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何制作咖啡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如何制作咖啡读后感1000字

2021-04-06 00:00: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何制作咖啡读后感1000字

  《如何制作咖啡》是一本由[英] 拉尼·金斯顿著作,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3.00元,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制作咖啡》读后感(一):《如何制作咖啡》:边品咖啡,边品人生

  

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未知的生活正在以不同的组合展现在我们面前。就像人们对于咖啡的喜爱,也源自于每一个微小的变化都会带来不同的惊喜。

随着我国咖啡种植面积的增加,产量的提高,冲泡咖啡方式的变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自己烘培咖啡,研磨咖啡,冲泡咖啡。

一杯咖啡的风味到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获得一杯自己理想的咖啡?《如何制作咖啡》一书带给人惊喜。

本书作者是英国的拉尼.金斯顿,他是一位专业食品顾问,在阿德莱德大学获得食品研究和写作的硕士学位。本书由金黎暄翻译,是家庭冲泡咖啡的指南,也是平衡艺术的典范。

形成咖啡豆

人的状态取决于四个因素:遗传、生物、环境和自我意志。咖啡的特点也与遗传、环境有关,与是否能抵御病虫害有关。

全球有70多个国家在种植咖啡,这个地区被称为“咖啡种植带”。有极高海拔地区,高达1525米,有低海拔地区,海拔760米。环境的不同让他们有了自己独特的风味,但人们发现,产自不同的土壤和环境的咖啡豆采用相同的方式加工之后,就会变得有共性。

就像我们的企业文化,就像我们的团队建设。来自五湖四海的员工,因着相同的文化氛围,具备了一些共有的特性。比如认真、肯干,比如坦诚、随性。

但共性之中又含有特性。就咖啡本身来说,作者提到:

这便是咖啡的美之所在,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种咖啡豆、烘培方法、研磨方式和萃取方法的组合,咖啡爱好者在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可以品尝一杯崭新的咖啡。

烘焙与研磨

品咖啡的乐趣还在于能够动手操作,尽力去控制各个因素,以获取自己满意的结果。

比如在家研磨浓缩咖啡时,如果咖啡出来的太快,就可以将咖啡研磨得更细一些,这样就能减慢萃取咖啡的速度;如果咖啡出来的太慢,则可以研磨的更粗一些。去探索各种影响因素,去调整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方法,结果就会越来越接近于理想状态。

就像人生,如果走得太快,不如放缓自己的脚步,向纵深去探索,去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果走得太慢,就不要在意周围人的眼光,把周围人都当作萝卜,只关注自己脚下的路,用力拼搏。

冲泡与萃取

咖啡的一切都关乎平衡,咖啡萃取有不同阶段,可以创造出较为平衡的口味,因为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了不同化合物,去掉或简化这些阶段会影响风味。

咖啡中有非常多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跟我们的身体和谐共处。这些化合物来源于咖啡制作过程中或合成或分解。其中的可溶物会在不同的阶段出现,在不同的阶段有机会被萃取。萃取率较低,意味着后期的可溶物没有机会被提取,进而导致萃取不足和风味失衡。

就像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之后,一定要等一等,给内向的人一些思考的时间,而不是让外向的、反应比较快的同学频繁的曝光。

给不同速度的成员展现的机会,这个团队才会更具风采,更有力量。

制作一杯自己喜欢的咖啡,不仅考验着动手能力,还考验着科学素养。或许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将科学和艺术结合得最好方式。

制作咖啡需要精确地称重,需要控制水温、冲泡时间、流速,包括咖啡豆研磨的粗细是否均衡,需要按压时是否平整均匀。

就像人生,不仅需要感性,也需要理性。感性用来品味世界的美好,理性用来创造方便的生活。

在制作咖啡过程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创造力,是控制力,得到的是身体五感的享受,而制作时需要的是科学的控制。其中包括风味与萃取的平衡,包括测量中水与咖啡的配比平衡,还可以在饮用咖啡时搭配食物,取得新的平衡。

复杂的人生充满了变量,要想取得平衡需要不断地尝试,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从咖啡豆的故事到咖啡豆的化学成分,再到烘培与研磨、冲泡、萃取和平衡,背后是咖啡与科技互相交织的复杂世界。《如何制作咖啡》带你走进艺术与科技的世界,去探索咖啡的世界,也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

