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花的秘密》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金花的秘密》读后感锦集

2021-04-17 02:28: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花的秘密》读后感锦集

  《金花的秘密》是一本由[瑞士] 荣格 / [德] 卫礼贤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1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花的秘密》读后感(一):书摘

  #荣格评述#

  “一般说来,专业学者的心智是纯粹男性的,对于这样一种理智而言,繁育是一种与本性相异的不自然过程,因此它特别不适合接受和培育与本性相异的精神。而更伟大的精神却带有女性的特征,它有一个擅于接纳的、培育性的子宫,可以把陌生的东西改造成熟悉的形态。卫礼贤拥有这种母性精神的罕见天赋,因此能够前所未及地领会东方精神,致力于他那些无与伦比的翻译工作。”

  《金花的秘密》读后感(二):即将失落的文明

  荣格显然是从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的层面来理解中国道家的性命双修,作为中国人当然觉得有些low,估计西方人确实很难去相信和理解中国道家“结圣胎”、出“阳神”的状态,但是他所主张的西方人不要形式化的吸收东方文化中的某些形式,而是应该让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融合,生长出建立在西方土壤的文明结合体的观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说来令人尴尬,道家原本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修行流派,如今对它的认识却要通过国外的研究,中华文明的传承被割裂至此,令人叹息。国人中年青一代,能了知这些的又能有几人?这种文明的失落又意味着什么?

  《金花的秘密》读后感(三):东西方无意识

  重读荣格的《金花的秘密》,有了全新的感受。虽然陷入神秘学是荣格晚期被诟病的点,但我还是想说,

  如果你又对西方心理学感兴趣,又对我们道与易经感兴趣,那么你一定要读下这本书。

  尽管荣格对我们的易与道的认知还是有很多不准确的地方;当然,我作为中国人对此的认知也只限于皮毛,处于探索的路上。但是,

  荣格会帮助我们寻找到东西统一的一个切入点。我们意识与无意识的对立统一,西方概括总结方法与东方抽象极简意象的对立统一。

  我们是可以找到很多共鸣的,从而会带我们进入更深层次更广阔的意识流动。

  这种理性又有趣的比较是会让我们的顶叶皮质变厚的。

  人的生命若只限于表象的浮躁,那么浮躁之后就会乏味了。这就是精神探索的魅力所在。

  《金花的秘密》读后感(四):说到底,还是神秘学

  很短的一本书,却艰难地读完了,感受挺复杂。荣格是心理学家,但个人觉得还是没有逃脱他老师弗洛伊德那一套。学说确实完全不一样,但研究方法却一样,始终是非科学的,难以实证的。

  荣格的三观是很正的,对于近现代西方的傲慢、粗暴、野蛮有着很深刻的反思与洞见。对于东方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认识深刻。自诩为医生和科学家,他努力想要把自己的学说观点与神秘学,幻觉,宗教划清界限。他坚信这些东西不是先验的,而是实在的,却并没有,甚至没有试图去用实在的方法去证明与验证,唯有从“东方古老智慧”的残篇断简中寻求,从精神病患的行为和作品中归纳,甚至从中文字里附会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所以,从总体上,这本书展现出一种颇为矛盾的特质。这种矛盾一直影响着我读下去。也许是我狭隘与缘浅。我始终无法把他的学说与修道与神秘主义分开。简单说,我认为他就是在用一种否认神秘学而自诩科学的方式来宣扬神秘学。

  不过,如果要写小说,创建新概念,荣格倒是一个宝库,君不见菲利普迪克乎?但要认真读,我只能承认我与荣格八字不合。

  《金花的秘密》读后感(五):世上有朵美丽的曼陀罗

  

金花就是曼陀罗的花样,荣格发现,没有受到什么东方文化影响的欧洲患者们能画出类似的花样。神识不仅展现出金花,还有体现有光亮。恰好自己读过《度亡经》,荣格书中也有援引。

