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秦帝国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大秦帝国读后感精选

2021-04-19 02:52: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秦帝国读后感精选

  《大秦帝国》是一本由孙皓晖著作,中信出版集团/中信·大方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0元,页数:54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秦帝国》读后感(一):伟大的帝王都是隐忍坚韧的

  《大秦帝国》阅读到第7本书,感慨了一点:所有非凡成就都需要时间积累沉淀,甚至十年到二十年。如秦国,燕国,赵国。相比我们今天的勤学苦读,比起以前战国时代的帝王,不足一提,渺小如尘。当自己读书工作浮躁的时候,想想古时候的人,想想他们在信息愦乏年代是怎样隐忍苦读,阅历事时!这时候自己就能静下心来,自我对话!励志奋发!

  《大秦帝国》读后感(二):让人热泪盈眶的老秦人

  历时半年终于读完了这本大部头巨著,对于从秦穆公到秦二世而亡的整个过程描写的算是淋漓尽致,多处让人忍不住热泪盈眶,“纠纠老秦共赴国难”的老誓让人不忍动容,商鞅“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更是让人自惭形秽,苏秦张仪,白起王翦……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见证了一个个被风化于历史尘埃中的雄奇的篇章。虽然作者个人发挥篇幅过多,个人情感与主观意识偏重,但也不可否认真是一套解开历史,使普通人能深入了解那段残缺不全的历史真相的宝库。要是文中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片段能够加入真实史料做对比展示,就更好了。

  《大秦帝国》读后感(三):读完大秦帝国,可以成为半个秦史专家

  近期国外网民对一件事讨论得分外热烈,那就是当年亚历山大东征如果没有在印度止步,继续往东,会怎么样?

  首先了解下背景。在西方人眼中,欧洲历史上有四位非常著名的军事统帅:亚历山大、汉尼拔、凯撒大帝、拿破仑。这位亚历山大位列第一,先后横扫波斯帝国和两河流域,并最终打到印度,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大秦帝国》读后感(四):评价正史与本书(纯属吐槽,不喜无所谓啦)

  正史如史记,有很大的震慑力,可为何很多人却偏偏在意本书与其有何对应。

  要明白,正史都是人写的,那么他就会产生一些人道主义思想(也就不会去客观的评论别人)而司马迁也在编写时身处狱中,也就十分憎恶汉武帝,即使他十分优秀(但也总会出入)而史记既然不是讲述当今时事,那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与实际有些出入,更何况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况且眼见的也不一定是真的),历史从来都没有什么真实,只是尽量的还原,尽量就一定会出错,史记也只是另一种权威罢了,总会被颠覆,也希望大家不会去问本书与史记有和出入,毕竟谁都没有切实经历过,那有有何真实呢?对所有书都该存在质疑(这也该是我们需要的,自己感兴趣就读,遇见好的东西就记下来,做个读书笔记就可以了,喜欢的多读读,书(精神食粮)不就是为了更好的应用与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没读过怎么就去问别人好与不好,毕竟谁知道另一个人准确的三观,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看就知道书到底适不适合你了。

  《大秦帝国》读后感(五):赳赳老秦

  花了一年的时间终于啃完。

  首先必须强烈肯定本书。虽然好多人看到与“史实”不符就弃书了,但是不能否认作者的高远立意:为大秦正名,为原生文明洗冤。孙老师通过前言后记不厌其烦的说明写书的用意,通过精炼的文字描写人物性格、背景、身世,实图还原人物在当时环境下的(以普通人的逻辑推理)所作所为,加以艺术加工,甚至杜撰出来一些人物让人物性格饱满。诚然这样的艺术加工会给人演义的的感觉,然而从作者著书的起点出发也不难理解其用意。不能否认太多的人物写出来完全一副光正伟的贤者模样,但是作者旁征博引外加脑洞大开的剧情让人物性格也不是那么单薄。

  中间某些情节略显枯燥,但作者以自己渊博的学识赋予人物机智善变的台词深深的打动了我,让我能坚持读下去,丰富了我贫瘠的历史知识。给10086个赞。

  说下印象比较深刻的情节:

  商鞅初入秦国大刀阔斧的改革看的我欲罢不能;张仪舌战孟子的雄辩看的我痛快淋漓;白起在长平之战的无奈看的我不胜唏嘘;吕不韦解救嬴异人的运筹帷幄让我敬佩不已;始皇帝的霸道,六国灭亡的种种,直至李斯变节赵高篡位等等等等将战国历史描写的波澜壮阔让我喜怒哀惧五味俱全。

  中间有太多的感动,太多的懊恼,太多的惋惜……不一一叙述了

  最后的最后,感谢《大秦帝国》,感谢孙老师。

  赳赳老秦…

  《大秦帝国》读后感(六):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乐鹿书阁】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一句古老且沧桑的誓言。诞生于这个中华原生文明的母亲帝国。也正反映了原生文明的意识形态的形状。

  五个月不到的时间,读完了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一路走来感触良多。从六国灭秦孝公商君的救亡图存谋划出路,到惠文王张仪时期的合纵连横,蓄力大出,再到昭王范雎时期的大出山东,一跃成为天下强国,以及之后孝文王以及从赵国得归的异人与吕不韦变法,使秦政不在僵硬开始充满人性味。随后始皇帝灭六国一统天下,赵高胡亥李斯大乱朝局,使秦国一步一步走来的法治基础轰然倒塌,巍巍然巨人轰然倒下,直到这时,巨人内部的空洞才显露无疑。

  秦帝国一路走来,有很多东西很多哲理可以去说去讨论,但今天我只想说一说我们中华文明的原生文化。被作者极力推崇的原生文化。

  秦帝国,作为中华原生文化的始祖之一,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财富,可我们却因一时之失否定了它的煌煌功勋。这是现代人所丢失的对于文明的辨识。

  原生文化是什么?是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是所有人上下勠力同心的其利断金之举。原生文化是什么?是广发求贤令,是不分国别不分门第的海纳百川之举。原生文化是什么?是宁愿被复辟诸侯打败却仍不动九原军,是坚守中国尊严的大义之举。