  《如何制作咖啡》读后感(二):写给咖啡控的咖啡百科全书

  

对整日在职场升级打怪的打工人来说,靠咖啡续命是生活常态。

每天有太多理由喝咖啡了。

早起上班困得眼睛都睁不开,来杯咖啡提个神;

漫漫下午太难熬,买杯咖啡犒赏自己;

晚上需要熬夜赶项目,冲杯咖啡续个命;

难得周末出去玩,喝杯咖啡助助兴……

当然,重度咖啡控们也许很快就不再满足于速溶和买星巴克的单调菜单。充满好奇心的味蕾开始想体验不同的咖啡豆,想感受手制咖啡的乐趣,抑或是想尝到一杯自制的咖啡。

后浪生活教室带着《如何制作咖啡》来科普咖啡知识啦!

本书作者拉尼·金斯顿除了是资深美食作者,也是拿到食品研究硕士学位的专业食品顾问。由这样一位有食品专业背景的美食家来介绍咖啡,或许更能多方位地考虑到咖啡控们的心中所想。

比如,怎样才能挑到适合自己的咖啡豆?酸口、苦口,哪个口味更好?手冲、法压壶、冷萃,怎么才能得到咖啡的最佳风味?咖啡粉和水的比例应该怎么调配……一切关于如何调好一杯咖啡的问题,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01.选豆哲学

从以性价比著称的全家到咖啡业巨头星巴克,从做奶茶出身的COCO到互联网时代的后起之秀瑞幸,从冻干咖啡粉到胶囊咖啡,几乎所有咖啡零售店都会贴上一张介绍咖啡豆的海报:精选高品质阿拉卡比咖啡豆。

阿拉卡比咖啡豆是何方神圣?为什么几乎全世界的咖啡店都在用这种豆子?难道世界上只有这一种咖啡豆吗?

说到咖啡豆,就不得不提到今天咖啡的主产区——埃塞俄比亚。早在1000多年前,埃塞俄比亚的先民就开始把咖啡豆和动物油脂混合在一起,制作成类似今天士力架一类的能量棒,用于长途跋涉时充饥了。

又经历了漫长的500年,人们终于意识到,咖啡都可以被制成一种美味又替身的饮品;时间一晃神,到了15世纪。

这时,具有提神功效的咖啡在因宗教原因不能饮酒的阿拉伯流行开来。接着,通过日渐兴盛的海运,咖啡逐渐成为风靡欧洲、波斯和印度的流行饮料,咖啡豆作为咖啡的种子,也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

到了今天,归于茜草科的咖啡属下,已有40个种,但在日常饮用中,60%的咖啡豆都来自阿拉卡比。因此,在街边的咖啡店看到铺天盖地的阿拉卡比咖啡豆也不足为奇了。

同样品种的咖啡豆,由于产地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风味。

高海拔地区是高品质咖啡豆的摇篮。低温阻碍了咖啡的生长,咖啡豆需要经历更长的时间才能成熟,因此,相较地海拔地区,高海拔地区产出的咖啡豆硬度更高,更适合深度烘焙。此外,时间与地理环境的共同催化,也造就了高海拔地区咖啡豆更丰富的香味。

咖啡品鉴师认为,产自高海拔地区的咖啡豆具有各异的花果香,而地海拔地区的咖啡豆,香味则相对温和朴素。

这并不是说,产自地海拔地区的咖啡豆就不够优质。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有人爱高海拔地区咖啡豆的浓醇,也有人偏爱低海拔地区咖啡豆的清新。因此,对自己来说适口的咖啡豆,就是优质豆。

02.苦党还是甜党?

