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青苔不会消失》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青苔不会消失》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07 00:48: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青苔不会消失》经典读后感有感

  《青苔不会消失》是一本由袁凌著作,中信出版集团/中信大方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苔不会消失》读后感(一):真实的力量

  白描式的,作者刻意减少修辞,像照相机一样真实还原那些生活,是不愿意文艺的色彩削弱了纪实的力量,作者不带任何道德的,政治的评价,也不试图去寻找解决的出路,只是客观地记录着生命的各种面目,隐忍地生活,热烈地死去,残缺的躯体,毒品侵蚀后的麻木苟且,就像快要低到尘埃里去的青苔,生在阴暗之处,被忽略,被踩踏,然而从未消失。

  《青苔不会消失》读后感(二):疾苦

  作者披露了太多制度方面的问题,即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良,大的历史背景的影响仍然存在,简单改良并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尘肺、矿难、留守、艾滋、地雷、污染、癌症……一个个触目惊心的词贯穿了整本书,他们就像青苔一样卑微且努力的活着,在绝境中寻求一点生的希望,这种伤痛持续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代人,这是一个时代的伤痛。

  2月2日

  《青苔不会消失》读后感(三):青苔不会消失

  只看了一小段就已经沉浸在里面,知道不是虚构的故事,脑海中便浮现出几个主人公对生存下去表现出的无奈、心力交瘁的神情心里的难受不言而喻。当他人为了寻找活下去的路挣扎在生死边缘时,而生活在霓虹灯下纸醉金迷的我仅为了满足自我的欲望与家人大大出手的时候,那时的我到底怎么想的。领悟到了生在福中不知福的感受,这本书我一定要买提醒自己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别轻视自己的生命。

  《青苔不会消失》读后感(四):一味的苦情却缺乏力量和憧憬

  每一篇都是同样的叙事手法, 已经尽力了 每次认真读都无法继续,叙事十分琐碎冗长,而且和很多读者感受一样,太碎了,太苦了!每一组穿插好几个不同主人公跳着写的,讲故事也是加过多的作者感受 和情绪,一味的苦情却缺少力量,缺少憧憬。固然很多社会问题,但是也不能一味埋怨,国家发展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不可能狭隘的看待,至少书中 提及的吸毒村和国家和体制没有关系,难道你自己吸毒毁掉生活也要为这种人发声吗?

  《青苔不会消失》读后感(五):深刻又浅薄

  我充分肯定记录的价值,但书中作者的同情心有点儿泛滥,以至于虽是客观的描述,由于各类场景的渲染,最终也显得凄苦。大概我比较小人,明知其苦难的深切与真实,却还是想逃避,不愿意再看到更多悲观的表述,所以才对作者肆意的伤情感到不满和厌倦。此外,书中明明都是非常真实而大有可为的题材,却让人读起来非常无趣,所以才给的比较低的评分。

  个人对最后一篇讲到砷矿的印象比较深刻,这里对书的主要内容有了一个还算集中的反映。深受砷之荼毒的百姓,就像书中的大多数卑微者一样,成了过去的名片,地区经济发展弯路的牺牲品,永恒地凝在了曾经的年月中,像固定在旧胶片中的符号走不进新的时代。时间永是流逝,街市依旧太平。社会的总体经济蒸蒸日上,歌舞升平的背后,沉重的代价隐没在黑暗逼仄的角落中。只是不想无视而已,想时时刻刻得到警醒:在发展背后,代价是什么。最后,依然感谢作者的记录。

  《青苔不会消失》读后感(六):哪块地中毒深,哪里就有解毒的药草生长起来

  全书一共讲了12个故事,涉及数以百计的人物。分成了三个部分卑微者、出生地、生死课。看完全书,对作者将这12个故事分成三类的逻辑和深意,我还不能全然理解,故只能作些粗糙的笔记,把自己浅薄的理解进行整理。

  一、“卑微者”大概讲了煤难工人、尘肺病人、北漂、湘西半孤儿的故事。

  “如果你以为到了世界的尽头,到王多权的家还得往里走再一段。“因为他们是残废者,是人生还没来得及展开就被命运的被单收敛起来的人。”“死亡的代价不高。对一个残废的矿工来说,活着的成本是他们看不到头的一个大数,甚至超过现在福布斯榜上首富们的资产。”

  “大小便自理是一切尊严的门槛,那些绝望了的难友正是倒在了门槛外面。”“床头电视机或收音机的所有节目接起来,也不能填充一生的长度。他必须另辟蹊径,遵循着一种持之以恒的灵感。”

