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身份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身份读后感1000字

2022-04-14 03:01: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身份读后感1000字

  《身份》是一本由贺奕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身份》读后感(一):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读《身份》

  《身份》封面

  《身份》读后感(二):《身份》读后感

  《身份》,是一个关于顶替身份、互换身份、找回身份的故事。两位男主角方溪文、袁午分别站在两条战线,向着同样的目标,以各自的目的分别开展行动。如果一切顺利,两条平行线本不应该以这种方式相交。但故事恰恰发生在矛盾之中,阴差阳错,两人的人生不仅相交,甚至缠绕纠结,连带他们的亲戚、恋人、组织,卷进了一个无法逃离的漩涡。

  特殊时期的特殊行动,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印记——因为技术落后,加之事态紧急,没有照片没有指纹没有录音甚至没有笔迹可以用来确认身份,所以当“组织”找到了一些扑朔迷离的线索后,便认定眼前的判断。正是这种草率和自负导致了两人之后经历的一切。

  无巧不成书,意识到身份被取代后,作者便熟稔地一层层地抖包袱——如果被取代了身份,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判断?是当场“揭穿”取代你的那个人,还是将计就计,把眼前的戏演好,小心翼翼地当对方?如果两人之间还有杀父之仇,又如何能够隐忍不发,将仇恨埋于心底?

  很快,方溪文和袁午便理解了对方的立场和动机,作者通过铺陈种种细节,加之富含逻辑的分析,让故事走向了更深的螺旋之中。既然已经“变成”对方,如何利用好他的有利条件,来完成自己的任务?然而两人的任务并不相同,甚至有重要冲突,如何避免对方妨碍自己的行动?

  通篇读下来,高潮迭起,结局还有重要反转。故事的成功得益于作者精巧的设定,每件小事都设有钩子。遗憾的是,有时我的思维跟不上情节的发展,特别是在主角推理自己所处的状况、心理发生变化的段落中。这或许是因为篇幅的限制。如果这个概念用于长篇小说,在丰富的情节之余加强刻画人物的性格心理细节,相信能创造出非常优秀的悬疑类作品。

  《身份》读后感(三):身份之扰

  你的身份是什么?我这里所说的身份,是最基本的意思:你是谁、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和别人的关系、你如何与他人相处。身份是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的一个最基本定位,是一个人在所处社会体系中的坐标。每个人都有多种身份,父亲、儿子、兄弟、丈夫,母亲、女儿、姐妹、妻子,亲戚、同事、朋友、仇人……所有人都在有序的社会体系中,以各自的身份活动着。当有一天,这个身份出了差错或者发生了变故,又会如何?到那时你又会成为怎样的你?那一定是很大的困扰。

  贺奕在他的作品《身份》中纳入了三个中篇故事,都与身份有关,他真的对身份的问题思索很多。

  其实,你的身份就是你之所以成为你自己的一切言行举止,最重要的是坦诚的面对自己。如果丢失了真实的自己,不管是袁午与方溪文的形势所迫,索娅与“我”的刻意隐瞒,还是毕菡与“我”的将错就错,虚假的繁花开的再茂盛也终会灼伤自己、波及别人。

  袁午与方溪文,虽然是被迫调换身份,在行动过程中,保留了部分个人天性以外,多少也渗透了部分对方的行为风格,但互相渗透了的他们已不是原来的自己。不知是否作者有意为之,一圆(袁)一方,一武(午)一文,方圆(袁)、文武(午)之间无法互换,强行替换只能是四不像,互相扰乱,就像他们的行动过程和结果,都不是他们所期许和预料的。

  《身份》读后感(四):换个身份,会不会不一样

  《身份》读后感(五):难以逃脱的“身份”

  工作中和生活中,我们扮演者老板,员工,扮演者丈夫,妻子,父亲,母亲,或者儿子,女儿。在熟悉的人眼里,我们是朋友,在不熟悉的人眼中,我们的身份就是陌生人。我们每天都扮演者各种身份,在不同的场合也扮演者不同的身份,一切都是看上去的那么井然有序,但如果有一天你跟某一个人互换了身份,你也许就会变得茫然不知所措,就是这种平白无奇的东西在每天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作者以“身份”为题,通过3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身份这层薄膜背后隐藏的故事,发人深思。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一个偶然的机遇,袁午和方溪文这两位地下特工人员不期而遇了,而又在火车上发生的突发状况中,两人昏迷了过去,最终阴差阳错的被迫交换了身份,由此引发了诸多的矛盾和斗争,给读者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身份交换大戏。

  交换身份的这种写法在许多文学作品和舞台剧中都出现过。这种写法非常的有难度,心理和行为经常呈现反面交叉,作者和看客一定要头脑非常清楚才能搞明白。

  第二个故事讲的似乎是发生在身边的例子。作者用虚拟我的身份来观察饰品店的女孩的种种行为,索娅的行为非常诡异和奇怪,我和她都不断陷入曾经的身份中,并不断挣扎中。就像这个故事的题目说的那样,《第二支箭》的一直存在,我们都无法释怀,内心永远无法照进阳光。