参考豆花的南北甜咸之争,咖啡控似乎也可以简单粗暴地分为苦党和酸党。

爱酸味的咖啡控欣赏酸带来的清新爽利,爱苦味的咖啡控偏爱苦的焦糊醇韵。

与食物烹饪过程类似,高温烘焙改变了咖啡豆中各个成分的比例。不同的有机物含量此消彼长,也赋予烘焙后的咖啡让人耳目一新的口感。

一杯咖啡是偏苦还是偏酸,取决于酸类物质的比例。经过长时间的烘焙,咖啡中占比第一的酸类——绿原酸逐渐转化为奎宁酸,这种物质正是咖啡苦涩味道的来源;同时,占比位列第二位的柠檬酸在失去奎宁酸的压制后崭露头角,成为咖啡酸味的主要来源。

种类繁多的酸类物质互相制衡,造就不同烘焙程度下咖啡的迥异口味。

除了酸类物质的悄悄变化,蔗糖成分也在构成咖啡口感上暗自发力。

如果你喝得够仔细,或许还会发现,有些不加糖的美式咖啡也有着回甘的口感。这是因为,生咖啡豆中的蔗糖在高温炙烤下逐渐焦糖化,这一过程保留了糖的甜,也为咖啡豆增添了微苦的焦糖香或坚果香。

持续的烘焙不仅造就咖啡丰富的口味,也激发出咖啡的香味。

酮类和醛类物质贡献了咖啡70%的香气,喝咖啡前,抢先攻占我们嗅觉的柑橘香、花香或蜂蜜香就来自这些物质。

03.一颗咖啡豆的旅途

经历了严苛的筛选,或许你已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咖啡豆,高温烘焙激发出咖啡豆的浓醇口感与别致香气,接下来,就是将咖啡豆转变为杯中饮品的过程了。

童年时,有部动画片叫作《大盗贼》,动画片的情节已经记不清楚,只记得大盗贼窃走了奶奶的咖啡磨,动画片里的咖啡磨就是现代咖啡加工方式之一的磨盘式研磨机。

现代咖啡加工工艺中,刀片式的研磨机通过高速搅打的方式将咖啡豆切碎。与磨盘式研磨机相比,刀片打碎的咖啡颗粒更粗大。更大的颗粒意味着冲泡时与咖啡粉水接触面积更少,冲泡时的味道也相对清淡。因此刀片打碎的咖啡粉注定无法用来制作浓咖啡。

研磨之后,是冲泡。不同的冲泡方法,亦造就咖啡出品的细微差异。

使用滤纸过滤咖啡渣的滴漏法,是手制咖啡最常见的冲泡方法。只需要一只带滤纸的杯子和壶嘴细长的手冲壶,就能冲泡出一杯清冽的黑咖啡。

尽管这种方法看起来低成本又方便,却很少见到咖啡店使用。这是因为,滤纸在过滤咖啡渣的同时,也会滤掉大部分都油脂。油脂是咖啡浓醇口感的主要来源,过滤后的咖啡口感也会稍显寡淡。

发现了滴漏法不足的饮者,会尝试更高阶的咖啡冲泡工具,这时,就出现了法压壶。

把研碎的咖啡粉浸泡于法压壶的热水中,大约10分钟后,按下压杆。咖啡渣被留在过滤器之下,清澈的咖啡被过滤出来。

如果你偏爱清淡的口感,冷萃也是不错的选择。选择冷水萃取咖啡需要更长的时间,但由于咖啡粉中的某些油脂和脂肪酸只能在高温下释放,所以冷萃咖啡显得更加清冽。

合上《如何制作咖啡》这本书,再度走进街角的咖啡店,或是泡出亲手调制的咖啡时,浓醇香气扑面而来。趁热抿一小口,或醇厚或爽利的液体融化在舌尖;咽下去,齿颊间逗留的是植物脂质的丝滑与焦糖的回甘。那粒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豆,在沐浴了非洲大陆的阳光,经历了繁复的制作工艺后,成为点亮你某个spark light的灵感。

  《如何制作咖啡》读后感(三):咖啡背后的科学,才是“咖啡迷”们最该了解的真相

  

一 让人着迷的咖啡

2019年,我在自媒体公司上班的时候,有一个90后的小姑娘,高高的个子戴着眼镜,性格开朗,她最大的特点就是闲不住嘴,她不仅吃零食和水里,还特别爱喝咖啡,一天都能冲好几杯。

如果你认为她只是纯粹的爱好喝咖啡,想当个文艺女孩,那就错了。她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家里还有一个八十多岁的卧床不起的奶奶,住在疗养院。小姑娘每天加班到很晚后才能回去陪奶奶,早上起得很早给奶奶买早饭,中午也要赶回去的,所以她比较劳累,需要咖啡来提神,继续白天的工作,不至于在工作的时候睡着。

当眼睛困得睁不开时,她喝了咖啡后便有了精神。所以她的桌子上放了好几盒咖啡。受她的影响,办公室的其她几个小姑娘,也跟着喝起咖啡来。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咖啡如此受欢迎呢?是它里面含有振奋精神的咖啡因?还是独特的咖啡风味和油脂?