其中,对荣格的态度很赞同,有着欧洲文化背景的人,不需要、也不太可能全部体验到东方文化里对意识的理解和应用,有觉知,有观察,有比对,就好了。

对道家的神秘主义,也应该保持自己的想法。在道家和佛教中,很多言辞和表达都是为了帮助众人理解和接纳,不应该陷在词面意思中,而批判是神秘主义,甚至认为是巫术和迷信。“有意识”代表着理智、推理和因果逻辑。要觉知到,还存在“无意识”的部分,在东方用命理、五行去表达。“如果承认无意识和意识共同起着决定作用,如果我们的生活能够尽可能地照顾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较为本能的)要求,那么整个人格的重心就不再是那个仅仅是意识中心的自我(dasIch),而是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一个虚点(virtueller Punkt),我们或可称之为‘自性’(Selbst)。”

  《金花的秘密》读后感(六):荣格对金花的论述梳理

  

荣格的论述里,前半部分主要围绕《太乙金华要旨》中论述的一些中国炼丹术核心概念,给出心理学上的解读。

其中的名词概念:道、天光 / 慧、性、命 / 原窍 / 金花,用加实线框的节点表示。 相应的动作(修道方法):回光、止息、外泄、觉悟、解脱,加虚线框的节点。 对应的荣格心理学概念:曼陀罗、自性,浅灰色背景的节点。

后半部分,则反过来,以心理学的「自主的心灵分系统」为核心论述方,来解读炼丹术及相关文化概念。

心理学内容:自主的心灵分系统、被激活的无意识形象、去人格化等,用加背景色的节点表示

  《金花的秘密》读后感(七):理智之上

  汉学家卫礼贤谦恭地让植根灵魂的欧洲精神退居幕后而获得的更完美的东方图像,为荣格接触中国道家文化打开了一扇窗。荣格也因为其对一切文明成果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在理解中国道家文化上展现出超脱常人的深远洞见。 荣格惊叹于东方流传下来的哲学文化,但从一开始便强调,只有立足于欧洲智慧、欧洲现实去学习和接纳东方智慧,这对于欧洲人来说才有意义,否则便可能犯了“邪人行正道”的谬误。不舍弃自己的文化根基是接受其他一切智慧的前提。 在许多当代中国人蠢蠢欲动欲将丹道经典斥为迷信之时,仍有像卫礼贤和荣格这样的人潜心钻研其中奥秘,不禁提醒我们该去重新审视、重新重视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根基。 另一方面,如果在探索未知事物时过分追求科学性,那科学追求的因果逻辑,势必会将许多难以直观测量的“前科学”智慧财富隔绝在外。 在提倡以科学的眼光看问题的今天,如何对待科学尚未(能)触及的领域,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把科学当做衡量一切的标准工具,还是把科学当做看待事物的其中一种方式? 当世之事,理智仍无法面面触及。按照荣格的说法,理智之上还有精神,而精神包括了理智和情感。理智不足以评价诸如神话、宗教这样的事实。因为无意识的存在,我们可意识可支配的领域少之又少。 这些未知的神秘,恰恰又是荣格感兴趣的。揭开这样的人类迷题,或许就是荣格心中的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所以他说,“坚决要把听起来有玄学意味的东西暴露在心理学认识的阳光之下”。 由于自认目前的修为也难参透一星半点道家经典,所以对书里《太乙金华宗旨》原文只是一扫而过,以后有精力再钻研。但尽管只看本书正文依然比较费劲,因为这是荣!格!的!书!因为是第二次看他的书,所以我也预知了会有这样一个艰难的过程,而上次看过他的书后再看别的书,竟有种阅读速度突飞猛进的感觉or错觉or幻觉,这次估计也有~

  《金花的秘密》读后感(八):心灵实在之书

  

金花是一本神奇的书,它实在包含了太多的启发式信息,而我竟然只花了二十八块就得到了远超物质价值想象的智慧。

在荣格看来,西方人远远不如东方人更意识到心灵的实在,因此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精神病。谦虚地学习与吸收东方思维,才能呼应人类精神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所有能够敞开心灵学习的人,都具有那种“伟大的精神”,它“带有女性的特质,有一个擅于接纳的、培育性的子宫,可以把陌生的东西改造成熟悉的形态。”

