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读后感精选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是一本由歌德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4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精选点评:
●在十分吸引人的故事情节中蕴藏着深刻的生活哲理,平易近人的语言并不会把这些思想冲淡。读完真是感觉十分满足,迷娘和竖琴老人的身世真的是让人意外而又豁然开朗,先前的一切暗示和伏笔都得到了解释并且串在了一起,书中的女性角色各有各有的特点,威廉迈斯特想必也是一个极富魅力的人。
●初中读的。
●不通
●看到一半开始“这算小说吗?小说算什么?”咖啡作用下心跳和阅读速度一同加速,我想问题在于歌德试图营造的“共鸣声”太强反而盖过了文本构造,将“成长小说”说教性缺陷发挥到极致(一方面也与我心态很有关)结构、旁白与人声与心声、太混乱......尽管歌德的许多话打动我,但我不以之为好小说,起码今天如此(反思:比较黑塞、陀氏又如之何......或许,阅读这“类?”文本要求一种倦怠与梦幻,而今日我感到急躁与冷静,失去一切理解力与共情力,我感受不到主人公的求索,反而是一种跳跃性的片段之中被预设的、断裂的“成长”
●成长教育小说的典范之作,但有过誉之嫌。
●读来没什么感觉,可能读得太快了。大概觉得威廉·迈斯特这个人太平凡了吧,但对这个主人公并没有好感。
●像歌德这等大全才用一生的时间写的成长小说,也算空前绝后了吧~一个人一生怎能同时精通这么多学问…修养见识无与伦比创造力丰盈饱满。小说作为对当时德国国民的教养,也并不流于教训。其人物之生动,伏笔设置之惊艳,小故事精采的隐喻,都令人叫绝。传说席勒有份参与,大诗人大概不会喜欢这个译本吧…
●人物关系太混乱了。情节太戏剧化。
●中间有一章是以“我”来叙述的故事是怎么回事?
●永恒的女性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读后感(一):经典语句太多了
刚翻开书《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就迷上了优美的文字,我觉得歌德还是一位教育家,写的很有寓意。刚读完前半部分,感觉那位商人非常的有激情,说的我都心动了,哈哈。至于后面的非常期待,这个星期读完再续评论。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读后感(二):小布爾喬亞的理想主義
三上之餘斷斷續續讀完此書,概括的評價是:比不看好些,但所得不多。
肥皂劇的劇情,所有人最後都用被巧合湊到一塊,然後依據作者的好惡與憑空構建的理想予以賞罰分明的處置。
有一些雋語,更多似是而非的大話和空想,出自一些人極度良好的自我感覺。這些人算得上聰明,卻遠沒有自以爲的高明。
其中的幾位主人公都是歌德的化身吧:大多數時候聰明而有教養;有理想,想追求高尚的生活;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和藝術鑒賞力;不能控制自己較低級的情欲,常常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團糟。
如果這就是希臘羅馬與基督教結合型的文化中的高峰,那麽這一型文化的整體高度令人失望。在個人的閱讀經驗中,大體屬於一種不壞的消遣吧,不會更多了。
楊武能先生的譯筆差強人意。過多北方口語的生硬套用,顯得俗氣並且做作。一些地方明顯沒有傳達出原文精致的感覺。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读后感(三):某一版的序言选段
威廉·麦斯特的开始活动是来自对伟大真理的一种模糊预感,就是人常常愿意从事某种尝试,哪怕他的天生气质不适合于这些方面——比如错误的意向,一知半解以及诸如此类,都可以计算在内。甚而许多人为此浪费了大好光阴⋯⋯然而所有一切错误的步骤,却有可能导至一种难以估量的好处。
“我回忆从少年时候起,没有比如下的印象使我感到更强烈的了,就是
