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独生小孩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独生小孩读后感锦集

2022-04-02 15:17: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独生小孩读后感锦集

  《独生小孩》是一本由郭婧 著/绘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1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独生小孩》读后感(一):不好说

  The only child对于老外来说也算是敏感词了,再加上黑白、无声、压抑的同时,美好有爱,还有回家的路,所以更大奖,也很正常。

  但是,不可否认的,我们太忙太快,人文美育落下几十、上百年了。此书是一个极好的开始,虽然拖不去游戏的痕迹。

  综上,一本有趣的好绘本,至于有多好或多不好,还是见仁见智的吧。

  《独生小孩》读后感(二):独生小孩的典型一天

  独自在家的寻常一天,小孩想去姥姥家,路上睡过站而迷路,与想象中的鹿、云宝宝、鲸鱼发生一段奇遇,又重新找到回家的路。 想象中的奇幻世界给小孩更多陪伴和勇气。 翻开第一页就觉得鼻子一酸,好像听见了童年时妈妈出门上班的关门声。 铅笔画绘本。绘画细节很有年代感,球面电视、小板凳、妈妈的口红、被单披风、街景行人、从寻常事物中找到别样趣味的眼睛……处处都有自己童年的影子。

  《独生小孩》读后感(三):孤独的一代人

  《独生小孩》,又一部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艺术作品。这部在北美获奖无数、长达128页的无字绘本描述了一个国人熟悉又陌生的社会现象——独生子女政策下孤独的一代人。说其熟悉,是因为这项长达五十年的政策影响改变了中国几代人的生活模式与命运,如今的我们依旧因这项政策迷惘着、困惑着;说其陌生,是因为当下的我们疲于摆脱独生政策带给我们的束缚,却忘记曾经的童年也因此充斥着疏离与孤独的味道。

  我一直以为独生童年不曾寂寞,却在翻看此书的过程中三次心酸不已。那些自说自话、自言自语的场景是如此熟悉,那些光怪陆离、天马行空的想象也曾浮现脑海,成为自我安慰最虚幻又最真实的证据。2016年1月1日,毁誉参半的独生子女政策终于落下帷幕,它曾缓解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也让大量青少年孤独前行。政策改变后,民众或许会因为种种原因继续选择一户一胎的家庭模式,但这一次,我们终究有了选择的权利。不能与不想,一字之差,万水千山。

  《独生小孩》读后感(四):治愈系

  家有男孩一枚,目前6岁,刚刚上学,我买书一向是带有“功利性”的,百科,英文绘本,成语故事,就连故事书也会选带拼音的,要求他自己拼读。

  很偶然的经朋友推荐了这本书,本来是出于无所谓的想法,昨晚带回家就随意的放在了桌子上,甚至连书名都没有来得及和孩子介绍就去做饭了,喊吃饭的时候才发觉这孩子竟然一直安静的在写字台前翻看这本书,我等他看完,问他这书说的什么啊,嗯~,一个小孩,做了个美梦,飞到云彩上面去了,出现了一个大怪物,不过,后来他们逃回家了。饭后我们俩又坐在一起翻看了一遍,把一开始没太看明白的情节讨论了一番,我自己也被书中细腻温暖的画风吸引了。

  今早6点左右,孩子突然咯咯的笑了几声,又继续睡了,醒了以后说他做了一个特别好的梦,我没想到一本看起来完全没有目的性的书会有这样的效果!所以给它归类为——治愈系。

  《独生小孩》读后感(五):拇指姑娘

  拇指姑娘出生在小小的花苞里,渴了喝露珠,饿了吃花蜜,她坐着一片绿叶船顺水漂流,看见小鱼仔在摇曳的水草丛林中嬉戏,闻见土壤在雨后舒展身体的气息,听见过冬的麻雀叽叽喳喳地讨论南飞的邻居,一朵雪花折射出彩色的世界,一阵微风捎来北方的消息,一颗麦子孤单地躺在收获后的田地里。她伴着月光与荷香沉沉睡去,梦了又醒,一天天的,拇指姑娘长大了。

