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野山》影评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野山》影评摘抄

2021-04-21 03:36: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野山》影评摘抄

  《野山》是一部由颜学恕执导,岳红 / 杜源 / 徐守莉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野山》影评(一):怀念

  翠绿的青山,整齐的梯田,金黄的麦穗。还有一群平凡的人,他们思想不同,却都朴实,善良,真挚。看着影片,我仿佛回到了童年的时光,平静,安详。如今这样的地方不见了,心也回不去了。这些都不是影片所要表达的。而我这样的感觉却如此强烈。

  《野山》影评(二):野山 教材汇编

  导演创作138页 主题立意 一个贫困小村里 由于政策的变化 两家人两对夫妇发生了爱与婚姻的置换 在喜剧性情节突变中完成农村人性格与心理的历史性转化构思新巧给人以思考和启迪 导演创作142《人到中年》《野山》《老井》严格说是社会问题片 并未触发家庭成员间生死攸关情感与道德冲撞 导演创作351页 生活化口语化的对白处理 凸显了影片的纪实性的艺术特色

  《野山》影评(三):教材上的电影

  很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品这些老艺术家的老电影,像品普洱。山村风光很美,人很真实,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有真意,现在的电影油膻气太重,少了这一份古朴纯真。

  结尾在我看来是很高明的,引发了无数种猜测。若要抛开主旋律,我来写个结局,那便是灰灰从此和秋绒相守在黄土陇头过小家小门的生活,(秋绒的宝宝太可爱了!)灰灰也有了自己的骨血,桂兰和合合挣了大钱,成为村里人艳羡的对象。若干年后,灰灰依旧一贫如洗,儿孙不合,自己累出了一身病。合合成了万元户,但是对桂兰也厌弃了,反倒是对自己和秋绒的亲生骨肉照顾倍加,桂兰用尽方法也没有怀上合合的孩子,最后只能孤孤单单的,可是所有人,都不后悔做出当初的决定。

  《野山》影评(四):颜导严格的纪实主义

  现实主义剧情片的线索,往前可追溯到二战后的欧洲,台湾的也有60年代,而大陆则从80年代开始,晚了四十多个年头。

  在拍《野山》之时,颜学怒曾要求大家:“所有创作人员都要隐瞒在银幕后面,反对自我卖弄和自我陶醉,让生活本身发言,让银幕形象说话。”

  所以,演员服装基本是从当地农民身上“淘”的,道具都是实打实上的,光效也以自然为主,还第一次尝试了同期声

  难怪会有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和山野风情

  虽然此时的镜头语言还没有太多的内涵考量,但有些画面构图已经相当耐人寻味了

  尤其是灰灰和禾禾在屋内门边喝酒的段落,前景是两人,中景是桂兰,远景是野山,画外音错落有致,整幅景美不胜收。

  《野山》影评(五):野山

  这是一部以生活化方式探讨大陆农村改革问题的代表性佳作,通过一个俗称“换老婆”的故事。表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对闭塞的陕北小山村的冲击。影片从细节上追求生活实感,使观众如身临其境。片中演员的表演与作品生活纪实化的风格相统一。人物刻化非常有力,在那个年代能够拍出这样的作品实属难得,但对于结尾的处理感觉有些不好,禾禾和灰灰之前的媳妇,他们代表了中国改革开放农村人过日子的状态,灰灰和禾禾原来的媳妇代表了改革开放的新面貌,但对于结尾灰灰赚大钱光荣的回村这样处理没错,但对于灰灰要撤上电而对于禾禾的羡慕也好,嫉妒也罢,而要卖粮食撤电,这个情节处理不太好。灰灰代表的是守旧的老一代人,她们也是拥有幸福的一代人。这样处理反而会更好,虽然前一种处理符合大部分人的人之常情,但从深层次来说,对于幸福,在每个家庭都有不一样的理解,即便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更多的只是一种冲击罢了!

  《野山》影评(六):自用复习标记

  

影片注重刻画生活细节以渲染农村人的特点、展示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比如:村民们嚼舌根的形象;桂兰掉河里后灰灰下意识的保护;桂兰前后对老鼠的态度不同;最后灰灰磨面和秋绒买了磨面机的对比蒙太奇;秋绒和灰灰下山,让灰灰头里走。

影片也注意布景的细节:饭店里饭菜的价格都要一百多,和灰灰与禾禾认为贷款三百是个不小的数目,灰灰与桂兰因为八十而吵架形成对比。

人物形象塑造的也比较饱满,每一个人物都是朴实的,没有谁有坏心眼去伤害别人,造成悲剧的驱动力是三观的异同。

人物的情感关系也是循序渐进的;桂兰和禾禾有后山玩耍、借钱、找禾禾、做保人、县城玩耍等生活细节慢慢积累;秋绒和灰灰也有看孩子、帮干活等生活展现,但相对来说较为淡薄。

