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读后感1000字
《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是一本由中信出版集团著作,48.00出版的29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6-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精选点评:
●通览全书,大部分都给人一种醍醐灌顶之感,唯有内政第八篇,似乎是作者在抱怨申诉,已经失去了一个社会学者,应该有的公正客观唯实的治学态度。其中很多片面,主观,局限性的弱者心态及观点,始终不敢苟同。但愿内容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战争和亲西方的做法已有前车之鉴,并不适合中国,游走在极端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多边关系经济最大化和国家区域和平才能实现崛起的持续性
●所谓知行合一,不知如何可行。很多时候,习的治国理念,李的政策方向,王的铁腕反腐,都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不知道这些就不会理解。
●虽然没有给出具体案例,但在新闻检查愈来愈严的今天能够客观地分析中国面临的挑战确实是难得,对国情认识很有帮助。
●对政治一窍不通还是能读懂。理论不多,从实际出发
●很赞
●作者对于中国当今的内政外交分析得十分透彻,细致分析了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干货满满,值得深思细读。虽然有句话叫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然而多了解中国实际和面临的问题对于未来发展始终是好的
●个人觉得说的特别好,字字珠玑。
●2019年第20本:不停看书发现你的知识架构也会无意识的不停往外延伸。说是公务员必看的书籍,也能看得津津有味。看了国家的内政外交各种问题,越发觉得自己的无知。
●说到了本质问题,可以没有讲透
《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读后感(一):要理解中国的社会改革,就要知道改的是什么
很多人引用的讲话也好,他说过的名言也好,基本都是碎片化的,引用的虽然多,却恰恰不明白习想要说什么,纯粹是拉虎皮,扯大旗。单位组织学习了那么多的会议精神,往往被灌输了太多怎么去做,但却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或者说虽然说了,但却只说了表面现象,大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意思。所谓知行合一,不知如何可行,很难产生认同感。很多时候,习的治国理念,李的政策方向,王的铁腕反腐,都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不知道这些就不会理解。而对于一些社会现象,我们的理解还停留在浅层次和表面,而这本书给出了一个系统化,深层次的原因。
《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读后感(二):抓党建、促改革、保和平、谋发展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尽管关于发展的制度设计,发展的途径,以及发展的最终走向,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加强组织和联合的过程。从人类对抗自然实现了从动物界的分离,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对抗,一直都是组织能力强的处于权力和利益金字塔的顶端。
在发展进程中,世界各国组织分工更加明确,无国界的世界开始形成。在享受着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全球化时代,其本质是强凌弱、众暴寡、富欺贫的时代,是中心国家谋求全球霸权宰割边陲国家的时代。我们可以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其自身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推销其“美国价值”,并以强权对其他国家和地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冲突的爆发,最终体现在2001年的911事件上。
历史证明,靠牺牲其他国家利益换取的发展,始终是不能长久的。拿破仑时期建立的法国是的,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也是的,包括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也是的。21世界的人类共同面临严重的能源问题、环境问题,显然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绝不可以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人类组织起来联合起来,在和平的环境下,共享发展的成果,才是人类社会的最终走向。因此,发展的关键在于强大的组织力量以及和平的内外部环境。
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突破,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中国的崛起是有异于西方的和平的崛起。如总书记所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然而,任何国家的改革和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政治改革的滞后,加上中国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国现阶段在社会政治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影响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全球化各国经济高度依赖的背景下,又加上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国情复杂超级大国,任何颠覆性的错误都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因此,中国在和平崛起过程中应该规避哪些错误,实现最大的边际效益,从而为实现民族复兴扫清障碍,值得我们思考。
在这方面,《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指出了中国政治和外交领域可能的颠覆性错误并给出了药方。所谓“颠覆性错误”,我理解起来就是扰乱甚至中断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错误。正如书中所言,很多可能犯颠覆性错误的领域正是国家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也正是制度建设能够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能否实现颠覆性错误向重大突破的转化,关键在于对文中提到的问题的处理之上。
外交问题的落脚点也是政治问题。民族主义、排他主义也好,本质上是由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决定的,这自然是政治领域应该注意的。中国同超级大国美国的国际关系,以及中国和日本、印度和南海领域国家的关系,本质上是地缘政治关系。军队建设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保障,同时也是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保障,军队的建设无疑和政治建设密不可分。其他方面,中东冲突、资本帝国风险、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包括对待西方的态度上,关键也在国内政治领域的一系列举措。中国国家现代化以及和平崛起,要同时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但是关键还是在国内政治领域。
