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零秒思考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零秒思考读后感精选

2021-04-05 04:57: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零秒思考读后感精选

  《零秒思考》是一本由[日] 赤羽雄二著作,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零秒思考》读后感(一):总结

  先将 A4 纸横放,左上角写标题,标题下画一条横线,右上角写日期,记笔记时写 4 至 6 行,且控制在 1 分钟左右,每天做 10 页笔记。

  :

  1. 写标题的方法:想到什么写什么

  2. 写正文的方法:想到什么写什么、每一行都用连接号“—”开头

  《零秒思考》读后感(二):只需2步你也能成为李健那样的段子手丨自我管理

  今天我们要来说一位男神。他风度翩翩,深情款款。他才华横溢,如诗如歌。他将歌曲像诗一般吟唱,触动人心。他,就是我们的男神——“清华哥哥”李健。

  《零秒思考》读后感(三):《零秒思考》:记笔记——提升思维能力的方法

  用零秒思考的方法思考这本书:

  这本书讲了什么?

  -人们在生活中存在语言表达不清、思维逻辑混乱等问题。

  -越是想要整理好思维越是不清晰。

  -事实上每个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思考能力,只是需要训练。

  -方法就是记笔记,不要考虑任何事情只是把想到的东西在1分钟内写在打横的A4纸上。

  -会发现写下来的恰好就是符合逻辑的。

  -这会有诸多好处:思维清晰、内心平和、语言能力提升。

  -这是因为记笔记让我们专注于思考这件事,使我们看清了事情本质,同时发泄了情绪。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标题,也可以将每一条笔记继续写下去形成不同层级的逻辑树。

  -分类并按时间顺序整理笔记,不需要重复看,可在3个月、6个月时回顾。

  《零秒思考》读后感(四):思考力的培养

  零秒思考->训练思考力的方法 (后期系统整理) 每天做笔记整理的习惯可以参考。 方法: 头脑中的想法一一写下来 A4纸,左边开始,一分钟。写下来 关键点:标题,内容,时间。 (深挖洞,广积粮,多回顾。)->新问题进行思考内容,然后做决策。 多方面考虑,多角度看待。 再回顾,思考问题是否有进步等。LESSON LEARN 0-3-6 回顾法(三个月左右,或者半年回顾一次) 标题问题化、激发想法,为什么,怎么,如何等 一页标题一张纸。有想法就要写下来。出现就写下来。理论,就是反复思考整理。 内容:写下想到的内容,每天的字数需要详细。让想法更加强大,更加细致,督促思考。条件,参与者,做什么,结果。(PDCA) 行数不能太多,需要抓重点。4-6条为主。(3点之内进行归纳总结) 标题在一分钟之内解决掉。快速反应。可以随时记录自己的任何灵感时间。增加自己快速写作时间。 原理:深入思考,就是需要归纳总结。是使用零碎的时间,直接快速记录,头脑中浮现的想法清晰表达出来。 培养新习惯,使用微习惯,让人没有一点点压力坚持下来。 把麦肯锡的金字塔方法,拆解成笔记法,微启动。 问题化明确目标,可视化,手眼脑综合考虑。

  《零秒思考》读后感(五):你相信作者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么

  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其实很简单:

  1、同多花时间相比,作者提倡零秒思考,即快速思考,快速决策。

  首先,多花时间也不一定能思考的深入;

  其次,真正的深入全面的思考在于平时的知识结构体系的搭建,以及对信息保持足够的灵敏度。

  2、如何培养灵敏思考的能力?作者提倡做笔记,并提出自己的一套做笔记的方法论。

  方法:一张A4纸,左上角写标题(多疑问句),在1分钟内写标题相关的内容,4~6条,每条20~30个字,要具体、准确。每天写10页。

  同时,作者也深入丰富了写笔记的其他建议,比如:

  1、如何写标题?多用疑问句、相似标题可以重用。

  2、如何写正文?一分钟内写完、不要关注遣词造句、描述具体。

  3、其他:一分钟内写完、用A4纸不用电脑笔记本、想写就写、分门别类管理方法、子标题和逻辑树。

  很简单对不对!

  但问题来了:知道了这个方法,你会用么?

  我们知道,一个人执行使用或者更换一个方法的前提不在于知道,而在于是否真的相信。

  即:知道——赞同——相信——实践。

  所以,各位看官,你相信这个方法的有效性么,或者说按照作者做笔记的积累,你相信会培养零秒思考的能力么?

  如果相信,从逻辑角度分析下相信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不相信,你的理性依据又是什么呢?

