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读后感100字

2021-04-08 01:51: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读后感100字

  《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是一本由周国平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读后感(一):哲学是什么

  哲学一词的本意是爱智慧,通俗的说就是不愿稀里糊涂的活着,要活的明白。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哲学不是学问,而是一种思考的状态,世界观就是“观”世界,人生观就是“观”人生,第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第二所“观”的应该是世界和人生的全局。

  人是应该有进取心的,问题是朝什么方向进取。哲学让人综观世界和人生的全局,实际上就为人的进取方向提供了一个坐标。一个人活在世上只是追求世俗的成功,他的成功只是表面的。真正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即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一个精神上优秀的大写的人。这样的人即使在世俗的意义上不很成功,他的人生仍然是充满意义的。

  人应该既有外在生活也有内在生活。只有外在生活的人是庸人。真正的伟人必有伟大的心智,心智不伟大者不可能有伟大的事业。是否拥有心智生活,与职业无关!

  成为个睿智的人,不要随波逐流,时时告诫自己,独立思考,唯阅读、跑步、思考不可负!

  《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读后感(二):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作为一本散文,看完后不免发现很多地方观点的重复性,当然也可能是周国平认为它们很重要或者一直对他影响深远。

  读书的时候,内心是平静的;读完后,终于明白了“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内涵。

  比较喜欢的章节是关于医疗和教育那两章,夹叙夹议还有问答环节,很受启发。

  “一个人可以为自己树立很多目标,但是我认为第一目标应该是优秀,成功只是其次的目标,应该把成功看成优秀的副产品。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成了优秀的人,你可能成功也可能在社会的意义上不太成功,但是不管怎么样,你的人生是有意义的。所以一定要以优秀为目标,不要去在乎那些小成功,有大成功在等着你。”

  这段话送给了中考失利的学生,学生说感觉很深奥,但是又好像明白了些什么。

  我为自己所经历过的一切充满了感激,尽管历尽千辛。每次当我经历人生中的苦难时,看的书好像冥冥之中都指引着我走出来,于是成就了内心的强大。

  我依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着生活给予我的一切,心如止水。

  《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读后感(三):终于我还是没有读下去

  这书我有些看不下去 话很啰嗦 像经济法一样[偷笑]再说有无因果关系时 他说因果是宿命论 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如果按照哲学家的理论 那就必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用想试图用一个假设的因去推演出一个必然的果 如果会出面很多结果 那么因果就不是必然联系 他的意思是 哲学就必须一个因对应一个果 如果推演不出 那么因果就是不存在的 后面又说 哲学不能务实的去看 要务虚[惊恐]我有点乱了 他到底想说什么?这世界本就很奇妙 科学家已经承认世上有很多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 如果什么都能推演出来 怎么还会有我们这些愚痴混沌的人呢 如果我们知道了在世上唱的这出戏是什么结果 那我们还傻拼什么呢?我们的老祖宗告诉我们 要安分守己 脚踏实地 积极向上的做事 就因为不知道结果 所以我们才要去努力的活着 如果每个人每件事都已经走了唯一的结果了 那我们做这些还有何意义?我相信一切都具有不确定性 一个因未必会导致一个果 因为我们每天都在修正自己完善自己 这个过程中也许就已经产生了很多结果 谁又能确定哪一个是最终的结果呢?人只要还活着 你看到的就永远不是最后的结果 哪怕有一天死了 那也不是一个结果 永远没有一个结果 这世界什么都在变 只有无常是不变的

  《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读后感(四):行路人的我们

  

欣喜的收到了周国平老师的书,哲学界大咖的他写下了很多的书籍,正如书名所写,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那样。我们大家从出生到老去,虽然过程中会有自己亲人,爱人,朋友的阶段性陪伴,但是,她们却始终知识在感情中生活中的伴侣而已,真正在个人的心灵旅途中,还都是一个人独自走下去。即使我们所寻求的一切高于生存的目标,到头来是虚幻的,寻求本身就使我我们赶到生存是有意义的,从而能够充满信心的活下去。内容从哲学的由来开始经过探索存在的秘密,与我们共存的时代所发挥的作用,在这其中我们的思考,经历了反思我们自己的人生。共计五章进行了叙述。开始于仰望天穹的哲学,在我们从小就知道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就是哲学的典型例子,通过这种想法让我们深刻的了解到单纯的用因果关系去套宇宙过程是一种错误的思想方法。而且在宇宙之中并没有边界的存在。但是哲学往往可以任由自己的好奇去想这些宇宙之外的既非虚空,又非别的宇宙,这将是美妙绝伦的深空所在。文中对现在教育以及科技发展的阐述我认为非常正确,是否拥有心智生活,与职业无关。因为并非是科学家、学者才能够过智力的生活,只有诗人、哲学家、宗教家才能过心灵生活。这一点就像我们常见的研究生毕业后的同学们,初入社会,会给人一种‘死板’的印象一样,因为在校中的导师,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进入职场后处事行为态度,这一点直接的影响到了你。为了一个答案,不懂得融会贯通是当下学术界需要摈弃的。每一个个体我们都应当争取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内心深处的灵纹去追去。这样我们在丰富自己内心世界的路途上,还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见识,提高对整个世界的认识水品。