  那时的你是怎样的呢?自得其乐,但也早早懂得了孤独,就好像戴着毛绒帽走在漫天大雪里,身上暖暖的,但回头望去,只有自己的两行脚印。你的脑海里常常天马行空,喜欢披上彩色丝巾扮演悲欢离合的独角戏。你把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翻过几十遍,最喜欢的是小姑娘格尔达骑着驯鹿奔波万里,在冰雪宫殿里吻醒她的加伊。你会盯着一只大水缸看很久,琢磨里面是不是藏着一条巨龙,你喜欢哗啦啦转不停的水车、走上去咯吱响的木板桥、几块方砖搭出可以点火的简单炉台、岩石上冒出来的一朵小花、麻雀在草丛中搭的窝、一堆沙土中扒出来几颗透明晶莹的石头。

  你一直记得村落炊烟时分跟外婆在门口踱步,看到外公骑自行车出现在大路尽头,淡金色的夕照在他背后。你记得一大盆凉面,浇上麻汁、蒜泥、黄瓜丝、香椿芽,拌上香喷喷的豆角炒肉,可以吃两大碗。你甚至记得更早,躺在温暖的臂弯里,头顶是参天的梧桐,绿叶在身上轻轻拍打,缓缓入梦。

  你曾在阳台上放风筝,将自己的涂鸦放飞在蓝天里,风大得扯住绳子需要很用力。你常常用毛线球捆住一个小桶,在里面放上心爱的小玩意,从窗边慢慢垂落下去,希望有人能一起进行这种有趣的通信,却常常打翻邻居阳台上的花盆。你曾在高楼上望见远处院落的小女孩,一天一地,同样孤寂,你们都注意到了对方,摇摇招手,呼喊的声音却散在大风里,你好吗?

  你好吗?拇指姑娘。

  《独生小孩》读后感(六):你是我的小呀小王子

  你是我的小呀小王子

  读郭婧《独生小孩》绘本

  文/方木鱼

  想起新近读过的一本书《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里的一段话:我在想,10到50年以后,当香烟销售最终变成一种违法行为时,那时的人们又会怎样看待现在这个社会呢?

  是啊,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怎么看待计划生育那段历史?我们这些80后怎么看待当初超生偷生被扒房子扒地的那段疯狂的历史?

  今晚,单位的老大姐问我:“我特别想知道,作为两个儿子的父亲,你在家里的感受是什么样的?”我不假思索,说:“借我点钱,我要给儿子买房。”老大姐哈哈大笑,我觉得不过瘾,想了想,决定往他们的心窝子再捅一刀,又说:“你们这些绝户头,谁要跟我定个娃娃亲啊?”

  很幸运,当我们是孩子的时候,我的同龄人有很多是独生子女,但我不是。当我们为人父母时,我的同龄人有很多选择了只生一个孩子。但我赶上了放开二胎政策(一个很打脸的政策),所以,现在,我是两个孩子的爸爸。

  话说回来,我特别能理解独生子女的处境和心情。《独生小孩》是中信出版社重磅打造的最新绘本,作者郭婧与我是同龄人。绘本开头,小女孩的妈妈去上班,把小女孩独自一人留在家里,这个场景让我想起马少骅和关晓彤版电视剧《搭错车》中佟燕顶替哥哥佟林去烧锅炉,把耗子一个人拴在桌子腿上,桌子上放了一碗面的场景。电视剧没有往下深挖佟燕的内心世界,但我们可以想象,佟燕应该怀着怎样忐忑与不安的念头度过这难熬的一天呢?

  是的,缺乏安全感。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给他读后面的文章:在我们中国,是有很多很多独生小孩的。一个家庭一个女孩,一个家庭一个男孩,没有哥哥,没有姐姐,没有弟弟,没有妹妹,他们就这样“一个人”地长大了。他们虽然被大人包围着,但他们还是一个人。

  哥哥看看已经熟睡的弟弟,他不知道,差一点,他也将是一个人长大。我又想起开头那个问题,许多年后,我们该怎么样评价当年的人口政策呢?