  《零秒思考》读后感(六):为什么他的文章总是有料可写?而你没有……

  写作的这几年来,遇到过诸多障碍。最常出现的也是最为苦恼的一条是:没有东西可写的时候怎么办。

  开始在网络上写作后,认识了一些写作的朋友,他们时常保持着日更,不但量没有改变,而且文章的可读性也很高,看起来并不是像为赶个更新而写。有时候会很好奇,都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他们是如何在平谈狭小的生活中找到可写的素材,又是如何引发的思考的联想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相继问了几位作者的朋友。他们答案之中,有一条惊人的相似,那就是多记、多读、多写。猛然一听,像是一条客气的官方回答。仔细一想,这六个字是非常有道理的。

  当我再接着深入追问下去,这看似平常的“多记多读多写”的六个字的背后,其实有一套可练习、可操作、可掌握的学习方法。其中一位作者朋友跟我说,每一个写作者的写作风格是不同的,对一些事件的思考和反应也将不同。每天需要写的内容,是一定不能指望所谓的灵感涌现才来写,你得积累素材、整理信息、归纳主题。

  他说,写作的积累和练习,是有系统的科学的方法的。想要每天都有内容可写,最直接的训练方法就是做笔记。说完这些,他向我推荐了一本书:赤羽雄二所著的《零秒思考》。

  《零秒思考》读后感(七):形式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思考本身

  第一章

  将脑中一闪而过的念头写下来,有助于梳理清真正的问题。将思考的各个阶段和脑中想到的事物都写下来,就不会空兜圈子,单纯的情感碰撞便会消失,而写下来的东西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眼前,所思所想也就会自然而然的进一步展开,不用费力就能深入思考,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人。

  只有仔细思考人们才能理解自己和他人语言的正确意思。因为所有的语言都有局限性,任何词语都只是尽力贴切的去表达思想,但某些深刻且新颖的想法却没有词语与之对应,在传递思想的过程中就会很艰难,这正是语言的局限性。若要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需使用准确的词汇。

  第二章

  要做到零秒思考,需要对信息做有效的收集。不可太注重信息收集的形式,要明白信息收集的目的是为了下一步的决策做准备,所以收集信息时务必带入自己的思考。

  经常思考,边思考边写下来,写下来之后便释放大脑的内存,这样就不会感觉到脑中有太多的事情,又有助于捕捉灵感。

  第三章

  作者推荐使用a4纸,是因为a4纸容易得到,而且方便整理排列。但对于我来说a4纸并不方便携带,选择活页可替换的笔记本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写下来的是思路,但思路本身需要一定的方法来指导,否则写下的内容质量就不高,可通过5w2n次等思维工具来分析问题,类似的思维工具还有很多,比如pdca、swot等各种理论,在MBA智库百科上有很多。

  第四章

  零秒思考的进阶阶段,请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每页纸上的笔记并不是孤立的,它可以通过逻辑树的形式与其他页的笔记相关联。

  其次,对某一个问题的思考是动态变化的,在以后重新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对笔记进行修改,重新排序。

  第三,纸质并不是存储的最佳形式,因为不方便携带与查询。作者推荐使用PPT,我更推荐使用印象笔记。

  第五章

  本章主要讲了分类与整理,这一点无需多言。

  全书完。

  《零秒思考》读后感(八):好喜欢《零秒思考》A4思考法

  几个月前,一次读书会的聚会,听小镇姑娘第一次聊到了《零秒思考》书中的A4思考法。

  当时就感觉眼睛一亮,太需要这样简单易行的方法了! 于是又详细地问了细节,然后在《得到》上面,把这本书听了三遍。

  零秒思考,教你的就是如何把心中想法落实到语言和实践中的具体做法。

  - 摘录方法如下: - A4 纸横放 - 每张纸一个主题,并下面画一条线 - 1页4至6行 - 每行20-30字 - 每张纸尽量1分钟内(根据中文与日文的文字书写差异,建议时间替换为2分钟比较合适。)

  我立即就开始实践起来。那个时候,正好处于写作的低谷期,每天不想写作,或者说很想写出高质量的作品,却因为压力过大,而干脆放弃了写作。

  那一段时间,浑浑噩噩的过着。于是我在A4白纸上,写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最近我不想写作了? 脑筋里面立即出现了几个很明晰的理由,然后我又进一步的问自己,为什么那么在乎自己作品的好坏呢?

  终于发现,因为自己输入少了,或者是说自己的心态太急躁了。所以才没有好的灵感和思路,才缺少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后来,我就开始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写作。为了加强输入,还报了阅读班,去强化自己阅读的记忆力和专注力。

  最近写作的频率降低了,但是心态却非常好,不急不躁地轻松写作,感觉好极了!

  第二次使用是我有一天发现我的一个好朋友对我很冷淡、不热情,当时心里很不舒服。

  后来用了A4思考法,想到可能是因为自己当时找她的时机不对,或者是她正在焦头烂额的忙,最后发现我自己对她也有些冷淡,所以心里就豁然开朗了。

  今天又给自己提了一个问题,每天睡眠严重不足怎么办?

  我在纸上找到了这么几个答案:只做最重要的三件事,抓好碎片化的时间,把学习时间控制在两个小时左右,远离手机聊天,专注的做好每件事,尽量的少分心。

  希望我每天能够早点睡觉。 我感觉A4思考法,其实就是让自己用发散性的思维,自己给自己找答案。不纠结、不烦恼,而是用正向的理念去迎接问题。 我已经有大收获了,你想试试吗?