我到处发现人们的需要时,就有种不可克制的渴望,而要加以调剂。譬如那些还不能站立的孩子,以及已不能自立的老人,富裕的家庭要求有孩子,穷苦的家庭无力赡养孩子,任何一种对职业的默默的要求,任何对才能的渴念,对成百种小而必要的能力的寻求一我到处去发现这些东西,我的眼睛似乎天生来就是干这样的事的。我看见没人使我注意的东西,我似乎是为观察而生的。无生命的自然界的魅力,对许多人来说是最为敏感的,对于我却毫无影响,至于艺术的魅力对于我几乎就更差了。我的最愉快的感受,过去和现在都在于当社会上出现某种匮乏和需要时,立即在思想上找到一种补给,一种方法,一种救济⋯⋯”
这是一种多么宽广的人道主义胸怀!所以威廉问她:“您没有爱过吗?”她的回答是:“从不或者说常有!”换句话说就是:从无男女两性之爱,常有博爱济世之心。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读后感(四):一些笔记
·情感与生活混乱
(玛利亚娜)她就是在威廉的怀抱里,甚而在他爱情的卵翼下,也不安全。如果她又是单独一人,从他用热情把她向上高抬的云雾中下坠到清醒的状态,那她简直是可怜的,只要她还生活在低级的混乱状态中,对本身的处境自己欺骗自己,或者说还认识不清,于是她就漫不经心,敷衍了事。她觉得她遇到的事故,只是极个别的:快意与厌烦互相交替,自卑用虚荣来补偿,匮乏常常用暂时的丰裕来填充;她可以把困难和习惯作为准则和辩解,这样她把所有不愉快的感觉一时又一时一天又一天地摆脱掉了。不过这个可怜的女孩觉得自己有些时刻转移到了较好的世界,似乎从上而下,从光明和欢乐鸟瞰她的生活的荒漠和邪恶,她感觉到女人是多么可怜的生物,她的要求并不同时引起爱和崇敬,她觉得自己里里外外都没有改善。她丝毫没有使自己振作起来的东西。如果她自己反省和寻求,她精神上是空虚的,她的心灵没有支撑点。这种处境越是可悲,她就越把自己的身心贴紧恋人;是呀,热情每天都在增长,而她失去他的危险也在每天移近。
他们对待工作和业务……都是抱着一种消极的态度;他们活着就像读一大堆报纸似的,目的只是为了能扔掉它们。
·诗人
“ 如果说一般人总是患得患失,郁郁终日,要么恣情纵乐,醉生梦死的话,那么,诗人敏锐、活泼的心灵就像漫游天空的太阳,不断从黑夜转向白昼,并且轻轻调动自己的竖琴,和谐地奏出或喜或悲的乐曲。他心灵的土壤萌发生长出智慧的美丽花朵;别的人在睁着眼做梦,让自己感官生出的怪诞妄想吓得够呛,诗人却清醒地体验着人生之梦,而那正在发生的最稀罕的事情,对于诗人来说同时既是过去,又是未来。 ”
·戏剧的即兴练习
雷提斯在船上提出,大家即兴排一部戏,每个人选一个最适合自己个性的角色,看看结果如何;威廉附和,认为这样可以让人们在假面具底下随心所欲地露出本来面目。这期间,每人演错一个角色(不符合角色的一致风格)就得缴一次“罚金”。时间就这么再愉快不过地消磨掉了,每个人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智慧,都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得精彩而又妙趣横生。
“我觉得,”陌生人说,“在演员们中间,甚至在熟人和朋友的圈子里,做这样的练习也很有益。这是一种让人脱离自身,绕个弯子再回到自身的最好方式。它应该被引进每一个剧团,使演员们不得不经常接受这样的训练,如果每个月上演一出这种没有脚本的戏,观众肯定也会有所收获。为此,演员们自然必须进行反复的排练。”
“不过呢,”威廉回答,“一出即兴剧,切不可想象为只是这种临时仓促拼凑的演出,相反也先要有大纲,有情节,有场次划分,留给演员自由发挥的,仅仅是如何表演罢了。”
“完全正确,”陌生人说,“问题正好在表演,一当演员走上了路子,这样的演出就会益处多多。这儿的表演不是通过言语,因为用言语修饰自己的作品的只能是思想精深的剧作家,演员呢,得用动作和表情,用富于感情的语调以及诸如此类的手段,一句话,得无声地或低声地完成表演;而这样的演出,在咱们的舞台上,似乎渐渐已完全失传。”
(听起来有点像赖声川的“表演工作坊”)
·讨论”一个人的早期教育“与”天赋“,以及回应前段威廉与年长的旧识关于“命运”的争论
陌生人:“就算它(天赋)是首要的与最后的,是开头和结尾,而且永远如此,但是,如果没有教育而且是早期教育来造就他,那么这个艺术家在当间儿仍会缺少某些东西。要知道,也许正好使这位所有的天才,比一个所谓平庸之才更糟糕;因为天才比庸才会更容易被教坏,会更迅速地堕入歧途。”
“可是,”威廉回答,“难道天才就不会自己拯救自己,自己医治好所受到的创伤?”