  时代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唯利是图的怠惰思想。像战国时期的疲民一般,无本但却有求。相比大秦每一个人在危难时刻都能挺身而出,以不能战为耻的心理来看,现代人总指望着别人付出来使自己兼收益的想法高尚了不知道多少倍。

  我爸是李刚热早就过去,但是它所带来的影响却深扎在人群里。门第所带来的优势早就超出了你才华横溢的程度,纵使人类再怎么强大,终究无法与神相提并论。

  为了生存,曾有人选择卖国求荣,曾有人选择放弃底线与尊严。而回看2000年前的中原,却有人说出这样一番话“就算被复辟势力得逞,也不能教匈奴打进来,丧失了中国人的尊严。”诚然,有人会说底线的放弃与国家大义又有何干,可自身都愿意践踏自身了,别的还能指望的上你吗。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可却从来没有真正的站在世界之巅过,除去与新生民族做比较,无论什么时候,中华民族永远只是平平凡凡的中庸之态,但在遇到危难的时候却还总是奋力一搏。这又是为什么呢?是我们没能力吗,抑或是其它。都不是,是对于原生文化的遗忘。因为心中的恶欲。像赵高与李斯一般从神佛变成恶魔。

  大哉乎秦风,巍巍乎国殇。

  《大秦帝国》读后感(七):那段历史,那么辉煌

  从去年十一月,我饱含热情的开始看《大秦帝国》,时隔五个月,我中间停下来好久,今天终于草草结尾。

  怎么说呢?我因看到那段辉煌的过去而感到无比的骄傲,也为这本书的文笔和严谨程度而抓了一把汗。我喜欢战国初期那些奋斗的君主们,不止是秦国的秦孝公和秦惠文王,秦始皇这些秦国的英才们,还有战国时期的巨子们、纵横家、军事家,甚至是齐威王魏惠王,无论他们多么骄奢糜乱,他们仍是不失一位君主的精明,我觉得他们这些优秀的人才为我们中国的智商水平贡献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无法直视秦始皇的煌煌功绩,因为他实在是太优秀了,独裁者有着极耐寂寞的忍受力,超乎所有人的决断,以至于他让周围所有的人臣都失去了光彩。我想到他的陨落就是秦国的没落,我多么的想呼喊出来,天妒英才啊,他是所有女人迷恋的那种认真优秀而又有着忧郁情感的王,不可替代的一个认真的男人。

  项羽和刘邦的斗争,到后来刘邦的占上风登上王座,故事的条理性差了点,毕竟也不是作者主要想写的部分,想看汉朝的故事,还是需要看别的书重新补充。

  吕不韦到底是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我仍不能确定,但我决定他的优秀商人头脑是不可怀疑的。毕竟特朗普也成功登顶了不是么,说明我们的吕大商人也是名不虚传,有两把刷子的。

  李斯真是可惜了,我总是觉得家世背景和格局会深深的影响着一个人。李斯、庞涓、赵高,苏秦、孙膑、战国四公子,才华和品质好像并没有绝对的关系,但是礼法与大道会决定你的选择,和才华会登顶的高度,所以,如果你的家世如果并没有给你加分,请你努力跳出你现有的格局,养成良好的品质素养,依靠一自己的一手资源,过你自己想要的生活。

  其实想说的有很多,因为这本书最没有错的四个字,想来就是“原生文明”了,最近在看纪实文学《大灭绝时代》,我们人类,决定了许多物种的生存,也在日复一日的糟蹋着我们自己的期限,也许不是这一代,但是你的孩子的孩子们,慢慢的就不会体会到这个世界的缤纷多彩了。就像我看这本书时候看的洞庭湖、云梦泽、还有神农架等许许多多的地方有多么美丽,我无法想象,现在30年的都会让一个景点物是人非,两千多年前的时候,这些自然景色应该是我从各个地方都未曾见过的美丽吧!

  我留恋于往日所有人造的东西,手工的东西其实很开发人的智力,现在非常优秀的艺术家的手工作品,在千年以前,也许就是一个工匠的日常,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那么资源匮乏的年代,只是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就能写出这么优秀的哲学作品,商鞅孙膑吴起白起也能在有限的资源中做到极力的资源整合,这些都是人的智慧,但是在这么多年以后,这些大智慧都变成了工业流水线,需要认真动脑去思考人生以及我们生存的环境及义务的人越来越少,唏嘘不已!

  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体制内的贫穷,号称五百万字的书,在我看完之后,我不禁感到,可以删掉300万字的废话,甚至后面的祭秦论,完全没啥必要,废话和引用过多,仿佛是写论文在凑字数,严谨程度比不上论文,有趣程度比不上小说,味同嚼蜡。前面的小说如果能修一下文辞和写作手法,可看程度和营销策略会比现在可观很多。

  我仍旧喜欢那段文明。

  《大秦帝国》读后感(八):一次穿越两千年的时空旅行

  在咸阳城化为一片废墟之后,大秦帝国的故事讲完了。读到这里自己也泪眼朦胧了,历经一百多年,几代君臣惕厉奋发建立的庞大帝国一朝毁灭了,教人唏嘘不已!

  自己是一个不太懂历史的人,对于秦的历史也一直是懵懂的,也只是简单的知道暴秦灭亡了,刘邦胜了项羽,一统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也几乎从来没有追问过暴秦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秦灭六国而不是六国灭秦或者是魏齐楚赵的某个国家灭六国?很多个问题自己从来没有追问过,也没有探索过。直到通读了《大秦帝国》全书,才终于清楚了秦帝国的崛起、称霸、统一、灭亡的整个过程,跌宕起伏、波澜壮阔、荡气回肠。

  公元前362年秋,黄河西岸的少梁山地,打了一场罕见的恶仗。这一仗,秦献公战死,嬴渠梁继位,也就是秦孝公登上历史舞台了。这个时候留给他的是一个烂摊子,一个羸弱的秦国,一个被老大哥魏国挤压在夹缝里的弱小诸侯国,随时面临被六国瓜分的危险,出现了严重的生存危机。秦孝公痛立国耻石、发布求贤令寻求救国人才。这个时候,商鞅出场了,秦孝公商鞅这个耀眼的组合在秦国开始变法了, 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衡、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方案出炉了,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商鞅具体实施下,历经二十余年的变法,秦国由弱而强,一举变为强秦,为东出争霸奠定了基础。

