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精装典藏版)》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精装典藏版)》读后感1000字

2021-04-18 04:21: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精装典藏版)》读后感1000字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精装典藏版)》是一本由[英]尼尔·麦格雷戈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6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精装典藏版)》读后感(一):历史,桥,自己

  真实的历史与所知的历史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我们需要一座桥可以通向真实的彼岸。留传下的文物,则是搭建此桥的基石,而搭桥人便是一群努力耕耘的历史研究者。 他们利用仅有的文物,运用推理,发挥想象力,为我们搭建了一座座历史之桥。这些桥,有的坚实,有的脆弱,有的可到达彼岸,有的却崩塌陷落。 但是聪明的你,可以利用他们所有所做的成绩,努力去搭建一座属于你自己的历史之桥。而桥的那一头,可能不仅仅是真实的历史,还有一个真实的你自己。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精装典藏版)》读后感(二):解读文物背后的人类史

  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历史就是人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当人类学会制造工具时,便与动物有了本质性差别。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工具不仅仅限定在生产领域,或表达宗教信仰,或彰显权力强大,或融入情感寄托,或体现审美情趣,或成为交往工具……文物是当时人类三重认识维度的体现,也是我们重新审视过去的途径。帝国的荣光最终隐没于历史的尘埃中,但文化宗教的植入力和持久性却能战胜强权,也推动了多民族最终的大融合。文物的材料来源表明人类交往扩大带来泛地区的贸易网络,反而又刺激人类冒险探索更遥远的外部世界。当然,外来殖民者的贪欲与掠夺摧毁了当地文化宗教传统……通过文物解读跨越时空所传递的信息,也是展览的目的之一。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精装典藏版)》读后感(三):一些碎片感想

  1. 人类这一路走来,既血腥又璀璨

  2. 有些历史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真相了,对于过去和对于未来,我们同样无知。

  3. 历史绝不限于那些特定的时刻、人物与事件,填满时间长河的,是人类这两百万年中的每一天的日常。日常很少被讲述,但不意味着就可以被遗忘。

  4. 拥有绵长而深厚历史的我们,也许很难想象,还有很多无根的人寻寻觅觅,渴望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重新发现今日的自己,定位今日的自己、苦苦追寻尊严、认同与归属。

  5. 不要因为某些历史(如非洲、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历史)被我们忽略,就认为它们无足轻重,文明的花既开在我们身边,也不会落下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如果你愿意形容今日的世界是多元而丰富的,那么可以相信历史也绝不会是单一而刻板的,传统世界简史中那种概括而笼统的时间轴,早已破坏了历史本应有的生动。

  6. 人与人或种族与种族之间,也许是难以做到彼此理解的,但仍然有彼此宽容的可能性。

  7. 比起历史是什么,通过历史来重新认知自我、认知人类也许更有意义。

  8. 作者必定有颗博爱、柔软又谦卑的心。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精装典藏版)》读后感(四):文物比文字更诚实

  说到英国,可能大多数人会想到优雅的下午茶。有意思的是,茶这个东西跟英国没有任何关系。茶叶来自于中国和印度,糖来自于加勒比海地区,就算是喝茶用的瓷器,那也是从中国来的。

  但就是这么一杯英国茶,隐藏着全球贸易和文明的发展。

  大英博物馆也是如此。在文物面前,没有国家的界限,没有种族的划分,每一个文明都是同等的重要,都经历着重塑和迁徙的故事。

  相比于文字,文物更能讲述自己的故事:它让不同阶级的人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且不会被篡改。这些来自过去的讯息,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身:为什么战争总是反复发生?为什么人们总是通过崇拜神灵获得内心的安慰?知道了这些共性,会变得更为包容,从更大的价值轴衡量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

  正如最后书里所言:

当我们审视世界历史之时,一定要清楚,我们所见的并非不同文明的截面,亦或是它们被一一分离状态下的历史。这一认识非常重要,因为文明间存在着可观的接触,它们彼此具有内在的联系。我以为世界历史并非一部文明史,它应当是有同有异,始终互动的世界多种文明的演变史。

  真的很羡慕博物馆馆长这样的工作,如果可以,让我退休后成为一名博物馆的讲解员吧!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精装典藏版)》读后感(五):读后感

  2019年的读完的第一本书。

  开始读的契机其实是为了2018年12月的英国之旅准备的,断断续续看到现在为止。所以有些宝贝是先看到书后看到实物,有些是先看到实物后看到书。先读了书现场和姣姐指指,卖弄卖弄学识,很有意思。先看到实物的,再看书里的讲解,恍然大悟这文物后面有这么多深刻的意义,也很有意思。这一本书和这一次旅行互相增加了彼此的有趣程度,我才理解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多么有趣。有生之年,要多增加这样的经历。