  《零秒思考》读后感(九):自察,自观,冰山上的思考

  无意间看见这本书,被书封面的“像麦肯锡精英一样思考”的标语所打动,便买了带回家。麦肯锡作为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以分析、处理问题为其业务核心。麦肯锡方法简直就是高效的代名词,回家的公交上,我就速读完了这本书,书中大部分内容为行动指导型,所以后来精读做笔记后又翻看照书实践了一番。以下是我的体会。

  人们几乎每时每刻都会蹦出想法或思考,发呆更是家常便饭。我们到底在想些什么呢?这本书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有想法及时用笔记录下来,A4纸横放,一分钟由一个主题进行发散,尽可能的在短时间内将脑中的想法转化为文字,记录自己的想法。起初我觉得这是很简单的事情,刚开始的一周无比的顺畅,天天都能超额完成,结果我在记录了半个月之后,发现每天十个主题我很难做到,一方面是察觉到我自己的想法多是重复的,另一方面发现我有时想法是如此的幼稚和偏激。更重要的是,经过这次实践我才深刻的体会到了几个道理:

  1.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回观笔记,找到根源,发现其实长久以来困扰自己的事情就那么一件,解决了它其他的便可以迎刃而解,只需行动去解决就可以。其他的衍生想法实无必要,害怕行动后失败的事情并不会发生,因为我根本没有行动。自己无限的拖延和踌躇让时间白白流逝,而接着随之而来的自责将拖延变本加厉,弥漫着“自暴自弃”的气氛,把自己一步步拖向深渊。知易行难,当娱乐休闲成为下班后的主旋律时,我在自责中进入睡眠,感慨着一天的结束,焦虑着明天的工作。以为自己一行动就能彻底改变现状更是痴人说梦,这样只会迅速收到挫折然后反弹打回原形。自己应当每天挪一小步,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就好,积小流可成江海、滴水石穿这都是传世很久的道理。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原先不太懂古人为什么要将修身放在第一位呢,现在才发现认识自己,真的是人类一生的课题。什么情景会触发自己的阴暗面,有什么是自己的底线,自己喜欢的是什么,想要什么,怎样才能让自己开心起来等等。我们在生活中不断自观自察,才能改变自己掌控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获得自身的成长。

  “行成于思毁于随”。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对自己多些耐心,时间还很多,但一定要在路上。看书,思考,行动,现在,立刻,马上!

  《零秒思考》读后感(十):明白这点你就不怕拖延症丨自我管理

  最近几个校友小聚,聊起当年在学校的时光,感慨万千。进学校第一个学期的开始,大家刚刚从高考的千军万马中冲出来,特别放松和贪玩,加上没有家长老师的督促,导致学习效率大大下降,以至到了考试前才发现“该看的书都还没有看”,记得每次考前一周的晚上,几乎所有寝室在熄灯后,还有不少同学“秉烛夜读”,真所谓“考前磨枪,不快也光”,当时还发生了一起影响较大的事故:一女生在蚊帐里点蜡烛看书引起火灾,该女生烧伤后被迫休学。

  这件事当时在学校引起了很长时间的整顿,组织大家开展了诸如“凡事预则立”、“不打无准备之仗”的学习,对那种考试快到了才“临时抱佛脚”的想法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检讨。

  但是,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然并卵”,过去这么多年,我们的拖延症似乎并没有因为那场事故的警醒而有所改观。

  有位在媒体工作的同学说,也奇怪啊,不知为什么,灵感总是在最后一刻爆发,这可能也是我一直拖延的原因吧。每次都是这样子。事情拖到最后一刻,干得特别好,特别快。比如说写稿子,总拖到最后一天写,就写的非常好,自己非常满意,时间也特别快。写完以后心情就特别爽。但是之前的几天心里就是一只纠结,一直压抑。这种情况怎么改变呢?难道我是必须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吗?

  另一位已经担任国企高管的同学深以为然,说他自己的体会是:

  也不知怎么回事?我的部门的多数同事,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凡是要完成的事不论时间如何充裕,也从来不会抓紧,直拖到最后一刻再也无法蒙混过关的时候,才会灵感爆发的不分昼夜的抓紧完成。因此总感觉团队的管理很不轻松。

  很有意思的话题,似乎思考得越久,准备的时间越长,而并不代表最后可以做得更好。

  相反,和思考很久的事情相比, 面对突如其来的状况或“火烧眉毛”的事,很多情况下处理得虽不是十分完美,但也还蛮不错。正如《零秒思考》一书所说:

“多花时间并不意味着思考可以深入”。其实,并不是花的时间越多就越能做好一件事情。不论是写文章还是做企划,很多人应该都曾感到在截稿前的效率远比之前要高好几倍。与电脑不同,人的大脑和内心十分依赖环境和周围的状况。(P95)

  很多人绞尽脑汁思考,而实际却是原地踏步、毫无进展。即使想好好考虑一下,但是眼前总会浮现出别的事情,无法集中精力思考。如此反反复复,花了时间却总是无法深入,得不出结论,只是来回兜圈子。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怎么才能做到“深入思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