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终结(修订版)读后感锦集
《科学的终结(修订版)》是一本由【美】约翰·霍根(John Horgan)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6,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学的终结(修订版)》读后感(一):书本的终结问题
浏览了一下,为什么目录与内部章节对不上呢?翻译删减了内容没有删减目录?请翻译和编辑说说咋回事。这是本书的特色么?
翻了一下内容,稍微浅显了点。本来我想烧烧脑的,但是发现不用。
说实话话题还是很有趣的,不知道为什么堂堂清华大学翻译这个深浅层次的书。
而且注意到二十年前就翻译了。过时了没有呢?
再注意下翻译水平吧。但愿与清华大学出版社相配。
《科学的终结(修订版)》读后感(二):热爱并且质疑
最细心的科学家和最周到的科学记者都发现,所有的科学都是暂时的,永远都会有我们还没有弄清楚的问题,有时甚至会出现错误。但是,科学并不仅仅是下一个结论,结论有时会是错误的。科学是一套研究方法,包括不屈不挠地对前人的结论提出疑问。你可以同时热爱科学,并质疑它,两者之间并无矛盾。这是书中的其中一篇前言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可以说是总结了这本书的中心思想,热爱科学并且质疑科学,最后在质疑中完成新的进步。
是本好书,值得一看哦。
《科学的终结(修订版)》读后感(三):用科学究竟能把这个世界解释到何种地步
很久很久以前,解释世界这件事还是哲学家说了算,后来出现了宗教这一华丽丽的新时代宠儿,宗教与哲学开始了明争暗夺你来我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拉锯战争。结果双方太过关注对方导致一个不留神养肥了一个死对头,这个对头就是科学。
如今,迅猛发展的科学俨然进入了瓶颈期一般,科学家们为了提出“新”东西开始不顾一切造词,以至于现在居然已经讲科学发展成为了一种反讽科学的文学!
使科学即将终结?还是这是唯一出路?本书带你一一解开这些疑惑!
《科学的终结(修订版)》读后感(四):不管你学文学理,这本书都适合你
请别被书名“骗”了。这本书披着严肃科学哲学的“外衣”,内里可能是属小可爱的“神秘科学家哲学家们的八卦”。大约是20年前还没有“吐槽”这个词吧,放现在换个题目“八一八那些看上去高冷实际上又幼稚又固执的科学家们”可能就是八卦头条了。
开个玩笑,书非常耐读!逻辑分明,讽刺也讽刺的非常到位,不会看不懂,不会觉得无趣,而且涉及面广,不管是物理,哲学,科学都讲述的非常清晰。能学到很多东西,也能小小窥探到那些好像离“正常人”非常遥远的科学家们不为人知的一面。
推荐大家读一读。
《科学的终结(修订版)》读后感(五):再过20年,这本书的理论都不会终结!
大约20年前,一本名为《科学的终结》的翻译著作,或许是因其书名的刺激和内容的有趣,此书曾畅销一时,引人关注,并引发了不少相关的讨论。但这些讨论却引来科学界的不谢与反对,然而,20年过去了,竟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推翻这本书的理论。这一点真的很吸引我,因为打过辩论赛,我一向是不相信会有“无法被反驳”的理论出现!好奇翻开这本书,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废寝忘食地读完之后,我真的很想仰天大笑,这本书的理论,大概再过20年也不会有人能反驳吧!
具体是什么?想知道的话来看书吧!保证你看了不会后悔哦!
《科学的终结(修订版)》读后感(六):一本引人深思的“反”科学著作
起初拿到书的时候有点被书名吓到,觉得这个书名,又狂又傲,而且,作为一个文科生,看到“科学”二字我就已经心生怯意,所以没有第一时间看这本书。前两天闲来无事翻看看了一眼,又一眼,哎?就这么一眼两眼地居然就看完了。
看完我只想说,这书名起得跟洗粉儿的一样。打个比方说,书的内容是一箱珍宝,那这个书名绝对是一把金刚大锁,看一眼就把人全吓退了,但只要你相信作者的能力和知识量,轻轻地去碰一碰那把锁,你就会发现,那把金刚大锁其实是锡纸捏的。
书的内容一点都不高冷,还很接地气,一本完全没有插图的书我一个文科生完全是自发自然地读完的,看完之后还会有读后感想。一本书,如果能让读者一口气读下来并且产生思考的欲望,那这本书就是本好书。
我觉得《科学的终结》就是一本好书。
《科学的终结(修订版)》读后感(七):因为孤独,所以要一直向前
我们人类是孤独的吗?正如《科学的终结》前言中所云,作者热切地希望外星生命能够在我的有生之年被探测到,因为那可使科学产生意料之外的变化。但考虑到哪怕离我们最近的系外行星与地球间的遥远距离(即便我们最快的宇宙飞船,也要用上千年的时间才能抵达),达成类似发现的机会可以说微乎其微。
因为看似不可能我们便说自己已到达极限了吗?不!因为我们创造一个更好世界的能力不存在极限。科学,不就是应该为了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而存在吗?