  “最后,我希望这本书能让大家了解,“人类一家”并不是一个华而不实的譬喻。不管这个家庭通常表现得多么功能不良,整个人类总是拥有共同的需求与关注,恐惧与希望。这些文物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先祖走出非洲,去往世界各地繁衍生息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人并没有出现太大的改变。不管是石头、纸、黄金、羽毛还是硅,人类必定还会不断创造出各种塑造或反映自身世界的物品,它们将帮助后人定义今日的我们。”

  这是这本书结语的一段话,我想也是作者在历史的长河里选择这100件有代表性,有传承性的宝物想讲述的道理。我们太过于关注人与人的不同,却忽略了99%的相同-我们拥有同样的祖先,同样的长相,同样的情感需求。一代又一代我们没有多么大的改变,仍然是贪婪,自私,迷信精神领袖,好奇,渴望爱…虽然如今的我和别人差距比较大,如果能记得这一点,就能明白没有谁比谁更高贵,也没有谁比谁活该得到更少或更多的爱。都应该得到原谅,都应该被爱。如此便是这本书对我最大的意义。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精装典藏版)》读后感(六):时间的转换

  思考起源于一次群里的讨论,争辩的是中西对于“稳定”概念认知的不同。我们在批评“稳定压倒一切”的时候,似乎也不能否认西方亦以稳定为价值,但是这其中的意涵并不相同。或许我这样说有些偏狭,因为我只是从这本书去窥见一种价值观。

  在我看来,西方的稳定指涉的是,一种对于个体不安汇集成的社会躁动的关怀,他们不断地思索过往与当下,希望时间的转换不会带来时代的断层,英国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明显。相反,我们对过往怀着忐忑的态度,如果可以,我们希冀一切都能从过去找到答案;如果可以,我们似乎也希望完全不被过去所拖累。我们背负着历史说自己站在时代面前,是那么的不安,却没有一种知识为我们勾连过去,宽慰变迁。很难因此说英国人与时间相处良好,但是他们的思考并不把时间看作绝对的线性,所以在他们眼里或许没有跟不上时代的人,只有时代本身的断层。

  在这本书里,看到是由文物展开的世界,文物代表一种创造的冲动、一种处理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想法,如书中所说:“这一物品的制造者用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置身于周遭的世界中,并从骨子里感受其律动。在这一时期的艺术品中,你能看到人类正全心融入生命的洪流,让自己成为周围动物生命过程的一部分。这并非是通过掌控动物世界或保障狩猎成功来实现的。我认为远不止于此。他们是真的想融入其中,从而更深的层面让地球成为他们的家园。”(22)随后人们才开始处理个人与群体间的关系,他们战争、崇王、使用文字。人们执着于收藏或打破过去的讯息,大抵也是纠结于这两般关系的难解。人定胜天的宏愿也好,真理降临的乌托邦也好,都无法通过截断时间来抹平不安。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精装典藏版)》读后感(七):原著牛逼,翻译牛皮

  

看的原著,劈面惊艳,买了译本,想送人,一看,还是算了。总体觉得翻译无能、无德。

抓了第一页过来做对比,绿色的部分可以对着翻译的开头。

凑满140个字了吗?

就是意思深远,语短情长,人文关怀的人情味丢失的干干净净,准确性也丢得七七八八。

后悔更年轻的时候没有把英语学好,上大学的时候就应该直接去看鬼佬的东西了。可惜了那么多年不吃海鲜吃干咸鱼。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精装典藏版)》读后感(八):人生的意义拉长到以千年为单位那会是什么样?

  背景:因为喜欢历史文物,在双11的时候忽然想搜一下,居然搜到了,很开心。

  感想:

  1. 博物馆居然有冰河时代的藏品,更惊讶地是他们如何鉴定出这是那个时代的,可信吗?不过就算不是,也可以想象到百万年前的人类过着犹如动物一样的生活,大脑很小,每天为了生存,人类文明正前所未有的发达。

  2. 里面提到所有的人类都源自非洲,在以前没有交通的情况下,难道是靠版块漂移实现的人类在除南极洲外的其他六大洲有了痕迹的吗?