  秦孝公死后,嬴驷继位。秦国再度面临六国合纵封锁,苏秦张仪等纵横策士登场了,不断斡旋,不断联盟、分裂、再联盟,终究连横抵挡住了纵横,这个时候司马错也奇袭巴蜀成功,设立了巴郡蜀郡,秦国多了一座粮仓。

  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登场,4年,猝死。

  嬴稷继位、秦国进入宣太后、魏冉时期,秦国已经成为了实力最强战国。白起大破六国合纵连军,一举成名,这个时候隔壁的赵国经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强军,成为唯一可以和秦国抗衡的国家。长平大战一战决胜负,赵国战败,20万战俘被杀,一举奠定秦灭六国之基础。

  秦昭王后期(宣太后死后),夺回主政权力,除掉楚四贵,范雎为相,提出远交近攻,秦国在长平大战之后,再次攻赵失败,拜于六国合纵连军(信陵君统帅)。需要韬光养晦,休养生息,而秦昭王也到了晚年,后继无人,强君暮政,保守为上策。太子赢柱体弱多病,也命不久矣,需要确立嫡子。吕不韦登场了,经过各种斡旋,最后将嬴异人从赵国送回秦国,确立为太子的太子。

  秦昭王之后,嬴柱,秦孝文王,1年,病死。

  秦庄襄王(嬴异人)在位3年,病死。这个时候嬴政13岁继续,仲父吕不韦主政,秦国经过多年修养,元气恢复。嬴政21岁加冠,主政,平嫪毐之乱,杀吕不韦,弃《吕氏春秋》治国理念,承商鞅法治理念,灭六国时机已到。

  嬴政主政,王绾为相,王翦、蒙恬为上将军,开始了六国灭国大战,灭六国而一统并收复百越之地,驻军融合百越入华夏。建立秦帝国,摒弃诸侯制,建立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至此,由弱到强,一统六国的秦帝国诞生了。

  帝国建立之后,李斯为相,盘整华夏,修路、修水利、筑长城、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完整的帝国成形了。然秦始皇始终没有确立太子,真的是一大遗憾,就因为没有确立太子,给了赵高、李斯伪造诏书的机会,给帝国的覆灭埋下了一颗地雷。

  始皇帝崩后,赵高李斯伪造诏书,拥立胡亥,害死扶苏、蒙恬、梦毅。胡亥这个弱智,不但没有宽政,而是变本加厉,终于使帝国人心尽失,一朝坍塌!

  直到所有的梦已破碎,才看见你的眼泪和后悔!

  李斯死、赵高死、胡亥死

  真乃一个轮回,把咸阳从废墟变成皇城,又从皇城变为废墟!项羽一把火,焚烧了咸阳城!帝国坍塌了!悲哀矣!这样才终于把这段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捋清了,才终于明白了秦的兴衰历程,明白了人气潮流不可阻挡!任你再强大的帝国,不得人心,最终依然逃不过灭亡的命运!

  《大秦帝国》读后感(九):恢宏厚重的民族史诗——大秦帝国

  

汉代名士贾谊在《过秦论》中是这么讲述秦代的巅峰时刻的:“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读来热血沸腾。然而秦代达到秦始皇这一代的高光时刻,历经了六代君臣一百六十余年的艰苦努力。《大秦帝国》娓娓讲述,把这一过程笔酣墨饱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这就是少东家今天要分享的一部中国历史小说——大秦帝国。

《大秦帝国》洋洋五百万言十一卷,分为六部 :《黑色裂变》 《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 《铁血文明》《帝国烽烟》。将战国后期齐、楚、燕、秦、韩、赵、魏七国群雄并起的历史苍劲地铺展开来,描绘了近200年的战国风云与帝国生灭。

这部书的作者是孙皓晖,孙老师写《大秦帝国》历时15年,以学者的丰瞻、小说家的才智从容地驾驭了浩繁复杂的历史局面。当敲下《大秦帝国》的最后一个句号时,他满头黑发已经灰白。

在这部堪称鸿篇巨制的艺术佳构中,作者力图艺术地再现,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末年,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于列强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始,筚路蓝缕,变法图强,经过几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终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再现了一个国家一步步实现自己梦想的艰辛悲壮历程。秦朝之所以能崛起,靠的不只是军队,更有铁血无情的制度,和强硬刚毅的风骨。

《大秦帝国》里既有秦与六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又有六国之间的联合与斗争以及以儒、法、墨、道、阴阳诸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竞争,朝廷、战场、商场、学堂、都城、山野、酒肆、密室,虚虚实实,真真假假,阴谋与阳谋,构成了一副多姿多彩的战国生活画卷。

《大秦帝国》是一部描述秦代兴亡盛衰过程的长篇历史小说。你很难用几句话去概括它讲述了什么内容。孙皓晖按照时间轴的顺序,从政治、外交、军事、思想文化、风土人情等角度,对秦与六国做了全面对比,将战国时代的万千气象理成一串环环相扣的兴亡故事,酣畅淋漓的向我们讲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包容裹挟了那个时代的刚健质朴、创新求实精神。它崇尚法制、彻底变革、努力建设、统一政令,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帝国革命,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时代,使中国农业文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转型。但它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巨大的兴亡之谜,它只有十五年生命,像流星一闪,轰鸣而逝。在这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中,隐藏了难以计数的神奇故事以及伟人名士的悲欢离合。他们以或纤细、或壮美、或正气、或邪恶、或英雄、或平庸的个人命运奏成了这部历史交响乐。帝国所编织的社会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传统,今天仍然规范着我们的生活,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