“完全不能,”对方说,“或者至少是只能够差强人意;因为没有谁相信,一个人能够克服自己早年获得的最初印象。要是一个人处于值得称赞的自由环境中,周围都是美好和高尚的事物,在与一些善良人的交往中成长起来,他的师长教给他的是他首先必须知道的东西,这样他理解起其余的东西来便更容易,学到了的知识便永远不会再忘却,他最初的行为也受到了规范,使他将来能够比较轻松舒适地建功行善,而不必为此先戒除什么恶习恶德——这样一个人,比起另一个把青少年时代的精力耗费在了反抗和迷误中的人来,必将生活得更纯洁,更美满,更幸福。关于教育,世人谈的和写的已经很多很多啦;可我只看见很少的人,能把握那将其与一切包含其中的简单而重要的真义,并且付诸实践。“
“这肯定对,”威廉回答,“因为每个人都够狭隘,总想把别的人教育成和自己一模一样。所以嘛,那些得到按自己的方式教育每个人的命运眷顾的人,是幸福的喽!”
“可命运这位教师呢,”陌生人莞尔一笑,“它高尚是高尚,收费却挺贵。我永远乐意相信一位凡间夫子的理性。对于命运的智慧,我也是诚惶诚恐,它通过偶然发生作用,然而偶然却是个很难操纵的器官。须知,命运决定了什么,它似乎很少准确而纯粹地执行过啊。”……“难道许多事情开始时不是都显得意义重大,结果多数最后却变成某种蠢事了吗?”……“设若命运注定谁成为一位大画家,可偶然偏偏把青少年时代的他推进肮脏的茅舍、马厩和仓库里——您以为,这样一个人啥时候还会得到提高,变得来整洁、高雅和拥有心灵的自由吗?这些青少年时代的肮脏环境,他接触并按自己的方式将其美化的印象越鲜明,对未来人生的恶劣影响便越可怕;因为当他努力想克服它们时,它们已与他血肉交融。一个人早年要是生活在恶劣、微贱的环境中,即使后来境遇能得到改善,也总会怀念自己的过去;因为对过去的印象,已与对很难再有的早年欢乐的回忆一起,永远留驻在他心里。”
(追溯之前关于“命运”的讨论)(旧识)“遗憾我又听见从一个年轻人嘴里说出了’命运‘这个词;他处于这样的年龄段,总喜欢把自己热烈的喜好归因于某些更高存在的意志。”
(威廉)“这么说您不相信命运喽?不相信有某种力量住在着我们,为我们安排好一切?”
“这儿不牵涉我的信仰问题,也不是说清楚我如何努力使那些我们大家不理解的事物变得稍微明白一些的地方;这儿要解决的是,到底哪一种思维方法对我们最有利。世界原本为必然与偶然交织而成:人的理性居于二者之间,善于掌握控制它们;例行视必然为自身存在的基础,同时能够引导、驾驭和利用偶然;只有坚定不移立身世间,人才可以称作是尘世上的神。可悲啊,那些打小儿就惯于在必然中发现专断,将偶然归诸理性,并以为顺应这种理性即为宗教信仰的人!这仅仅意味着摒弃自身的理性,无限制地纵容自己的喜好,除此还有别的什么呢?我们不假思索地向前走去,听凭令人快意的偶然支配,最后将这蹒跚摇摆的人生美其名曰‘接受神的指引’,还痴心妄想这就叫‘虔诚’。“
“难道您还从来没发生过这种情况:一个小小的因由让你踏上了某一条道路,你往前走不多久就碰着很好的机遇,一连串意外事件让你终于达到连你本人也尚未看清的目的?这样的情况难道不足以令你顺应命运,信赖命运的指引吗?”
……“人人手里都掌握着自己的幸福,就像艺术家掌握着塑造形象的原材料。可掌握幸福的艺术与所有艺术一样,我们只是天生有此能力,它还需要得到认真训练,认真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