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被淹没与被拯救的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被淹没与被拯救的读后感摘抄

2021-04-05 00:17: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被淹没与被拯救的读后感摘抄

  《被淹没与被拯救的》是一本由[意] 普里莫·莱维著作,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淹没与被拯救的》读后感(一):淹没的窒息是最最可怕的死亡

  特权的崛起,不仅存在于集中营,也存在于任何人类群居的环境中。它是一种痛苦却无法消失的现象——只有乌托邦才不存在特权。正义的人有责任通过战争去消灭所有不应存在的特权。但我们不能忘了,这样的战争是永无休止的。当权力被少数人(甚至一个人)所掌握去奴役大多数人时,特权就会出现,并滋生蔓延,甚至违背权力的本意。 或许我们永远无法体会权力所能够带给人的那种绝对的恐怖,我们只能靠这些细枝末节的线索去试图去想象,去理解。但它终究仿佛与我们的世界是两个维度的世界,当我们真正置身其中时,却再也无法回到那种完全无法体会的自我了。

“压迫必然引起人类道德模糊性”

  道德本身即是一种人为的规定,它在我们看来是如此的牢不可破,是安身立命之本,却在换一个世界中荡然无存,脆弱不堪。我永远也忘不了作者所经历的那一把掌,那个来自狱中“朋友”的一把掌,它完全敲碎了作者身处文明所建立起来的人生基本价值,然后毫无丝毫阻挠地将人温顺地牵入地狱。

  《被淹没与被拯救的》读后感(二):《被淹没与被拯救的》

  奥斯维辛只是把人性放在极端的显微镜下察看,但如莱维所说,他们没有扭曲的人性、不是畸形人和施虐狂,或有着先天的缺陷,他们的面孔和我们一样,他们只是勤勉的追随者和小职员。

  这是一本回忆录,一本纪实作品,作者不是普通的受难者,他反思奥斯维辛的生活,甚至试图理解。他讲道德的灰色地带,集中营里的囚犯即使明知尊严被践踏的滋味,也仍然对新来的囚犯发泄他们已遭受的羞辱,一个略有地位的军官会为了继续保持自己在集中营的地位而保护囚犯,以便更好地虐待他们;他讲知识分子在集中营,对于懂德语的人来说,那些黑话使他成为自己祖国的陌生人,对于无法进行语言交流的人来说,德语又成为值得用半条面包交换的珍贵的宝贝。但丁成了一种审判,一种伤口上的盐,知识分子高尚的道德拷问让囚犯无法在集中营比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更好地生活下去。

  这本书刺痛神经的地方,是它说“这不仅适用于集中营的生活”,因为没有人能保证自己进入集中营会做出如何的反应,而即使在不存在集中营的今天,我们又如何保证,通过集中营暴露出的人性之恶不在散发着它的恶臭。

  丧钟正在为每一个人而鸣。

  《被淹没与被拯救的》读后感(三):“为了防止在未来再发生同样的人道灾难”

  【罪之记忆】不仅纳粹有记忆迁移,受害者也有。

  【灰色地带】在集中营里,暴力不仅来自压迫者,也来自被压迫者。为集中营做事,能获得更多活下去的机会。为了生存。

  【羞耻】我为活着感到羞耻,因为真正善良的人都没能活下来。

  【交流】集中营里的交流就是拳打脚踢。

  【无用的暴力】我们被要求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那些事情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折磨我们。

  【知识分子】在集中营这种扭曲的世界里,知识分子无用。但是文化“它们让我有可能重建与过去的联系,从遗忘中拯救我的过去,并强化自我认识。它们让我相信,我的头脑,尽管被必要的日常事务所篡取,却并没有停止思考。它们提高我和我的对话者的眼界。它们让我的灵魂得以喘息,虽短暂却使我不至于陷入麻木,事实上,使我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并与众不同:总之,让我找到了自我。”

  【成见】后来者对我们的成见有:“你们为什么不反抗?”“你们为什么不逃跑”“你们为什么不提前走”。对于这三个刻板印象,作者一一做了回复。“人们必须要提防事后之智和刻板成见。更广泛地说,人们必须提防一个更常见的错误,那就是用当前、当地的尺度去衡量遥远年代和地点所发生的事情。当相隔的时间和空间跨度增大时,这样的错误更加难以避免。”

  《被淹没与被拯救的》读后感(四):丧钟为每个人而鸣

  我很少读关于纳粹、关于集中营的书籍,在这本书之前应该是安妮写的《安妮日记》了吧,我不敢读,因为难受,因为忍不住的同情(或许不该同情,这是对他们“羞耻”的经历再次侮辱,或许会揭开他们的伤疤),因为忍不住的憎恶。