战国时代的精神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一句是韩非子的话:“多事之时,大争之世”;一句是晏子的话:“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秦帝国时代是一个以冲突与竞争为主流的时代,创新者存,保守者亡,涌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变法高潮,催生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不断变革,使得中华文明的涓涓细流全面汇聚、重新融合、强力锻造而开创出波澜壮阔的文明正源,使中国文明达到了此后两千年无法企及的高峰。《大秦帝国》的可贵,根本点便在于作者对战国精神把握得非常准确,有着旗帜鲜明的历史观。此历史精神贯穿全书,形成了《大秦帝国》激情澎湃昂扬向上的作品风格。作者的智慧、胸襟、才华、见识在此体现的非常充分。而渗透作品的浓郁厚重的战国精神与战国性格,战国特有的大争精神和阳谋风格,更在于作品对中华文明正源的新视角和对秦帝国千秋功罪的新评说。历史地看,中国原生文明的高原在春秋战国时期,秦是这个文明高原上的最高峰。它们衍生了中华文明,并且蓬勃发展。

大秦帝国所处的时代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时代,是一个最为自由奔放、充满活力的大黄金时代,用那时的话说,是一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大转型的时代。大秦帝国作为时代精神汇集的帝国,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强势生存精神。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体系之所以能够绵延相续如大河奔涌,秦帝国时代开创奠定的强势生存的文明传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说大秦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的“虎狼之国”,那么《大秦帝国》就表现了这种虎狼精神,我们民族曾经拥有的虎虎霸气和改天换地的创造力!

作者在作品扉页的题记:献给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与梦想。在《大秦帝国》自序中,作者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人文学者的历史眼光,充满激情地说:“大秦帝国是中华文明的正源”,这是《大秦帝国》的根本立意,也是作者的创作目的。作者在序言中强调的“原生文明”、“强势生存”以及秦文明对2000多年来中国历史进程和中国民族精神的影响,时时可见前人所不敢发之言。

经典语录:

1 .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这句话在其中经常能够听到,每每此时总是卷起一个男儿的气血和坚毅。此话从老秦人口中说出,是那么的令人震撼,那是来自于骨髓来自于灵魂的话语,在这个贫穷的国度,人们好勇斗狠,却在国家危亡时期,展现出了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气概,保家卫国不求回报的情怀,令人敬服不已。

2 . 天命形象,从来不会垂怜弱智,向来都是强者的光环

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已经不存在什么道德规范,随时都会发动灭国战,这是一个现实残酷的时期,在血和火之间,人们已经明白,并不存在什么怜悯,有的只是国家实力的大碰撞罢了,弱国无外交,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存在,因此只有奋发图强,才是出路,如此强者的光环方才能绽放而出。

3 . 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

这是秦孝公和卫鞅之间的对话,秦孝公目睹国家危急,急需改革国政,而卫鞅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需要一个平台来施展,两人一见如故,想见恨晚,说出此话,表明两人对于变法的决心,当真是令人感动。

4 . 国力之根基在庶民,魂魄在庙堂

一个国家真正的根基是自己的民众子民,他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反应出一个国家的强盛和衰弱,为此国之根本在于民,而一个国家的运行看的则是朝堂,朝堂的清明腐败都对国家影响至深,他是国家的核心和魂魄。

5. 依法爱民,不在其心,而在其行。重行而不重心刑法才能公平。

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如此先进的法治意识,当真是令人感到无比的震惊。法治的精髓不在于心理所想,重点是在于其行为有没有构成犯罪,只有建立在公平的法治之上,方能现象出国家是依法治国的,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国家强大那是迟早的事情罢了。

每个民族在认识自身的时候总会有一些迷茫和困惑,重新回头看过去的伟大或传统是一种近乎本能的行为。就像我们在认识自我的时候难免也会产生困惑,而这种时候我们总会想看看自己来时的路。

《大秦帝国》运用形象思维在读者心目中激活了一个历史久远的时代,把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自然而然地有机结合起来,让读者的历史感受与审美感受得到了双重满足。《大秦帝国》 有着那个大争之世的血气与精神,那个英雄名士辈出时代的万千气象 。书中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着智慧方略、阳谋政治的风骨,奋发惕励、强势生存的精神,充满着来自中国原生文明时代的英雄风骨与本色灵魂。

少东家再强调一下,《大秦帝国》是一本历史小说,并不是严肃的历史书。就像《三国志》是正史,而《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一样,其中有很大的差别,毕竟小说不同于正史。单论《大秦帝国》的故事,那绝对是读起来特别爽的那一种!它在重述那段辉煌的历史的时候,也在唤醒我们灵魂中失去的东西。它的好看,它的过瘾,在于一种历史的风骨,也是气象。

只要你喜欢那种宏大壮阔的时代感,喜欢那种读书读到热血沸腾的代入感,这部《大秦帝国》,绝对会让你深深地陷进去,难以自拔!

电子书下载地址:大秦帝国

  《大秦帝国》读后感(十):读《大秦帝国》有感

  2020.1.6~2020.6.24 前后半年,用时141小时,在孙老师的带领下回到战国时代,去看一看秦国是怎样在六代七君良将相的努力下,一步步走向历史巅峰。书看完了,状态一时还调整不过来,想写点什么,真就“却不知从何说起”,看了书友们的点评,觉得自己读书还停留在表面,没什么深刻的思考,境界不够是事实,不好钻研是毛病。这次就试着写点什么,哪怕最后还是泛泛。

  一、读书的心态 之所以把心态放在最前面说,是因为这半年实在看了太多评论区的恩怨情仇和能人异士,也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我个人看这本书是抱着学习加娱乐的心态,长长见识,毕竟自己对这段历史不甚了解。有些书友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挑刺,我也会,毕竟有些地方孙老师确实没处理好,也可能是创作时间长,也可能是校对出了问题或者是别的情况,个人觉得无伤大雅,但个别ID真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看评论都能闻到火药味,当然还有他们的机灵劲。真的没必要。孙老师在开卷序中就把自己的立场讲得很明白了,“我对大秦帝国有一种神圣的崇拜”,也讲明了自己是在讲故事,是用文学艺术的方式让读者一窥那段岁月的风貌,说白了,这是一本历史小说,揣着一肚子正史来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合适吗?咋不去三国演义抬杠呢? 激动了激动了。 害,或许是我书读得少,也没什么底气,读不出高质量的杠点,只能老老实实边看边学。 另一方面,有些书友的读书态度让我佩服。这些书友也能引经据典,或能客观对照,或能深入思考,或能触类旁通,看这些书友的评论更觉读书之重要、思考之重要、理性之重要。