  实话说,相比于这本书,儿子更多的兴趣还是在恐龙百科全书上。无可否认,我不强迫儿子看这本书,恰如流行全世界的《小王子》,其实,它更像是写给成人看的。写给每一个有缺失,有遗憾的成人看的。

  《独生小孩》读后感(七):周桂伊:终其一生,我们都在找回家的路

  小时候我们真的这样度过

  我非常明白,一个80后独生子女,童年是怎样的感觉。

  《独生小孩》里的小女孩,自妈妈关门上班后,一开始是勇敢的拿着妈妈的口红打扮自己,开始一个人骑自行车,开始假装洋娃娃有生命可以对话……没有多久,她就失去动力,静静坐在地上。

  等着等着,她觉得时间都稀释了,她困了,朦胧中甚至有点记不起爸爸妈妈的脸。

  她不由自主翻开了相册,看着那些画面,努力回忆昨天晚饭时,饭桌前的爸妈简单的交流,好像听到妈妈出门前拿着钥匙离去的匆忙,想念远方的姥姥总是满足她一切要求的慈祥……

  姥姥!一瞬间,她欣喜地意识到,找到姥姥,结束恐惧,就是胜利。

  她不想等了,她要主动争取温暖,她决定,现在就要长大。

  每个孤独的孩子都想出走

  每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都幻想着,强大的自由,可以对抗孤单。

  漫天大雪让这个世界看起来更加奇妙未知,老头肩上的糖葫芦、平时垂涎的马蹄糕,好像她看得见,就已经拥有了它们。

  连在公交上看风景,都让她兴奋。她兴奋地有些疲倦,很快入睡,睁开眼,电车居然空无一人。她紧张地下车,走入茫然森林,她哭了,在眼泪中睡去,她做了一个梦。

  在梦里,她遇到了一只美丽的鹿,为了可以追上它,女孩差点溺水。

  我想,那让她差点沉溺的沼泽,就是一个孩子心里,对孤独的不能承受之重,那种想摆脱它的不顾一切,让一个孩子那么卑微,又那么疯狂。

  鹿是温柔智慧的化身,女孩和它,一起看到通向天国的光和阶梯,在那里,女孩终于安心地睡在云朵里,享受全身心的自由。她遇到云朵宝宝,即便遇到巨鲸,被吞进肚子,她也感到奇妙。

  因为,她终于不再是一个人了。

  无论经历着什么,她终于有了伙伴。

  可是,我们最后只想回家

  最后,云朵宝宝,被她的妈妈接走了。在云端和深海玩了一圈的女孩,眼前的云,慢慢幻化成妈妈的脸。

  在梦境之外,女孩的家人已经乱成了一锅粥,梦境之中,女孩却独自经历了彻底长大的奇遇,这甜美热闹,这童话仙境,只为了让她醒来,知道自己真的该去哪儿。

  她只想回家。这个情节击中了我。

  80一代很特别,遇上了计划生育,遇上高考改革,遇上了分房结束,遇上了市场化的巨大变革。在更加多元的职业选择、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更加开放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必须“独当一面”“敢于出走”,没有选择。80一代现在是中流砥柱,为社会贡献了很多奇迹——在出走的路上,我们走了很远。

  但事实上,我们自己心里也很清楚,夜深人静,我们最需要的是,一个敲门永远会有回应的地方,一个疲倦的时候拥抱不会落空的地方,一个能让我们安全做自己、安心浪费光阴的地方,一个小小的——家。

  当我看到《独生小孩》中女孩找到了回家的路、安然躺在床上的时候,我内心有暖意,汹涌的眼泪澎湃而出。

  终其一生,我们只在做一件事——找到回家的路。

  作者:周桂伊,出生于1985年,作家、儿童阅读推广人,公号“伊姐看电影”创始人。

  《独生小孩》读后感(八):国家欠你兄弟姐妹吗?

  中国从1971年提出计划生育,1980年提倡计划生育,1982年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写进宪法,英雄母亲的时代正式结束,进入“一人超生,全村结扎”时代。 而且1990年到2000年似乎是计划生育最严酷的十年。村里路上的横幅是“要想富,少生孩子多栽树”,潜台词却是“谁不实行计划生育,就叫他家破人亡”。我小学毕业照的背景,是我们学校的院墙,墙上用行楷含蓄地写着“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不知道为什么,那时村里并没有书法课,但是写行楷的那些人的字体自成一家,刚劲有力,经年不退。那时候的宣传画报简单粗暴直接,整齐排列抽象派的节育环画风让人不敢直视。我们常常把画报撕下来,因为有一定硬度的铜版纸背面可以画很大的棋盘,下棋刚刚好。或者把空白的那一面朝上,用来包书壳,比报纸可塑性强,所以特别受欢迎,常常是刚黏到墙上不久,就被我们撕下来,浆糊都没有干透,特别新鲜。

