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马桥词典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马桥词典读后感锦集

2022-04-03 03:04: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马桥词典读后感锦集

  《马桥词典》是一本由韩少功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4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桥词典》精选点评:

  ●从语言学入手,剖析一个隐喻性的地域与民族、文化与个人的心理,并将上世纪中后期我国历史糅合其中,构思巧妙。语言是思想,是权力,是共性的,是个性的,人生的喜怒哀乐看似荡气回肠,其实用几个字就概括了进去,也不知是正遗、错译、还是漏译

  ●一部由文学的语言书写、无数马桥人参与编撰的地方性词典。词条之间的互文性,正是马桥弓那休戚与共的乡村生活写照。出入其中的人和动物,气候与植物,情绪同水文,莫不带有自我的时间,与物理时间天然有壁。十里有三音,提示了马桥方音的独特,但那日常生活又是千万乡村的共同性,正可归结为既是马桥的,又是别处的。语言就不再多言了,炉火纯青,一拿起书就再不想放下。

  ●文学化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作品见多了,文学化的语言人类学作品还是第一次见。而且对语言的理解,是见功力的。

  ●A must read.

  ●小小說書單3。就憑這一本《馬橋詞典》,就永遠記住了韓少功。

  ●拿起来就放不下。一座村庄的人物语言社会历史。几个词几个故事在闽南县城也能找到,关于神、命……而作者是少数经过那个年代而没有跪舔西方的真正有反思的文人。语言战争

  ●以这样的形式从湖南方言中挖掘出如此多的内涵,令读者感到耳目一新,也令我等湖南人觉得甚为亲切。这本书让我真正看到方言的魅力,它折射出的不仅是一城一地的生活习惯,更涵盖了这座土地上人们的全部物质精神文化和意识形态。

  ●这是一本我没法打分的书,因为我对农村题材的书写有无法抹除的偏见。不过我喜欢这部小说的结构,横看成岭侧成峰,喜欢韩少功对时间的描写。

  ●当年在课本里看《我心归去》的时候,感觉这个作者神神叨叨,文字上蒙着一层薄纱,朦胧迷离、不知所云。寒假读到《马桥词典》竟大生知己之感,也许是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了,越发觉得语言绵密而有滋味,重要的不是有哪些人和事,而是对语言和社会的更深刻的理解与阐释。

  《马桥词典》读后感(一):马桥词典

  当乡土的呜咽再无法升起半个月亮亦驮不住失意的黄昏,那些苍老的语言与记忆又该何处保留?而当我看完韩少功的这本《马桥词典》,我想,像这样,为乡土与方言立传立典,确实成为一种好办法。《马桥词典》,顾名思义,将马桥这个地区(虚构)的方言与人物入典,以期许保留马桥的人文风俗。虽是小典,以故事记叙入文,却莫名拥有大典没有的气势,像一卷收不尽的羊皮地图,即便到了末尾,还留有余音,作册千秋。这本书一共收录了115个词条,以笔画数量作序,其中不少词条新颖大胆,从思想的背面赋予词语新意,闪现着马桥人民的睿智光辉。(247字)

  《马桥词典》读后感(二):语言,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生活史

  真正奇书,相见恨晚。。。我觉得应该拿黑格尔哲学奖~~~

  语言和文字,是有一种魔力的。。。成也语言,败也语言;人之为高等动物,就在于会运用语言。

  书中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鲜活明亮,特点突出,各各不同,引人入胜。但是我觉得最有价值的是,作者成功描绘了一个完整的闭环乡村社群的生活状态,给在如今的大城市物欲生活中迷失和颓唐的人们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的风景。

  人的社会化,是一件很复杂很精妙的事情,而语言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的自然农村生活,自有文明以来,已经传承了有上万年了吧。即使农村物质生活匮乏(大概主要是因为资源有限、人口增殖),农村的精神生活、集体生活、邻里关系、社会结构等等等等,仍有多处值得学习和深思的地方,仍有巨大的营养价值可以汲取。

