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读后感精选
《把时间当作朋友(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是一本由李笑来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把时间当作朋友(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读后感(一):一个很有智慧的人
我并非完全赞同其中观点,但一个智慧的人,总能从其他角度给你更多。
关于朋友的定义(共同成长),我认为很有指导作用。
对于很多习以为常的观点/常识,笑来从另外一个角度给出了解释或者驳斥。
所以此书值得一读。
《把时间当作朋友(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读后感(二):《把时间当作朋友》
属于思想深度类书籍。有共鸣,这让我觉得自己得到认同还有点儿满足感。有延伸,关于效率我知道每天只能做一会儿难的事情,计划一多那就是根本做不到,书里也这么说,更明确说2小时差不多;关于自卑,平凡人该有的很正常的情绪,越优秀越自卑,因为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落差太大,解决自卑的方法––忘记优点,"我们所使用的语言限制我们的思维", 把"优点"、"缺点"都换成"特点",我就一小屌丝。
《把时间当作朋友(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读后感(三):时间只是一个刻度
这本书对于我而言是一本神书,内容是平凡的,作者的认知虽与很多知识分子不同,可他的经验对我却是有直接的效用的。
我是喜欢经济学与进化论的,可是只读书是无法改变滴。技术/技能才是社会需要的,知识分子也需要出色的写作技能才能鹤立鸡群。
也不必强迫自己去学习什么技术,只需告诉自己如要去习得某样技能,那就再习得之前不要有放弃的念头;坚持下来一定会有所成就。
《把时间当作朋友(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读后感(四):自我管理才是时间管理
《把时间当作朋友》是时间管理的书,更是一本自我管理的书,里面提了很多比较有感触的内容:行动比计划更重要、学习不要带更多的目的性、管理的目的是用有限资源干更多的事情、交换的目的是做到双赢。
正是看了这本书,一直以来,使用事件+时间记录法,把日常的所有活动都记录下来,虽然没有强制要求,但是促使自己有意识的去做了很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比如阅读、陪同家人、学习。还真是验证了那句话,时间管理是精力管理,但本质上是自我管理。
留给自己一个任务,最近要把一些好书拿出来再翻翻。
《把时间当作朋友(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读后感(五):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拿到书,翻到第一个彩页“相信我,你并不孤独”。这七个字,我凝视了很久。其中包含了很多我想要的信息,不孤单,甚至从中感受到了温暖。
仔细看完整本书,再回来看目录“第0章 困境”、“第1章 醒悟”、“第2章 现实”、“第3章 管理”、“第4章 学习”、“第5章 思考”、“第6章 交流”、“第7章 应用”、“第8章 积累”,感觉像是人的一生:幼年、青年、中年、老年。
这也确实不是一本时间管理的书,管理章节提到的“事件+时间”方法我在大学二年级就从朋友那里学到过,并且亲自试验过,但终究没能坚持下来,最后不了了之。
这本书提出的问题很多,多到普通人习惯性的不去看这些问题。问题是这本书同样没有给出答案,甚至说没有具体的答案,问题绕了一圈,又回来到了我们自己身上。
这是一本看完既让人兴奋又让人害怕的书!
《把时间当作朋友(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读后感(六):对于肯积累的人,时间才会是朋友;对于懂积累的人,坚持才有意义
最大的收获就是只有不断积累,才能改变自己;只有积累的方法正确,坚持才能有所收获;只有立刻行动起来,才能体会到一切都还来得及。
每个人都有不足,客观现实是这些不足和缺点不可能立刻改正或者弥补,需要认识清楚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善于利用时间、利用正确的方式方法,不断寻找正确的、可行的目标坚持努力下去,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学识,锻炼自己科学的思维,并从当下开始努力下去,改变是能够实现的。
本书并非鸡汤文,而是指出了改变自己的方法和必须面对的现实。的确,没有什么特殊的速成法或者捷径能让一个人短期内变得更好、让自己获得财务自由;但大多数时候,每个人的精神是自由的,如何面对世界、如何改变自己,无限接近自己可能达到的高度,才是自己需要不断坚持追寻的。