  我们的身份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经常变化,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内,他是恒定的,在这个特定的环境内,我们应该安静的守住我们的身份,坚持做我们自己。

  《身份》读后感(六):身份的桎梏

  《身份》的作者贺奕,有网友评价他为“低调的作者”,对于他的作品,则描述为“他另辟蹊径的笔法,解读我们身边那些正在发生却又被我们忽视的细节。”对于像我一样第一次阅读作者的作品的读者,也可谓是一次别样的阅读体验。

  《身份》由三个关于“身份”的故事组成,故事背景丰富,既有抗战时期,亦有现代社会。说道“身份”,一直觉得是一个很特别的主题。身份是被社会赋予的,人自身的认知烙印。这份认知既来自于自我意志的认定,也源自于周边社会环境的影响。身份的多重性与可转换型,使得它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设计情节机巧的载体。迫于身份的桎梏,人们总会据自己的身份采取相应的行为。在家庭中的身份可能是贤妻良母,温顺恭良,在工作中亦可能变为强势的管理者。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身份,可能是人,这一矛盾的结合体最好的代表。

  在第一个故事《身份》中,作者设置了一个“互换身份”的机巧。1939年抗战时期的中国,方溪文与袁午各自背负着使命,在列车上相遇。他们对于彼此有着双重的身份,于私有着家仇,于公所事不同的组织。结缘巧合之下,两人却互换了身份,进入到了彼此的角色扮演之中。这样的设定便为故事,做足了戏剧冲突,既要掩饰彼此的身份,又要试图完成既定的任务。作者对于结局的设定我非常喜欢,国仇家恨大敌当前,民族大义自然会占到上风。但是这种机缘巧合之下的结果,却是无人能够向他人说明当时的情况,两人的命运亦就此改变,对于二人而言结局无所谓好与坏,只是当时所为无愧于家国。

  《指尖触地》上演了一出“伪装身份”好戏,身份这套衣装,有人视为枷锁,困于其中。亦有人玩转期间,看似洒脱自如。研究生毕业的“我”接受了同学董蒙的邀请,住进了学生公寓,却陷进了一出伪装外籍学生,与中国女士交往的圈套。虽然“我”在其中游刃有余,已经快分不清是在伪装,还是确为其人,这就像是一个泥沼,陷入其中无法自拔。只有等待一切戏码被他人拆穿,自我的伪装难以自拆,已然上瘾。

  三个故事,三种境遇,各层深意,亦待读者深思。

  《身份》读后感(七):身份背后的真我

  《身份》一书讲述了不同的年代里,很多人用本来不属于自己的身份谋生,更多的为了信仰,期间涉及到国共日伪黑多方的利益纠纷,全面展现出那个特殊时期的国仇家恨。正如许多谍战影视剧中呈现的那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那个时刻,我们看到了,个人利益在民族大义的面前是如此渺小。

  本书收录了三篇有关“身份”的中篇小说,包含了互换身份、隐瞒身份、顶替身份以及回归身份等等的情节,哪怕不是那个年代,也自带谍战气氛,谍战爱好者们不容错过。

  作者贺奕,出生于1967年,是一位60后长者,单从阅历就秒杀了我们对于历史贫乏的了解和想象。其长篇小说《身体上的国境线》,还被誉为中国当代“私小说”代表作。作者的文学造诣很高,笔触下有很深的历史积淀和厚重。但好的作品是可以在另一个情境下写尽与时俱进的哲思,比如任何时代的背景下,都有身份带来的诸多问题。关于身份的错位和改变,往往可以给予我们更多的好奇和畅想。

  可以说,身份与生俱来,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改变,事关我们的日常生活。很多人不满于现状,想拥有一个全新的身份。我们常常把身份寄托了太多东西,比如许多重生或者穿越小说,不同的身份,我们就一定会发生不同的故事。

  作者笔力惊人,比如描写细节:“一那块怀表比一般的稍厚,分量也略沉,银质手工雕花外壳,白珐琅表盘,后盖带一层赛璐珞防尘罩。”十分利于增加时代赋予的历史感,让读者也可以感受到1939 年的料峭春寒和历史的凛冽。

  提起作者,还有一部《五道口贴吧故事》不能不说,这本书以创意的写作方式,成为新小说的典范,曾获《作家》杂志“金短篇”奖。我也曾有幸读到,形式新颖,运用贴吧、微信朋友圈等新媒体和传统纸媒相结合,又与现实的五道口相交错,呈现出现实的生活面貌。

  作者擅长变换不同的讲故事手法,让故事更为写实,特别是在很多细节里,可以一窥社会和时代的特征。

  作者没有局限于固有的写作模式,而是不断创新,根据时代的变迁去改进自己的作品,甚至体现出很多的时代先锋精神,很值得后辈的学习。更为难得的是,作者的叙述中人生哲理,是十分值得我们深思的。

  《身份》读后感(八):身份的意义

  身份是指人的出身和社会地位,它反映出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有着各种各样的身份:你的职业是教师,教书育人;同时你也是一个儿子,要孝敬长辈;你还是一位父亲,要养育孩子……不同的身份,决定了你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决定着你的行为。