  二、对秦国“崛起—称霸—大一统”的感想 成功者的成功不靠偶然,失败者的失败有其必然。 战国七雄争霸,可谓各显神通。魏惠王、齐威王、齐湣王、燕昭王、赵武灵王、楚怀王等等,这些个君王在位的时候,山东六国也可算是称雄称霸,可为啥只是流星划过,没有笑到最后?我觉得孙老师有一段讲得对,人才流失。 说,“强军之道,要在得人”。对于征战连连、几乎家家有兵的战国来说,此话更显意义重大。山东六国不是没有人才,人才不是不多,得到重用的也不是没有,可惜都是蜡烛一支,一支烧完了就是烧完了,没有后文了,这哪顶得住秦国啊,人家是长明灯,不停地添油。从卫鞅把工具带到栎阳,和嬴渠梁一起把这灯做好,几代人就没少往里添油,要不是最后一波油变质了,还有个傻儿子把灯怼了,这灯还不定亮多久呢。 每回看到秦国新老更替时,能有新的良臣猛将,能有新的将相和,既感神奇又感欣慰。诚然,商鞅变法使秦国崛起,后世秦王皆用之,秦制是秦国强大的根本原因,但谁又能说一批批人才不是强国的必要条件呢?如果后世的秦王及将相百官来一两个齐湣王、郭开之流,那秦国估计也等不到嬴政登场了。光有制度没有人去落实去维护也是不行的。另一方面,看到六国的人才没落凋零,我也深感惋惜。最可惜的几个武将,李牧、廉颇、乐毅,碰到那样的君主可咋整呀,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就是再给将军们十张嘴估计也讲不赢那些昏君佞臣。有时也在想,假如王翦是赵国武将而李牧是秦国武将,秦赵大相持会不会是另一种结局。文臣方面,苏秦、韩非、勉强加个魏无忌,哪个如果得到孝公给卫鞅的待遇,六国还不起飞吗?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秦灭六国而一统,始皇帝十一年时间种的树,往后两千余年的华夏子孙都在底下乘凉,书同文、车同轨、一度量,北修长城、南纳百越,成就自是不必多说,焚书坑儒等为人诟病的事件也是如此,唯对秦始皇的评价,众说纷纭。孙老师通过艺术创作塑造的嬴政形象,在部分书友看来是为他“洗白”的,于是乎同志们开始罗列始皇帝的“凿凿罪证”,并展开激烈的辩论,各执一词。当然这也没什么,只是我个人不热衷此道,我觉得评价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历史人物,是要综合多方面因素的,得出的评价也可以是多维度的。非黑即白?拜托,大家都是成年人了。那么,功不掩过?功过相抵?瑕不掩瑜?我们是在做数学题吗?不计算出个正正负负就不算结束呗?或许有些书友对历史人物的安全感就在于定性评价吧,有个盖棺定论总是好的不是吗,一目了然,不必费脑。我是觉得,可以但没必要,嬴政干了什么没干什么、干得好不好,这些都是摆在台面上的,你定论或者不定论,它就在那里,慢慢品味不香吗?或许我还不能理解辩论或者说辩倒他人的快乐吧。

  三、一些启发 “时也势也”,这是此书出现频率颇多的一句话,更多出现前面几部,但我反而在读第六部的时候对其感触良多。怎么说呢,两句话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用“历史观”这个词不知道对不对,我觉得读完《大秦帝国》后,我的历史观得到了充盈。大概是看待问题的角度多了一点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此书前后近两百年的时间跨度,阅读过程中时有恍惚之感,有时要停下来掰掰手指数一数,到底是哪一代了?七国一代代君臣以种种姿态共同描绘战国最后的辉煌,这画卷堪称波澜壮阔,有时也被孙老师带得生起一丝文明自豪感。然而这画卷背后也有太多的不甘与无奈,有些人想做得更多,恨不得向天再借五百年;有些人兢业一生,一步踏错难回头;有些人走到尽头才幻想,假如生命重来一次。 每一个人在各自的时代里都是一粒沙、一滴水,能卷起多大风、翻起多大浪,多数时候个体是无力的,或许穷其一生只能把一杯水变成一盆水,往后的路就要靠后浪了。但也有些人,并没有望洋兴叹,他们知难而上,燃烧自己,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过好这一生。我觉得这样的人真了不起。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人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决定未来。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这句话应该说是我对“时也势也”的最直观感受吧。时间变了,形势变了,好人可以变坏,腐朽可化神奇,看人看事都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孙老师在全书结尾的祭秦论中讲了挺多这种时移世易的案例,譬如秦法、秦制、暴秦说等等。好的制度不是一直都好,当代人觉得好的、适合自己的,不一定就适合彼时古人与其社会现实,为人称颂的古法也不一定就是万金油,不结合实际去谈,岂非赵括第二?哪怕是商君之法,百年过后也有不适应时势之处,否则何以《吕氏春秋》也有呼应之声,何以有“商君之法是战时法,未能适应帝国统治需要”之思考。 借用“没有永远的敌人与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一话,我甚至觉得没有永远正确的方法论,只有能适应环境的方法论。 看历史,远没有那么简单,毕竟他们也曾是活生生的人呀。难道我们就高一等吗? 不成熟不深刻的读后感到这里就结束了,下次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见。加油。