  当时我们县是全国有名的人口大县,鼎盛时期人口达到170万,一度衡量官员政绩标准就是计划生育执行程度。仇和书记上任后,不仅让全县不做耕地的地方都长出了易杨树,也生生勒住了母亲们的肚子,超生变成了打游击也会被抓住的噩梦。那几年因为计划生育丢掉公职的人很多,被迫打掉的孩子更是不计其数。我们县的人口增长速度以急刹车的形式停下。所谓“该扎不扎房屋倒塌,该流不流扒房牵牛”,在当年绝不是一个口号,我亲眼看着人家辛苦盖的新房被扒掉,徒剩四壁。那时我刚从思想品德课上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天天跟大人嚷嚷隐私权的问题。我问爸爸,他们扒掉人家房子,合法吗?我爸说,基本法说的,要计划生育。但是我觉得,基本法没有说要扒掉人家房子让人无家可归。在这样严苛的形式下,我有了弟弟妹妹,也并不是奇迹。

  我妈因为是独生女,所以弟弟妹妹有一个是合法出生,另一个则是支付大笔超生罚款并且多年黑户而存在的(至于哪个是黑户,其实我并不知道),我从来不稀罕有个哥哥或者姐姐,所以国家并不欠我兄弟姐妹。因为我孤僻,所以小时候弟弟妹妹更亲密一些。我弟弟小时候羸弱温吞,我妹妹则相反,从小壮实泼辣,毫不夸张地说是前后村的小霸王,从来都是横着走的,一言不合就开打。据我所知,他俩合着干了不少坏事,但我爸妈却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是手足间的默契,翻起脸来,才不会顾及什么长姐幼弟血脉亲情,但是一旦发现敌情,姐弟阋墙那点破事就又抛到九霄云外,哪怕对方是亲爹亲妈。姐弟同心,其利断金,骗过大人根本就是小菜一碟。我们相互扶持,彼此勉励,经常在开学前半夜叫醒彼此,夜以继日地一起赶作业,如果来得及还可以帮忙写掉一部分,当然主要是我帮忙;放假的时候也会半夜把电视机搬到房间里看电视剧,三颗脑袋在黑暗中盯着屏幕,直到屏幕上都是雪花再偷偷放回去,人不知鬼不觉,我估计我们的眼睛就是这样坏掉的。团体作案,似乎比单独行动的风险少了很多,因为很多事情三人成虎,咬死不承认,大人根本没办法。我们相互陪伴成长,一起探索手足间相爱相杀的乐趣,回忆里填补各自窘迫出糗记忆的盲点。

  但是我却能理解郭婧所画《独生小孩》里独自成长的寂寞。我妈妈在讲她的童年时,流露出的那种伤感与孤独,消减了因为我弟弟妹妹出生的愤怒,但是我体会不到那份寂寞。或许,这本书能勾起生在1980年后的独生小孩的集体记忆,至少会发现独自成长的过程中,原来大家有着一样的心情。

  《独生小孩》读后感(九):三川玲:这是一个小孩的一天,也是所有中国小孩的一天

  我想,今天的每一个中国人,在听说有一本写独生小孩的绘本,都会把事情从手头停下来,听见自己的心脏微微一颤。

  “独生子女”政策,从1970年代开始实施,经历了1980年代、1990年代、2000年代,在2015年全面结束——这项长达50年,接近半个世纪的国策,让中国的每个人都与独生子女有关——他们可能是独生子女的爷爷奶奶、可能是独生子女的父母母亲,也可能就是独生子女本人。

  如果你在中国遇到一个名字里面带“超”或者是“余”的人,字面上的含义除了希望孩子杰出和富余之外,还很可能因为在描述一个事实:这是个独生小孩之外,超生的小孩。对于“超”或“余”的父母来说,这也意味着一个家庭做出的,漫长而且重大的决定。