“从根本上说,最大、最重要的人生问题都是解决不了的,因为它们表达了内在于一切自我调节系统中那种必然的两极性。它不可能被解决,只能被超越。”

对我来说,这句话是一种扭转思想的力量,它巧妙地避开了一个长久以来闭塞了很多人的死胡同,提出一种天才的洞见:问题在它将不再成为一个问题时,便得到了解决。同时也预示了心灵世界的一个本质,即它并非是因果的,线性的,直接确定的,而是模糊且复杂的。精神的法则遵循着另外一套系统,这套系统,在我的观察看来,具有一种魔法的性质,它呈现的现实根据主体的思维变化,而所有人都拥有造成这种改变的意志能力。在完成这样一种转变时,人就不知不觉实现了超越。

“对立面的统一并不是理性的事情,也不是意志的事情,而是用象征表达的心灵发展过程。”

象征很有可能是最接近事实的一种办法。所有的文学艺术都在表达一种心灵存在的象征,它的面向无穷无尽,而人们却可以从各种图形和文字中辨认和看出其中类同相似的本源,它来自于我们的“集体潜意识”(一种超越所有文化和意识差异的共同基底)。因为象征的无限性、多样性、不可描述性最接近于心灵的本质。

  《金花的秘密》读后感(九):知识匮乏,我得多读几遍。

  天地循环往复,大极无外,小极无内,人于大道,见人则见世界。

  荣格从东方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文化,从心理学角度去理解道,让他在心理学的方向上更为坚定。在他看来种族是一个整体,个人仅仅是浮于海面上的冰山一角,而海面下的冰体不仅庞大浩瀚,甚至连接到了星球海床。

  意识和个人无意识在我的理解中应该相当于道教中的识神吧,是自我思维、认知、习惯和经验所生的各种东西,包括辣鸡和被忽略了的信息等,负责思虑识见,为后天产生。集体无意识当于元神,先天而生,处于人格最底层,来自族群遗传,表现于某些集体的本能、集体精神、之所以为人等等,也相当于小说中常用的血脉,废柴主角突然觉醒了某种力量,这力量并不是主角修行得来的,而是本就隐藏在血脉中的,来自于先祖的馈赠。。。。

  无意识是一张大网,意识的所有行动都在无意识的限制内,受其支配,一些精神疾病的产生可能就是无意识对意识的支配过多造成的。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让精神上升到一个更高级和更纯粹的境界,从而摆脱无意识的支配与影响,甚至反过来理解和包含它。

  知识不够,前部分暂时就理解成这样,太难了。

  后面太乙金华宗旨粗略翻看了下,主要讲丹道和修行方法,元神在天心,闭眼后双目中间部分,识神在心,这心应该不是纯粹肉体的心,应该是思维精神的心,不过其主要表现在肉体的心上面,比如遇到喜欢的人心跳加速,遇到烦事会心慌心闷心乱之类的。

  天心不乱动,一般只有死人的天心才动,天心住的是元神,元神是集体无意识,如果普通人的天心因某某某意外动了,是不是会导致该人的意识遭到集体无意识的破坏,从而出现精神疾病?

  另外书上说修行凝结法身后渐渐灵通欲动,是否意味着到达一定阶段后可以主动窥探到集体无意识中的某些东西?

