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读后感1000字

2021-04-23 02:09: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读后感1000字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是一本由度阴山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读后感(一):知行合一王阳明3

  这本书前面的家训部分还是解释的很好的,作者引经据典,也有自己的思考,比如什么容人、自谦等等都不是那些停留在表层意义上的解释。不过家书部分刻画出来的王阳明太圣洁了,王阳明本来打破了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可是自己的在致良知中大部分也是在灭己欲,就比如在和宁王作战时嘱咐下人如果他败了,就把府邸点着,然后全家以前殉国的这种做法……虽然他的圣学可以纵横万物,但人要为了圣而这样虐己虐人,还是不要的好。

  至于最后一部分的育儿,本身我是没有特别大的兴趣,再来有些说法也不得当。比如王阳明让子女们学词章,学骑射,学礼……然后下面给出的解释,诸如学礼是为了让礼在躬亲执行时融入血脉,还可以强身健体(这个我简直……)没错还算合理,然后作者在下面感叹了一下“这才是真正的育儿之道”。我个人认为育儿方式对不对好不好本身不在于形式;其次不是每个孩子都必要学什么骑射,什么中华旧社会繁文缛节;再者,都说因材施教,有些人就不适合这种从小规规矩矩的教育方式。所以对于这段,我觉得王阳明教育自己孩子用这种理想的方法很不错,但是不知道作者在感叹什么……

  总之,大体上还是一本好书,虽然我吐槽了它,但是缺点差不多也就这么些了(不质疑作者的权威)。这本书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两个心学关键词结合的还是很好的,值得一读。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读后感(二):事上练,皆可见。

  3000多页的知行合一,王老师的确是一位乐于施教,循循善诱的大人物。在他那个年代,平民皆尧舜,人人为圣贤的学知的确也打动了很多知识分子和普民大众。他的门徒遍布全世界,其中还包括日本的精营大师稻盛和夫。文中提及他毫不“大费周章“便使两家公司进入世界五百强行列,靠的就是王阳明的一部分先知理念。 本书大部分着重讲解大道理,读古书有一好处,可以重拾起那些读书年代才有机会朗朗上口的文章,读,悟,清理,觉醒。尤其在情绪波动比较激烈的状态里,能静下心读古文,是自救的良计。 如下: 孔孟思想之精华:大臣者,以道侍君,不可则止。 王阳明晚年写下的一篇很动人的诗词:“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我心本具的良知“: 良知不是恒等额,有人更多,有人更少。他们产生对应的福报和恶报。“不执”: 因材施教,不以主观凌驾别人,顺着对方的思想。以下是本人的一部分感悟:生意人,经常为一时失误找借口而不得不说谎,总进行深刻反思。没办法做到一句谎话都不说,但总也要求自己基于事实“适当优化“语言,尽量还原事实,谎言对他人无害。纵观这是一个处处充斥着谎言的社会,纵使当中的谎言亦属无伤大雅,有些歪理正解的”职场老油条“还雅称其为”销售语言“听甚反感!每个人都处于这种为歪做正的大环境中,有多少是实实在在的”事“,是否有人掂量过? 我们大多数人都存在一种非常贴近以上描述的状态,即“道理我懂,但我做不到!“十个人这样讲,大家觉得无可厚非;一百个人这样讲,大家就认为“做不到”是一种常态,那我“也可以”;于是,懂道理就够了。不是我一个人“做不到”,大家都“做不到”,我心坦荡了。综上,大家遇上烦心事后,总生抱怨,悔恶,甚至仇恨。对一部分能“心神领会,知行合一”的人却馈以“装逼”的质疑,烦恼带去的狭隘是能够摧毁一个人的心性滋养的。我时常会观察与我沟通的人的神情,尤其是眼睛部位的神态,有些人的眼神里透露着藏不住的“怨”,它如此肆意地摧毁了一个人向往“善”的意图,或者说,他们在“怨”的包围里无法挣脱。而少部分人的眼睛神态富有“韵”,他们总能耐心的善待一切不顺,即便当下也有难以纾解的烦闷,他们总能下意识地调整状态,靠的正是累积已久的“不怨”,定力和智慧。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读后感(三):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圣经

  王阳明生存的时代距离我们已经超过五百年了,这五百年间,斗转星移,无论是人的精神面貌还是风俗习惯都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但有些东西就像深藏窖中的美酒,时间越久,越是香醇,王阳明的家训也是如此。