  本书的作者贺奕围绕“身份”二字,展开了3个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很精彩,也都对“身份”的内涵有了不同的诠释。

  第二个故事《第二支箭》,以第一人称讲述了索娅与庆哥、杜戎和“我”三个男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经历,是一个由“身份”引起的情感故事。一个初中女生遭遇强奸,同班的一个暗恋该女生的男生,无意间充当了 “帮凶”。之后的几十年中该男生饱受煎熬,终于下定决心去寻找那位女生,并隐瞒身份,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重新去与她相识、相知、相恋。故事起初有些平淡无聊,但越往后越不可思议。让人不得不感叹造化弄人,同时也感到叹惋。

  纵观以上3个故事,互换或隐瞒身份的原因,有无奈隐瞒身份的,有故意顶替身份的,有为了满足欲望不择手段的。三个故事都算是开放式结局吧,既蕴含了对过往的放下,也隐含对未来的希冀,对于读者而言也是一点慰藉。真相大白,曲终人散,但生活还要继续的。

  小说是社会的缩影,“身份”二字实则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现实意义。作为每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标尺和认证,你如何对待它,它也会如何反馈你。虚假、隐瞒、欺骗必定会带来困扰,反噬自己。只有找准了自己的身份和定位,做真实的自己,才能行得更远。无论曾因为别人的身份而多么辉煌、多么落魄,我们终归要回归到自己的位置上,与其歆羡他人,不如做最好的自己吧。

  找准定位,不留遗憾。

  《身份》读后感(九):身份的概念

  第一时间看到书面,好奇为啥起如此的书名,莫非是说些心灵鸡汤的内容么?待看到图书之时,才发现这原来是部小说集。书内讲述了三个有趣的故事,每篇小说的内容并不是长,阅读起来显得也很快。

  挺喜欢小说《第二只箭》,讲述着一位女人和三位男人的感情故事。故事是从男人在杂货店对面的咖啡馆内,默默关注着杂货店里售卖饰物的女孩开始。直至主动前往杂货店里买些小饰物,主动与店里的女孩想交流,续而相互间产生好感而同居。

  虽说同在一个屋檐下,孤男寡女生活在一起,男人和女人间的生活气息互为融合,发生点故事也很正常。结局就是,这两人间虽然有密切的交往,虽然有亲密的接触,可就是没有任何的XXOO。这,到底是啥回事呢?在现实生活中,会有这样的现象么?都说男人是很色的,能放过如此好的机会么?

  这部书内,三个男人分别是同居的男人,结婚的男人,以及偷情的男人。这位女孩和几位男人恰到好处地相处着,期间有疑惑,有痛苦,同样也有恩爱。随着情节的发展,故事结局却有些出乎人意料。 女孩竟然和同居的男人,曾经在中学时代就是校友,只是男孩参与了或是侵害了美丽的女孩,那时所发生的事情一直在脑海中残留,迟迟不愿离去。

  这支箭所造成的伤害遗留在这对同居的男孩和女孩身上,让他们的心理失衡。所遭到的伤害,一直在男女身上遗留着,延续着。直至成年后,无法正常社交,无法正常与异性朋友相处。相互之间也无法友好相处,想着避免第二支箭的到来,最终还是无法逃避。

  想想着,如此的结合,小说的结局必然是:胜利属于国共合作,然而结局却失败了。意外的失手,表示着敌人的狡猾,以及相互间合作的缝隙。这段内容,前期写得还算风趣,到了结尾,未免有些仓促之感,收的未免有些草率,有种虎头蛇尾之感。

  身份的概念,隐瞒身份、互换身份、顶替身份。真是含义深广呀!

  《身份》读后感(十):身份的故事

  《身份》是湖南作家贺奕继《五道口贴吧故事》之后,又一部故事集。这是一本很新颖、很别致的书。说它新颖别致,是此书紧紧围绕“身份”这个主题,将三个独立而精彩的故事结集成书。

  身份,是每个人很重视、很敏感的问题,也是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每个人、从生到死都摆脱不了的问题。身份这个词并不新鲜, 中文中的身份,大致对应于英文中的IDENTITY,指的是社会施于人的规定性,它为每个人的存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方位和坐标。失去身份,意味着人的面目将完全失焦。其实,任何时代的人都被自己的身份困扰。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身份的错位、隐匿、更迭、变化,以及环绕着它的所有亮彩和阴影,构成了我们的生活。

  第二个故事,第二支箭,涉及隐瞒身份,我将其看作一个涉案情感故事。多年前,一个初中女生遭到了强奸,同班一个暗恋这位女生的男生,无意间充当了这起强奸案的“帮凶”。之后的几十年中,该男生受到思念与内疚的双重煎熬,终于下定决心,煞费苦心地在茫茫人海中去寻找那位女生,并隐瞒身份,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重新去与她相识、相知、相恋。面对女孩的乖张,古怪,看似不可理解的性情与行为,只有这位男孩知道其中讳莫如深的内幕。一系列不可预测的事情也扑面而来……

  三个故事,围绕身份,构思巧妙,各有各的精彩。随着矛盾的升级,冲突的发展,三个故事最终迎来了出人意料的结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身份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