强烈的探索欲,让我拿起了《如何制作咖啡:咖啡豆背后的科学》这本书(以下简称《如何制作咖啡》)。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的拉尼.金斯顿(LANI KINGSTON)。

他是一位美食作者,也是一名活跃于各个领域的专业食品顾问。在阿德莱德大学获得食品研究和写作的硕士学位,其擅长的领域除了咖啡还有食品人类学。

你离制作出理想咖啡,就差这本书了

看了这本书的名字,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一本纯粹的食谱书,或是咖啡豆的集锦、抑或是生活方式的补充,那你就错了。

这本书告诉我们,这些令人痴迷的部分都能用化学成分来解释,也可以通过烘烤、研磨和冲泡从咖啡豆中提取出来。

本书探索了咖啡豆迷人的历史和咖啡制作艺术背后的科学原理,从咖啡豆的挑选、研磨方法、冲泡萃取等方面,分步展示了各种特色鲜明的煮制方法。图文并茂的展示,让每一个热爱咖啡的普通人也能制作出自己喜欢的新鲜咖啡。

我身边的很多人也表示,超市买来的咖啡不仅不如自制的新鲜,很多时候也并不适合自己的口味。这个时候,自己学会在家里制作咖啡,从零开始料理,不仅愉悦,还可以体现个性。

当咖啡已经成为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饮料时,越来越多的人也选择用咖啡开启新的一天,如何制作出一杯好咖啡,让别人赞不绝口?也是我们要面临的问题,而这些,《如何制作咖啡》这本书将会给你答案。

二 各自成章,各具内涵,彼此紧密连接

《如何制作咖啡》这本书的作者拉尼.金斯顿(LANI KINGSTON)在书中除了讲述了咖啡豆迷人的历史和它的化学成分外,烘焙与研磨,冲泡萃取与平衡,以及它与科技的关系,由浅入深一步一步教你如何制作一杯好的咖啡。

这六个方面各自成章,各具内涵,又彼此连接紧密,哪个环节不认真对待,将会影响咖啡的味道。

我觉得想要制作出一杯好咖啡,重点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咖啡豆的果实加工,烘焙与研磨,冲泡萃取与平衡。

1 了解咖啡豆的加工方法,才能选择适合的咖啡豆

至于如何科学地选豆,你需要细细品读这本书。在这里,我不再详细介绍。

咖啡豆的果实加工分为干法、湿法、半干法这3个方面。

干法也称为自然法,在水资源不丰富的国家大多采用此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机械,也是最传统的咖啡加工方法。

湿法也称为水洗法,在富裕的咖啡种植区使用,它需要大量的水和昂贵的机械设备,但是它可以生产出质量更上乘的咖啡。

半干法,顾名思义也就是半水洗法,是干法和湿法的结合,也是近年来被经常采用的方法。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地方,要学会有选择的利用。

比如我们常见的黄豆,当要做成豆腐或豆腐干时,要选择颗粒饱满、颜色鲜亮的,一旦发受潮发霉,最终的成品味道也会怪怪的。

而做臭豆腐就不一样了,要把新鲜的豆腐煮熟后晒成半干再捂起来,让它发霉才能做成臭豆腐,口味跟其它的豆制品也不一样。

所以在咖啡豆的加工过程中,有许多看似微小的因素也可能导致最终产品的重大变化,也是影响咖啡豆最终风味的重要因素之一。

2 《如何制作咖啡》这本书还从9个方面介绍了如何从生咖啡豆中发现缺陷,比如当咖啡豆呈现黑色、散发出臭味或酸味等方面全面地教我们认识有瑕疵的咖啡豆,继而挑选出优质的。