值得注意的是,在两段情感关系中并没有展现直观的爱,更多是三观上的向往与好奇,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导致口角的积累最终分开,最后两家的重新组合更像是三观和情感上的慰藉。

  《野山》影评(七):门当户对,更要性格相投

  一口气看完了《野山》,影片用纪实的风格讲述了80年代陕西山沟里两家人换妻的故事,深层的原因其实是冒险与保守两种不同性格所带来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桂兰和禾禾不喜欢循规蹈矩、平淡无味的生活,养蚕、养飞鼠,希望通过折腾来致富,而灰灰和禾禾的前妻却保守、守旧,因对这种冒险改革的做法不赞成而各自离了婚,最终冒险派走在了一起,保守派走在了一起,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影片中的其他人物,则很好的承担了体现中国农村劣根性的任务,嚼舌根、传闲话是最大的特点,通过这些人的众生相,也折射了那个时代农村山沟沟里人们的落后、愚昧。影片突出反映了在那个刚刚改革开放的时代下,新旧思想的冲突,大部分的戏剧性都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也让故事的推进和人物的感情变化顺理成章。这种新旧思想的冲突在青年与大哥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青年当过兵,见过外面的世界,思想活,也更有活力,所以他不甘寂寞,愿意冒险,而大哥土生土长的农民,没见过世面,年纪也大些,骨子里已经铭记了本分种地的旧思想,嘴上时时挂着的是“农民”二字,所以影片最后二人的生活差距是如此之大,禾禾已经开上了拖拉机,而大哥还在为拉电所发愁。

  反观,两对家庭的重新结合,倒并不一定是真的有爱情,在这点上影片交代得很弱,而更重要的是相互了解和熟悉,桂兰和禾禾一起创业,一起合伙,对未来的生活有更多的彼此认同,灰灰和禾禾前妻也都是保守之人,且灰灰对其照顾有加,总比一个人过日子好,所以最后倒是各得其所,用句新词叫资源的合理配置。

  《野山》影评(八):好看

  屎难吃,钱难赚。

  把屎拉给猪吃,能长膘,还能压肥。

  贾平凹小说改编的电影,确实有耐看的地方。依然贯彻了好电影的一个宗旨:让人可以看下去。

  这个电影刚开始看场景挺单调的,一对夫妻,一个背娃的女人。两个单身汉。但往下看,有意思的地方渐渐铺展开来。人物个性非常独特鲜明。桂兰独立泼辣,秋绒很决绝。可以说是中国女人偷偷学习模仿的对象。两个价值观不一样的人生活在一起,发生了很多的矛盾。这个也是中国式婚姻中有待揭露出来的问题。

  80年代,陈凯歌拍了黄土地,颜学恕拍了野山。反映的都是中国农村穷的问题。都反应一个如何改变命运的问题。跟命运抗争,始终是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这简直是一部禾禾的个人创业史。这种创业史放在开放后的中国,放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都是很受欢迎的主题。

  叙事强一直是中国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的特征。但是为什么如今的市场上丢掉了这种优点?难道买小说版权很贵吗?为什么不好好改变一下。偏要让几亿人的大市场充斥了毫无思想的烂片?

  这个电影里头有很多开风气之先的元素,比如说,床戏。比如说离婚。创业。带给观众很不一样的感受。

  影片色调从灰暗,煤油灯,冬天。到春天,绿色。天空里乌鸦群飞的场面捕捉的很独到。黄色的蚕,黑色的小松鼠。有意思。很有意思。

  被所有人误会的桂兰,最后被灰灰成全了他脑中虚构的结论。

  你说她真的一点都不觊觎禾禾吗?灰灰躺下就睡,对生活没有热情,怎么比得上她的禾禾,对所有的事情永远一腔热情!一个是激进派,一个是保守派,简直是水火难容。有的时候谣言也是有风向指标性。

  《野山》影评(九):【171】《野山》——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别人眼中的生活

  《野山》 年代:1986年 / 国家:中国 / 导演:颜学恕 / 主演:岳红、杜源、徐守莉

  赵本山小品里说“村里的鸡怎么看、鸭怎么看、鹅怎么看”,这大概就是贾平凹《鸡窝哇的人家》里那些农民们的心理状态。那时的他们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近,“别人家的八卦”除了能成为家长里短的谈资,更能让家庭分崩离析。改编成电影之后,《野山》则用一个“换老婆”的故事凸显了“人言可畏”的现实性。禾禾和灰灰原本亲如兄弟,但由于禾禾跟嫂子桂兰“过从甚密”,始终逃不开村里人的风言风语,爱面子如命的灰灰闹到家里鸡飞狗跳,而桂兰也是个自主意识极强的女性,两人索性离婚。之后灰灰就跟禾禾的前妻秋绒结婚,而桂兰则跟禾禾搭伙过起了日子。这原本就是“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但是在那个观念保守的年代,这样的换妻还是相当前卫的,因此它对于80年代的婚姻观意识探索方面走在了前面。