从本书提到的问题可以发现,中国的和平崛起,主要在于中国共产党以及政府能否形成强有力的组织,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一方面通过党的建设社会制度建设实现人民利益的合理分配以及最大化,一方面通过建立和平稳定的地缘政治环境为发展提供外部保障。做好我们当下的事情,向世界展现一个强大、幸福、美丽而负责的中国,努力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都是中国故事、人类故事的塑造者和讲述者。
《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读后感(三):《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读后感
《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读后感(四):中国的社会改革到底改什么?——《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书评
作者|雒增庭
这几天,读了《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这本书,因为书中信息量巨大,干货居多,读一遍很难理解字中含义,于是就翻来覆去又看了好几遍,结合当下形式,我认为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这本书在时政解析、经济分析、国家治理等方面的建言和判断很是毒辣,在如今这个已经形成话题漩涡的中国社会,书中很多预判在如今看来大部分都很契合,相信会对大家产生一定的帮助,于是推荐给大家。
《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如今市面上充斥着各种介绍中国问题的书,但说起来基本延续了自豪体和意淫体,说到最后还是那句话,中国赢。其实抛开感情因素,我们理性和现实的来看到如今的问题,估计每个人都不会乐观。这本书不是官样文章,没有在简单地器物层次进行叙述,而是在顶层规划和战略层次给我们清晰的展示了我们或将遇到的问题和改革困境,以及不要走错的路。
正如书名所言,不可承受的之错。有的错,我们犯不起。对于中国的内政外交,很多人觉得不关平常老百姓的事,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多了解中国实际和面临的问题对于未来个人发展始终是好的,因为大家始终在这片天底下。
在中国,从来不缺思想家和战略家,对于中国的问题,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肯定看得更透。而在民众层面由于如今基础教育普及之深,民智渐有开化之趋势,民间也开始有了思考的声音。中国人一直在中国转型现代化社会的路上苦苦求索,如果说在以前我们的思考是为了立足脚跟,吃饱穿暖。那么现在我们更应该考虑的就是居安思危,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取得的成就斐然,但面对的问题也不少,如何安稳度过一个个国内和国外的雷区,实现真正的复兴。
习总书记近年来多次强调:
“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如果出现颠覆性的错误,那么少则改革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多则已有的改革成果会付之东流。因此,在中国崛起过程中,“在哪些领域存在犯颠覆性错误的可能性?”这一问题就成为关键。要研究和回答这个问题,对那些可能的颠覆性错误有足够的认识,并且加以深入研究,才能预先加以足够的防范。更为重要的是,很多可能犯颠覆性错误的领域,正是国家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也正是制度建设能够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
顾名思义,颠覆性错误大多会发生在宏观层面。在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进行改革,犯一些小错误不可避免。在一些局部层面,即使发生了一些小错误,也很难触发整个体系的危机。只有在宏观层面出现了问题,才可能发生颠覆性错误。当然,这绝对不是说微观层面的问题就不重要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一个微观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无限扩大,演变成为宏观层面的问题。再者,一些微观层面的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长年叠加积累起来,也会上升成为宏观层面的问题。因此,也必须预防微观层面的问题演变成为宏观层面的问题。
在内政篇中,《党权和政府权力的失衡》、《党内民主制度得不到确立》、《反腐败演变成社会运动》、《有效反腐制度得不到确立》、《改革方案不能有效实施或者流产》、《整体官僚体制的不作为甚至消极抵制》、《寡头经济转型成为寡头政治》、《社会改革失败,社会暴力化并陷于无政府状态》、《少数人垄断发展成果,社会高度分化导致革命》、《社会大动乱或者发生“廉价革命”》文章中,就深化改革,党政建设、反腐倡廉、意识形态,社会治理等诸多中国内政问题,从战略高度做了极为精准的分析和论断,预设如此场景下的应对之策。
内政篇更倾向于介绍改革,应对危机的最好措施就是改革。而对于改革,每个人几乎都是拍手欢迎的。但是改什么、怎么改却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在清朝末年,政府内外交困、统治岌岌可危。为保住爱新觉罗的江山社稷不丢,慈禧太后在改革派大臣李鸿章、张之洞的推动下实行改革。改革之初,慈禧太后首先定下了“四个不能变”:即三纲五常不能变;祖宗之法不能变;大清朝的统治不能变;自己的最高皇权不能变。这“四个不能变”把改革牢牢限定在经济领域,不能在政治领域越雷池一步,损害任何既得利益。于是中国只能搞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也就有了与之相适应的理论体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清王朝在改革开放之前是没有电灯,没有电报,没有电话,没有火车,没有汽车的。短短的几十年,上海滩成了世界四大明珠之一,这就是清王朝改革的成果,但这些成果却没有保住爱新觉罗的江山,最终还是走向了覆灭。
所以改革虽对,如果目的不对,不是为了整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希望而进行改革开放的,就会造成颠覆性危险。但有时候社会长期利益和老百姓的短期利益往往冲突,如何说服百姓并将计划顺利实施是成功的关键,对于这个问题处理不好也会造成颠覆性危险。
我想说的是一点,也是我最为关心的,就是中国发展到今天,依旧是强政府弱社会的格局,当这个政府作为的时候尚有发展机遇和前景,但如果不作为了,社会又没有能力和意识去作为的时候,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不该犯错。
在内政的十个领域重大问题:《民族主义演变成排他主义》、《军队腐败,执政党不能有效控制军队》、《对美国衰落的错误判断,“新型大国关系”被中断》、《中日发生严重冲突,中断现代化进程》、《南海问题冲突升级,超出中国的控制》、《与崛起的印度和印度民族主义发生冲突》、《“西进运动”不当而深陷中东冲突》、《过分轻信或恐惧西方而造成受制于西方的局面》、《没有有效机制防范国际“资本帝国”,导致重大经济危机》、《台湾和香港问题演变成国际化问题》中,郑永年、杨丽君认为,面对国际环境,我们不能有简单的本能式反应,不能说对方的挑衅我们报以回敬或是置之不理这两种方式来处理,这两种方式都会导致最终有可能导致国家利益的最小化,甚至造成糟糕的结局,打断中国的发展步骤。
在结尾处有这样一段话值得让人深思,就是:
“中国能否继续完成国家现代化进程、和平崛起,最终走上国际领导舞台,这不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而是政治精英们冷静而理性选择的结果。”说到底应该就是:即使在如今贸易保护等外部压力和社会民意等内部压力中,政治精英们还能保持根本方针的不动摇的定力,将是中国能否完成现代化建设,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跨入发达国家的关键。
在此,我希望更多的人阅读这本书,不要把自己的脑袋交给别人,让自己独立思考,这样会在这个社会走的更远更好,我们只有看清脚下的路,明白前行的方向,辉煌的未来一定就在不远处等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