那么,因为好像感觉更高阶的科学是神秘的,那么就随心所欲地用“猜想”和创新词儿的方式去证明科学在进步吗?好像也不应该是这样的。
看了这本书我才能明白,为什么这本书20年前刚出版时引起轩然大波,但二十年过去了依旧没有人能证明此书的观点是错的。
好书,值得每个人读。
《科学的终结(修订版)》读后感(八):是科学的终结,还是科学的限度?
霍根这本书中,在两个意义上来解释科学的终结。其一,科学不再可能会有革命性的理论创建,未来科学只能在既有“范式”内做一些解答“难题”的工作,所以科学终结了。其二,科学或许永远不可能找到“终极理论”来解释一切,所以企图寻找“终极理论”的努力只是对科学能力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是一种“理性的自负”。人作为一种有限的存在,有着生物学意义上的限度,而这也是科学的限度。科学发展到当今,已经极为接近这个限度了,所以科学终结了。第一种意义上的解释,其实就是库恩说过的那一套,只不过库恩在科学革命发生的可能性上更为乐观罢了。而第二种意义上的解释,提出了科学限度的问题,这个世界不是一个纯物理的机械世界,同时也必须是一个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人文世界。因此科学解释这个世界必须有一个界限,但是这是否可以说是科学的终结呢?也许这是霍根作为一名记者惯用的噱头罢了。
《科学的终结(修订版)》读后感(九):理性没有终结
对我的专业来说,这本书可能还称不上科普著作,虽然作者执着又可怖地终结了十个学科领域。
科学也好,神学也好,巫术也好……作为人类求真的信仰和实践路径,本质上并无不同。科学在近代的成功,得益于其在实践中的成功转化,但我们谁也不能保证这种成功能一直持续下去(科学主义者除外)。而这种怀疑是必要的,甚至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传播,私以为这就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但至于为什么需要怀疑(这本书不甚深入地进行了一些探索),怀疑的同时何去何从……这些问题也许可以试着从哲学中寻求自己的答案,对形而上学的悲观和恐惧,不妨回到形而上学中去面对。
至于这本书的评分,在“推荐”和“还行”之间犹豫了很久,作为一本30年前的著作,也许在当时是振聋发聩的,而在时髦科普文一天n推的今天,很多人从我旁边经过,扫一眼书名就发出“科学到了最后就要归于宗教了”“果然这个世界就是不可知的”……诸如此类的慨叹,而书中的内容又显见的单薄甚至有一些已经过时,并不是一本那么值得推荐的科普著作。
最后,无论语义上的科学最终是否会终结,我始终相信人类的理性不会终结。
《科学的终结(修订版)》读后感(十):听犀利记者讲述好玩科学家八卦
其实翻开这本书之前有点被书名吓到了,因为感觉看书名好像这是一本很严肃很深奥的科学书,结果怀揣着“我肯定看不懂”的想法一路翻看,我一个文科生居然不知不觉看完了,并且觉得十分意犹未尽!好奇驱使我去查了查作者的资料,我才知道原来这位作者是《科学美国人》地资深撰稿人啊!
《科学美国人》是美国历史最长的、一直连续出版的杂志,也是著名的《科学》(Science)的姊妹刊,是大众化的高水平学术期刊,有151位诺贝尔奖得主撰稿。作为《科学美国人》杂志的资深撰稿人,约翰·霍根对于当代科学有着卓越的领悟,因为他具有常人无可企及的优越条件,能借工作的便利经常性地接触科学界的名家,诸如林恩·马古利斯、罗杰·彭罗斯、弗朗西斯·克里克、理查德·道金斯、弗里曼·戴森、莫雷·盖尔曼、斯蒂芬·杰伊·古尔德、史蒂芬·霍金、托马斯·库恩、克里斯·兰顿、卡尔·波普尔、史蒂文·温伯格以及E.O.威尔逊等,并能得心应手地刺探他们内心深处的思想。
在《科学的终结》一书中,霍根以才华横溢的笔触描写了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平凡的一面和活跃的思想。科学家“在面对认识的限度时……更像常人一样,易受到自己的恐惧和欲望的左右”。
本书对文科生可以算十分友好了,没有涉及任何专业的数理知识,轻轻松松地用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了“科学”这个大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