比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苹果,很多人比较喜欢吃。当苹果由于保存不当而导致烂掉的情况时,很多人舍不得扔掉,觉得把烂的挖掉还能吃。但是你知道吗,由于苹果水份多,霉菌容易渗透整个苹果,人一旦吃了之后,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优质的咖啡豆也能为我们烘焙出优质的咖啡。《如何制作咖啡》这本书将带你了解欧式烘焙与第三次咖啡浪潮。

在烘焙过程中,你将会看到随着温度的慢慢升高,咖啡豆的颜色、大小和香味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一张画有随着不同的温度、咖啡豆发生微妙变化的美拉德反应图,让你快速掌握烘焙背后的科学,根据烘焙的颜色和外观继而制作出各式各样、不同风味的高质量的咖啡。

还教会你如何选择研磨机,研磨和程度和冲泡方法,也介绍得非常详细。比如当咖啡有点酸或有点苦的时候,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调整。

3 太浓的咖啡属于过度冲泡?其实这是一个误解

在《如何制作咖啡》这本书中,欧洲精品咖啡协会提供的一张“咖啡冲泡控制图”,直观地展示了如何冲泡出理想的咖啡,掌握了咖啡萃取的不同阶段要注意的事项,才可以创造出较为平衡的口味。

除了以上介绍的,这本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如何选择水和杯子,如何制作浓缩咖啡,如何将食物与咖啡成功地搭配在一起,书中所示的风味轮,就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可以培养对口味和香味的分析能力。掌握了这些技能,下一个咖啡大神就是你。

当然书的后面还介绍了咖啡机的选择和制作不同风味咖啡的具体步骤,想要了解它,赶紧去读一读这本书吧。

《如何制作咖啡》这本书指出,咖啡给我们的味蕾留下了持久的回味,从几个世纪前的发现到现在,它一直吸引着我们并让我们着迷,让咖啡爱好者付出大量的时间去寻找最完美的咖啡。

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学习社交,咖啡走进了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也是一种时尚的代名词,成为了我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想要喝到原汁原味、手法专业的手冲咖啡,想在朋友面前“露一手”,你只差《如何制作咖啡》这本书。

还不快来试一试?

图源自网络,侵删

  《如何制作咖啡》读后感(四):"这不是一本食谱,也不是咖啡豆锦集"

  

经常在KFC,看到“100%阿拉比卡”的咖啡宣传语,我就想”阿拉比卡“是什么,是一种很好的咖啡豆吗?其实,”阿拉比卡“并不特指某种咖啡豆,而是两大重要的咖啡豆品种之一。

植物学家把所有茜草科的种子植物归为咖啡属,大约有600种。但咖啡交易主要跟两个品种有关——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其中,阿拉比卡咖啡豆含有相对较少的咖啡因,但在口感、顺滑度、酸度上更胜一筹。

根据国际咖啡组织的记载,60%的咖啡豆产量来自阿拉比卡栽培种

所以,"100%阿拉比卡咖啡"的意思,并不是说他们的咖啡豆就是优质的。

这个关于咖啡的知识,来自《如何制作咖啡》一书。作者拉尼·金斯顿,既是一位美食作家,也是一名活跃于各个领域的专业食品顾问。

正如作者说的,“这不是一本食谱,也不是咖啡豆锦集或生活方式的补充”;而是从咖啡文化的起源说起,讲解咖啡制作背后的科学原理、制作方法,以及如何创造出一杯完美咖啡的知识科普书。

更重要的是,作者会从烘焙、研磨、冲泡萃取和平衡等方面出发,帮助你了解自己的咖啡口味和需求,找到属于自己的“咖啡文化”。

01 关于喝咖啡的态度

某次,和附近咖啡店的店主小哥聊天,他说他早上7点到店,为了“早高峰”那一波咖啡外卖。而我的印象中,咖啡店的时光总是悠闲的,懒懒午后开门,适合发呆和胡思乱想。

咖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标签”在发生变化。以咖啡开启一天的工作,成为了日常。喝咖啡也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我们也不再会对手拿星巴克的路人“另眼相看”。