读书向来不是只在上学时期才应该进行的。我们应当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时刻学习,不论是不是自己本专业的书籍,只要是自己之前没有见识过的,无论是文学类书籍,或者是专业类书籍,我们都应当拿出来进行翻阅品读,这样才能在这个激流勇进地社会中不迟到,不落伍,最后文末贴上本书地美照,大家一起品读吧。

  《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读后感(五):孤独|路过漆黑,遇见彩虹

  

最近阅读了周公平老师的新书《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周国平老师一如既往,总能把人从混沌的世俗中拉回来。他对人性、精神、价值都有自己独到又深入浅出的见解,算是很多人的哲学启蒙老师。

“世上正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待一会,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下来,就必须找个地方消遣,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内心却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法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独处”这件事现在好像有点两极分化,一部分人每天天忙忙碌碌,不断被各种团队工作、家长里短束缚,一天中能够独处的时间大概就是在洗手间里的几分钟。另一部分人又比较抗拒与人交流,把自己每天关在房间里完成所有的学习、工作、生活,看似每天都在享受独处,实则却有逃避的心态充斥在其中。而周国平老师在书中提到,我们每天应该给自己预留一些独处的时间,去享受安静,去学会思考,去丰富自己的内心。

不要总是害怕孤独,强行融入不属于你的团体,但也不要因为害怕社交,逃避人群,把自己关闭起来。真正的独处应该是一种享受,他不带有任何功利性质,在与自己对话的同时,发现内心的需求。周国平老师以精神。教育。人生价值为话题,以独特的哲学角度表述并展开什么是爱、什么是智慧,突出了人获得快乐的源泉是丰富的内心世界。每次读周老师的书总能带来内心的平静,里面的哲学思想是我最爱的,他是我的哲学启蒙老师。我们的内心世界才是真正的幸福来源,外界的喧嚣无法带来长久的快乐,学会与世界保持一个距离,不深陷其中,不应凑热闹。喧嚣中,我们更应该多点时间·与自己独处,思考人生,领悟人生,寻找更舒适的内心。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行走的行程,这其中充满了艰辛和苦楚,也充满了快乐与幸福。行走在人生之路上,我们用坚强的身体触碰生活,用敏感心灵体悟人生百态,或感动、或悲伤、或徘徊······这都是一种人生姿态,一种人生的精神历程。

  《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读后感(六):人生在路上,你看不到的才是风景

  在这之前,哲学不过是周围有人提起,从来不感兴趣的一块知识罢了。突然有一天,能够静下心来,想想,其实哲学也没有离我那么遥远。

  这大概是我看的,在学习以外第一本和哲学有关的书吧,哪怕它只是散文。从某些点上来说,我学的 专业和哲学有一点点挂边,毕竟是学艺术的,没有点哲学思维怎么能糊弄的过去呢!上学的时候,也只是看了老师推荐的那些和美学相关的知识,实用至上,美的形式要从哲学上去讨论。已经毕业多年,还记得,上学的时候最喜欢我的那些个理论课老师大概就是那个给我们上美学导论这一类课程的教授了。

  那个教授也是特别的可爱,他生怕我们不能理解美的形式,总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让我们去理解,描述美的各个维度。一节课45分钟,先用10分钟解释一下这节课要了解的知识点,在花5分钟时间说说他的理解,接下来才是这一节课的重点,他会拍各种各样的照片,让我们轮流在说其中美的形式。一般都是那种无意识的美形态,比如今天学校里给草坪浇水了,水管拖过的痕迹,比如今天天津大风,吹起了挂在光秃秃树枝上的塑料袋,在比如说学校湖面结冰以后水面上的气泡,诸如此类的图片。每个学生都要说,哪里美了,如何美了,怎么样才是美的……我一直觉得我现在会养成这种一紧张就开始胡说八道的性格,和这个老师分不开,因为他总是在我迷迷糊糊睡的正开心的时候喊我,那个紧张感真不是心跳加快那么简单。