  我觉得这本书在讲集中营的现象的同时,也提到了许多重要的观点:

  1.人的记忆是靠不住的东西。就像作者所举的例子:几乎从没有同一件事的两个目击者能用同样的方式提供同样的证词。人会自发性(有时被动地)去改变自己的记忆,去塑造新的记忆,去逃避自己痛苦的记忆。

  2.潜意识中,人类或多或少希望分出胜者与输者,分出好人与坏人,因为好人必将胜利。类似于中国的“成王败寇”之说。

  3.更为可怕的便是——特权囚犯的存在。就像包姐所说的一个现象:在人质当中会出现一些管理人质的人质,我可以称之为“特权人质”,这种才是最可怕的,而其实我不知道该如何来对待这些人,是该如战争犯一样被批判还是保持对他们的可怜、可悲。

  4.我们该如何来评判好人与坏人?人还是一个矛盾体,或许一个十恶不赦之人也曾经施舍给乞丐,或许一个大善人也曾经做过坏事。所以没有绝对的善,那是虚伪的,没有人可以悲天悯人;自然也不会有绝对的恶。

  所以有读者称他是最好的关于集中营的书是有道理的,在书单上偶然看到这本书,我很幸运!

  《被淹没与被拯救的》读后感(五):恶

  这是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罪行,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二战中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人类最可怕的罪与恶曾在这里上演,无法磨灭的伤痛与苦难,在今天的和平时代值得被铭记。 一、受害者与迫害者 对于死去的受害者来说,淹没在历史的无声中,即便至死也没有得到一丝人格和尊严。而那些凭借顽强的忍耐力和超强的体魄侥幸活下来的幸存者,他们时刻饱受心灵的炙烤。家人离散,民族危亡,卑微的个体在纳粹党的强压下忍气吞声,寻求命运的庇护,在与死神的拉锯中,搏回一条性命。 对于迫害者,他们努力洗刷自己的罪名,试图用"我不记得了,记不清了"来模糊自己的恶。当德国频频在战场上受挫,他们努力抹杀掉一切能够成为罪状的证明,炸毁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室和焚尸炉,销毁集中营的各类档案,甚至用自欺欺人的方式将一切罪行合理化。不知道午夜梦回,他们会不会被成群的鬼魂缠绕而惊得一身汗来 二、个体的催压与群体的暴力 被纳粹关押的囚犯,是不允许有个人意志和尊严的。他们被送进来的第一天,强制执行裸体政策,扒光衣服,剃光毛发,且这种集体裸体活动是周期性的,仿佛是一只蛆虫,缓慢卑贱的爬行在幽暗的地底。 除此之外,德国之外的一切语言文化被切断,掐灭一丁点反抗的能力,就像无声的哑巴,听候着纳粹军官像呵斥牲畜那样,大声愤怒的命令他们。还有一点,每个囚犯都会被烙印上代表囚犯的刺青,即便是刚出生的婴儿。这种强烈的身份符号,对于幸存者来说成为了一辈子无法抹去的痛苦。 三、历史的见证者与现世旁观者的偏见 无疑,那些幸存下来的人成为了这场恶行的见证者。而面对过去的苦难,大都不愿提及,因为对那些可怕历史的回忆,只会加深内心的羞耻感与崩裂。 而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可能会责问,当时为什么不逃,为什么不反抗这样的问题。人类总是将压迫与反抗联系在一起,而这样刻板的偏见,只因为我们身处局外。说集中营没有反抗是不正确的,而把集中营的解放作为反抗的胜利是毫无意义的。 结语: 善与恶,正与邪,从来不是阵营的对立,它同时并存与同一个个体,人有善念,也会有有邪恶,勿以善小而为之

  《被淹没与被拯救的》读后感(六):当客观照进“现实”

  这是一本极其冷静的书。冷静得让人感觉到几乎有点冷漠,通篇都是叙述,不带有过分的感情色彩。很多时候,我甚至忘记了莱维的受害者身份。因为那些关于人性的剖析,关于集中营体制的分析,客观到让我这个丝毫没有类似经历的“幸福新生代”,误以为自己在阅读一部和那个骇人听闻的词汇无关的书籍。