  在马桥,时间是静止的。传统的农业社会生活,一成不变,周而复始,轮回不休。

  盐早因为地主家成份出生,吃尽了苦头,没有人搭理,最后竟然成了个哑巴。盐早的父亲茂公太自私,当过汉奸和地主,为人刻薄,跟乡民关系恶劣,祸及子孙,可叹可悲。人啊,还是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

  万玉是顶顶好的人,因为少年不幸成了阉人,老婆不亲,小孩不养,好跟女人打成一片。村里面好多人欠他工钱,最后却死于贫穷。死后才真相大白,女人为她悲哀,男人也觉得错怪了他。

  丐帮头头戴世清和他的女儿铁香,都是既有个性的人。丐亦有道。还有就是,人不能轻易的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否则身体上或者精神上一定会出问题。铁香跟三耳朵私奔,三耳朵是马桥村的弃儿,然后却重义气、明是非;虽然最后做匪双双身死,但马桥村关于铁香的传说,证明了村里还是有些人对她有种莫名的敬佩和同情的。

  “黑相公”牟继生,作为知青,跟当地人起了文化冲突。当地人认为跟他借个种、生两个壮娃,没啥大不了;知青却觉得根本无法接受。然后他也中了语言的蛊,回城之后也没好起来。

  兆青七八个娃崽,生活很艰难,因此也迸发出顽强的生命力,也很懂得爱惜物力人力。只是太抠门,结局悬案一桩。本义虽然嘴巴上不满他娃崽太多,但是估计全村人心里对他都是羡慕嫉妒的要死。

  当然,马桥也有藏污纳垢、封建落后、冥玩不灵的地方,乡村和农民的劣根性和落后、愚昧,勿庸赘言。但我们也要明白,我们不能用旁观者的态度来要求当事人去如何生活。那样的话,马桥就不成其为马桥了,马桥就是另外一个无聊的市镇了。我们这些习惯了现代化的城里人的生活的人,是否还要多从马桥人身上学到人做人处事的本源性、人格性、善良性、责任性、等等的品质呢。因为毕竟在那样一个闭环熟人社会里,人是无法伪装和掩饰的,也不能装作对别人无动于衷、不闻不问、心安理得。。。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故事是灵魂的血肉。人类的生活,永远离不开听故事和讲故事。

  《马桥词典》读后感(三):愿每一片乡土都有一部词典

  《马桥词典》读后感(四):马桥词典词典

  2017年10月,这书甫一重印,便在Pageone发现了它,封面设计太优秀了。读的书不多,甚至连韩少功都是通过高中做语文试卷上的现代文阅读某段《山南水别》才认识的。

  由于是湖南人,我很容易在书中发现熟悉的词汇和语言,亲切感十足。除了塑造志煌、本义、盐早一个个深刻而有趣的角色(及其故事)之外,本书对语言的关注、认识,拔高了这篇小说(虽然的确很像是真实故事)的意义,成为了生活词典之上的语言词典。部分令人印象深刻的话语如下:

