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鲸背月色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鲸背月色读后感锦集

2021-04-04 00:33: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鲸背月色读后感锦集

  《鲸背月色》是一本由[美] 戴安娜·阿克曼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鲸背月色》精选点评:

  ●非常非常美,虽然感觉缺了点什么,把那点加上去就会是一本传世名作,因为这本是偏自然科学的书吧,把人带到了不可思议的世界。 缺点悲,和人文关怀吧

  ●想抚摸毛茸茸的蝙蝠,想听孤独的鲸歌,想呆呆看着一只鳄鱼睡觉,想和企鹅们握手,这本书太棒了。

  ●大自然不播洒仁慈,但也期盼仁慈。

  ●是帝企鹅不是国王企鹅;是蝙蝠侠不是蝙蝠人。中信出版社你们的翻译真的还不如百度。再一次求中信放过一套好书!

  ●人类总是习惯于站在生物链的顶端去俯视一切生物、定义一切生物:鲸和海豚是聪明的,蝙蝠是邪恶的,鳄鱼是凶猛的,企鹅是憨态可掬的。这些加诸动物身上的定语,本身就反映了人类的偏隘。他们并不明白什么是聪明或者邪恶,他们和人类一样,都是活在地球上的芸芸众生,也有自己的社群、生活习惯、同伴和智慧。他们就和所有为生活而烦恼的你我一样。

  ●前面还行,最后一章有点读不下去了

  ●看了就会对强烈的热爱生命热爱自然~

  ●道不同道,对蝙蝠有了质的改观。阿克曼文字很不错呢

  ●记录与蝙蝠、鳄鱼、鲸、企鹅四种生物的亲密接触,利用神话传说宗教和史实数据从文明与野蛮、伐害与补救两个对立的层面深入探讨对于四个不同物种的栖息环境所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所谓的野蛮对生物有些最为原始的崇拜情结,所谓的文明却将尚武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将人类凌驾于万物之上。或许进化议程其一便是促使生物关系变得极其繁冗而微妙。书中写道:“为了生存我们会杀害其他生命形式,但同时也感到与它们有着亲密关系。正如诗人坦尼森所说,自然在红牙血爪中前进。所处环境愈简单,这个道理就愈易理解。”比起雷切尔.卡森反科技反文明极端的环保主义的倡导,作者结合科学容纳审美与感官的自然文学自有其客观而感性的优势。

  ●写的生动。我也想这样的去观察动物,真的很有意思。 缺点,用的单位制是磅和英尺这些,没用国际单位。翻译也有瑕疵。 读完才发现这是95年就出版的书,当科普看可能就有点不适合了,有些观点可能现在又有新突破了,技术毕竟在更新。

  《鲸背月色》读后感(一):《鲸背月色》

  戴安娜.阿克曼《鲸背月色》 “这世界上有许多生物,我们一直在忽视它们,因为它们长得不可爱,不吸引人。我们不是上帝,无法决断哪些动物是好的,哪些动物是坏的。艾默生说,杂草只是开错了地方的花。” “如果少一些沙文主义思想,我们便会对冷血动物在那些人类无法生存的环境中开拓生存的实力肃然起敬。” “鲸教给我们一条重要的经验:它拥有复杂巨型的大脑,但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它自我毁灭;它没有自我复制,让自己漠视一切;它没有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资源;也没有提升地球温度,最终不得不忍受温室效应。” “说鲸的大脑如人类大脑一样聪明,这其实是对鲸脑的侮辱。聪明只是我们人类想要强加给像鲸这般物种的一种特性。我们所称的聪明可能仅是一种形式的故意破坏,或是严重的恶作剧。聪明并不是大脑的唯一呈现方式,它与真正的智慧并无必然联系。”