  以下是分卷的书评,仅作记录。

  2020.1.10 第一部:黑色裂变 上卷 这是一本历史小说,大可不必以正史眼光判读,既定的主角光环如果令人不适,多想想罗贯中之三国,同理可证矣。 这五章的内容已经把几个主要角色塑造好了。坚毅沉稳嬴渠梁,才高八斗卫鞅,刺客信条百里玄奇,完美千金白雪,王牌特工景监,蒙昧双标庞涓,纵享丝滑魏惠王。期待一场大戏上演。 2020.1.18 第一部:黑色裂变 中卷 卫鞅建功立业的精华部分皆在此卷。商鞅变法,以演义的笔法来讲述确实不凡,此士子为实现理想抱负,竟是把自己都算计进去了,虽然是以白雪之名。变法之难,难在各利益相关者的阻碍力量,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有时暗流汹涌比疾风骤雨更可怕,如果只有治世之才而无立世之能、只有冲锋陷阵的大开合而无穿针引线的小细腻,难免风摧秀木、众非高人。洞明如卫鞅岂会不知,然焚身耀世全不顾,令人钦佩。期待变法在六国方向的验收成果如何。 2020.1.31 第一部:黑色裂变 下卷 被小说神化了的商鞅与白雪慨然赴死,令我唏嘘,且不论史实,此人塑造得十分成功,极身无虑的作风精神令我叹为天人。也正因如此,这样的人不得不死,不管新君旧臣如何鱼水,伴君如虎才是常态,小说塑造的孝公商君君臣相知相扶的关系,真的太难太难。这一点卫鞅很清楚,嬴渠梁很清楚,嬴驷很清楚,故而卫鞅必死,只是除了卫鞅白雪以外,没有人能在认清这一点后把卫鞅之死也作为变法的坚实一环不夹私情地执行。所以他们是知己。 且看接下来四代人如何使秦国大出天下吧,历史车轮永不停歇。 2020.2.20 第二部:国命纵横 上卷 这本索然无味,或许是商鞅的形象过于鲜明,或许是苏秦张仪格局不够,提不起劲去看。赢驷这厮眼光是有的,但感觉格局还差点。战国时代不是遍地人才吗,怎么感觉各国国君都苦于求贤不得呢?这说明了什么呢? 2020.2.26 第二部:国命纵横 中卷 此卷较上卷精彩得多。苏秦游说六国大成合纵,一想到这是史实,当真令我叹为观止,审时度势其准。张仪以连横对之,无所不用其极,也得亏是在秦国,准确说是商君变法后的秦国,也得亏是赢驷也争气,有点孝公商君遗风,借用书中语,时也势也。观棋者终于入席坐定,博弈一旦开始,胜负已在路上,且看。虽然以苏秦视角做了很多失败忧虑的渲染,但看史实似乎是秦国被逼得十五年出不得函谷关,且看。 另,再一次感慨自己读书少,此卷教我也,诸如“胡说”、“战国四公子”、“虎牢关”、“前倨后恭”、“赵氏孤儿”、“三闾大夫屈原”、“管仲祖师爷”等等。 2020.3.4 第二部:国命纵横 下卷 纵横策士如苏秦张仪者,应世之才也。 此二人说到底我还是更喜欢苏秦吧,张仪秦相,定连横长策,天下第一利口,才华胆识过人,与司马错也能将相和,但我还是不自觉把他与商君对比,这一次之下,只能说张仪是“半个秦人”,少了“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担当。然也无可厚非,毕竟纵横家张仪的追求是天下归一,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成就霸业,至于是谁坐到王座上,能者居之罢了。 但另一头的苏秦,却是更有商君遗风。 “张兄,失败痛苦时,你想得最多者何事?”“成功!皇皇成功。”苏秦哈哈大笑:“看来啊,你我只此一点相同也。”“苏兄啊,我也问你一句:这些年坎坷沉浮,你最深之体察何在?”“人,永远不能圆最初的梦想。你?”“名士追求功业,得到了,不过如此。”“好!再干了!”苏秦饮下一碗,盯住了张仪,“这个回合,你胜了。”“我胜了?”张仪大笑摇头,“机遇而已,若不是楚威王、齐威王、魏惠王这三巨头骤然去世,胜负可是难说。”“青史只论成败,不问因由。没有机遇,谁也不会成功。”“苏兄,你是在等待下一个机遇?”“是的,这个机遇一定会出现。”张仪喟然一叹道:“苏兄,我等都熟悉秦国,更是熟透山东六国,两相比较,这个机遇不会有了。你我初衷,都是要腐败旧制加速灭亡,而今何以要助其苟延残喘?”“张兄莫要忘记,你我还有一个初衷:使天下群雄同等大争。”“苏兄。”张仪急切道,“还是到秦国去!那是个新兴法治国家,你我携手,辅助这个新国家尽快一统天下,岂不是人生一大快事?”苏秦笑了:“张兄,上天教你我错位了:当初我想到秦国,却被逼回了山东;你想到齐国,却被逼到了秦国。命运如此,各就各位了。苏秦何能逆天行事?”张仪默然良久:“也好,你守一个初衷,我守一个初衷,只有争一番高下了。”“正道,未必只有一条。你我,都没有背叛策士的信念。”“苏兄,我是知其可为而为之,你是明知不可而为之。你比我更苦,更难。” 苏秦自秦国碰壁后的人生,就像张仪所说,是“明知不可而为之”,是真的苦。 四方奔波,合纵六国。 鼠辈误事,一朝战败。 燕国迷乱,燕山柔情。 壮志未酬,东出田齐。 大功未竟,遭贼毒手。 身请车裂,以成变法。 思我商君,哀我苏秦。 写完更觉,武安君似成了一曲悲歌。 2020.3.12 第三部:金戈铁马 上卷 武王还好走得早,昭王还小靠娘保。 宣后任亲约三法,八子玲珑心如发。 湣王龙蛇实为虫,孟尝仲连惜英雄。 六国谋秦已三番,奈何不过函谷关。 蓝田大营披战衣,三十河东三十西。 虎狼之秦出崤山,惟愿商君心稍安。 不知白起来日路,且看战神下回屠。 2020.3.24 第三部:金戈铁马 中卷 这一卷跳跃的时空场景有点多,打油诗不好写。 武安练水军,秦师克楚地。 怀王肝胆裂,屈原问苍天。 