语言看来并不是绝对客观的、中性的、价值缺位的。语言空间在某种观念的引力之下,总是要发生扭曲。女人无名化的现象,让人不难了解到这里女人们的地位和处境,不难理解她们为何总是把胸束得平平的,把腿夹得紧紧的……对女人的身份深感恐慌或惭愧。正是体会到了这一点,执政者总是重视文件和会议的。文件和会议是保证权利运行的一个个枢纽,也是强化话份的最佳方式。文山会海几乎是官僚们不可或缺并且激情真正所在的生存方式。即便是空话连篇的会议,即便是没有丝毫实际效用的会议,也往往会得到他们本能的欢喜。道理很简单,只有在这种时候,才会设置主席台和听众席,明确区分等级,使人们清醒意识到自己话份的多寡有无。权势者的话语才可以通过众多耳朵、记录本、扩音器等等,得到强制性的传播扩散。也只有在这种氛围里,权势者可以沉浸在自己所熟悉的语言里,感受到权利正在得到这种语言的滋润、哺育、充实和安全保护。他们瞪大眼睛,只是对马克思著作里(这本书再版时删去了“马克思著作里”六个字,嘻嘻)一切听不太懂的语言恼怒,感到他们的话份正在受到潜在的威胁和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主义艺术声势浩大,抽象画、荒诞剧、意识流小说和超现实主义诗歌惊世骇俗,嬉皮运动、女权运动,还有摇滚乐等等异生的文化现象也随之而来。有意思的是,这些新现象出现时差不多—一都被视之为邪恶的政治陰谋。资产阶级的报纸攻击毕加索的抽象画是“苏联企图颠覆西方民主 社会的罪恶伎俩”,“布尔什维克的意识形态宣传”,而摇滚歌手“猫王”爱尔维斯和“披头士”代表人物列农,被教会和国会议员们疑为“共产党的地下特工”,目的是“要败坏青年一代,使他们在对共产主义的斗争中未战先败”——他们的音乐在美军驻欧基地一直是禁品。在另一方面,任何红色政权也做着差不多同样的事情,现代艺术无论雅俗,几十年来也一律遭到官方的批判,官方文件和大学教科书将其定性为——“和平演变的先锋”,“西方国家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毒害青少年的精神毒品 ”等等。这些性语词无疑是人类性感粗糙化、公式化、虚伪化、鬼鬼祟祟化的结果。两性交流过程中涌动和激荡,来自身体深处的细微颤动和闪烁,相互征服又相互救助的焦灼、顽强、同情及惊喜,暗道上的艰难探索和巅峰上暴风骤雨似的寂灭之境迷醉之境飘滑之境(活跃于各不相同的具体部位、具体过程)……这一切一直隐匿在语言无能达到和深入的盲区。 一块语言空白,就是人类认识自身的一次放弃、一个败绩,也标示出某种巨大的危险所在。语言是人与世界的联结,中断或者失去了这个联结,人就几乎失去了对世界的控制。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完全可以有理由说,语言就是控制力。一个复杂的化学实验室,对于化学专家来说,不过是一块熟悉的菜园子;对于毫无化学知识的人来说,则不啻于危险无处不在的可怕雷区。一座繁华的城市,对于本地市民来说,是无比方便和无比亲切的故土,但对于毫无城市经验的乡下来人而言,无异于处处隐藏着敌意或障碍的荆天棘地,让他们总是摆脱不了莫名的惶恐。其中的原因十分简单:一个难以言说的世界,就是不可控制的世界。人并不怕展示自己的身体。在洗澡堂、体检室、游泳场甚至西方某些国家的裸泳海滩,人们没有感到什么不自在也没有畏惧。人只有在性交的时候才感到关闭窗帘和房门的必要,像一只只企图钻进地洞的老鼠。形成这种差别当然有很多原因。在我看来,其中一直被忽略的原因,是人们对洗澡、体检、游泳一类活动有充分的语言把握,也就有了对自己和他人的有效控制,足以运作自己的理智。只有当人们脱下裤子,面对性的无限深广的语言盲区时,不安全感才会在不由自主的迷惑和茫然中萌生,人才会下意识地躲入巢穴。他们在害怕什么。与其说他们害怕公众礼教的舆论,毋宁说他们在下意识里更害怕自己,害怕自己在性的无名化暗夜里迷失。他们一旦脱下裤子就同样会有焦灼、紧张、惶乱、心悸、血压升高、多疑和被窥视幻想,如同他们投入了一心向往的巴黎或纽约,但要把寓所的门窗紧紧关闭。语言迷狂是一种文明病,是语言最常见的险境。指出这一点,并不妨碍我每天呼吸着语言,吸吮着语言,在语言的海洋里毕其终生,被一个个词语引人新的思维和感觉。一次次对那次辽宁之行的回想,只是使我多一点对语言的警:一旦语言僵固下来,一旦语言不再成为寻求真理的工具而被当作了真理本身,一旦言语者脸上露出自我独尊自我独宠的劲头,表现出无情讨伐异类的语言迷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