  按理说,作为一个犹太人,一个曾经的受害者,一个历史的见证人,有情绪是正常的,这种冷静地近乎无动于衷的表现,的确是很出乎意料。当然,看到最后,莱维好歹是有了一些情绪的体现,例如在他回信给T.H夫妇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是在盛怒之下,受情绪影响而写就的回信。可是回信的内容相比起“盛怒”这个词,其实已经是相当克制。以至于我一度感到困惑:是因为年代久远而导致莱维记忆模糊了,还是在他经过多次的述说后,那些回忆已经变成了“故事”?但是我想起莱维在一开始讨论的关于人类的记忆机制,集中营体制、沟通方式等等这些看上去冷漠的话题,实际上是为了让读者和自己都冷静下来,尽量不带偏见的去回忆和了解那段双方各执一词早已唇枪舌战过几百回合的往事。

  对于集中营,有人觉得过分强调里面的痛苦和德国人的残暴,是犹太人的一种阴谋。可是集中营的确存在,清洗犹太人的命令也的确下达。那么,罪行已经确凿无疑。当然,正如我上面所说,很多人是带着情绪去“控诉”,去反复把那些或许是他们亲身经历或许使他们道听途说的故事,说给别人听。又或许,正如莱维所言,那些最能适应集中营的,往往是受教育程度低下的广大人民,即便他们最终幸存,也无法进行思考,无法进行客观而有条理的陈述。而能够像莱维一样思考的人,也被阴谋论者视为一家之言。可是犹太人阴谋论者,其实也是反面的一家之言。只有让所有的声音都能发出,各自摆事实,讲道理,才能让我们这些从未经历战乱的人,尽量避免受到情绪的影响,从各个方面去了解那一段人类历史上,与当时的文明发展偏差最大,最为难以想象的时间。

  到底说谎的是谁?或许我们所有人都为了安心而对自己撒了谎。闭眼不代表就看不见;掩耳也不是就听不到。属于人类的良知终会还原这些事实,任何的偏听都是对双方的不公平,任何的先入为主都是越俎代庖的判决。

  《被淹没与被拯救的》读后感(七):无法理解,无法谅解

  真实最大的力量就是,它是真实的。不过真实也存在问题,便是我们无法用理性去理解它。二战,集中营,这些字眼对于我们来说只是经典电影中的桥段,而电影的戏剧效果更是让我们认为逃跑与幸存才是理所应当。我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只需一人的力量就可以造成人类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种族会无法战胜一个个人,为什么那么多本性善良的个体会对身边的屠杀不闻不问。不过在无法理解之时,承认它们吧,而不是想方设法证明一个人的无辜。

对于认为有理由将一个人的罪行推诿于魔鬼的人,没有任何教堂能够宽容他们的罪。

  这本小册子给我的一大震撼是完美复原了关于集中营的一切。《灰色地带》一章中,二元的敌我关系不复存在,受到权力的吸引,敌人就在四面八方,特权阶级作为最主要的幸存者,他们的记忆是否有幸存者偏差?《交流》提到了语言在人之为人中的作用,提到污言秽语对一门语言的践踏与侮辱,在失去言语沟通的可能性后,集中营内发生的一切与牲口棚无异。《无用的暴力》则指出施暴的唯一理由便是为了暴力与伤害,纳粹极尽侮辱之能事,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与细节践踏囚犯的尊严。原来集中营内真实可感的生活也发生着,和你我一样,活生生的人,正如我们适应条件最为恶劣的军训基地一样,适应着那里,维持着生存。How on earth did they manage to survive all these?!

  困难还在于,这样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看来,更加难以理解。为什么不逃跑?为什么不反抗?为什么不提前逃跑?普里默·莱维说,

必须提防一个常见的错误,那就是用当前、当地的尺度去衡量遥远年代和地点发生的事情。

  他问我们,当今的世界有那么多核武器,第三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可能性并不为0,为什么我们不选择现在就逃走?我没有答案,也许所有的变化都会被我们温水煮青蛙般接受,正如《使女的故事》中那样,没有反抗,不敢反抗,不能反抗。

  他们被淹没了,另一些他们被拯救了吗?Memory lies, whereas memory tells.