  在王阳明的家训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其对教育的解释,看过王阳明家训,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五百年前古人的想法竟然是如此地贴合当今的社会现实,仿佛那不是一个早已作古的先贤,而是我们身边的一员。当今的中国教育一直有这样一个矛盾点,一方面官方在呼吁减轻孩子的学业压力,注重素质教育,而另一方面,家长却始终想着给孩子找更多的补习班,完成更多的作业。以至于形成了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官方拼命吆喝,父母继续加压。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学得痛苦不堪,灵性尽失,将来的成就也自然不会高。

  《王阳明家训》则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就内容上而言,他批评了当时那种“记诵辞章”的教育内容,对每天用标点断句、课业练习来督促孩子的不屑。他提倡的是古圣先贤所立下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伦理道德,一切都应该以激发人内心深处的良知为最高目的。换成今日的说法,王阳明所提倡的是道德、素质教育,批判的是应试教育,也许有人会反对说:现在都是什么时代了,还讲这些过时的旧道德。的确,有些内容对当今的时代而言是有些不合时宜了,但是他那种重视少年道德培养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幼年时的道德教育对于一个人的一生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人能否定这一点。

  而就教育的形式,王阳明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主张的是鼓舞孩子的兴趣,使他们内心喜悦,如此他们自然会进步。具体的方法是引导孩子吟唱诗歌,让他们在音律中宣泄不快,教导他们读书,不仅是为了学到知识,而是通过深入钻研、体会锻炼他们的思想。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孩子在娱乐、读书的过程中一点点提高,顺应着自己的天性成长,最后成为一个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成人。这对我们来说难道不是很有启发意义吗?我们的家长也让孩子报兴趣班,学钢琴、学画画、学书法,但是她们的目的却不是让孩子从中获得志趣,而是为了考级,拿证,在学习的过程中,家长百般逼迫,对孩子的痛苦不管不顾,硬生生将陶冶心灵的活动变成了摧残孩子身心的酷刑,舍本逐末莫过于是。王阳明提到,如果这样教育孩子,那么孩子就会把学校看成是监狱而不愿去,把老师看作是强盗和仇人而不愿见,用逃避、掩饰遮盖来达到他们嬉戏玩耍的目的,作假撒谎来放纵他们的顽劣鄙陋本性。

  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3》给我们提出的就是这样一个警示,每一名家长都应该对此警惕,你想要将自己的孩子塑造成怎样的一个人?是卓尔不群的英才还是鄙陋不堪的学习机器?是能做大事的人,还是眼界狭小的人,一切都要从教育开始。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读后感(四):最朴实的智慧

  《王阳明家训》短短不足百字,相对于曾国藩家书的长篇大论,远远无法与之相比,而且它的内容也十分简单,所讲述的都是最简单最朴素,所有人都听得耳朵里生茧子的“滥调”。

  “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以上就是其家训《示宪儿》的主要内容,简单吗?简单。自古以来,诗书传家者大多都以类似的价值观劝诫子孙,大同而小异,王阳明被誉为千古一圣人,他的家训竟毫无特殊之处?粗看如此,但实际不然。

  首先,它的确朴实。那些想要从王圣的家训中找到成功秘笈的人可能要失望了,因为这家训并不是你想要的成功学指南,他也不是要以这家训让子孙做大官发大财。他写下这短短的家训,仅仅只是为了让后代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遵从于内心“良知”的真正的人。这一点是家训的最终目的,也是王阳明一生所要贯彻的理念。

  其次,它在朴实中又显得与众不同,透露出王阳明高人一筹的智慧。

  举一个例子,就以最普通的“勤读书”这一条来看。自孔子以来,儒家所推崇的便是一个“学”字,而“学”的途径则是读书,无数大贤讲读书的方法,说读书要熟读精思、要循序渐进,要怎么怎么样,王阳明说,这些都对,但最重要的还没有说出来,他的意见是:读“好书”。所谓的好书,在王阳明的心目中,就是原始的儒家经典(即四书、五经)。不仅佛道辞章之类的杂书不看,那些前人注解经书的著作也全都不读,他认为这些无益于激发人内心的善和智慧。这种看法是有些狂傲的,简直是将几千年来的往圣先贤都扫进了废纸堆,但有道理吗?好像的确有他的道理。后世对四书和五经的论述大多都已经远离了原始儒家的本意,而充满了歪曲与谬误。另外王阳明也不主张朱熹的熟读精思读书法,他提出读书不需记住,也不需理解,读书只是一种焕发你心中光明与良知的方式。