《把时间当作朋友(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读后感(七):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虽然笑来老师反复说《把时间当作朋友》的核心思想是一切都靠积累,但我还是觉得整本书的核心思想是以正确的观点与方法论,长期坚持的做任何一件事。用了两个多月才把这本书读完,中间当然有稍微停顿,但主要还是自己的专注力不足导致的,希望能够验证笑来老师所说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后才能够更快地看完一本书。书中的主要观点有 1)时间是不可控制的,能够控制的只有自身,你做的任何选择都会在时间的推移后放大并影响你的人生。 2)学识能够改变一切,你的价值观,性格,审美,财富,幸福,甚至应对风险的能力。 3)成功无法快速达成,而年轻人都往往渴望尽快成功的原因在于自己经历过的年龄只是一生中占有很小的比例而已,因此会错以为几年的积累会是很漫长的时间。 4)普世的真理往往就简单明了,但往往太过显而易见,才让大多数人不屑于实践。
其实可能还有更多来自书中的核心结论,但因为阅读的时间真的太长了,所以总结出来的东西可能来自书本中比较后一点的思考。也极有可能是因为时间的拉长,导致在读这本书时逐渐感觉无聊(当然有新的观点的时候还是会兴奋的)要更好的读完一本书,必须专注,必须认真。第一页与最后一页之间的翻阅时间不能搁太长。
《把时间当作朋友(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读后感(八):杂乱的读后感
唉每次豆瓣上写书评总是一头雾水。看完一本书后内容总容易忘记掉许多。
之前倒是学着培养起写读书笔记的方法,有其可行之处。
这本书是第二次重读了。我记得第一次阅读完后在豆瓣上的评价是“目前看过最好的书”。
当时书中的各种观点对我有很大的震撼,毕竟一个才刚读大学的小年轻,刚开始培养起独立思考。
总结一下此次阅读,或许是因为阅读时长跨度太大【半个月左右】,而且其中许多次看书的环境并不是那么的安静,带点嘈杂。深入思考比较少。
【所以下次要注意。要分配自己的精力】有些书适合深度阅读思考,有些书权当娱乐消遣。
我如果保持每天阅读2小时,【这个习惯也有不好的地方,灵活性不强】,唉,还是多看书,多思考。总没错。
说了那么多废话还是得回顾一下书中的内容。
【哎呦,费劲地回忆了一下,还是挣扎不出什么东西。】
看来下次得做点笔记。
这也和我个人有关系,或许由于我学生时代培养的学习习惯不好有关系。复述能力总是很差。既然差就意识到并且花精力去克服,改正。
抱歉,这本书的书评也得不对头。
另外,此书是一本好书。!
《把时间当作朋友(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读后感(九):从今天开始不孤独
从罗辑思维那里看到了李笑来的一篇文章,无意间(人生总有一些事后惊奇的偶然)搜索了这个人,进而买了这个书。书中不少文章都是李笑来之前写过的文章修改过来的,由于修改,导致了一些逻辑接不上,关键信息被删减的情况,所以还是推荐去读李笑来原来写的那些博文。
就像盲人听觉特别灵敏一样,上帝为一个人关上一扇门,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李笑来之所以能写出如此具有启发能量的文章,我相信他自身的成长本身也是从原先局限中冲破出来,不然不能够有如此透彻的领悟。幸运的是,李笑来把他写出来,真是功德无量,至少他启发了我。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很多次,我都不自觉竖起大拇指,有时候是起身鼓掌,这不是我中邪或者是坐久了起来活动,而是我发自真心感谢作者和这本书,书中的文字一针见血指出困扰我多年的问题。这些问题此前我都是不自知的,因此长期“勤奋努力”的我,从高中开始至今,一直处于痛苦当中。虽然李笑来不是神,他的这本书也没有那么神,然而,对我来讲,收获的一切已经足够我受益。
李笑来的《人人都能用英语》,同样是佳作,值得多看几遍。
一切都不迟,从今天开始,把这本《把时间当做朋友》放在案头、枕边,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断积累,在过程中从容地等待曙光。或者,曙光本身已不重要,改变自己的那一刻,一切豁然开朗,人生柳暗花明。
再一次,感谢李笑来!
《把时间当作朋友(罗辑思维独家定制版)》读后感(十):你根本不可能管理时间,你能管理的只有你自己
2012年,我第一次听说时间管理这个名词。
循着这个词进入搜索引擎,我发现了各种方法论与时间管理工具。
在这后面的几年里,我试过各种GTD工具,仅我手机里的番茄钟App便不少于10个。每当我看到一种新奇的时间管理工具,我便会如获至宝,赶紧收藏、下载,即便我压根没考虑过学会使用这项工具的时间成本是多少,或者说我是不是最终能够学会与应用。
这些方法论也好,工具也罢,似乎到了我这都失去了他们原先应有的“魔力”——所以时至今日,我依旧不知道如何管理我的时间。
直到前阵子看了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我终于明白了我的问题出在哪里。
因为:我们无法管理时间。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
乍一看这句话很简单,可真正明白并实践的人不多。就好比你身边的那些沉迷游戏的朋友,如果你告诉他们如此无法自拔的本质是他们无力控制住自己的大脑,他们不会对你有丝毫感谢的同时我想他们可能会对你嗤之以鼻。
有一个美国人,B. F. Skinner(斯纳金),他在1931年做了一个著名的Skinner box实验,这个实验也叫Operant Conditioning Chamber (操作制约箱) 。这个实验怎么做的呢,就是将老鼠和鸽子关在下面这样的笼子里,用奖励和惩罚来控制它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