燕山新气象,辽东起锐师。 百姓举千刀,万岁终亡齐。 田氏有后人,即墨非孤城。 昭王难为继,昌国谋后利。 六载化姬燕,一朝复田齐。 邯郸易胡服,雁门习骑射。 阏与惊天下,宣后竟罪书。 临淄天地暗,蓟城日月新。 赵氏出劲旅,嬴秦岂甘心。 谁言问鼎易?逐鹿万般难。 总体感觉这一卷塑造的人物太多了,有点记不过来,当然也跟阅读拖沓有关,读了后面忘了前面,比较完整的人物有乐毅、齐湣王田地、田单、赵武灵王赵雍。有种想说点啥却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 2020.4.1 第三部:金戈铁马 下卷 上党决国有三年,长平杀降四十万。 昏聩昭王错上错,尽公武安比我商。 熬夜看完长平之战,战后部分留着起床看,没想到就这一点看完跟吃了苍蝇一样难受。自古难测帝王心,真是伴君如伴虎,白起尽心谋国,再一次回忆商君,着实令我愤懑又感可惜。长平之战的相关信息还需要再多方看史料,昨晚一边看地图一边品味这场大战,但感觉很多地方还是没搞懂。 至于其他人,乏善可陈。本以为提出“远交近攻”的范雎是个大才,这结局真是看得难受,白干几十年,又回到函谷关了。什么玩意。 赵武灵王赵雍晚年遭遇也是看得醉醉的,如果不是有这变故,赵国来路尚未可知。廉颇、蔺相如、赵括等赵国臣子的部分,也算是补充了一点知识,当然还是要以正史为参考的。 唉,不想说了,看第四部秦国咋整。 2020.4.22 第四部:阳谋春秋 上卷 随着范雎、鲁仲连的落幕,新生代就要走上舞台,然则老人诸如赢稷、魏无忌、赵胜等还在摇曳,等着完成最后的历史使命。世上一甲子,书中三两回。唏嘘不已。 吕不韦登场,塑造的形象跟小时候对他的唯一记忆———“与嬴政母亲有染”搭不上边,战略眼光满分,执行能力极强,加之对自己够狠,遇上好运气能成大事。虽然对卓昭这个人物没啥感觉,但最后的诗看着还是有点意思的,吕不韦呵,时也命也。 四月太忙,书都没空看了,六月底前能看完全套吗。 2020.5.9 第四部:阳谋春秋 中卷 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嬴柱两父子相继辞世,平均一下之后,每人的在位时间倒也没有特别长。惠文王虽然在位时间也短,但好歹比秦武王强一点,没有出什么大事,贵在被提点后能自知吧。嬴稷倒真是个老王了,活得久,干的事多,光是流水账都够写一大本的了,可见健康真的是最宝贵的财富。 吕不韦入秦为相,始终感觉差点意思,有一种顺风顺水的感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像一阵春风拂过那般轻松,哪怕是加上出逃赵国时的流血事件,也还是不够份量。不过吕不韦的成功也再次说明一个事实,一个人读过的每一页书、走过的每一步路,都会内化为精神养分,滋养品格、厚实底蕴。如果没有前面几十年商旅生涯历练,你就是秦王力保为相也站不住脚。年轻人,要有目标,要有执行力,也要有一步一脚印、慢工出细活的定力与耐力。 2020.5.19 第四部:阳谋春秋 下卷 千古一帝终于登场,孙老师塑造的少年嬴政形象还是很好的,为什么嬴政能统一中国,还是离不开一句“要从娃娃抓起”。 吕不韦前期风光无限、得偿所愿,暮年一步走错,悔恨不已啊。虽然没看正史,但觉得孙老师有为吕不韦洗白的“嫌疑”,一个嫪毐用了这么久的伏笔、这么多的篇幅去写不是不行,但目的性、主观性还是很强的,不是说不相信吕不韦的人品能力,但这样来安排来塑造,会不会有欲盖弥彰的反效果呢? 赵姬也是,虽然给出了性情少女到欲求太后转变的原因,但我个人还是觉得略显草率牵强,未能令人信服。好好的卓昭,竟成了千古笑谈,唉。 李斯、韩非、蒙恬、王翦、赵高等新生代即将正式登台,秦帝国将在第五部迎来巅峰,翘首以盼,拭目以待。 此卷还有几个知识增长点,荀子与韩非李斯、郑国与郑国渠、名家二十一事、蒙恬与毛笔、方士与方氏。以备后查。 2020.5.26 第五部:铁血文明 上卷 五个月,终于读到嬴政亲政,终于读到秦国东出灭六国,一时感慨颇多。亲政的嬴政完全展现出一副强君明君的姿态,个人学习能力强,志向高远,工作积极性极高,事业心责任感都没得说,遇到自身犯错也能直接面对,不会避而不谈。这样一个驾驶员,再配合质量过硬、磨合完美的零部件,秦国这性能强悍的战车当真要所向披靡了。 这一卷的内容很多,都是实实在在的干货。 先说郑国渠。郑国原本是韩国派来的间人,本意是疲秦,可韩国庙堂压根就没有考虑过一名水工的自我修养,也低估了秦王嬴政的肚量,阴差阳错地为秦国解了关中旱灾,一举消除后顾之忧,难怪孙老师说韩国可笑了,毕竟可一可二不可三。 李斯。从荀子学生到吕不韦门客,再到河渠丞,李斯一步步走来,虽则嬴政曾夜邀畅谈,但似乎过了就过了,李斯还没有走进中枢,直到嬴政的逐客令与李斯的谏逐客书。李斯使嬴政回头了,挽救了秦国,嬴政身边需要这样一个清醒的为政头脑,于是李斯来了,长史李斯。 孙老师让李斯包括韩非与商鞅自比,李斯韩非都“自认”不及商君,也足见此书对商鞅评价之高,当然我目前的观点也是如此,毕竟商鞅是从第一部活到第五部的男人,且看形势要活到秦统一中国。 韩非。嬴政对《韩非子》评价极高,与以往零星了解的说法似乎不太一样,有待研查,但韩非最终没有成为秦国栋梁,我也觉得挺奇怪的,孙老师给出的解释是韩非个人的原生背景、性格缺陷与治学报国矛盾使他无法简单地弃韩就秦,也可以理解吧。另外,韩非法、术、势结合的“法家集大成者”的身份与成就,孙老师似乎评价不高,毕竟纯法的商鞅才是本作的神。 