  《鲸背月色》读后感(二):气候变暖或致帝企鹅在本世纪末灭绝

  昨天刚刚读完这本书,今天就在环球科学的科技早头条上看到这条消息。本书的四部分里,白灯笼这一部分最触动我,除去这是最后一篇的原因,这部分也并不仅仅是在讲企鹅,这部分的标题“白灯笼”其实指的是南极洲,要说企鹅,可能没法避免提到南极吧。虽然这本书的每一部分都无法避免对人类活动对这些动物造成的影响进行描写,但是这部分将企鹅,将南极洲作为生态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讨论,让我有种突然意识到,原来这种生物、这种生物生活的地方和人类的联系是如此紧密的感觉,就像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一样,因为和我们的生活太息息相关,反而被忽略了一样。其实地球上的物种都是如此吧,谁不是生态系统的一份子呢,真的很难认识到这些物种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地球上究竟是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其实从这方面来说,蝙蝠也是这样被忽略的一种生物,不,比起忽略,蝙蝠受到的可能更多是偏见吧。虽然在阿克曼的笔下这些动物都非常可爱,有各自讨喜的天性,对人类在很多方面的研究都有很大帮助,但说到底,人类还是看脸的生物啊,视觉作为人类如此依赖的感官,所造成的第一印象多少奠定了人类对这个物种的态度,毕竟在读到猎杀企鹅的部分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啊,企鹅这么可爱,为什么要伤害它?”也无怪乎保护蝙蝠的行动如此受挫了。前几天在阳台发现了蝙蝠粪便,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家里的阳台每天都能扫一簸箕的蝙蝠粪便出来,还有些蝙蝠白天就住在我家的窗帘槽里(不,没有,我家并不是鬼屋),越长大蝙蝠就越来越少了,再在阳台上看见蝙蝠的粪便,有点即欣慰又难过的感觉。

  虽然有人在为物种保护奔波,但是我们人类所了解到的,试图去保护的物种又只有多少呢?每天无声无息消失在地球上的物种又有多少呢,它们的离去对地球又有什么影响呢?虽然有那么多人致力于让大家了解动物,从而去保护动物,但也有那么多的人对此毫不在意,我有时候会很疑惑,我们做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不管我们做什么,不管我们是保护还是伤害,地球永远按照她自己的规律运转下去啊。

  《鲸背月色》读后感(三):爱上蝙蝠,骗过鳄鱼

  倘若由我们来决定如何分配野生动物保护资金,大概是场以貌取“物”之争: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毛色漂亮的金丝猴、身姿矫健的藏羚羊、翩迁优雅的朱鹮大有优势,狮狼虎豹也是猛兽中的战斗机,谁会想到蝙蝠呢?

  童话故事中的蝙蝠见鸟说鸟话,见鼠说鼠话,左右逢源。现实中,它既没有鸟类的轻盈灵巧,又不似啮齿类自带天然萌,身处黑暗,龇牙咧嘴的样子,极不讨喜,吸血鬼的传说更是雪上加霜。但阿克曼却不遗余力地替它申辩,在《鲸背月色》这部诗一样的作品开篇,首当其冲的便是我们的蝙蝠朋友。

  天性羞怯的蝙蝠有一双黑溜溜的眼睛,身上被一丝绒毛,纤细的爪子、小巧的牙齿,一点儿也不吓人。阿克曼同行的伙伴捕获一只握在手里,小蝙蝠使劲用下巴当撬棍,试图逃脱,居然没有用牙齿咬人,比小婴儿还温顺。在四周飞舞却不冲撞人的蝙蝠诠释声呐的运作规律,毫无攻击性。更重要的是,许多动植物是依赖蝙蝠生存的:鳄梨树、香蕉树、枣树、桃树,“在疫苗研发、出生率控制、人工授精技术、助力导盲、低温手术等领域”,蝙蝠也功不可没。我们应当保护它们,而不是被阴森的传说误导了。想起詹姆斯·W·P·坎贝尔在《图书馆建筑的历史》中提到一则轶事:某地图书馆防虫的妙招就是夜晚大开窗户,让蝙蝠进来觅食。当时读来颇觉瘆人,对照阿克曼笔下的蝙蝠倒爱上了这一幕。蝙蝠大快朵颐,这是人与自然各取所需的相处之道。