  在郭婧的绘本《独生小孩》之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关于这个题材的文艺作品。人们在五十年里,跟独生孩子有关的,是如何执行这个政策,是茶余饭后讨论这个政策的是与非,利与弊;学者则开展对独生子女群体的研究;当这个政策结束的时候,年轻父母最关注的是“大宝如何跟二宝相处”“两个孩子怎么带”这些主题——在中国,人们已经有点遗忘怎么抚养一个以上的孩子了。

  跟我们预想的五味杂陈的感受不同,《独生小孩》来得简单、轻灵、自然,只要我们打开绘本,在几秒之内,就被那个胖乎乎的中国小女孩带到了她一个人的童年世界,同时也是我们熟悉并且这一刻会沉浸其中的世界。

  这是一个令人久久难以忘怀的作品。它能够轻易令你回想起你的童年。

  “我是独生小孩,小时候,爸爸妈妈上班,我一个人在家里,我看相册,一个人玩游戏,我想外婆了,然后去找她,在电车上,我睡着了,做了一个长梦。我迷路了,后来终于回到父母身边“——这是《独生小孩》讲述的故事,如果你用话语去讲,听起来就是这样无聊、苍白,令人意兴阑珊。

  《独生小孩》一直在描述的,其实是一个小孩头脑里面发生的事情,这是小孩无聊、发呆、一个人平静地孤单的时候想的东西,这些并不适合文字和话语来表达。当你看见郭婧用分镜头来一格一格展开推进,又有一个长镜头定格的时候,你会想起,童年的很多记忆,其实是画面的,视觉的,片段式的。一个小孩很难在爸爸妈妈回家的时候,告诉他们自己这一天都做了什么,想了什么。

  这大约是《独生小孩》采用无字书的原因。

  无字书大师史比尔曾经用无字书的形式表现过夏天一群小孩的遐想(《夏日的天空》),表现过史诗般气势磅礴的地球物种来源的故事(《诺亚方舟》),在翻开这些杰出的无字绘本时,你会重现起很多用右脑记住的事情,那是左脑在抽象提取的时候忽略的。

  郭婧曾经从事过动画行业,这让她表达出来的内容不是一幅幅精致的插画,而是一团接着一团,一大片接着一大片的故事。事实上,全书的高潮,是发生在团状的片状的,厚厚的云层之上。小女孩在想象中认识了一只麋鹿,这头麋鹿带她去云上翻滚、游戏,无所事事地躺着,还认识了一个海豹朋友。

  这是一个小孩头脑里的一天,也是所有中国小孩头脑里的一天。感谢郭靖把我们头脑中那些久远的画面唤醒,我没有想到,我还如此清晰地记得。

  我想,郭婧应该会非常感激,小时候曾经有的,那个孤独,但是丰富的一天。

  作者:三川玲,生于上世纪70年代,著名童书出版人,儿童教育作家、中国教育协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成员。

  《独生小孩》读后感(十):周翔:童年里那份特别的记忆

  “图像”一词,在十七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开始使用。在审美的过程中,它发挥了独特的功能,特别是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一个图像可以反复被使用。古希腊人放弃在植物学书籍中加插图的做法,是因为他们不可能在各个手抄本中画出一模一样的植物图像。而印刷术的复制功能,则提供了用图像传递信息的方式。

  图像独特的叙述方式,也改变了图画的静态画面。它运用连续的动作,定格出一幅幅画面,而每幅之间又极力避免了雷同的印象。它还运用分离式的表现手法,突破了图画只能表达空间的局限,从而表现出时间的推进。

  图像小说是看不到文字的小说,它肩负着文学、美术、表演三重功能。它用连续画面来说文学故事,构建清晰的图像通道,引领读者直达故事的中心,表现出文学的意味。可以说,图像小说是手翻的电影,以巧妙的视觉形象表现故事,运用蒙太奇的手段来营造悬念,画面的不断变化让读者身临其境,不断追问“下面会发生什么?” 图像镜头要流畅,不能停断,如导演希区柯所说,“就像一列火车后轮接着前轮的飞跑,更确切的说,就像一列齿轨火车一个槽口有一个槽口地爬上山”,直至故事的核心。