  王阳明的思想是具有颠覆性的,同时也是具有开创性的,体现在他的家书中,也是如此。

  《史记》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往往皆为利往。这句话在其语境中其实是对世人逐利的一种批判。而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利之一字的确是处于一种被批判的地位,要不怎么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之说呢?但王阳明却否定了这种说法,他提出只要“良心”不泯,尽管逐利。他否定的是贪利之心,即为了名利而产生的一系列杂念和非分之想,这些念头会蒙蔽人的“良知”。这一看法一直为后世的学者所诟病,认为是这种好利的思想造成了晚明时代声色犬马,人人逐利的恶果。但我们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王阳明的本意并不是如此,他从根本上是反对贪利的。

  这就是王阳明的家训,看似平平无奇,却从深处泛出一种发自灵魂的闪光,那是一位伟大先贤的人生智慧,是他对其子孙的殷殷期盼。

  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3》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王阳明家训的大门,其通俗而浅近,易读而无门槛,很是不错。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读后感(五):知行合一3

  知行合一3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家训、家书、家规。

  家训:

  勤读书,读好书~

  真正的好书,都是历经大浪淘沙方能留下的那一点精华,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且无论是什么表现形式,它们都在宣扬着人类最纯粹的善,摈弃人类最卑鄙的恶。

  辨别能力很重要,虽然自己吧,向前两三步,又后退一步,但至少是进步了,如果看到一本没什么含金量的书还使劲逼自己看完那真的是浪费时间,要好好地选书,用心地读书,并把书中内容融入身心,才是真正地读到了书。

  要孝悌~

  王阳明说:“天地间的孝道,无非是莫让父母担心。明白此理,你就知道怎么去孝顺父母了。”

  是这样吧,可能很多事情,你的本意是想孝顺父母,但是很少会去思考这个行为会导致的后果,或许你已知了这个结果,但是现状你的第一反应让你可能会做出看似“孝”,实际却“不孝”的事情来。

  想要真孝顺,做到五个字就可以了。这五个字是:让父母心安。

  学谦恭~

  人如果有不谦之心,无论做什么,都会徒劳无功。

  谦的反面自然是傲,居功自傲的人我们唯恐避之不及,自傲的人坐井观天还在沾沾自喜,我们疏而远之即可,真正的高手是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

  谦恭就好比一张白纸,空空如也,你想要写上什么文字,涂上什么色彩,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如果早被一些不良的色彩给遮盖住了,那怎么擦掉都会留下痕迹,有些事情,做错了,只能学会接受不想承认的事实,把它当做是一种美好的遗憾,学会不断清零,满则溢,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嗯,谦卑自处,学会刷新价值取向,重新开始,持着自己是一张白纸的态度去学习,暂时把现有的知识储备放一边,等待下次启用,才会学到更多,方能厚积薄发。器虚则受,实则不受,物之恒也。

  循礼义~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指正圆之器;矩,指正方之器;无矩不成方,无规不成圆;校正方圆,是谓规矩。

  首先是我们内心认可外在的礼法,然后才是去遵循它。懂得礼仪,即体现了修养之道。

  毋任情~

  做人就该节制自己的情绪,无论遇到什么事,以喜怒哀乐应对时,都应适中。

  女生相对来说会比较地感性,一直以来,自己还是学不会游刃有余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何必呢,任由自己的情感泛滥,当真正需要约束的时候,却发现自己驾驭不了,然而却沦陷成为自己情绪的奴隶……希望通过“心学”,能约束自己的情绪,从而获得情感所产生的质变。

  王阳明患有肺病,在疾病面前,身心俱疲,可想而知,他用心学那强大的意志力战胜了生理上的疾病。

  生病时人的内心会变得非常脆弱,甚至会觉得任何文字都救赎不了自己的内心。平时的激昂斗志都会被一点点地磨灭,生病时能‘知’那种折磨的疼痛,才想着以后必须用“行”动来预防(多运动不熬夜),这样就说明不知行合一。因为把这两者分开了,认为是先知然后行,平时自己早该提高自律性,别总是事情发生了才后悔莫及。

