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技术、性别、历史》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技术、性别、历史》的读后感大全

2022-03-19 12:39: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技术、性别、历史》的读后感大全

  《技术、性别、历史》是一本由[英] 白馥兰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4.00,页数:3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技术、性别、历史》精选点评:

  ●作者对福柯是真爱,“女子之术”的分析有点隔靴搔痒。 通过这本书,终于学会速读,精炼出想要的观点,写短篇书评。

  ●作者是马克思主义者吗?

  ●作者与李约瑟合著过中国科学技术史农业卷。此书扣紧技术结构中的性别之分。把性和性别化的身体作为文化产物加以解析,在这个层面,知识和权力的关系通过日常技术对物质世界的塑造得到具体表达。至中华帝国晚期,科技在房屋建筑、纺织和生育等方面,对于赋予妇女生活以形态和意义尤其重要。

  ●特别难啃的书,受限于自我水平有限,鸡肋般的不忍卒读,白馥兰对于中外历史的高超掌握在书里尽情展现。 有一种说法,假若帝国晚期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或者任何一项自强举措可以平稳顺遂地实施下去,那么近代受辱的历史会有改写。读书体会到一个道理,我们高看变迁,低看一以贯之的连续性,还经常为后者贴上「停滞」的标签。帝国的走向并不能够依靠一时地更换掌舵人或者改变航路而迎来本质变化,因为几千年所孕育的好与坏的事物已然定型为发展模式,好话讲流芳千古,丑话讲积重难返,历史是这样,瘟疫下的当代也是这样,外强中干的气质与品性从未改变,未来像彼岸花遥不可及。

  ●材料组织过分琐碎了。和“妇术”有关的部分值得一观

  ●推荐看导论,把后面的内容串起来精练地讲了。宋代以来建筑空间叙事的部分很受启发。想做科技史、古代思想史、妇女史研究,乃至近年来超火的STS的人都推荐参考,看看附录的参考文献也大有益处,很多文献没有翻译成中文。好多概念,还有待深入,分持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意会知识,内卷化,大分流等等。翻译问题:柏柏尔人 译成了贝贝, 在体知识,我看更多是译成具身知识,还没仔细研究,暂且留存。

  ●做了大量扎实的基础研究,总觉得西方学者在学术方面的态度远比中国学者端正。

  ●已购。尤为重视纺织业,女子之术这部分也有特色~~

  ●文科生不容易

  ●此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史写作角度。一提到中国古代的技术,很多人想到的是四大发明和李约瑟,而且往往与中国近代的落后联系起来。在作者看来(事实上这应该是当代技术史学者的共识)技术不应该被与“进步”绑定在一起,受到“实证主义”的污染,不应该只关心那些“革命性”的技术,而更应该关注那些对治理和稳定整个国家与社会的技术,比如农业技术的生产、传播、标准化,包括女性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总之相比以往那种破碎的技术史,这种技术史更加充实而有意义。不过作者对中文史料的解读还是出现过一些错误,这本书更值得关注的应该是方法和视角。

  《技术、性别、历史》读后感(一):中国学的启示通常在当今

  大部分时间里,作者在梳理自身所处的文明系统内的高级概念工具,从科学技术到性别之间的复杂关系,借用福科的动态的关于知识权力的理论来打开貌似静止不动的华夏传统。哪怕从目前来看,这本书也对观察今日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有所启发,农民耕种的无意识或随大流看起来是种传统,实际上受到了科学-媒体-政治-市场的多角度影响。对比起其他国家的状况,更让人惊讶于以农立国的合理性以及这个原则在现实政治的运作。

  《技术、性别、历史》读后感(二):技术与社会转型

  不过这本书却是一个相当好的范本,可以学习到如何深入运用各种理论诠释现象。各部分都用了强烈的理论依据,包括空间理论、性别理论、生育观念、传播理论等等。借由空间理论,作者阐述了古代空间布局中的道德意义,这与最后借由图像描述展示一种观念变迁,对于现代的研究十分有启发。长久以来,我们对历史的观察多基于文本,但是文本之外,图像史多是弱项。现在交流变多,对于外国的这种研究材料的运用,我们也逐渐多了起来,例如邢义田的《立体的历史》,便以图像为线索,对历史进行解读。

  在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作者也没有简单强调技术推动社会进步,反而是将技术置于观点之中,进行整体考察。这同样值得关注,即作者十分精确地分析了科学、技术等概念之间的关系。这一分析值得注意,尤其在研究社会变动的问题上,传统研究中,往往缺乏这样一种整体视角,即结合观念与现实,而不是简单地推动。实际上在作者研究中,观念与技术呈现出相当复杂的关系,有些技术因为被赋予了伦理而顽固地存活下来,但这种技术往往只能存在于观念之中,现实早已发生推进。

  其中关于性别的研究最值得注意,在以往的研究中,妇女史往往同化于风俗史之中,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这些问题应当是经济问题。作者描绘了妇女如何基于生育而被剥削的历史,这甚至在许多女权作品中都没有被深刻地揭示,我觉得有必要阐发。在第二部分,作者将男女经济分工进行了技术史上的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妇女最后被压制,是因为技术刻意让妇女们远离生产,但另一方面,又否定了生育的经济价值。这一点非常值得注意,因为生产实际上分为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这是社会得以发展的必要基础,而妇女的妊娠过程,往往被认定为理所应然,而失去了内在价值的判断。但实际上这种妊娠过程具备高风险与时间性,且不论在生之后,还有哺育以及教养的任务,这些应当被赋予价值的内容却被剥夺,最后造成女子在社会生活中不被认定为具备价值。并且必须说明,这些问题直到今天依然被否定。

  这是本书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本书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大的意义,并且因为这种对历史大势认知的缺乏,导致对中国社会转型,似乎没有诠释得那么有利,又或者换一个标题可能会更好,但实际本书并没有揭示太多深刻的内容。

  《技术、性别、历史》读后感(四):女性织工消亡史:社会性别与社会分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