  《独生小孩》就是这样一本图像小说。

  故事讲的是一个孩子独自到姥姥家迷路后,如何去寻路,最后安全回家。它描绘了友情、爱与快乐。书的镜头感和绘画的叙述语言、细节、情感,都表达得十分贴切和丰富。

  从扉页开始,一个北方城市出现在我们眼前。近处的镜头里,是一张孤独的沙发。翻过来,时钟指着七点,预示着清晨的开始。第二张小图上有一只小鹿,是故事中小女孩的一个玩具。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细节,容易被忽略,但其实,这是故事中最重要的道具,通过想象的演变,贯穿了整本书。

  第三个画面,是孩子下床时露出的一双脚,引出了主人翁的上场。接着妈妈上班离开,右页是孩子独自面对着一扇扣上的重色大门,背影里是深深的孤独感。接着,画家用连续的分镜头,描绘了孩子独自玩耍的情景,你能看到孩子自娱自乐的无奈。相册里的姥姥让她心动了。翻页,定格在静静的窗外,接着,连续动作的画面让孩子快乐起来,镜头里是我们一起与小女孩出走的开心。

  一个大跨页半幅灰色的楼房立在眼前,小女孩在灰色里只是一个小点。硬冷的几何体房子让我们担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之后的几页,孩子乘车遇到的人以及车外的风景,在构图上似乎都在挤压孩子,让我们读到了冰冷。孩子睡着,再醒来时她迷路了,迷失中她走入树林,越走越深,走到了梦里。

  这时,她看到了那只鹿,就是故事开始的那只,是与她相依相伴的朋友。她与鹿嬉戏、玩耍,甚至忘记了回家。温和柔软的画面里小女孩遇到了另外一个朋友——云宝宝。他们手拉手、游戏、看远方,但不久情节突变,三个好朋友被一大片阴影笼罩,画家在此很娴熟地运用了充满悬念的镜头,在翻页时将他们落入危机——被鲸鱼吃掉了。整幅黑色的镜头让读者胆战心惊,不知道下面还会发生什么。但再翻页后,我们看到了欣喜——鲸鱼肚子里似乎成了星空,几个朋友快乐地跳来跳去,反而玩得更加尽兴。孩子对于冒险的渴望在画家笔下浪漫地飘荡。最后,他们被鲸鱼喷了出去,此时月亮升起,画家用多幅图描绘了云妈妈对宝宝的呼唤,渐变的空镜头让孩子显得更加孤单,只有那只鹿陪伴。鹿作为童年朋友贯穿了全书,也使得这份长久的友情,安慰了孩子弱小、孤独的心。

  之后空灵的镜头里,我们看到小女孩安睡、惊醒、呼唤,最后鹿带着她穿过云层,穿过城市,回到了家。要分别了,画家用特写镜头表现了鹿与孩子的依依不舍,鹿的神情让人不忍去看。之后,连续大图逐渐变小、推远,令人心碎。

  小女孩睡到了自己温暖的床上,手里握着那只玩具鹿,窗外一轮明月让她幸福地入梦。鹿与她,还会在梦中相遇吗?

  《独生小孩》用单色回顾了童年的故事。出走,本是一种冒险,画家用她细腻的情感,设计了很多惊人的细节,再配合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这个冒险故事一步步推向高潮,无处不充满梦幻的色彩和嬉戏的快乐。尤其在情绪高涨处,整幅带有诗意的大图,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另外,在现实与幻想之中,画家让转变进行得非常巧妙,空镜头的运用也十分妥贴,比如,孩子一步步看着车子走远,目送的画面自然地转到妈妈寻找她的情节上,公交车驶向黑暗的光束又自然地将故事拉回到了孩子身上。两条线索的跳转交错合情合理。再比如,大鲸鱼出现时,故事在翻页中转向了跨页的黑暗,接下来,三个好朋友飞在了星光闪闪的浪漫画面中,几个转折,将故事的语言由紧张转入轻松,有起有伏,顺应了读者阅读的心理节奏。

  《独生小孩》是一本特别的图像小说,无论是情感、叙述语言,还是造型、翻页设计、镜头转换,都有独到之处。读过之后,你一定还会重读,因为里面有很多惊喜需要一遍遍发现。由此,你也更能感受到画家童年里那份特别的记忆。

  作者:周翔,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任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东方娃娃》主编。国际知名绘本作家、资深绘本编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