  如果真明白知行是合一的,只说知,行已自在其中了;只说行,知也自在其中了。

  毋说谎~

  良知之诚爱恻怛处便是仁,无诚爱恻怛之心,亦无良知可致矣。

  有过错就勇于忏悔吧,跟着良知的指引去真诚恻怛,不用有任何的隐瞒。虽然会被平时的积习所感染,改过的勇气会欠佳,但是只要自己“正”了诚意就好。

  王阳明的伟大和其心学的精髓:人不怕犯错,犯了错立即改正,对自己最好的那个“既往不恋”是不要执着于自己的过错,没事的。

  我们每个人并没有那么完美,但是因为有“爱”,我们能做的,臣服于良知,只有理解,信任,包容,才会走得更久。

  家书:

  科举无妨圣学:《寄诸用明》

  明朝的科举制度也是明朝的一大特色。只有考上科举,有平台,才能把自己的学说发扬光大,扩大影响力,才会实现心中更高的理想,但是,王明明不会把科举当成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科举只是一个阶段理想,最终的理想是做圣贤,传播心学,让更多的人受益,但在这个过程中,对他自己来说,他在实现了社会价值的过程中,自我价值也得到了实现,造福后人。每一个被心学影响后能成为更好的自己,那就值得了。

  王阳明对科举和圣学的态度是统一的,科举并不妨碍圣学,且认为圣学中包含着科举的,两者都可以提高影响力。但心学更注重身心修养,是可以触类旁通。

  科举把握得好,那是最好不过,但是一不小心物极必反,利欲熏心,可能会被功名利禄影响到,陷入功利的漩涡中,

  当然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不亦乐乎。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有这样一段: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的变化是缓慢的,也许人生仅仅有那么一两个辉煌瞬间,甚至一生都可能在平淡无奇中度过。不过,细想过来,每个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世界。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这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

  是啊,王阳明是圣人,他是不平凡的,但是他也为了这个不平凡的瞬间去做了很多看似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事情,我们普通人也可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凭着自己的良知创造属于自己的不平凡。

  人就应该和天道一样,应该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如此,后劲十足,才能天长地久。

  大器晚成的人是经得起孤独的等待和煎熬的考验,那在这个过程中更要不断地修行内心,学习知识,你有满腔热血,可以,但是也得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下去,唐僧师徒取经还需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呢,人要取得真经,逆境你不接受也得接受,坎坷必不可少,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即使举步维艰,也要咬牙切齿走过去,尽人事听天命。

  每个人说起《西游记》,会想到孙悟空,想到很多人也不会想到他,“许镜清”,他是1986年版的西游记的全部音乐作曲,上百段音乐的创作,写了30年的音乐,70岁那年才刚开始人生中的第一场演唱会,为了创作音乐,日夜颠倒,改变自己的作息时间,成功的背后都是一件件不平凡的小事累积而成。

  一辈子很长,可以做很多事。

  一辈子很短,可能有那么一件事也完成不了。

  走正确的道路,把道路走正确:《示弟立志说》

  王阳明所谓的立志,就是要你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而这个方向在王阳明看来,就是走正确的道路,然后把道路走好,走到底。

  我们如何才能走一条正确的道路?

  “立志”是第一大纲目,只要立下为圣之志,才能有毅力向前走,俗话说的,“有个奔头”。然后就是学习。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许不同的年龄阶段,想要的方向不同,会在一段的阶段才想要去选择自己的方向,甚至于,被逼迫地去选择了其实很正确的方向。

  我知道,我的志向还不够坚定,涉世未深,什么都不懂,一直不断试错,也无法确定那是不是真的,有错就改才是最宝贵,切勿南辕北辙就好。

  最近看书的过程中,会不自觉把近段时间发生的事,不免会把自己的情绪代入进去,失望的时候,不愿打开心扉,冥顽不灵,甚至会觉得任何文字都救赎不了自己,有时都想给自己一个冷嘲热讽的眼神自行体会,有点精神分裂了。

  这就是很明显地没有做到心外无物了,参杂着太多的七情六欲,知道自己被情感给控制住了。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正因为有情感,而能有节制地发出,才是真正的致良知,真正的学习是在世俗中修行。

  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致良知也不同。

  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对待方式也是不同。

  即使同一个知识,在不同阶段的理解能力也不同。

  即使同一本书,在不同阶段的想法也是不同。

  即使同一件事,在不同阶段的心情也是不同。

  即使同一时间,往事已如烟。

  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根据自身情况和能力去尽力致良知。

  家规:

  王阳明提出教人的根本主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它们被称为人生八德,是中国古代德育的全部内容。