  《青苔不会消失》读后感(七):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这本书,断断续续读了快三个月,读到后面就又忘了前面,心中唯留淡淡的忧伤。“人可以生如蚁,而美如神”,在这本书中,“生如蚁”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困苦甚至是绝望的生活境地下,人总是展现出生存的韧性。这种韧性,我无意去歌颂。我想,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没有哪位当事人愿意像现在这样活着。我更希望这是心中的一根刺,时不时地疼痛,让大家铭记“我们还有6亿月均收入低于1000元的百姓”,不能再让“何不食肉糜”的故事在当代上演。希望这本书,能够破除认知藩篱,培养社会同理心。让我们丢掉幻想,认清现实,找到努力的方向。

  清代诗人袁枚有首小诗《苔》,前段时间因为《经典咏流传》被大家熟知:“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花虽小,也要努力绽放。但是这首诗还有另一小节: “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出身不同,甚至连看一眼“斜阳”的权利都没有。世界就是这么残酷,有时候,你连努力的资格都没有。

  《青苔不会消失》读后感(八):青苔永远不会消失

  最好的故事总是藏在小人物的众生百相中。

  矿难幸存者,城市边缘人,留守儿童,尘肺病人,他们就像青苔一样承受着黑暗,在阴影和沉默中生活,在磨难与困境中挣扎。当喧嚣一时的事件归于沉寂后,他们仍旧只是生活剧场灰色的布景,是没有机会购票入场的主角。他们清楚明了自己身上在发生着什么,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无力改变。生活剥夺了他们大部分的可能性,只留下了仅存的立足之地,有时看起来相当于一条蚕,一匹围绕磨盘的牲畜,一个除了内心发条不能移动的钟表的位置。但在这个仅存的位置上,他们生活的质地和纹理,却极其切实。他们是来自于田野地面的卑微力量,他们对于人性底线和在世意义的维护,成就或许超出大张旗鼓的文化、信仰和时代变革。

  平凡的人在平凡的世界里辛苦奋斗只是为了追求继续平凡地过下去的权利。大多数人的努力并不是为了多么卓越和伟大,而是为了保住平凡的生活,让它不至于坠落到更低的地方。

  死,有千条路,活下去,才是最大的勇气。

  《青苔不会消失》读后感(九):不会消失的是青苔,还有人的良知

  在图书馆翻阅新书时意外翻到了这本书。

  看到书的外表,我还以为是一本青春小说,拿起刚准备放下,瞥见了书后的推荐。看到有柴静,伸出去的手又缩了回来。

  打开书,才发现这是作者袁凌的特稿集。巧的是,我前两天刚刚在学校杂志社的编务训练里接触到了特稿这种文体,顿时如获至宝,寒假把它借回家好好读了读。

  书中的每篇文章几乎都反应了一些被繁荣富强的表象所遮蔽下的社会问题。有关于留守儿童的,有介绍大凉山贫困生活的,有对尘肺工人的采访……每篇看下去,都让我感到从心底升腾出的震撼。

  我知道还有很多人盼着改善生活条件,却没想到在如此艰难的生活中,还有人能忍受着一天天的过下去。有时候,为了避开那些让我恐惧的细节描写,我不得不加快翻阅的速度。我很佩服袁凌能直面现实,写出这样的文章也深感自己和周围的同学明明生活条件很好,可一碰到小事就愁眉苦脸垂头丧气是多么的不该和可笑!

  希望能有更多像袁凌一样敢于揭露现实的勇士出现。

  《青苔不会消失》读后感(十):青苔的生命

  第一次读这种纪实类的文章,《青苔不会消失》,刚上来就被这个名字吸引了,青苔是指常年生长在水中或者陆地阴湿处,不见阳光,也就是作者文中记录的那些人。书中 12篇分为“卑微者”、“出生地”、“生死课”三部分,记录了中国不同位置的那些鲜有人知的人和事。

  读完之后,对生活多了几分珍惜,对生命也多了几分敬畏。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中,不同的年代背景催生出不同的事情。山西的煤矿、北京的局外人、沂蒙山中的生活、越南边境线上的地雷村、大凉山深处的荒诞生活、汉江的祈祷、弃婴、监狱中的留守“儿童”、以及癌症村。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这些词眼或许从不新鲜,但是这些词眼背后的故事依然是那么的沉重。本书的语言非常的朴素,但是却非常的深刻,本书印象最深的几个场景:黑夜中连睡觉都是一种奢侈的尘肺病人,他们有着对生的渴望;大凉山深处的人,贫穷和富足之间的忧虑;以及鹤山村在砷毒下逐渐减少的人口。世间从不缺少苦难,有些人经历者,有些人是记录者,有些人是旁观者。

  多读书,给生活以色彩,给生命以厚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