  其实,那一个学期对于美学的认识,对我产生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至少,他让我有一种放慢心态,安下性子观察美的机会,知道如何去描述我看到的美。每一种美在不同人的眼里,都是二次艺术在加工的过程,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丑陋。只有你并不愿意去了解的美。

  人生在路上,每个人的追求都不一样,是人生哲理,是生存需要,无论是什么。你都在这一条路上慢慢走过,看到的是别人的所展示,和你所营造的。可是,你忘记了你自己看不到的那一部分,是真正的你自己,你不曾在自己走过的路上再次看见自己走过的姿态,也许有脚印,但那些都是痕迹不是真正的自己。活的更加自由,自我一些,放下那些束缚,你挡住了我的眼光,你挡住了我看风景晒太阳的权利。

  我们有多孤单,就有多少享受美的权利。

  《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读后感(七):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犹记得高中时经语文老师推荐的周先生的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字里行间里洋溢着的都是父爱,看后眼睛就湿润了。

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

  如今,读起这部作品,从中收获颇丰。从周先生的讲述中,可以鲜明的感知到哲学的魅力:哲学的实用价值就应当是无实用价值,大道至简且相似:正如世间不变的只有变化。同时在周先生的讲述中,哲学似乎离我们不是那么遥远以及晦涩了,它兼具科学的理性以及神学的超验性,而独具【哲思】。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不过一如张爱玲所言,我们有幸能做到的不过是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 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 也在这里吗?”

  《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读后感(八):享受孤独

  “灵魂足够深刻,才会发现藏在深处的就是孤独。”这本书的封面写着这么一句话,寥寥几字,却是作者对孤独最为深刻的理解。 周国平老师的哲学散文之前了解的并不是很多,但这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没有使人失望。 也许是幼时的仰望天穹,也许是别人看来最可笑的杞人忧天,也许是看似虚无飘渺的问题:世界是什么?我们又是谁?这些看似虚幻的想法,无疑都是哲学的起点。但随着渐渐长大成熟,这些思考在他人眼中变得可笑无用,使我们遗忘了哲思的初心。而作者亲选的这些哲学散文,则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去诠释了哲学,唤起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对世界和自己的疑惑、思考以及探究。 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物质生活变得十分丰富,看似繁盛的景象,实质是华而不实的。极少有人能透过表面看根本,而周国平老师则是这极少数人的一位。他从多个角度谈论哲学,小到人类、社会、教育,大到世界、宇宙、时间,由浅及深,语言流畅,通俗易懂,而在文章的最后又将哲学问题留给读者思考,使读者不仅仅局限于对文章的阅读和接收,巧妙的安排使这本书的益处大增。 后文作者还了哲学文章的写法,与一些国外哲学家的文章做对比,作者认为哲学文章并不只是通篇的学术词句,明白易懂的语言常常更能贴近人们的生活,也打破了哲学在众人眼中深奥难懂的刻板印象,断言哲学永不会死。 作者认为哲学是结合了文理双科的一门学科,既有理性的思考,又有对人生的追求与理解,我认为这是个很好的解释。哲学就是要先提出疑惑,再通过缜密的逻辑推理得出自己的结论,而每个人对一个哲学问题得出的结论都是不同的,这就展现了这门学科的另一个特点:不具有思维局限性。每个人都可以任意想象和思考,譬如你可以认为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也可以认为时间是人类固有的感觉形式,更可以认为时间只是一种内心体验,甚至可以得出更多的结论。 那么这又和“孤独“一词有何联系?我认为书中的孤独指的并非是交际上的孤独,而是灵魂的孤独,当一个人十分热爱哲思时,他眼中的世界就并非是物质所组成的世界,而是由精神所组成的世界。这时,他的灵魂开始变得深刻,也会变得孤独。但这种孤独,却是优秀和美的一种体现,因为他学会了思考,真正的思考。 人类已辞别兽界,却无望进入神界。作者谈论说,兽界唯一的目标就是活着,纯粹的生存。而神界,则是个完美的存在,或是说是个只有精神的世界。人界存在于两者之间,上帝赐予我们肉体,还赐予我们灵魂。让我们生存,还让我们思考。 我认为这是很幸运的,而哲学就是让我们认清这一点:如果不思考,便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价值。

  《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读后感(九):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关自己的灵魂,度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浅谈哲学,增加对于哲学的认知……

  哲学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二者的区别也许在于:慰藉类似于心理治疗,重在调整我们的心态,智慧调整的却是我们看世界和人生的整体眼光。p97.