  嗯,言传身教,自己要先做好自己,以后如果有了自己的孩子,我知道教育孩子也是一门学问,需要父母的不断地学习和教育,教育还需要有耐心,父母养育之恩,无以回报。

  《朗读者》有一期的一个主题是:眼泪

  陆川朗读了《藏羚羊的跪拜》的一个片段:

  有一天,一个老猎人想要开枪猎捕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藏羚羊跪下来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两泪纵横;可是这个久经猎场的猎人自然是不会被这藏羚羊的悲悯之情给打动,枪声一响,藏羚羊便栽倒在地。

  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藏羚羊开膛破肚…..原来在藏羚羊的子宫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小藏羚羊,这时老猎人才明白为什么那只藏羚羊的身体肥肥壮壮,也明白它为什么要弯下笨重的身子来下跪,它是在求猎人留下自己的孩子的一条命!

  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

  老猎人的开膛破腹半途而止。当天,他没有出猎,在山坡上挖了个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那没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同时埋掉的还有他的杈子枪……从此,这个老猎人在藏北草原上消失了,没人知道他的下落。

  这个结局既悲观又可观,最终老猎人的良知也被光明了。

  这世间是有爱的,良知在自己心中,如果老猎人的良知能早点被光明,那就能避免许多生灵涂炭了。用纯净之心去创造,去感悟,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礼物。

  王门四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嗯,做到了你就赚到了。没有为什么。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把度阴山写王阳明的整个《知行合一》系列给读完了,从一开始对心学的一无所知,到现在,有了一点基础了,也是给接下来读《传习录》做了个奠定,可能有些想法会觉得是赘述了,但是没关系,至少自己进步了,哈哈,好事多磨,再不学就老了,趁现在年轻,还有时间,为时不晚,精力充沛,等成家立业后,又要为生计奔忙,要承担的责任更多,所以,现在就专心致志地读书吧,不要被太多事给束缚了。

  但是人潮人海,别错过那一个等待。

  lt;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面有一段话,当你真心想要做成一件事的时候,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你。

  嗯,等我。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读后感(六):功业难成?且读《知行合一王阳明》,探寻牛人的开挂之道

  余秋雨在《乡关何处》曾说: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寥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

  的确如此,王阳明既是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又是政治家,军事家 。被称为“千古第一完人”、“三不朽”奇人、明朝第一天才。

  在他去世后的五百多年中,曾国藩、孙中山、毛泽东等伟大人物都视王阳明为超级偶像。甚至日本人也是他的死忠粉,“明治维新”就对其“心学”推崇备至。

  而在现代,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著名学者杜维明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王阳明“心学”的时代。

  这个打破时空,持续为后人称道的牛人到底牛在何处?迄今还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圈粉的“心学”又为何物?

  对于现代人来说,他的智慧,又有哪些启示?

  一本《知行合一王阳明》足以解惑。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年少时读王阳明,感触浅淡不觉所以,浮世前行后再读,深受点拨收获颇丰。

《知行合一王阳明》封面

  作者度阴山是史学研究骨灰级爱好者,大学时便反复诵读王阳明的《传习录》,至今已可倒背如流。用了10年,厚积薄发写成这部有关王阳明人生的通俗全传。

  每一个喜欢读故事学智慧、想了解"知行合一“的读者,都能从中读出自己的所得:娴熟自然的史料运用,鞭辟入里的观点分析,幽默轻松的词文搭配,圣贤确实难为......

  以上都是我们能看到的结果,那真正的过程呢?没有人的人生生来就是所向披靡的。

  千古第一完人王阳明的开挂之道分为立志、悟道及立功三部分,而每一次蜕变都能给我们极大的启示。

01 立志

上下求索,朝夕不倦

  十二岁时,王阳明曾追问老师“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因无法得到满意的回答,他坚定“人生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得知圣人要做到“为万世开太平”,意味着这出色的军事能力,于是醉心于军事游戏,苦练骑射、遍览军法、读军事家传记并进行军事模拟,战场实地考察并驱赶敌人。

  1489年,17岁王阳明从理学派的娄谅口中,得知“格物致知”是通往圣贤之道时,毅然改掉自己的嘻哈习气,苦读朱熹经典。为实践“格物致知”的道理,他可以花六天死盯着竹子,就为了把智慧“格”出来。