  阿克曼笔下的鳄鱼也颠覆了既有印象。尽管童话中“虚伪”代名词的“鳄鱼的眼泪”已被科普洗白了,鳄鱼也依然和凶猛强壮难脱干系。阿克曼却是这样打量鳄鱼世界的:“眼睛半闭着,像在打盹儿……因为它们巨大的下巴有个向上弯曲的弧度,所以即便在睡眠中,鳄鱼也带着似笑的表情。”在地球上生活的时间比人类长一百倍的鳄鱼非常聪明,连恐龙都曾是它们的手下败将,但是动物学家不怕鳄鱼。骑在鳄鱼背上是观察鳄鱼的绝佳方式,跟阿克曼同行的动物学家肯特更疯狂:举着鳄鱼骸骨做成的假鳄鱼只身混入鳄鱼群里,只为观察它们细微信号的交流。韬光养晦的鳄鱼绝不挥霍它们的能量,母鳄鱼会视种群的性别比例调整产卵地点(盖因小鳄鱼的性别主要取决于环境的温度)。唯一不够聪明的一点,或许是它们参照身高衡量猎物级别,所以无爪牙之利的人类可以骗过鳄鱼——面对亢奋的鳄鱼,让自己显高来增加威慑感的人类颇有几分卡通片式的幽默感。

  连蝙蝠和鳄鱼都这么可爱,可想而知阿克曼眼里的鲸鱼和企鹅是多么萌上加萌了。鲸堪称外表冷漠、内心狂热的典型,对它们巨大的体型而言,如何投过厚厚的皮下脂肪降温真是个难题,纵然浸在冰水中,尸骸也会烧焦。纪录片中常看到成群企鹅站在浮冰边缘,前排被后排挤得“扑通扑通”掉下水,简直像坑队友涉险试探有没有海豹。才不是这样,它们只是喜欢凑热闹的从众宝宝。阿克曼给它们喂个奶也是争先恐后。

  爱着这样的生命,是不甘心由着它们的未来被人类的私欲葬送的。我们的浑然不觉,恐怕是跟它们离得不够近,不足以听到鲸背月色的弦外之音,它们启发着我们:“它拥有复杂的巨型大脑,但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它自我毁灭;它没有自我复制,让自己漠视一切;它没有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资源;也没有提升地球温度,最后不得不忍受温室效应。”它们的未来亦是我们的未来。

  ——丁酉年读戴安娜·阿克曼《鲸背月色》

  《鲸背月色》读后感(四):我只想说一说蝙蝠

  “很久以前,在鸟类和兽类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有多少人还记得学生时代英语教材上的这则故事?蝙蝠被刻画成两面三刀的小人,既不容于飞禽,又被走兽驱赶。姑且不论其中寓意,故事要旨显然建立在蝙蝠特殊的生理构造基础之上。明明是哺乳动物,却长出了飞翔的翅膀;没有喙,却有一嘴尖利的牙齿。蝙蝠是这个世界上最奇特的动物之一。

  蝙蝠似乎天然带有暗黑气质,在基督教文化里,它长期被当作魔鬼的化身。但在美国新生代自然文学作家戴安娜·阿克曼看来,蝙蝠很可爱,她把蝙蝠放在掌心,轻轻地挠它的肚皮,还把它放在自己浓密的卷发上,让它勾着她的头发荡来荡去。“在中世纪典籍《圣者比德》中,生命被描绘成窗边一个伸展着奇怪翅膀的美丽动物,飞快地掠过宴会大厅,消失地了无踪影。”阿克曼充满感情地写道,“这个比喻可以用来形容很多美丽的东西,像城里的灯光、水面的落日,以及飞过天际的四个圆柱形蝙蝠群。”

  这是阿克曼吟唱的“蝙蝠的颂歌”。说实话,我很难把蝙蝠和“美丽”挂钩,它的长相不符合我的审美。我最讨厌的动物是老鼠,因为我小时候住在老房子里,经常有老鼠从身上爬过此类很不好的记忆,和老鼠长得那么像的蝙蝠我当然不可能喜欢。可是,当我阅读阿克曼的著作《鲸背月色》之后,我对蝙蝠有了很大的改观。阿克曼在实地考察蝙蝠、鳄鱼、鲸鱼和企鹅这四种动物的栖息地之后,以诗性的文笔撰成该书,描摹了它们的生活状况和面临的生态危机。相对而言,鲸鱼和企鹅的公众关注度很高,鳄鱼也不大会忽视,但是,蝙蝠?我确实没有意识到,这也是需要挽救的濒危物种。

