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关西游》读后感摘抄
《情关西游》是一本由张怡微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关西游》精选点评:
●欣喜于作者终于远离了青春岁月的感伤,石库门旧房子里的细碎,以四两拨千斤之势,带领读者感受西游记、西游补,梳理人间世情与神话小说的交错印象。虽多为随想,但也丝丝入理,没有刻意舞弄文字。作者一路写作,走得不易。此本半学术小书,让人看到学院派作家的视角,已逐渐清透。书也像人,温和舒服。
●只恨自己读书少呀
●得两处,p48观念中的灵性内容,p76携凡夫难脱红尘,书中有张明信片挺好的。
●好的研究应该是含而不露的,但仔细分辨,很多话,哪怕引文,背后都是作者的意图和自况。能不能会心,看理解,也看机缘。虽然怡微不是专职学术,虽然也不是逻辑贯通的专论,但在眼下这个时刻,我会给五星。
●汪行福
●从这里知道了西游补
●有趣
●1)行文間確實能夠感受到「這本書對我的重要意義」p. 147,但有一種感覺,不曉得是否準確,恐怕此後的張怡微需要開始注意如何去拿捏「學者」與「作家」這兩種身份;2)頁40「光輸後贏」應為「先輸後贏」;3)封面真好看;4)想起薩孟武的那本《「西遊記」與中國古代政治》。。。
●读了激发学术热情,更使心灵沉静,一本小书,偶像的力量。
●这本小书有点个人化,像秋水堂读金的感觉……
《情关西游》读后感(一):行者与我们
这是一本关于《西游记》和《西游补》的文学评论,并不通俗。正如序言所说,《西游记》的意义在于:行者是行者的路,我们却照出我们的人生。
看完这本书,第一个印象深刻的词是秩序。《西游记》无不体现着现实世界的秩序与规范。孙悟空有很多名字,“‘命名’作为一种‘礼物’,实际上意味着一个生命个体进入人文秩序的社会框架之中……‘名字’的获得并不代表成人的终结,反倒是一种开始,意谓成人的苦难。”再如俸禄,天界、神仙为什么需要用到钱,其实是一个很神奇的问题。玉帝招安孙悟空时,实际上提供的条件是有名无禄(像极了木有编制的我们……),但孙悟空并不知道“俸”就意味着官,以为有个名就行了。“社会生活的金钱化散播着一种秩序、一致性、精确与算计,更是一种官场语言。”这种现实准则的投射,在《西游记》里无处不在。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词是情。孙悟空的“有情”和唐三藏的“无情”细究起来让人有些意外。在明人董说的《西游补》里,行者进入了梦境,不得不对抗自己的心魔。
这本书会让我们思考:我们有没有真正读懂过《西游记》,有没有真正从书中收获点什么,照亮自己的人生。
《情关西游》读后感(二):“我们与行者共同渡越”
我终于从读怡微的高中生变成读怡微的大学生了,所以准备写个书评。
我也在取经,但是是作为不认路的沙僧或某戒吧,随着怡微趲程,“行者是行者的镜子,我们却照出了自己的情难。”看得时候一面惊艳于书里的内容,一面烛照自己的人生。
最后写读书笔记的时候我写“原来孙猴儿也有那么多的奥妙”:我们的心猿不甘虚无,渴望超越,于是放弃享乐愤然西行,之后再谈本路云路时已经有了比以前妄自尊大时更澄明的心境,还有西游补里历经的处处情关,看完怡微的分析不禁感慨原来看《西游记》电视剧只知道傻乐,但不知道这原来是好有层次的一只猴子。
孙猴儿真的可爱,脚踩斗云风风火火,却也有面临误解时泪如泉涌的软萌境遇。一路释厄、超脱、受苦、求放心,备受苦楚,但我们西游记里后人的后人,那个奇幻世界的外人的外人,依然也会见不得“义人受苦”。正因如此,怡微才会那么珍爱《西游》吧。
写八戒和悟空争功的那一段太逗了,哈哈哈哈哈,我在课上笑出了声。
另有对于晚明风云、人情秩序鞭辟入里的分析,让这本书既幽默背后是森森庄重,就像序言所写“看似闲庭信步,实则苦心孤诣。“
想引曼仔的短评的结尾,“谢谢有你,一直以来。”
《情关西游》读后感(三):“人生斯世,各有正业”——读张怡微《情关西游》
这周读张怡微的《情关西游》。我一个自诩西游迷、电视剧来回看了八百遍的人,看完这书才发现自己看的都是皮毛而已。或许你在看西游记时也有过这样一些疑问:唐僧俗家姓陈又为什么被称作唐僧?孙悟空到底有多少个名号?齐天大圣打得过十万天兵天将却打不过取经路上的小妖怪?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就翻十万八千里为什么不干脆背着唐僧去西天?这些你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上编编首语来自清代张书绅《新说西游记总批》,“人生斯世,各有正业,是即各有所取之经,各有一条西天之路也。”联想到最近读到的一篇文章《对于年轻人而言,贫困感是如影随形的吗?》。在这个社交网络塞满碎片与非碎片时间的时代,我们所看到的、读到的、听到的都不过是资本设置的,是资本的意愿。我们依靠网络上光鲜亮丽的各种生活方式在自己脑海里也建构、拼凑出“单一的幸福生活模板”,当现实生活与这个模板出现偏差,于是焦虑感和贫穷感随之而来。
前段时间灵隐寺招聘的信息在网络上走红,翻翻评论与转发,几乎全都是“向往”、“适合我”的声音,这群一心向佛的青年人和上文焦虑的青年人是不是同一群人呢?神隐在寺庙中就能幸福不再焦虑了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情关西游》也说到,孙悟空本来生活在花果山中,是人类学上的自然人,是哲学上的幼童,无忧无虑。而后追随唐僧,前往西天取经路上看似是一场佛性的修炼,本应该苦也为乐。但实际上孙悟空的这段“成人之路”确是世俗化的一个过程,既要随处打点人事,遇到的妖魔还不敢随便打,因为不知道背后靠着哪路神仙。所以古人才说大隐隐于市,出家和在家只是空间的区别。
希望我们都能摆脱消费主义裹挟,拥抱真正的精神富足,“摆脱冷气,向上走!”