  本真意义上的哲学不是一门学术,也不是种职业,而是向一切探索人生真理的灵魂敞开的精神世界p96……

  塞内加认为:人对有准备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强,反之受伤害最重。哲学的作用在于:一,使人认识到任何一种坏事都有可能发生,从而随时做好准备。二,帮助人理解已经发生的坏事,认识到它们未必那么坏。……快乐是人生的最高价值,真正的快乐对于物质的依赖十分有限……p99……

  我们今天的民族——严重世俗化倾向p101……

  一个真正优秀的人,对世界和人生有自己广阔的思考和独特的理解的人p105……要活的明白,就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想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一独立思考,二,思考根本问题……保持好奇的天性,探寻一切事物真相

  人文精神……一,人性,二,理性,三,超越性要有自己的人格,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头脑和灵魂,在对世界的看法和人生态度上自己做主,认真负责。以人为本—把人摆在最重要的位置

  人性:尊重人的价值。一方面,每个人要把自己当作精神性的存在,当作独立人格加以尊重,在任何情况下不能丧失做人的尊严和人格。另一方面,每个人也要把他人当作精神存在,当作独立人格的个人加以尊重,在任何情况下不可侮辱他人的人格,贬损他人作为人的尊严。

  理性:头脑的认真。一,好奇心,哲学开始于惊疑,神圣的好奇心主要敌人:习惯和功利心;二,头脑的认真,判断是否符合经验事实,推理是否合乎逻辑。三,从思想上把握完整世界存在的渴望。

  超越性:一,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人们躲藏在习俗和舆论背后,随大流地思考和行动,而不是快快乐乐地做自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怯懦,怕邻人指责,更是因为懒惰,怕真诚可能会加重他们的负担。事实上,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确是沉重的责任,最需要毅力和勇气,而跟随习俗和时尚则最轻松,但前者的收获是拥有自己的灵魂,后者的代价是失去经过)二,在人生的根本问题上的认真。三,在精神上与某种宇宙精神本质建立联系的渴望p129

  国民素质三大弱点:民力(生命素质太差)民智(智力太差),民德(道德素质太差)

  人身上最重要的三样东西:生命,头脑,灵魂

  灵魂实际上精神的追求,就是人不但要活,而且要活得有意义,而这种超出生存意义的寻求和体验就构成了人的灵魂生活。尊重自己的灵魂价值,一是丰富,一是高贵……灵魂之所以神圣则因为它是善和一切美德的居住地,关自己的灵魂,度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读后感(十):雪里面的孤独

  灵魂足够深刻,才会发现藏在审查的就是孤独。

  可以说这本书是哲学通识课,一开始周国平先生为我们讲述了哲学的起源,这无边无终无边无际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而这也便解释了哲学的核心问题,世界是什么样子,我是谁两个终端问题。之后的一系列讨论让我们了解哲学的认知思维,同时周先生认为哲学的无实用性恰恰是中国传统思维中所欠缺的。中国的文人墨客无不在讲究经世致用,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学者对于知识的认知。中国比较出名的杞人却被嘲笑为痴人,望天在考虑遥远的未来,他就是自己世界里面没有喝下疯泉水的国王。

  之后的周国平说明了哲学的学习要从小开始诱导,我们的小孩在一开始有着无与伦比的哲学思潮,但是之后我们的像屠夫,杀掉了他们的梦想,杀掉了他们对于哲学的思考。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周国平也无法免去经世致用的思想,他用这种思想去揭露中国现象。国家对于人民的启发共分为三个角度:民力——生命本质——人道主义精神;民智——智力——科学头脑;民德——道德素质——广义宗教。他也向我们阐述了为什么人会感到空虚,事实上缺乏灵魂生活的人也是有灵魂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感到空虚。

  周国平认为哲学最应该启发两类群体,一类是医生,另一类则是大学生。医生掌握人类的生死离别,学生影响着国家的未来。这两类群体最需要高尚的道德约束,这也便是哲学能提供给他们的。周国平对医生单独成章,也是自己深有体会,他的第一个女儿便是在素质不够格的医生手里离开了人世。这一切让周国平更加反思医生的道德问题,对于现在医生科技化,少了人性化,他表示更大的担忧。尼采一生曾重视两个东西,一个是健康的生命本能,另一个是高贵的精神追求。

  对待学生,周老对现在的大部分学生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这也不能全怪学生,大学的教育体制可能去培养一位高技能人才,精神上贫乏而狭隘,那么在他们走上社会后,人与人之间就只有低水平的竞争,有这样的人组成的当然不是一个好社会。急功近利是当下社会的风格,而在学校则是以升学、就业甚至实践为主要目的,这也就导致了,目标指向的不正确。

  很庆幸,我们的周老也给了我们一些答案,未经审视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那我们怎么做呢,就是来看看这本书,学学哲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