  《被淹没与被拯救的》读后感(八):我们离深渊并不遥远

  二战时期犹太化学博士,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以工科男特有的,甚至是有些过分的理性和冷静,去描述了集中营里的各种情况并进行分析思辨。再现了一个极权统治下,人性中的恶以最大化的程度释放出来,而这样的罪恶因为到达了如此极端的程度导致施暴者将其视为正常,导致了普通德国人民集体视而不见保持沉默,导致了受害者丧失反抗能力,最终导致了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600万犹太人大屠杀悲剧。 与其他的回忆录不同的是,作者并非为了清算,甚至在开头他还要让自己去理解德国人。作者从社会学,心理学,精神学,神经学等各个方面对那些让我们这些“正常社会”中成长生活的人们所无法理解的事情去尽量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是其目的绝非为了原谅,更多的是为了提醒,提醒那些只不过才过了二三十年就对大屠杀的惨痛教训忘在脑后、将人类历史上的惨剧变成了一个历史事件的名词、提起这段历史的时候不过是做一个鬼脸然后就转身离开的现状趋势提一个醒。告诫人们悲剧是多么容易发生和重演。而事实上也的确在重演,距离犹太人大屠杀过去才三十年,柬埔寨就上演了红色高棉大屠杀。几乎一夜之间,红色高棉政权屠杀了柬埔寨100万平民,占全国人口的六分之一。任何极权极端的政治主张都需要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民的警惕,时刻保持清醒,防止被洗脑。因为在悲剧中,无论是施暴者还是受害者,最终大家都是受害者。 作为一个中国人,读完此书的另外一个感想是对日本某些否认侵略的军国主义人员有了一些“理解”,但这绝非原谅。他们之所以篡改历史,某种程度上也许是出于对自己的保护机制,当一个人犯下暴行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减轻自己的负罪感,防止良心上的折磨导致精神崩溃。一个人会为自己的罪恶编造各种“合理”借口甚至会自己篡改记忆,最终甚至真心相信经自己篡改歪曲的记忆。说到底这些人多多少少都出现了精神分裂,都有病,都得治。 再就是这个翻译真是不怎么样,东西方语言在主谓宾定状补的顺序有非常明显的区别,译者竟然完全按照西方语言的语序硬翻过来变成中文,生硬得我都觉得有些话我恨不得当场给来一个中译英,然后才能理解得更到位。 但是,这世上根本不存在完全的理解,更何况我们同作者之间还横亘着时空,也横亘着战争。不过,虽然纳粹最终灭亡了,但是直到今天,在我们的社会中,若是仔细观察思考的话,其实依然能够找到纳粹集中营的影子……

  《被淹没与被拯救的》读后感(九):知识分子在奥斯维辛

  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

  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

  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进行无意义的凑字活动

  《被淹没与被拯救的》读后感(十):本书即人性

  一天读完,长到现在阅读强度最强的一次经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良心遭到煎熬。它带来的心灵力量是巨大的,不仅对于集中营幸存者、犹太人、德国人这些直接相关的人,也能波及受法西斯及其他极权政体迫害的人民,甚至对于受过心灵创伤的人们,都有着极高的借鉴价值。(也迫使我重新思考“心理学著作/文学”存在的真正位置应该在哪里)

  著名主持人马东有过一个言论:“心里的苦越多,只要一丝丝甜就能填满。”类似的逻辑还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还有《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洋葱寓言”(后被日本文豪芥川龙之介改编成短篇小说《蜘蛛丝》)。我想这并非简单的置换关系,而是——罪行(或者痛苦)越深重,就越渴望被拯救,这种“渴望”本身,就已经具备形成美好德行的资格,“一份稍纵即逝的同情当然不能赦免穆斯菲尔德的罪行,但是,它足以让他置身于灰色地带。”我想,是应该反思一下“汉奸”这个词的刻板印象。

  在与朋友聊天时我说,看书越多,旅行得越远,越觉得没什么事是无法原谅的。说这话时我心有戚戚,害怕自己看起来像没有原则的圣母行列,但实在也找不到另一套合适的说辞——现在我找到了,那应当是“越觉得没什么好计较的了”。

  于是才明白《美丽人生》这样的电影是一个多么残酷的美梦,人们的美好期待是多么脆弱和虚妄。而《朗读者》这样的电影的存在的必要性是多么迫切、深刻和悲凉。

  “奥斯维辛之后没有诗歌”。人类文明的基因池从此被污染了,“思无邪”不复存在了,在今后人类的诗歌里,无不寄生着“对抗邪恶”的基因,人类的乐于探索的美好天性被迫蒙上了一层“揭示”的言外之意的阴影。

  作者认为,在集中营这样一个被极端毒害的体制下活下来的人,无不是沾染了那些恶毒的人,真正善良美好的那些人早已死于他们的善良美好。他认为自己活着是一种对真善美的挤压和犯罪。可我也仍然看见,作者自己作为一个幸存者,被迫站在纳粹的立场上去解释这些逻辑时,尤其是在讲到一些无必要进行的人体实验时,他也同时反思了一些动物实验的必要性。我认为这是一种甚至超越了仁慈的怜悯之心。同时,也为我“总嫌弃自己不够善良”的想法找到一些安慰。

  而作者,作为一个“受害者”,以试图去理解刽子手——才能进而批评他们。他寻求的不是审判,或许也不是原谅,而是和平,是有益于双方,让这样的暴行不再发生的真正的平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