  当他在经略四方没有平台,钻研朱熹理学不得诀窍时,果断另辟蹊径,去道家和佛家中寻找成为圣贤的密码。

  一年后,由于会试败北,他精研辞章之学,虔诚研究伟大文学家的著作,与当时的文学家结下深厚友谊。同时还组织了龙泉诗社,每天与文章诗歌打交道。

  读到此处,很多人都会困惑,这不就是典型的“三分钟热度”吗?却忘了这两者之间,有很大的一点区别,是否具有坚定的目标。

  显然,“三分钟热度”的人没有清晰目标,只是为了追求新鲜感而盲目地进行各项尝试。

  而王阳明不一样,他树立“成为圣贤”的人生目标后,就不放过任何接近梦想的机会,每一次尝试中拼尽全力,誓死捍卫自初衷。

经济学中,常讲到的一个词“及时止损”,用在王阳明身上就非常合适。 他总能在一发现赛道不对时,为控制实现目标的成本,及时调转方向。这才是一种高级的智慧。

02 悟道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我们很容易发现,历史上的圣贤,都是经历非比寻常的困苦环境,方得成就大业。

摩西被放逐渺无人迹的沙漠,才有了《摩西十诫》。 耶稣在颠沛流离的传道中悟得大道;默罕默德在放逐地创建了伊斯兰教。 释迦摩尼在深山老林中创建了佛教。 而王阳明则是在南蛮的龙场参透了圣人之道。

  书中“龙场悟道”这一情节写到,贵州猛兽甚多、瘴气流行,自然环境如此恶劣,亡命的中原之徒、野蛮的少数民族均聚集于此,社会环境如此复杂。

  龙场危机四伏,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但这个绝望之地却恰恰成了王阳明潜心修炼的最好道场。

  和普通人一样,刚被放逐到蛮荒之地时,他内心是无比拒绝的,不知所措到了极点。但他很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心定好安居之所、开垦土地、准备好食物以及采药祛除瘴气。

  此外,开始钻研军事、探索理学、侵染佛道、苦攻辞章,将自己从严酷的现实中带离出来,进入了浩瀚无边的思想世界。

  “圣人处此境该如何”和“格物致知”让他日夜思索。

  突然在1508年春天的一个夜晚,这些问题如一幅画展现在它面前,于是他始得悟道,创建 “心学”,开始了自己的圣人之旅。

  王阳明曾记录,自己的心态自龙场之后,心态平和了许多。因为通过这些经历,他终于想明白,人有建功立业的心没有错,但千万不要把这种心当成常态。

应该时刻格自己的心,心如明镜,物来则应,过后不留。拒绝刻意去追求。

  我们也常常挣扎在现实和理想的漩涡中,苦苦沉沦。遇到困境,意志消沉却不得其法,而王阳明的事迹告诉我们

你若把自己锻造成一个良知光明的人,成就功业的机会总会来找你。

03 立功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王阳明心学中“知行合一”的“知”并非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道德感和判断力。

  王阳明认为我们心里的良知是应对万事万物的法宝,而无须去外部寻求任何帮助。他将心学“知行合一”的理论运用在实践中,是如此的炉火纯青,如至神仙之境。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领文官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的巨寇。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这三件大功对于常人来说,只要有一件,就足以流传千古。但对于王阳明来说,却让人感觉到他不费吹飞之力就实现了。

  而这种力量绝非上天所赐,而是在经历过众多磨难后不断反思、修炼而磨砺出的生命境界。

  我们也可以拥有这种力量,从小事开始,坚持“知”和“行”高度统一。

  如何理解“知行合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有一个言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行,是行动,是实践,是亲身体验。知,在这里应该是动词,学习理论知识。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给了现代人非常好的启迪,做任何一件事不要只停留在口头上,还要付诸行动并持之以恒。

04

  王阳明的一生,非常精彩,又极其坎坷。

  他不仅是一位醉心于圣人理想的心学大师,也是一位为理想竭尽全力的实干家。是梦想家和实干家的完美结合体。

  常人看到的更多是他“千古奇人”牛气的一面。读罢此书,我们才知牛人从来不是天生的。

从年少立志,为求圣贤之道,上下求索而不知倦,到龙场修道,于绝境处开启圣人之旅,最后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立传世之功。这一路留下的,对后世人来说,是取之不尽的思想财富。

  若还有人感叹“功业难成”,王阳明无疑是最好的学习榜样。

  有关王阳明,你还知道,哪些经世致用的妙计呢?欢迎留言探讨

  资料参考:

  1.《知行合一王阳明》度阴山/著

  2.《千古完人王阳明这三句话,听懂一句就够你用一辈子了》松林阅读/著

  3.“王阳明”百科词条;“度阴山”百科词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