我喜欢喝咖啡,周围稍微熟悉的人大概都知道,毕竟每天一杯是跑不掉的。

我的咖啡历史,大概是从高中喝雀巢的速溶开始的。大学学建筑,跑不了的熬夜和通宵,咖啡更是形影不离;不过还是喝速溶,就是换成了进口的。工作之后,实现了便利店咖啡自由,偶尔喝星巴克和咖啡馆咖啡。之后,在咖啡同好的推荐下,开始喝挂耳,开始自己磨豆子,渐渐知道自己喜欢的口味。

但我只是喜欢,连爱好者可能都算不上。因为总觉得喝咖啡这件事情也是有鄙视链的,喝拿铁的总比不上喝手冲的。

直到一位咖啡小哥和我说,喝咖啡的方式,重要的是个人喜欢,并没有统一标准。

如何才是一杯好咖啡,评判标准是主观的,这也是咖啡的一种美之所在。

咖啡师仍然是需要专业技能的工作。但作为单纯喜欢喝咖啡的人去了解一些咖啡知识,并不是为了成为专业人员,而是为了了解自己、取悦自己。

02 关于喝咖啡的益处

早在公元1000年左右,埃塞俄比亚的部落就开始食用咖啡,以保证他们在打猎或长途跋涉中的体力。

大多数人喝咖啡的原因是为了提高大脑的灵活度,因为其中含有的咖啡因。咖啡因会对我们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起到温和的刺激作用,产生短暂的能量爆发。

除此之外,咖啡因还可以加速血液中油脂的分解,因而也有人建议可以在健身前喝咖啡;咖啡因还可以扩张血管,具有温和的利尿性。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咖啡的益处。而在书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咖啡的另一种极具吸引力的功效——抗氧化性。

烘焙使得咖啡豆经历了一系列结构性变化,合成了各种各样的化合物,包括类黑精,这是一种强抗氧化剂。

“抗氧化”是现在健康领域的热门词汇,抗氧化被认为是延缓衰老的重要步骤。所以,你是不是又多了一个喝咖啡的理由。

咖啡的益处很多,但我们也关心喝咖啡会不会上瘾。在书中,作者告诉我们,每天喝四、五杯以上咖啡的人会在身体上产生轻微的依赖。但这种依赖并不是不可戒断的,类似头痛、疲劳等症状可以在停止喝咖啡后的几天内缓解。

所以,喝咖啡还是得适量;同时,如果你想要减少咖啡饮用量,采用逐步减少的方式能避免戒断症状的产生。

03 关于选择专属咖啡

世上有成千上万种咖啡豆、烘焙方法、研磨方式和萃取方法的组合,咖啡爱好者在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可以品尝一杯崭新的咖啡。

咖啡生长的地点不同,主要是海拔,会影响咖啡豆的成分构成,从而影响豆子的风味。在极高海拔生长的咖啡豆,会呈现果味、复杂的酸味和花香,比如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豆。而在低海拔生长的咖啡豆,风味会比较柔和清淡,比如生长在夏威夷科纳的豆子。

我个人比较喜欢偏果酸一点的风味,有咖啡小哥就建议我可以盲选埃塞俄比亚的豆子,一般都能满足我的口感。

咖啡果实的加工方式也会影响咖啡的风味。

加工咖啡果实主要有两种主要方法——干法和湿法,但现在,第三种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使用,我们称之为半干法。

干法是最古老和传统的咖啡加工方法。豆子经过空气或水清洁,到烘焙并干燥,最后脱壳;这种方法生产出的咖啡豆风味更香醇、更复杂。湿法也称水洗法,可以让咖啡豆的质量更稳定,制作出来的咖啡口感更纯粹、爽口。半干法也成为“蜜咖啡”,会给豆子带去一定程度的甜味。

如果,你选择自己买豆子或者挂耳,就可以关注不同咖啡豆的加工方式,选择你喜欢的那一种。

当然,豆子的烘焙方式、研磨的粗细程度、采用的冲泡方法、使用的咖啡器具、使用的水类型和温度,都会影响一杯咖啡最后的呈现。

咖啡的一切都关乎于平衡。

如果你喜欢喝咖啡或者是咖啡爱好者,那请不要错过这本《如何制作咖啡》。

无论是选择尝试多种口味的咖啡,还是坚持自己的独一口味,愿你能找到自己的专属咖啡文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