  然后魂为阳,上升为神,可脱离肉体,魄为阴,下降为鬼,依附于人身。欲望由魄所生,纯阳就是练魂保神,超脱阴阳等等之类的。再结合荣格的心理学,修炼到高层境界是不是就主动进入了集体无意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存在?暂时不太明白,打算时间空了把最后一部分好好看下。

  《金花的秘密》读后感(十):做些笔记

  文/夏休 五月份看这本书的时候对它的印象停留在“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精神”上,读了前面荣格和卫礼贤的评述,后面《太乙金华宗旨》是真的没法看。过了几个月,觉得该梳理下里面的内容,不然就真的等于白读了。 《太乙金华宗旨》的基本观点: 人出生时,心灵的两个领域——意识和无意识——就分离了。意识是被分开的个体要素,无意识则是与宇宙相结合的要素。两者可以通过禅修统一在一起,这是这部经典所依据的原理。意识必须沉入无意识之中播下种子,从而将无意识提升至意识,并与得到丰富的意识一起以精神再生的形式进入一种超个人的意识层次。这种再生首先会使意识状态内部继续分化而进入自主的思想形式,但禅修必然会导致所有的差别都在最终不二的统一生命中消失。 (不二, nondual , 主观与客观合二为一,我没有了体验,我变成体验本身 ) 卫礼贤说,中国哲学流派都有一个共同的世界观,即宇宙和人从根本上服从同样的法则,人是一个小宇宙,与大宇宙并无严格界限。同样的法则支配两者,由此及彼,由彼及此。心灵和宇宙的关系就像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因此,人自然参与了全部宇宙事件,里里外外同它们交织在一起。 这个法则是“道”,支配着人,也支配着自然。“道”由“首”和“走”组成,卫礼贤解释成“一条从开端出发直接导向目标的自身固定的道路”,是其他运动的参照物,其他事物的法则。而荣格则把道解释成“有意识地走”,“自觉的道路”,有更多的主观性在里面。 长期以来,在西方典型的基督教精神文化中,精神(geist)和对精神的爱一直是纯粹正面的和最值得追求的。只是在中世纪结束后,精神开始退化为理智(intellekt),直到19世纪,那种难以忍受的理智主义的统治才得到反抗。理智主义导致了一个可以原谅的错误,那就是把理智和精神混为一谈,并且把理智的过失归咎于精神。荣格认为中国哲学从未远离过核心的心灵事实,因此从未迷失于对单一心理机能的片面夸大或过高评价。中国人对于生命的悖谬和极性一直都有清醒的认识。而片面性虽然总能提供动力,却是野蛮的标志。荣格所批判的理智,一定程度上也指代西方的科学体系。 接近这个心灵事实的方式是什么呢?其中一个条件是:在心灵上必须听任事情发生。啊,就是俗话说的顺其自然。荣格补充说,如果一个人已经被正在发生的事情压倒了,那么这种态度不啻为一种毒药;但是对那些具有完全自觉的判断力,只从正在发生的事情中选择出适合他们意识的事情以致逐渐步出生命之流而陷入一潭死水的人来说,这种态度则具有高度的价值。 荣格在工作中一直坚信,从根本上说并不存在无法解决的病症。他经常看到有些人能轻易超越别人无法超越的问题。他说这种“超越”是意识层次的一种提升。一种更高更广的兴趣在视域中出现,随着视域的开阔,尚未解决的问题变得不再紧迫。这个问题并不是就其自身以逻辑的方式得到解决,而是面对着一种新的,更强的生命指向而逐渐消解了。 上文所说的,就其实质而言并不是科学问题,它们超越了人类的知觉和判断能力,因此不可能得到证明。但是呢,荣格说心理学家并不关心这些情结的实质,而只关心心灵体验。 最后想记录的一个话题,宗教精神的进步。西方人强调人的成长,甚至是基督的人格和历史性,而东方则说“不生不灭,无去无来”。基督徒按照西方的观念让自己服从于一个高等的神性人格,期待获得他的恩典;而东方人却认为,解脱全凭自己所下的“功夫”。整个道都从个体中生长出来。效仿基督永远都有一种缺陷:我们崇拜的是一个作为神圣典范的人,他体现了最高的意义,然后出于纯粹的模仿,我们忘记了实现我们自身最高的意义。事实上,放弃一个人自身的意义并非完全令人不快。 以上记录的几个观点,对我而言并不陌生,但是再一次亲近它们,又仿佛是隔了好久好久的事情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