  阿克曼考察的地点之一是墨西哥的布莱肯洞穴,据说那个洞口内倒挂着两千万只无尾蝙蝠,陪同她前往的是世界上最了解蝙蝠习性的人——梅林·D·塔特尔,国际蝙蝠保护协会的奠基人和科学指导。正是在塔特尔缓慢的阐述和阿克曼亲睹的场景之中,彷如BBC拍摄的纪录片,生动的文字同样可以达到传神的效果。

  暮色中,两千万只蝙蝠发射超声波,震动翅膀冲向天际。这样的情景绝对让人震撼。虎视眈眈的夜鹰突然俯冲而下,伸出利爪扑向蝙蝠,蝙蝠群在夕阳中奋力改换队形。不能不承认这样的画面很美。幽黯的洞中,魅影闪现,蛇信吞吐。不能不担忧即将沦为蛇口食物的蝙蝠的命运。然而,这些天敌的危害是其次的,破坏生物演化、造成生态危机的,是我们人类。

  塔特尔的一项工作,就是做好宣传,让那些洞穴探险爱好者尽量不要惊扰蝙蝠。原来,蝙蝠如此胆小,如此温顺。塔特尔打破了我对蝙蝠的刻板的不良印象。为什么蝙蝠在摄像或照片中常常龇牙咧嘴,显得极其恐怖呢?那只是它们在受惊之后的本能反应。蝙蝠极度缺乏安全感,它们那么高超的雷达就是为了回到栖息地,如果经常被惊吓,蝙蝠就不得不放弃原来选择的岩洞里的温暖区域,它们很难习惯新的领地,它们会很容易感冒,然后大量地死亡。冬眠的蝙蝠在身体里储存着大量的能量,以此度过寒冷的冬季,受惊后的逃跑会很快消耗它们的能量,迫使它们在糟糕的天气里出洞觅食而冻死在荒郊野外。蝙蝠不是卵生,一年只生一胎,一胎只生一只。蝙蝠承担着一个地区授粉、灭鼠、捕食昆虫的职责,是生物链的重要环节,蝙蝠的大量死亡不仅是种群灾害,还将很快引起地区性的生态危机。

  作为一种高度密集的群居动物,病蝠还会把疾病传染给其他蝙蝠。在美国科普作家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的《大灭绝时代》里,也有一章专门论述蝙蝠。在佛蒙特的一个洞穴中,成千上万的尸体从洞顶掉落,如风吹雪一般堆在地面上。因为它们得了“白鼻症”,一种毁灭地丝霉菌,来自远方的外来物种被人类携带到此地,没有相应防御机制的蝙蝠遭逢灭顶厄运。科尔伯特感叹“人类世”的惊人特征就是对地理分布原理下本地生态圈的惊人破坏,这是与从前五次大灭绝完全不同的,人类迅速摧毁、破坏、制造了无数的不可逆转的灾祸。

  蝙蝠身上固然携带着很多病菌,但是,塔特尔义愤填膺地表示,这是一种被夸大了的传言。更何况,人类有什么资格去决断哪些动物是好的,哪些动物是坏的。爱默生曾说过,杂草只是开错了地方的花。可爱也好,憨态可掬也罢,这与内在价值毫无关系。大自然自有一套生存法则。人们对那些萌萌哒的动物的喜爱,拯救了像大熊猫这样的珍稀物种,这是好事,不过我们也应当把注意力分一点给其他长得不那么好看的、似乎也不怎么讨人喜欢的动物们,它们同样是这个世界不可缺少的部分。所以,我没写企鹅、鲸鱼和鳄鱼,怀抱歉疚之心,我只想说一说蝙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