尉缭、顿弱、姚贾。号称风云三才,补全了战略指导、外交争锋两块零部件。有些东西平时看不见,说不上最重要,但如果没有也很麻烦。比如内裤。(此喻不当) 韩国。灭六国之一,没什么看头,不战而降,韩国已经无法逆势而行了。不过汉初名臣张良居然在韩国当过官,知识点又增长了。 再说嬴政。再一次觉得嬴政成为千古一帝不是偶然,他也在不停地经历、不断地成长。当泾水河渠攻关,轻兵奋身不顾、绞肠而死时,嬴政无疑被震动了,但王者马上就清醒了,真不容易。 以下是当时的一段书评。 当格局越来越大、责任越来越重,要考虑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要牺牲放下的也是一样,世间安得双全法,只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为了大局,必定要有牺牲。不用代价就能取得的成功,只不过是先收货后付款罢了。嬴政如果连这点觉悟都没有,当不了千古一帝。当然也因为这些“不近人情”“冷血残酷”,他没少被诟病。这没啥,谁能获得所有人的一致好评呢?王者不在意这些。 以下是上述书评的相关原文。 便在这刹那之间,嬴政稳住了心神,走到渠心,对着茫茫青灰中一片血泊深深三躬。 渠岸万千人众恍如风过松林,一齐肃然三躬。 “父老兄弟们!决水轻兵还要不要!”嬴政突然一声大吼。 “要——!”茫茫松林山摇地动。 “老秦人怕死么!” “不怕——!”万众齐吼山鸣谷应。 “大决泾水,与天争路!”嬴政一声嘶吼。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漫山遍野都呼喊起来。 李斯第一次喊哑了声音。那天夜里,嬴政在下邽幕府请教李斯如何褒奖渭北轻兵时,李斯只能比划着写字了。回到瓠口行营,嬴政召李斯、王绾、郑国、李涣一夜商议,次日便有《轻兵法度》颁行河渠:各县轻兵,每昼夜至少需歇息两个时辰,饭后一律歇息半个时辰开工,否则以违法论处!紧接着,又有一道秦王特书颁下:举凡轻兵死难河渠,各县得核准姓名禀报秦王行营,国府以斩首战功记名赐爵,许其家人十年得免赋税;并勒石以念,立于频山松林塬渭北轻兵死难地,以为永志! 旬日之后,第一座巍巍刻石在频山南麓松林坡矗立起来。丈六石身镌刻着由李斯书写的一行雪白大字——渭北亭二十六锐士决水石,石后镌刻着二十六锐士的姓名与秦王亲赐的爵位。消息传开,举国感念,一首秦风歌谣便在三百里河渠传唱开来: 我有锐士 决水夭亡 舍生河渠 断我肝肠 勒石泾水 魂魄泱泱 上也上也 大秦国殇 下一卷将会极其可怕,剩下的五国将要消失四个,都会是谁呢?天黑请闭眼。 2020.6.5 第五部:铁血文明 中卷 灭赵燕魏楚,看完竟有些不知如何下笔写书评,说秦军摧枯拉朽也好,说秦国如日中天也罢,终究是六国病入膏肓、无药可救,“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诚不欺我。 秦国能在一代之际汇聚明君强将,明君之明、强将之强与多,令人瞠目,谁能说秦一统是靠运气呢? 王翦,读此书之前我不知道的名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现在觉得他实至名归。冲锋需要勇气,指挥需要谋略,运筹则需要智慧了。 秦帝国还没建立,就出现很多后世才成名的角色,张良、项梁、赵佗,令人唏嘘。 2020.6.16 第五部:铁血文明 下卷 这一卷读下来可真不容易,颇有当年看到关羽败走麦城就弃读三国的冲动。 不管其他书友评论如何反对孙老师美化嬴政,不管孙老师在多大程度上自主发挥丰满嬴政,我都觉得嬴政当得起“千古一帝”这个称谓。 人无完人,有支持者就一定会有反对者,毕竟统筹全局者一定会触碰他人的利益,或增或损。关于秦始皇嬴政的骂名,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关于他的成就,我们也十分清楚,但关于他是如何成为这个颇具争议的帝皇,我个人是知之甚少,这也是此卷于我之意义,谢谢老师。至于这些争议,我反倒觉得无关紧要了,爱之深恨之切,正是因为嬴政对中华历史影响之巨大无人可比(夸大一下),才会招致千年来华夏子女乐此不疲地或攻或守,如果我是嬴政,大可一笑置之了。 秦始皇嬴政,走好! 2020.6.19 第六部:帝国烽烟 上卷 难受,太难受了。 李斯、赵高、胡亥,这“三驾马车”把帝国拉到崩溃的深渊。按照孙老师的描述,李斯可真是利令智昏了,格局太小了,考虑自己太多,终不能名垂青史,既可惜又可恨。 至于赵高,实在不想理智地去分析他了,个人觉得赵高的精神状态是不是有问题,像是变态了,怎么嬴政偏偏留下这么一个人,又偏偏认不清这个身边人。整个第二章“栋梁摧折”,看得我那个难受,文臣武将,那些熟悉的名字真的就“共赴国难”了,皇子公主也几乎被赵高胡亥杀得殆尽,大秦帝国还剩下什么了? 然而就这样,仅存的九卿之一章邯还能带着二十万刑徒,把举国动荡的乌合之众逐个收拾了,大秦真就那么不堪吗?再看看那些个六国老贵胄,什么玩意,秃鹫尚以腐肉为食,尔等过秃鹫甚矣!陈胜的张楚就这样被生吞活剥了。 还剩下最后一卷,心情复杂。既希望乱军能把李斯赵高胡亥之暴秦诛灭,又希望大秦帝国还能有新的生机。唉,历史没有如果。 2020.6.23 第六部:帝国烽烟 下卷 此卷未写书评。也无话可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