  不过作为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影片,《野山》更多的是表现处于社会变革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意识层面所出现的变化。其中对比最明显的莫过于禾禾和灰灰。禾禾喜欢“瞎折腾”,总是琢磨挣钱的道儿,烧窑、养鱼、卖豆腐、养蚕,虽然总是以失败告终,但这种探索和坚持精神十分可贵。相比之下,灰灰就属于“保守派”,他守着一亩三分地不思进取,就连刷牙这种事觉得这些是不正经的洋玩意儿,“当农民就要像农民的样子”,对于流言更是没有忍受的能力。通过类似的人物,它触及到了传统观念和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以小见大,从中可以管窥七八十年代中国社会所酝酿的细微变化。

  亮点1

  第47分钟,郁闷的禾禾到城里吃饭,因为看球时骂中国队“笨蛋”而惹恼邻桌的客人,两人动了手。禾禾借着酒劲儿发起了酒疯,站在马路中间咆哮:“我怎么了!我想钱也不是,我花钱还不是。”然后满地撒钱,晕倒在地。是不是觉得这位禾禾的扮演者很眼熟?他就是《金太郎的幸福生活》中饰演金大柱的杜源,国家一级演员。出演《野山》时他才28岁,而且这也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野山》影评(十):论《野山》电影背后的婚姻价值观

  因为生在农村,一直还是比较喜欢看农村题材的电影,尤其拍的比较朴实的。真实感特别强烈。无意当中翻到这部老电影,在2019年来看,依然觉得它所表达的观念很新颖。

  电影的开始是大山里的一片静谧,天刚蒙蒙亮,禾禾就出去卖豆腐了。然后通过桂兰的语言了解到禾禾的婚姻状态。包含灰灰和她自己婚姻状态。桂兰想让灰灰去帮助禾禾两夫妻说合,灰灰说你一个女人家好说话,你去吧!这里说明在灰灰和桂兰的婚姻里,灰灰比较老实,憨厚,凡事不爱出头,也意味着在她们的婚姻里,桂兰相对强势一些。也侧面说明桂兰泼辣,外向,敢做敢当的性子。这都为以后的发展埋下伏笔。

  故事的发展中有几个细节,禾禾磨豆腐,桂兰要去帮忙,是出于嫂子的关爱,同时也是她的热心。在这里有床第间的细节,桂兰回来的时候,灰灰已经睡着了,所以夫妻生活上,桂兰和灰灰也是有点不和,电影比较隐晦,但是有这个表达。

  禾禾去县城给嫂子带回来一面镜子,桂兰很高兴,灰灰却说有啥照的,这样夫妻俩根本没有共同语言,彼此互不理解。还有一次,桂兰想把窗户纸换成带颜色的,灰灰不想换。桂兰浪漫,热情。灰灰只想踏踏实实过日子,所以他无法理解桂兰。灰灰不洗澡,不刷牙,他思想守旧,也无法理解桂兰为什么那么洋。他们的夫妻生活处处都是障碍,彼此无法欣赏和认同。这就是价值观,三观不合造成的小矛盾,看起来都是小事,却会一点一点蚕食掉婚姻的根基。

  反观灰灰去帮助秀荣的几次,他在鞋底上点烟(此处有点不理解,鞋底为啥能点烟),秀荣及时的发现了他的优点,说他真会过日子,肯会会越来越好。他此刻肯定有种遇到知音的感觉,被人欣赏和理解是多么重要。秀荣给他做好饭端过来,而他也比较喜欢小孩 ,所以在秀荣这里,他找到了做为一个男人的尊严和价值。这些在桂兰那里,他不可能得到。

  影片在这些细节上的处理,真的用了心。

  禾禾的一腔梦想,秀荣是无法理解,也完全不支持的。她只想脚踏实地,本本份份过日子,她觉得禾禾不踏实。这也是价值观的区别。完全无法融合。

  所以,禾禾每次的创业,都是桂兰去支持,金钱上和劳动上,人都会为自己认同的事情去付出。但是此处桂兰忽略了灰灰的感受。禾禾也想过和秀荣和好,但是他一提创业,秀荣就无法容忍。秀荣的重活,都是灰灰来帮她干的,这也让秀荣很感动,进而和灰灰更有认同感。

  结尾有点不太好,不一定灰灰和秀荣就一定穷困潦倒,她们也会幸福,虽说致富慢点,醒悟晚点,多吃点苦,但是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所以整部影片看下来。就会发现,婚姻中三观一致太重要了,关系到彼此是否被欣赏和 认可,然后齐心协力,相互支持,这是伴侣的重要价值 。所以整 部影片描写了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双两对夫妻身上,不同的性格价值观上也刻画了出来。

  现代的很多婚姻,不是说谁有错,而是遇到了错的人。婚前的了解相当重要。像这部影片的4个人,都没有对错,都是好人,善良,勤快,都是想把日子过好,但是放错了位置,它就是无法融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野山》影评摘抄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