  3. 我们自认为中国的历史灿烂无比,但在世界的舞台上,我们其实只在某些时期特别闪耀,这么多美丽又伟大又绝望的文明毁灭,只有一些文物让我们看到曾经的辉煌。

  4. 最有印象的藏品居然是沃伦杯(捂脸),我果然是个坏孩子,公元5世纪,那么高超的工匠技艺和明显是深谙此道的画风,这是一个多么开放的时代,能想到淫靡浮生、酒池肉林的贵族生活。而人们对这个作品的态度也不断在反馈某个时代的价值观。

  收获:

  1. 价值观并没有对错,所以我们现在对身边的人的要求也不用这么高对吗?

  2. 人生如此短暂,在漫漫长河中,我们出生、长大、衰老、然后死亡,你能留下什么?或者不说意义,起码说可以开心地过完一生吗?

  3. 艺术也许才是终极意义。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精装典藏版)》读后感(九):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100件藏品汇总整理(未完)

  看书的时候顺手做了点整理的工作,会陆陆续续发上来

  做笔记的过程还是蛮有趣的,也是让自己专注的一种方式叭~因为是看了一半才想到要不要给100件藏品做个梳理,所以又重新回头去翻,基本上碎片的时间(候机啊、等人啊,咖啡店里磨洋工,不想写稿又要假装自己很忙的时候……etc.)就整理个一两条,断断续续整理了小半年

  不知道怎么插入表格,就直接贴截图了,该死的豆瓣还要求正文字数不得低于140个字…凑字数真是让人头秃…有谁知道怎么直接插入表格的话,就直接豆油我吧…怎么还没到140个字…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精装典藏版)》读后感(十):悲天悯人

  

在博物馆里,我们的脚步过于匆忙,我们的眼睛过于缭乱,也许行程只安排了两个小时,只来得及把馆里的藏品一扫而过。 可惜我们的眼睛不是扫描仪,在离开博物馆后,我们大概并不会太记得自己都看过些什么了,只是人生中有过了“到此一游”的标签而已。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是一本去大英博物馆之前值得一读的书。读过了之后,你会对过往对博物馆参观的经历表示出迷惑,我都干了什么,从前只是去散步运动的吗?原来每一件历史的文物,都是它那个时代的政治、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的合集,它之所以为它,并不是从石头里崩出来的,而是与无数人、事相结合的产物。它真的会说话,只说给那些善于观察和善于思考的人听,安静地述说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事。它是证据,证明那个时候曾经或辉煌或暗淡地存在过,证明有人把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贡献出来,创造着人类共同的历史。

这些平日里躲在冷冰冰的玻璃橱窗后的物品因为它们背后的故事而突然不再让人觉得遥远了。我们听着这些故事,突然间明白了为什么现在的这个世界会是这个样子的,理解了平日里听到的不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事件的来龙去脉,从而能够心平气和地去思考我们的现在与未来。这就是学习过去,学习历史的意义。这也是去博物馆的意义。

《大英博物馆》达到了这个目的。每天去大英博物馆的游人很多很多,这本书让看热闹的人变少了,让思考的人变多了,这也是这本书存在的意义。

本书并没有选择很多为众人所熟知的标志性事件作为重点,比如罗马帝国的建立、欧洲文艺复兴、美军轰炸广岛等等,而是通过对一件件物品的欣赏与分析,展开了解它背后的那一段历史事件。

文字的确是了解历史很好的方式,可是它也有不能忽视的局限。我们今天所能读到的历史文字,都是胜利者所谱写的史诗,其中不能不说存在美化、偏见的扭曲。而物品身上会留下独特的痕迹,不偏不倚地讲述事情的起初经过。我们在通过物品了解历史的过程,实际上是在理解人类的共性。物品穿越时空来见我们,身上带着遥远从前的信息,我们要发挥我们的学识和想象,去观察、理解、解读它们。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人类共性的强大,因为历史总是惊人地周而复始地发生,经过漫漫发展而又常常回到原点。但也不能说每一次都回到原点,因为每一次都会或多或少地有所进步,不然,我们也不会和原始的人类有这么大的不同。

物品也有局限,因为它不能自己开口说话表达它所见证的历史。因此,我们只有展开我们丰富的想象,寻找真相。

最后,谈谈作者想要借由这本书说明几个问题:

1、由于地理板块的切割,人类在不同的区域独立地发展起来,各类文明生生不息。

2、人类的各个文明之间冲突不断,此消彼涨,循环不息。

3、人类的各个文明绝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

4、每一个文明都有其独特、灿烂的精髓,并不是落后野蛮的文明就该被灭绝。

5、人类的文明共同反映着人类共同的、朴素的需求:认识世界、改造自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