就更加佩服。
读过的几本日本学者写的中国历史,写得非常对我的阅读口味,资料详实,角度新颖,叙述清晰。
元朝这段历史,以前上学学的,就是外族侵犯中华建立的野蛮王朝,把汉人完全排斥在外。人们一般议论,也是说他们差点被汉化了,或者说统治百年结束后,后来的中国王朝没有留下一点点外族的东西,汉文化非常厉害。
只怪自己读元朝历史的书少。读过这本书,才比较了解元朝的起源与发展进程,以及元在管理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如何与汉交汇融通。特别耳目一新的是,大元除了是一个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军事帝国,还建立了庞大的商业体系,引入中东等地的商业模式,来打通欧亚陆地和海上贸易线,打造了规模庞大的亚欧经济共同体。
现在我们所谓的一带一路,线路好像就是当时大元帝国的经营带。历史上虽然早在汉,及以后,有所谓的丝绸之路,与元时期比起来相差好大,不在一个层次上。
元以后的几百年对外的商业路子,都带有元朝的影子,只不过,后来长时期搞闭关锁国,也开开关关,开短暂,关是常态,直至近年的改革开放,商业又重视起来。在历史的长河,现在这几十年也就是一个极短的时间。
历史上多次开放,往往不久就关上了,反反复复。不禁让人担心,历史会不会重演,但愿不会,毕竟世界的格局不同了。
《忽必烈的挑战》读后感(八):星火勇猛之师趁天时之利燎原欧亚
读书少,分不清大不大师的。暂且把衫山正明对于各种史册对蒙元的负面评价算作合理推测,但是把自己架高对各国史官带有民族立场的载书嗤之以鼻不如反思没有民族立场和独立思考的人真的能担史官之任么?若是历史万人看来都是一回事儿,单面向叙事,做到完全客观,那大概就不需要研究查考,只需要提取即可。
此书的历史观点也是一边嫌弃别人不客观,否定之余,顺便给出一种元之天下,没有缺点的映像。当然,特意撇清这个优秀强国跟中华其实并没半毛钱关系,只是我们强行引进,其实我们只是被拿来学习并“用作新型世界国家构想的一根支柱罢了”。此算是于我最有冲击力的一个观点了。那我们不如换种说法,忽必烈想要入主中原布局欧亚,不小心介入了中华历史,成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一定是有意为之而产生的结果也成立?
全书篇幅不长,把蒙元扩张形容得毫无攻击性,侵略的过程也描述成不过是一挥手就被各方跪拜的神话……看过这么多人谈古论今,对于政权由始至终全方位呈现明显倾向性的真不多,远不如对人物有个人情结来得司空见惯。由此作出一个猜想,会不会是研究的时间真的太长,太深入导致大师对被研究对象产生了一种不能容忍他人评述的特殊感情?!由于这种感情大概跟大东亚共荣圈的设计者出发点类似,多少都带有自欺欺人的意味吧。
开篇列示的十二世纪的欧亚版图倒是让人不免想起伟大领袖的那句激励了几代人的话: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忽必烈的挑战》读后感(九):《忽必烈的挑战》读后感
作者始终在强调蒙古征服对中国文明并没有什么伤害,还举了杭州和南宋做例子。可是中国又不止一个杭州,江南之外也还有中原,作者怎么不看一看入元以后中原四川等地户口的减少?为什么只说南宋灭亡时候的那几年,无视了前几十年的血腥征服?中西亚历史我不太懂,所以就不多做评论,但是为何对巴格达大屠杀只字不提?再有,对蒙古以外的势力及人物进行明里暗里各种各样的讥讽与贬低,这是实在不是一个公正的历史学家之所为。就算汉文史料对蒙古时代有偏见,作者又何尝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精蒙精得这么彻底,不知道的还以为作者是我皇元国史馆的总裁呢。我不是皇汉,我愿意不带偏见地看待元朝,但是我无法苟同作者的观点。 此外,作者眼里忽必烈这么系统化的欧亚战略,这么完整严密的欧亚政治经济体系是否成立倒是一个不错的论题。作者打倒了近代的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理论,却主张前近代的蒙古拥有这么先进与宏大的重商主义规划甚至是世界通商物流体系,能够将汉地蒙古伊斯兰世界甚至欧洲等地区连接在一起,这实在是奇怪的主张。就算是蒙古统治下存在单一主权,使得世界交流前所未有的频繁,在前工业化时代,这种程度也是相当有限的吧。 至于对元帝国性质的探讨方面,我学识短浅,不敢涉足这么深刻的问题。作者观点:断然否认元朝是中华王朝,认为它是经忽必烈改造过的蒙古世界帝国,中华王朝的模式只是其中一个支柱,蒙古的军事力量和穆斯林的财政商业势力为另外两根支柱。 当然本书的优点也不少,视角非常宏观,文笔流畅,有一种史诗般的叙事感,而且对自己的国家日本并没有双标,即使是谈论元日战争也是偏向元朝这一方,也算是一以贯之吧。这本书还是改变了一些我过去对蒙古时代的认识。
《忽必烈的挑战》读后感(十):广阔视野下的元朝历史
越往后读,越见本书视野宏大,越会爱不释手!建议直接从第二部分开始读。
本书的叙述前提是蒙古帝国并未因为忽必烈靠武力从四弟阿里不哥手中夺走汗位而分裂。因为蒙古帝国没有分裂,所以忽必烈需要靠武力之外的财富来维系这个松散的联邦。怎样才能获得巨额的可供忽必烈支配的财富?发展贸易,特别是发展海洋贸易。从忽必烈营造大都开始就重注大都的经济作用,从而和上都一起构成蒙古帝国庞大的首都物资财富集散中心。这些财富从成吉思汗直接控制的元朝各个港口通过海路源源不断运来,完成财富积累的则是和蒙古帝国合作已久的穆斯林。大元皇帝为了保证贸易的进行,甚至不惜发动对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国家的战争。当然,输送物资太麻烦,折算成白银则方便许多。于是,白银成为元朝政府的重要流通货币,虽然纸币、铜钱、盐引在大元境内不同地区继续流通。蒙古帝国的这个商业帝国的参与者,不仅仅是穆斯林,汉人、阿拉伯人,甚至欧洲人也参与其中,形成了一个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体系。
除了书中提出的元朝建立的以白银为通货的世界贸易体系,书中的大都营建和元代穆斯林迁移这两个话题也很兴趣。
作者观点确实新颖,但论证不够。或许正如作者自己说的“正因为他们拥有超越古今的巨大活动范围,因此要让后世了解其实际状态,又将更加困难”。或许,史学大家们不屑于埋头考证,而是致力于开辟一条研究路径,让之后的历史学者有活儿可干。当然更有可能是,它只是本通俗读物,作者会在相关论文中详细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