《情关西游》读后感(四):度一切苦厄
看《情关西游》的时候很容易联想到《蒋勋说红楼》,似乎都是一种脱离大众根蒂感官的另辟蹊径,却更像是投射在自己身体里的再创作。
古时文学其实很少有人真的读全原文,或者能读懂字面外的深意,《红楼梦》自不必说,在宽泛的“红学”氛围里,蒋勋却极力撇清考究的部分,回归文本本身,似开启了新旧读者的另一个感官世界,情情绊绊,少年少女,不再是电视剧翻拍的歌仔戏、三角恋或鬼故事,反而像奇妙的夜谈,一次静态的星际穿越。
而到张怡微这里,似乎更需要勇气,毕竟《西游记》的改编从来都不在“回到文本”,而更像一种百口误传的荒诞的光怪陆离的民间传说,悟空也从打怪的泼猴,演绎到拉风的日本武士,再到如今耍的了宝、把的了妹的情种,都是有趣的吸睛的创造,却没有人愿意揭开古书里悟空的内心。从第一次意识到了“死亡”而流泪,继而踏上寻求“长生”、“正名”、“身份”、“价值”的过程,到《西游补》里遁入虚无在性情上的转变,都像巨细靡遗地在说另一个故事,却不难看到怡微的心细与苦力。这之前,有谁会去想,唐僧不过也是一个杂念重生、有点偏见、甚至有点色的普通人,八戒的小心机,玉皇大帝的管理能力,各路小妖怪其实不过是更低阶段的五圣,悟空也有委屈、烦恼和社会气的一面......
更早的时候看张怡微,喜欢看她的散文,她写身边人,写偶像情节,写灰色的情爱,都很少女,却带着这个年纪难表述成文字的共鸣。后来她去了台湾,从写走马观花的游览,到写电影,写喜欢的作家,到渐渐专心做一些私下的改变,其实都让人有些动容,有些钦佩。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埋身在堆满书籍、资料的小房间里的少女,都在经历些什么,这些文字背后又藏着什么样的坚持,但也时常为她高兴,高兴她在做的事,是一般人不做的,一般人走不到的。就像她转述的她老师对她说的那句有点让人心疼的话,“你要做喜欢的事,这世界上不缺你一篇论文”。
《情关西游》读后感(五):散到不行
靠了,之前看节选以为挺有意思的。但是从头开始看就觉得……好无聊啊。散到不行,每一章虽然都有个话题,但也仅“话题”而非“主旨”,文章总结和引用居多,但勾连性质不强,而且引用的时候也总是说不清楚。颇有意思的是孙悟空的“成长”,对他取经前一些大动作比如大闹天宫的动机分析。但是奈何这些分析到了重要部分时候就不够切入肯綮。文章的系统性太差了。
光引用却不侃清楚的地方不少。比如这里——“价值”的观念在发挥着作用。天界、人间、地府三界的沟通通过作为财富记号的各种“货币”展开。因其宗教背景或民俗文化背景,呈现其独特的交换法则。“货币”同样具有巫术力量,可以穿越阴阳,也可以贿赂神衹。艾约瑟( Joseph Edkins)在《中国的宗教》中写道:“(中国人)对非物质性存在的概念很不习惯,他们关于神的观念被物质化了,他们搞不清神所居住的地方与神所创造的物质世界。儒家从伦理法则出发,造就了文化、公民,却很少培养人们观念中的灵性内容,将人神之间的一切联系都抛弃了,从而为多神论和迷信敞开了门户。”
这里的上文提到的是三界的货币交换行为,然而这段引用是想说明白什么呢?引用艾约瑟前的总结就已经完善了。这种引用反而让人感到非常疑惑,既然物质化了神的观念,又怎么会搞不清神居住的地方和物质世界?要知道神话体系里对这些的描写还是挺多的,当然了照应下文,可能作者在这里的“搞清”的意义指的是“科学意义”上的。毕竟“描写”说到底是一种自洽的世界观,是一种幻想。但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难道宗教还有科学的?宗教和科学没关系啊。另外,“观念的灵性内容”又是什么呢?指的是高尚的精神吗?
真是够神神叨叨的……作者在前面对西游记这部作品的分析就是建立在物质性的基础上的,引用这个对物质性的批判到底有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